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初讀《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之淺見

時間:2024-11-08 05:52:18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重點項目,《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已于2017年5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曆經20年的資料搜集編纂,共360萬字,3卷本。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也是該項目的首席專家唐力行及其團隊在編纂過程中所經曆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筆者在20世紀70年代曾參與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漢語大詞典》編纂工作10年,對個中甘苦深有體會。當時單是開始搜集資料、制作卡片就長達3年。與之相比,編纂《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之難度當更勝一籌。因為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一個梳理蘇州評彈曆史的過程。單要從大量資料中沙裡淘金、精心篩選就是一件極耗心力的工作,所以我們應當唐力行教授及其團隊緻以崇高的敬意!

該書填補了蘇州評彈研究史的空白,且作為社會史研究成果來說也是極為出色的。筆者有幸獲得唐力行教授的親贈這套巨著,厚厚的三本,内容翔實,資料豐富,考證嚴密,單是全書選擇的專家題詞、彩色圖片共計100多幅,都均十分珍貴。上卷中如1949年7月21日上海《大公報》第8版米高美書場日場的海報,1949年7月1日上海《大公報》第8版大百萬金空中書場的海報以及說書人登記證與執業證書等,均屬難覓的珍品。

一、研究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史料的傑作

唐力行教授在序言中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史研究在中國蓬勃興起,學者們以整體史的新視野重新審讀曆史,不再滿足于政治史和精英史,而是将目光向下,關注長時段的文化、心态、習俗、信仰、儀式、組織、結構、區域、普通人的生活、地方社會對國家的制衡等。“而這些長期被忽略的曆史要素大多是沉澱于具體的區域社會中的。因此,社會史的研究必然導向區域史研究。”早在2002年,唐力行教授到英國參加社會文化史會議,就留意到與會的歐美和中國台灣學者就在區域社會經濟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感覺此類研究中必須有文化的因子,才能将研究工作推向深入。“在做了充分的學術論證後,我确定以蘇州評彈(又簡稱評彈)為切入口,開展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的研究。“蘇州評彈不僅是觀察江南社會的窗口,它與江南社會本就不可分割、相互影響,缺失了評彈元素,我們心中的江南将不複存在。”“選擇評彈文化為切入口不僅因為我是蘇州人,我的父親就是一個說書人;更為深層的原因是父親唐耿良先生當時正在撰寫他的回憶錄,為了幫助他整理成書,我大量地接觸了評彈曆史和民國以來的評彈資料,深入認識了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的血肉聯系。”但以往對評彈的研究都是從曲藝史或文學史的角度進行的。現在要從區域社會文化史的全新視野開展研究,幾乎沒有可供借鑒的前期成果,學術難度是相當大的。“解決的辦法還是從資料入手。”從2004年開始,唐力行教授團隊逐步搜集到評彈與江南社會生活相關的資料200多萬言,廣泛涉及正史、地方志、筆記、文集、雜志、小說、檔案及蘇州、上海兩地的報紙等。以資料為依托,唐力行教授組織的學術隊伍在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的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穩步進展。在研究過程中唐力行教授對評彈藝術對江南人的性格、社會風尚和價值倫理的巨大影響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評彈有着如此強大的傳播力,一是評彈腳本多源于市民文學······曆代文人也有為之書寫或潤色者,如清代女彈詞作家邱心如、陳端生等,近現代文人平襟亞、陸澹庵、姚蘇鳳、陳範吾、陳靈犀等。二是說書人與台下的聽衆又面對面的交流,說書人會在聽衆的眼神、表情及對書情的反應中可以感受是否有需要改進之處。”《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部分圖片資料二、為構建蘇州評彈學奠定了重要學術基礎

《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上卷是介紹新中國建立前的蘇州評彈,中卷從新中國建國初到60年代中期,下卷從改革開放一直到今天。為便于檢索,本書以時間縱向為主,輔之以橫向的專題,縱橫結合,全方位介紹了蘇州評彈的變遷,系統梳理了評彈發展曆史、發展特點與發展規律,以蘇州評彈的新資料研究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的新問題,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下展現了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互動的極其豐富的曆史畫面,回應了蘇州評彈研究存在的三個終極問題:蘇州評彈是什麼、蘇州評彈從哪裡來、蘇州評彈将往哪裡去。有人認為該書反映了“蘇州評彈的前世今生”,這個歸納無疑是十分恰當的。

