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大鼓園子

時間:2024-11-08 04:32:21

大鼓和茶客

耐聽的大鼓老北京有一類茶館,除了賣茶之外,還請一些女藝人來演唱大鼓,以此招攬茶客,所以稱“大鼓園子”。她們演唱的大鼓有:京韻大鼓、京西大鼓、西河大鼓、樂亭大鼓、奉調大鼓、梅花大鼓等。老北京的大鼓園子很多,特别在天橋一帶紮堆,先後曾有50餘家。最有名的要數春華園、二友軒、三友軒等。這樣的茶館内一般都是八仙桌、大條凳,三面坐人。正前面靠牆是一個小舞台。台正面及兩側是半米高的木欄杆。那台子就是大鼓藝人演唱大鼓的地方,弦師在她後側坐着伴奏。曾在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全家福》,它的開篇就是鼓書女藝人小粉蝶在演唱大鼓書,而台下八仙桌前坐着的人們正在洽談古建工程生意,那場面就是當時大鼓園子的再現。那時期,在台上靠牆還排着一溜長闆凳,那是供女演員們候場時坐的。因為這類茶館不比戲園子,它沒有後台。演員穿好旗袍,上好妝,面對觀衆按演出順序一溜坐在長凳上候場,行話叫“亮盤兒”。大鼓園子除了演出排好的段子外,茶客也可以随意點唱。班主手裡拿着一個“彩子”(即小手折或折扇),上面寫着女藝人的花名及她演唱的段子,在茶客中來回穿梭,請客人點唱。客人可以任意點彩子上的某個演員的某個段子,這叫“吃飛子”。當然點客得另外付錢,而且價格不菲。

天橋地區的大鼓園子裡也走出了不少名家,如京韻大鼓的創始人劉寶全先生,有“鼓界大王”之稱,他與“評書大王”雙厚坪、京劇名優譚鑫培并譽為“藝壇三絕”。西河大鼓馬派唱腔的創始人馬連登、馬增芬父女一直在天橋市場獻藝,以演唱長篇書目《薛家将》《呼家将》著稱,天天聽客盈門。奉調大鼓藝人魏喜奎,13歲即随父兄在天橋永盛軒演出,她嗓音甜潤,扮相俊秀,以演唱《黛玉焚稿》《寶玉娶親》最佳,年齡雖小,但頗有叫座本領。像魏喜奎、馬增芬等名角兒長盛不衰,一直到前些年還在舞台和熒屏上演出,深受群衆喜愛。

過去的大鼓藝人除了少數幾個名角大腕外,一般女子地位低下,那時的戲子屬于“下九流”,唱大鼓的女子被人稱為“大鼓妞”。她們大都是黃花姑娘,最小的有十四五歲便登場的。每天站在那兒賣命的唱,掙不了幾個錢。就盼着有茶客點活,一是有面子,再是更能多掙點錢,因為一家人還等着棒子面下鍋呢。其實真要點了活,經過層層剝皮,到手裡時也剩不下多少了。比如有個茶客給10塊錢點了姑娘一段唱,結賬時三七開,櫃上先扣三元,交七元給戲班,戲班主又要三七開,扣倆元利剩下的五元給演員和弦師。這兩人還得三七開,演員拿到手後是三塊五,而弦師隻得一塊五。這三塊五還拿不到家,因為那些小姐妹們向你道喜,讓你請客,你總得表示一下吧,于是再拿出五毛錢買瓜子,讓大家嗑才算完事。拿到家裡後就剩三塊錢了。

如果就是這點可憐的收入湊合過也就罷了,認命吧。可是這還做不到,因為她們的人身安全也沒有保證。比如說這個姑娘長得漂亮唱得也好,才貌雙全,這是福分。要放到現在,那真是前途無量啊。可在那個時代倒麻煩了,一旦被哪個軍閥惡霸、地痞流氓看上了,那可壞了!他開始先點你幾個“粉段子”,逗逗你。你唱不唱?要不唱,茶碗能扔過來。下面的戲也甭想演了,班主也不答應,隻有硬着頭皮唱,強作笑臉地唱。待你唱過幾次,他該硬請你吃飯了,你還得照樣去。下一步就是拉你上床了。你若是不幹,他能找人砸了園子,那茶館老闆和班主也饒不了你,小姐妹們的飯碗也砸了。萬般無奈,最後隻有被迫屈從。到了人家家裡後也當不上闊太太,人家玩幾天,高興了,收你當個小姨太,忍氣吞聲地過吧。要是玩幾天覺得沒勁了,說不定把你賣到窯子(妓院)裡去,他沒準還能賺一筆錢,再找新的去,你可就慘了。也有這樣的姑娘為了不被欺負,往往憑姿色尋找高官顯貴拜幹爹,當靠山。而那時候這種“靠山”是靠不住的,往往适得其反。逃離狼窩,又入虎口,真是紅顔薄命啊!遇上這樣的事情,茶館老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也要活呀。這就是那個人吃人的舊社會造成的惡果。

20世紀30年代張恨水先生的代表作《啼笑姻緣》,寫的就是天橋鼓書女藝人沈鳳喜與在京上學的杭州才子樊家樹在熱戀中,被軍閥霸占後釀成的愛情悲劇。這是當時大鼓女子命運的典型寫照。後被改編成各種戲劇、拍成電影,前些年還拍成電視連續劇播出。

在舊社會,大鼓女藝人的命運本身就是一個個悲情的故事,它成了作家們創作的生動素材,以寫大鼓藝人為題材的作品、戲劇、電影,不勝枚舉。除上面提到的《啼笑姻緣》《全家福》外,老舍先生的話劇《方珍珠》就是通過大鼓女藝人方珍珠和他的養父“破風筝”父女的悲慘命運和不幸遭遇,揭示出舊社會的黑暗。同時也歌頌了他們解放後翻身做了主人,成了為人民服務的文藝工作者的翻天覆地巨變。衆多的這一類作品,讓大鼓園子裡發生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老照片裡的大鼓園子(編輯·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