金屬鍛錾,錾的是文化
時間:2024-11-08 03:56:43
錾刻工藝是金屬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利用金屬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對金屬進行手工加工,制作出一個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石醒非作為金屬鍛錾技藝的第一代傳人,創辦了北京市金屬工藝品廠。此廠起初是以錾刻火鍋為主,例如東來順的銅鍋,在20世紀50年代間,私人沒有購買金屬材質品的權利,隻有工藝品廠有資格,從此,廠子因大量出口火鍋而得名。經過多年的發展,工藝品廠不斷地成熟,培養出無數傑出的工匠,錾刻的産品種類也更加豐富,小到金銀首飾,大到裝飾品,前後承接了數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加工,如人民大會堂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等等。可以說,凡是與金屬錾刻相關的事物,都與金屬工藝品廠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學習錾刻的人少之又少,知道鍛錾工藝的人更是屈指可數,逐漸的,這項宮廷工藝便成為了西城區唯一一項企業傳承的非遺項目。
石雷,一個看似普通的“80後”小夥,肩上卻擔負着發展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初見石雷,是在市區的一條胡同内,在他的帶領下,我走進了一座老北京式四合院,穿過走廊是一個小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純銀鍛錾鑲嵌隆福彭壽,它精湛的工藝以及宏偉的氣勢簡直讓我這個外行目瞪口呆,難以置信這是靠純手工制作完成。通過氧化的程度可以看出,這件精品已有多年的曆史。石雷告訴我,這件作品算得上是鎮店之寶,是由第一代傳人石醒非大師所制。當我還在為匠人高超的技藝贊歎時,石雷又向我介紹了一把手工鍛錾茶壺,壺面上錾刻的牡丹花栩栩如生,行雲流水的線條下顯出一絲古樸典雅之感,我一眼就相中了這把壺,想着買來送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再一看價格,比我的月薪都多,立馬打消了當時的念頭!
我随着石雷的引領走出了展廳,瞬間一抹沉穩的金屬色調吸引了我的目光,外表雖是一個老北京四合院,但院内的栅欄,屋内的茶桌,各色工藝品的擺設,更像是一個儒雅的文人聚集之地。來之前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充滿着嘈雜聲的鍛錾制作基地,原來,為了保證市區的安甯,生産加工基地設在河北省涿州市,名為“金藝坊”,并在昌平區沙河鎮興建了文化産業園區。而這個四合院,僅是作為工匠們的學術交流之地。
我走進一間光線較暗的屋子,與石雷相對而坐,喝着茶惬意地聊着天。他告訴我,他是在1999年進入北京市金屬工藝品廠,學習了3年的文物複制。偶然一次機會,他為孟德仁大師複制了一座觀音像,并得到了孟大師的賞識,正是這座觀音像連接了這對師徒的緣分,使石雷正式拜師于金屬鍛錾工藝第三代傳人孟德仁大師的門下。石雷回憶說:“當時并不清楚鍛錾是個什麼概念,就是想既然要學就好好學,學出個門道來。當時與我一起學徒的學員中,我是唯一一個踏踏實實跟着師傅學了3年的。這要感謝我之前學習文物複制的那段時間,磨煉了自己的耐性,才有了後來這3年的踏實。”正因為石雷多年如一日的堅持,才使這項宮廷工藝從此有了新的傳人。
光聽口頭講述,還是不能滿足我對錾刻工藝的好奇心,石雷似乎看出了我的意圖。随手拿來一小塊銅片,上邊附着一張紙,紙上寫着一個“福”字,石雷邊說邊演示錾刻過程,讓我一飽眼福。原來那些優美的圖案,細膩的線條,全部都是用錾刀和錘子一下下錘擊而成,圖案成型後再逐步調整細節,經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預想的審美效果。我心想,單純錾刻一個字就這麼難,可見做好一把壺有多不容易了,果然一分錢一分貨,恍然明白了剛剛展廳的茶壺為何如此昂貴了,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需要工匠付出時間和精力。匠人們用一把錾刀、一把錘子,将中國的傳統文化内涵付諸金屬之上,這也正是匠人心中的精神追求。