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傳統相聲裡的北京生活

時間:2024-11-08 04:08:16

相聲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形式,它輕松幽默、诙諧滑稽,用風趣的語言諷刺了社會的陰暗面,針砭時弊,觀照現實,笑中帶淚,喜中有思。在解放後又産生了一種歌頌型的新相聲,它歌頌了我們新社會的新人新事新面貌。相聲的表演方式極為簡單,有單口相聲(一個人說),對口相聲(兩個人說),群口相聲(三個人或多人群說),常見的是對口相聲。它用少量身段及大量的語言描述就能把聽衆帶入到故事情節或某種意境之内,所以說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它用語言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聽衆,像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郭啟儒、趙佩茹、常寶堃、高德明、劉寶瑞、王長友、常寶霆、郭全寶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相聲表演藝術家。相聲藝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漫長的進化過程,當它成為一種行業時,大約是在清末的1870年前後,當時的代表人物有張三祿、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這幾位前輩後來培養出很多知名的相聲演員,像20世紀30年代活躍于京津一帶的八位帶“德”字的相聲演員(馬德祿、周德山、焦德海、裕德隆、李德钖、劉德智、李德祥、張德全),就都是他們的徒子徒孫。

相聲形成于北京街頭,其使用的語言也多為北京話,且表演的演員也多是京籍或是長期生活在北京的人。像張三祿,北京人,相聲界鼻祖似的人物,是迄今已知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北京相聲藝人。朱紹文,藝名“窮不怕”,北京人。阿彥濤,旗人,是“清門”和“渾門”進行融合的先行者之一。焦德海,八德之一,北京人。在早期的相聲段子中有不少故事都以北京為發生背景,因此一些老北京的民俗、節令、飲食習慣以及已經消失的地名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

在不少相聲段子中都涉及了老北京人過年過節的内容,像《開粥廠》《買佛龛》等等,這些相聲有的是用歲時節令墊話,有的則是寫成大段大段的“貫口”活兒。當時設計這些“貫口”活兒,主要是為了彰顯相聲演員精湛的技藝,但卻意外地将老北京人過年節時的禮節完好保留下來。要說記載北京節令最多的一段相聲,那肯定是《開粥廠》。這段相聲用誇張、幽默的手法描繪了一個夢想着成為富翁天天救濟别人,而自己卻還身無分文,隻會說大話的人的一個白日夢,其中介紹了北京“五月節”“八月節”“臘八”以及“春節”這幾個節日的過法,為配合整段相聲的風格,它在過節舍(分發)東西的分量上做了誇大處理。

您五月節舍什麼呀?五月節呀!舍點兒應節的東西,八萬多難民每人一份。都有什麼?江米粽子一百個。嗯,蒲子兩把兒,艾子兩把兒。噢!黑桑椹兒一盤,白桑椹兒一盤,帶把兒甜櫻桃一蒲包,山櫻桃一蒲包,大杏兒一百,雄黃二兩,五毒饽饽四盒,玫瑰餅、藤蘿餅一樣五斤,“山海關”汽水兩打,兩打靈丹,兩打雙妹牌花露水,還有三十五斤大頭魚,這涼水……那您就自己挑去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北京人稱為五月節,五月節是從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民俗曰:“善正月,惡五月。”五月天氣潮熱,是病毒瘟疫高發的時節。從五月初一開始,各家各戶就在門口插上“蒲劍”和“艾虎”,在門中央貼上用朱砂筆畫的五雷、鐘馗、天師、五毒等符咒用以避邪祛禍。人們認為菖蒲外形似劍,可以驅鬼避邪;艾草本身就是一味中藥,可以強身健體,以禳毒氣。為了保佑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受毒蟲叮咬,端午節那天,家長會用雄黃在孩子的耳鼻處塗抹并在額頭上寫“王”字。端午節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供佛和互相饋贈水果和糕點。五毒餅,北京人又稱為五毒饽饽,饽饽是滿族語,指饅頭、糕點一類的面食。民謠傳:“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甯。”這五毒指的是蠍、蛇、蜈蚣、壁虎、蟾蜍這五種動物,人們認為它們都帶有毒性,不加以防範會給人們帶來危害,因此人們用模子做出印有這五種形象的糕餅來食用,寓意是祛五毒、防五毒。而“山海關”牌的汽水和“雙妹”牌的花露水則都是民國時期深受百姓歡迎的明星産品,由此可以看出這段相聲描寫的大約是民國時候百姓們生活的場景。

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對于中國人來講是一個大節,它象征着美滿和團圓。賞月、拜月、吃團圓餅,是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在相聲中是這樣描述這一天所需物品的——

八月節您都舍什麼?八萬多難民每人一份。都有什麼?五斤一個的團圓餅兩個,一葷一素,有那吃齋念佛的吃不落包涵。白素錠一股。大雙包一封。三十自來紅,五十自來白,雞冠花一對,毛豆枝兒一枝,白花藕一支,蜜桃、蘋果、石榴、柿子、槟子、白梨、虎拉車一樣五個,甜梨、沙果、沙果梨,一樣十斤,一斤櫻桃棗,二斤嘎嘎棗,二斤紅葡萄,五斤白葡萄,三白西瓜一個,老白幹兒、狀元紅、葡萄綠、蓮花白,一樣五斤,螃蟹八斤半,大個團臍滿是活的,外有姜汁一盤,這醋……您就自己打去吧!踩芝麻稭