全書共有十一章,上卷六章:第一章,評彈與江南文化;圏第二章,評彈藝人與社會交往;第三章,評彈與行業組織;第四章,評彈的演出場所;第五章,評彈與江南社會生活;第六章,評彈與江南社會變遷。附錄資料均十分珍貴,例如民國三十四年(1945)11月蘇州評話彈詞研究會理鑒事簡略表,上海市評話彈詞研究會會員名冊,清代中葉至20世紀60年代蘇州書場情況一覽表,1930至1931年蘇州城區及鄉鎮娛樂情況及茶館書場一覽表等。該書上卷第一、六章為全書的重點所在。從中可以理解蘇州評彈在江南社會中的特殊地位。評彈作為江南地區重要的傳統項目,其興衰必然與社會形态變化密切相關的。它從最早的唱本發展到藝人的演唱,就是社會文化需求發展的需要。蘇州評彈又離不開江南文化,因為它本身就是江南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随社會變遷而在内容或形式上發生變化。如上卷第一章“評彈與江南文化圏”就追根溯源,以大批翔實的資料詳述了評彈的緣起和發展。以下謹列三條。

“彈詞為吳郡所有”“其後以彈詞名者四家,曰陳、姚、俞、陸,俞則俞秀山也。四調中俞調獨傳,或訛為虞調,調出自虞山,非也。厥後又有馬調,馬名如飛。”“……彈詞家之能持久與否,不知者辄謂其必視聽客之多寡以為進退,而不知非也”“……然彈詞亦有派别,今即俞調馬調比較言之。俞調音節宛轉,善歌之者,如春莺百啭,竭抑揚頓挫之妙。此調便于少女。如飛出,一變凡響,以科舉時代之八股例之,俞調猶管韫山,而馬調則周犢山,亦彈詞界之革命功臣也”(徐珂:《清稗類鈔》第10冊《音樂類·彈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943―4946頁)

“說書向以江南為最盛行,有柳敬亭、孔雲霄、韓圭湖主人,均以工于此道······。及後王周士、遇乾(按:俞秀山,非遇乾也)繼起,一以禦前之彈唱,一創新腔為俞調,此風更增長,而開道鹹間馬趙姚王四大家之盛況矣。“以藝術論,則如飛果仍可居長,而趙姚則因其一為彈詞,一為評話,未能兼赅二者之長,實尚不能與王石泉同日而語也。”(1925年9月11日《申報》,王憲喣:《說書叢話[二]》

“蘇州茶館極多,大半兼做書場。在民元時,蘇州有“難做兩隻半”之說。觀太監弄前老義和、醋坊橋之金谷及平橋直街之松風閣。三隻茶館中何者為半隻,筆者現已失記。”(1939年2月21日《生報》,茅栗園主:《聽書随筆》)

第六章共有三節:評彈與社會教化、評彈與社會公益、評彈與社會變動。其中第三節首條摘自1915年7月10日《申報》廣告《愛國醒世小說〈歐戰彈詞〉》“本局鑒于說部感化社會之能力甚大,而彈詞尤過之,深感一般普通社會人民皆知此事之原因與茲事之真相,奮愛國之壯志,共振國威。爰特搜羅歐戰事實,一一口描手語,盡态極妍,編成清淺彈詞,以其雅俗共賞。”第24條摘自1949年2月12日《上海書壇》,《書壇的畸形發展》“溯自抗戰勝利以後,說書的蓬勃氣象,較諸江浙淪敵時期,有過之無不及。今歲的書苑,更是飛黃騰達,在上海一地,新設書場就有五六處之多。這在書壇屆是一個好現象,以從業員說,又可多幾個出路;不過就整個社會說,該是一種悲哀,因為這可說明了現社會中有閑階級的衆多,苦悶的人們日衆·······要知道目今豈鼓樂升平的時候,一切不過畸形吧了!”對這一條筆者深有感觸。其時筆者已是名中學生,親眼目睹當時蘇州情況确是如此。住家附近三家書場春和樓、梅園、大中南盛況空前,而前線戰事甚急。三大戰役後,解放軍準備渡江,囯民黨軍隊節節敗退,許多軍政要員紛紛南下逃往台灣,金圓券貶值,民不聊生,而大多數有閑階級和生活相對穩定的小市民、店員等卻都在書場消磨時間,有的當紅評彈藝人一天趕場四、五場不足為奇,有的還得深夜趕電台演唱!所謂的畸形的發展,也确實是社會的真實反映!吳文科、陸軍為《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題詞周良、羅揚為《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題詞以上僅是上卷資料的少量摘錄,也反映了蘇州評彈文化發展的一角,從中可窺見蘇州評彈淵源及江南文化底蘊之深厚,其中徐珂的記載最有價值,不僅叙述較為全面,更對彈詞業務十分熟悉,對藝人的狀态和社會市場的變遷均記錄翔實。