可謂精雕細琢,方見匠心。每一個作品的背後都承載着匠人們的努力和汗水在當今的時代中,愈來愈多的機械化工藝品、仿造品浮出水面,成了人們選擇的寵兒,可悲的是真正有着曆史價值的純手工工藝品卻成了非遺保護的項目。石雷作為第四代傳承人,可謂任重而道遠。他不僅要想着如何将鍛錾工藝傳承下去,還要思考怎樣使這門工藝進入百姓生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擁有着千百年文化積澱的曆史結晶。懶散的社會環境導緻鮮有人再想着靠手藝謀生,用石雷的話說,手藝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其次要保證有穩定的收入。相同的收入,做手工藝的要比别的工作辛苦得多,并且做錾刻這行不僅耗時耗力,還要長期承受很大的噪音、長期保持好的眼力,這就導緻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項工作,錾刻技術也開始出現瀕危局面。不像以前的工匠,不學手藝就難以養家糊口,幾十年過去,這門技藝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可能年紀大了再看自己的作品,是一種純精神境界的享受。
石雷說:“現在不僅學技藝的人少了,連知道錾刻工藝的都沒幾個了,有時候拿出一幅銅畫講解,很多人會說‘還有這東西呢?’每當這時我心裡很不舒服。錾刻起碼是一項宮廷工藝,很少能傳到民間,可現在卻沒人能夠重視起來,更别說特意來學了。總而言之,還是宣傳力度不夠,如果像景泰藍一樣,提高知名度,提高影響力,完全不用擔心傳承困難的問題。”說到這,我想起了鍛錾茶壺,與之相符的應該是日本的鑄鐵壺,日本注重茶道,而用鑄鐵壺煮出的水口感甘甜,再用來泡茶更是如虎添翼,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他們本土家喻戶曉的一種器具,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追捧。可作為中國人,卻很少有人了解這個有着數千年曆史文化、屬于我們本民族的鍛錾茶壺,甚至在強大的互聯網上竟很難找到與之相關的信息,這對金屬鍛錾的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阻礙。石雷與師傅孟德仁
錾刻成品
學生們向石雷老師認真學習錾刻在對傳承的擔憂之際,他也懷有一絲欣慰,目前跟着他學徒的學員中仍有一部分能夠獨立完成一幅作品,石雷拿着學生的作品稱贊不絕,眼神中也看到了傳承的希望,起碼在他的努力下,鍛錾還不會斷代。
目前,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各種非遺手工藝走近中小學生,這對非遺走進生活是個非常好的嘗試。從學生抓起,即便不會人人熱愛,起碼能夠了解到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金屬鍛錾也加入到進校園活動中,但不同于其他手工制作,錾刻用到的工具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在讓學生體驗時要提前考慮到諸多因素,石雷每次都會拿最小、安全系數最高的工具讓學生們制作。在制作中他們會領悟,如何在金屬上刻出美麗的圖案。
中國的傳統工藝有着千百年的曆史,代代相傳到今天,曆盡滄桑,這些珍貴的文化應該被重視、被弘揚,而不是戴上非遺的頭銜将其封存。一代代的傳人将宮廷文化發展到今天實屬不易,被譽為金屬鍛錾第一人的孟德仁大師,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部用在了鍛錾工藝上,如今雖年事已高,聽力也因常年制作銅器而逐漸削弱,但還經常為石雷指點迷津,傳授經驗。不僅是他,各個行業的匠人們都甘願将自己全部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下一代,隻為讓傳統文化保留最初的樣子,讓科技不斷發展的新時代保有一絲帶有文化内涵的傳統事物,讓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在新時代有一席生存、發展之地,是所有匠人的畢生心願。金屬鍛錾,錾的是文化,更是匠人們的光輝!
(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