除夕祭祖

拜月金秋八月,各種水果成熟下市,是人們品嘗鮮果的好時節,中秋節恰好就在這個月半,它預示這将是一個歡樂喜慶的節日,北京人稱中秋節為八月節。我們現在過中秋節,一般就是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看中秋晚會,但在民國時,這個節日卻要熱鬧得多。首先最能代表這個節日的是一種玩具——兔爺,這是一種用黃土制成的泥塑,兔面人身,面貼金泥,穿盔戴甲,身後插大纛旗,有的騎老虎,有的默坐,大小不一,它是孩子們最喜愛的玩具之一。其次是祭月,這個祭祀儀式是這個節日中最重要的活動,民間有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社。”所以這天主持祭祀活動是家裡的女主人。節前,人們要先請“月光碼”,所謂的“月光碼”就是印有“太陰星君”“月光遍照菩薩”“玉兔廣寒宮前搗藥”等圖案的黃紙。過了八月十五這個大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就是春節,尤其是進入臘月後,人們就要緊張地忙碌起來,準備好節日所需要的各種東西。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雖然不是什麼大節,但卻是年前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隻要到了“臘八”,我們的新年也就進入了倒計時,因此“臘八”也深受人們的重視。

從臘八兒那天起,噢!您那兒還熬臘八粥?八萬多難民每人一份,我哪兒找那麼大鍋去?舍點粥米,自己拿回去熬去。粥果全份,小米一斤,黃豆一斤,江米半斤,豆角半斤,大麥米半斤,五斤小棗,三斤栗子,半斤桃脯,半斤蓮子,四兩烏豆,四兩白豌豆,薏仁米、荔枝肉、梭子葡萄幹一樣二兩,青絲、紅絲兩樣二兩,瓜子仁、榛子仁一樣二兩,金糕二兩,半斤冰糖塊,三斤黑糖,五斤白糖,玫瑰蜜供一樣二兩,高香一股,随帶二十三祭竈供禮一份。

臘指一種遠古時代的祭禮,人們在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月進行祭祀,主要為表示感謝神明在一年之中對人類的庇佑。南北朝的時候人們把這個祭祀的日期定在了臘月初八,這一天主要是供獻天帝、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祭鬼禳災等。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受到了百姓們的喜愛。臘月初八恰好也是釋迦牟尼成道日,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接受過牧牛女敬獻的乳糜,為了紀念此事佛教徒就仿效牧牛女的乳糜,用粥敬佛。此後這兩個民俗融合在一樣,宋朝後臘八喝粥盛行于民間。

有錢人可以在臘八吃上香噴噴的八寶粥,而窮人卻沒有錢買這些熬粥的材料,為此北京城裡的大商号、大商人及大寺廟每到“臘八”都有舍粥的傳統,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商家及寺廟,像“全聚德”“雍和宮”“廣化寺”“潭柘寺”等商家寺廟,免費為大家提供臘八粥。不過今日的臘八粥并不是為了周濟窮人,而是希望借助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給陌生人帶來幸福安康。除了喝臘八粥外,大家還會在臘八泡臘八蒜,将蒜瓣放入一個裝有醋的瓶子裡,不用多久一瓣瓣白白胖胖的大蒜就變成漂亮的翠綠色,正月的時候就可開瓶食用,用醋泡過的臘八蒜辣中帶酸,酸中帶辣,是非常好的佐餐食物。

過了臘八後,馬上就到了除夕,辛苦了一年的人們要在這一天盡情地放松享受。即便是物質不算太豐富的民國,人們也會盡量準備最多最好的物品來過年。盡管相聲中将物品的數量極盡誇大,但基本還是還原了當時過節的情節——

過年您還舍什麼呀?八寸寬五尺高蜜供五盒。圓子蘋果二十五個為一堂。面筋五盒,素菜五盒。紅羅餅二十五斤,神祇老佛供、天地供、竈王供一樣三碗,祠堂供三堂,大千春橘二十五個為一堂,白蜜供五碗為一堂,佛花一對,金橘一對,大殿香一把,檀香四兩,降香四兩,炭餅二十五個,萬壽香無數,白素錠五封,五斤通宵蠟一對,套環白蠟一對,大雙包四對,小雙包四對,錢糧對四副,萬字鞭一挂,五把兒麻雷子,五把兒二踢腳,挂錢一百張,街門對、屋門對、竈王對、橫批、福字、春條全份,黃白年糕共十斤,硬煤三百斤,煤球五百斤,兩包白米,四袋白面,五百饅頭,豬頭一個,鯉魚一尾,紅公雞一隻,五十斤豬肉,六十斤羊肉,二十斤牛肉,四隻肘子,兩挂大腸,五斤豬油,下水全份,三斤羊肚,五斤肺頭,五香作料一包,十隻小雞,十隻鴨子,一對野雞,一隻野貓,湯羊肉二十斤,黃牛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豬一口,鹿尾一對,冰魚一包,五隻冰雞,淮河銀魚一斤,半斤魚骨,四兩魚肚,五兩江瑤柱,五十雞子,三十鴨子,十個松花,二十個鴿子蛋,半斤口蘑,一斤貢蘑,四兩黃花,四兩木耳,四兩金針,四兩鹿角菜,四兩大蝦米,五斤供菜,一斤胡椒面兒,半斤芝麻醬。

上面這一大段的内容,是過春節時所需要準備的物品,一如我們今天過春節,雞、鴨、魚、肉,珍禽海味應有盡有,春條、對聯、福字、鞭炮這些增添節日喜慶味道的物品也準備充足。稍有不同的是,過去的人們要除夕晚上“接神”。除夕當日人們除了祭拜祖先外,還要供佛或供全神碼。

這段經典相聲《開粥廠》,不但給我們留下了笑聲,還保留了如此之多的北京風俗,幸有相聲演員們的一代代的傳承,才讓我們從中窺見民國時期的北京風貌。除夕放鞭炮(編輯·韓旭)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