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規矩(二十五)
時間:2024-11-08 04:37:53
所謂“醜話”,就是别人不愛聽的話。這些話談不上對錯,更是跟“長得”醜俊,沒有任何關系。
老北京人有句口頭禅:“我跟您可是醜話說在頭裡。”它的意思是,辦一件事,隻能有兩個結局:成與不成。或者說:成功與失敗。您在跟人談辦這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把不成的這種可能性,也就是“醜”,如實地告訴人家。
這就跟您的家人要做一個大的手術,醫生會告訴您手術的風險,還有可能發生的意外。反正醫生已經把醜話說在了頭裡,手術是做,還是不做,由您和家人商量決定。醜話說到頭裡,可以避免許多不愉快的矛盾産生。
其實,北京人是非常好面子的,有些“醜話”明明已經看出來,但礙于情面,往往不好意思說出來,結果,事沒辦成,還得罪了人。正因為如此,北京人才立了這個老規矩。
您在談事的時候,當把“醜話”說出來之前,還要說出“醜話說在頭裡”這句話。以示您就是要讓對方明白,要辦的這件事的風險,以及做好不成功的心理準備。
不說自己行
不說自己行。這是老北京人經常告誡晚輩兒的一句話,也是北京的老規矩。
北京人做人做事,不喜歡張揚,講究含蓄。信奉“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什麼叫“真人”?說白了,就是有真本事的人。所以,按北京的老規矩,在一般情況下,自己不能吹噓自己,一件事,别人都不行,就我行。這是北京人的大忌。
老北京人做事謹慎,不說大話,也不說滿話。比如有人想讓他辦一件事,問他行不行的時候,他不會說:“沒問題。這事你就包在我身上,您就好兒吧。”相反,他會說:“這事可有點難度。我試試吧。能幫忙,我盡量使勁。”
即便這事,他要是辦,手拿把兒攥,他也要這麼說,絕不把話說滿、說到家,讓自己沒有回旋的餘地。
為什麼老北京人要謹言慎行,說話留有餘地,不在别人面前說自己行呢?
首先,中國人自古以來,都以自謙為美德。在跟人談話時,一般都把自己擺在一個卑微的位置上。您聽那會兒的謙稱:“鄙人”“卑人”“小可”“老朽”“奴才”等等。就知道當時的人是如何謙虛謹慎,夾着尾巴做人了。
但是在那個年代,低調做人被視為高尚的人品,也被社會認可。那會兒,人越說自己無能,卻越讓人覺得有能耐。越說自己卑微,卻越讓人覺得他高大。如魯迅先生所說:“愈是無聊賴,沒出息的角色,愈想長壽、想不朽,愈喜歡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據别人的心,愈善于擺臭架子。”
實際上,那會兒的人是用一種自謙,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損,來尋求自尊與高尚。您想當時連皇上都謙稱是“孤家”“寡人”了。在君主制的年代,整個國家都是皇上的,他卻說自己是“孤家”。
其次,北京人不說自己行,跟北京是六朝古都有很大關系。因為首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京的地面兒上人才荟萃,藏龍卧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用老北京人的話說:您也不知道地面兒上,哪塊石頭絆人。您說您行,殊不知背後,有多少人比您更行的。
所以老北京人,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話說滿,不要上來就說自己行。
時過境遷,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别說自己行”的老規矩,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顯然不适用了。職場上推崇的是“自我包裝”“自薦”以及各種“選秀”,如果誰說自己不行,等于“自殘”。
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别說自己行的老規矩,也許還有意義。因為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到什麼時候也是一種優良品質。
小人不可得罪
什麼是小人?毋庸解釋。其實,最早的“小人”一詞,是從事髒苦累工作的勞動者。到了春秋時代的後期,君子和小人才成為有德和無德的專用名詞。
由于小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容易記仇,而且陰險毒辣,反複無常,如果讓他們抓住報複的機會,會不擇手段。所以,曆代的哲人和賢人對小人都嗤之以鼻,告戒人們,在生活中要“近君子,而遠小人”。《管子·牧民》裡說:“信小人者失土。”《荀子·勸學》中說:“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正因為小人總是玩陰的,很多時候,讓人防不勝防,所以老輩人告誡人們:“甯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當然,老北京人對小人也是談之生畏。在老北京人的眼裡,人生有“幾大倒黴的厄運”,其中之一是“犯小人”。
什麼叫“犯小人”?老北京人認為:小人是埋藏在身邊的炸彈,平時什麼事都沒有,隻有到了裉節兒上,它才爆炸。“犯小人”如同炸彈爆炸。用北京土話說:犯在他(小人)手裡了。
您想誰不怕炸彈爆炸(犯小人)呀?所以,北京人有個老規矩:待小人要寬,防小人要嚴。
其實,這跟古人說的“遠小人”是一緻的。“遠小人”是讓您見了小人,離他遠遠兒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您明明知道他是小人,由于種種原因,還要跟他相處。怎麼辦?隻能對小人要寬厚,别讓炸彈有爆炸的機會。北京人有話:休與小人為仇,小人自有對頭。
老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按北京的老規矩,對待小人,要和平相處。到什麼時候,也不要得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