中卷七、八、九三章則集中彙集建國後的評彈事業發展變化的資料,仍緊扣社會發展而分述。如第七章,共有四節,第一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藝人的社會活動與生存狀态”,列舉可以反映了藝人的社會活動、政治生活、社會公益、生存狀況、評彈改進協會等新設組織等一系列情況的曆史資料。如1949年8月20日《上海書壇》第一版刊載的健翁所寫《望彈詞票友義播勞軍》,而1949年10月9日《上海書壇》第一版刊載的了張鴻聲所寫的《清河書話》——“最近我們評彈會,内幕異常忙碌,但不徹底的事情很多。在這全世界保衛和平,毎一個人須去奪取一切,一味地不正當鬥争,未認清目标?主義是什麼,既大家向蘇聯看齊,那末要曉得,不勞而獲是沒有的,就是要一切都是自己去争取、生産。依賴别人,羨妒成性,我可武斷一聲,照這樣下去,究是一個失敗者。”——是當年10月9日為慶祝“全國政協會勝利大功告成,人民政府成立”“同時保衛和平,上海各界三千人大遊行後”張鴻聲所寫的,表現了評彈藝人在解放初的活動和思想情況。

下卷共有第十和十一兩章與附錄,第十章為“複興的評彈藝術”,按時間分為1976年―1981年、1980年―1989年兩個部分。在此着重輯錄兩條資料。

“自從有評彈起,曆代的著名演員,都力圖符合當時的時代精神,有所創造,有所發展,這就是前輩藝人所說的:‘說書、說世、說勢。’這裡的說世,就是指生活和情理,說勢,就是符合時代形勢。傳統書,必須經過革新才有生命力。改革中要注意學習傳統的精華。學習,是為了繼承,為了超過。書情要适應潮流,說法新穎,語言簡潔,結構嚴謹,富有時代氣息。革新要吻合大多數聽衆的意志,否則就是閉門造車。”(1983年9月2日《蘇州報》,張少伯:《評彈改革小議》)唐家璇為《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題詞“······評彈界的多數同志認為:青年人與我國的曆史人物素無仇隙,為什麼一定不愛聽傳統書呢?原因是,我們的有些傳統書中還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有些情節不夠合理,表演程式、說表語言更過于陳舊,隻要去蕪存菁,不斷革新,采取整舊、創新兩條腿走路的方法,在提高質量上狠下功夫,就能争取到大量青年觀衆。”(1983年6月25日《蘇州報》,湯乃安:《淡談評彈要就青年》)

這兩位藝人以親身體會談到評彈傳承創新與争取青年觀衆問題,對今天仍有啟示。

第十一章為“新時期評彈危機與保護”。本章的第二、三節着重談了“新形勢下評彈保護”與“新時期新面貌”兩個話題,對如何将評彈這一優秀傳統藝術形式繼承發揚下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謙虛謹慎,樸實苦幹的唐力行教授

我與唐教授在2011年夏天,于上海評彈團與上海人民出版社借蘇州吳中區評彈團會議室召開的“菊壇名家叢書、評彈系列”組稿活動中相識。該活動由時任上海評彈團閉長秦建國主特,上海人民出版社高級編輯唐燕能協助。唐教授也随坐,認真傾聽大家發言。在會上,我作了自我介紹後,提出了組織寫作的五位著名老演員人選,同時表示自己年逾八旬,雖與蔣月泉先生有過短期交往,但确已不宜認領寫作任務。而唐力行教授隻是認真傾聽和記錄大家發言,直到會議結束才發表看法了自己的看法,發言言簡意赅,卻是一再強調編寫這套評彈系列叢書的重要性,并懇求的大家支持與合作,那種認真的态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途休息時,他專門與我握手交談。我們相談甚歡,我告訴他20世紀80年代初與他父親唐耿良先生的接觸情況——正是唐耿良先生幫助我辦理調去上海評彈團手續、協助蔣月泉老師撰寫回憶錄。其後唐耿良先生還風趣地問我:“是否對蘇州評話有興趣,能否也協助我寫寫回憶錄?”會議後我告訴他已拜讀過他為唐耿良先生整理的《别夢依稀》一書,唐力行教授卻隻是謙虛地表示歡迎多提意見,又一再問我在蘇州大學哪個系的,這次為什麼不願接受當年承諾撰寫蔣月泉傳的任務,經我再三解釋,他也表示贊同。

此後我們沒有聯系過,直到2018年6月《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在蘇州舉行刊發儀式後,我們又取得聯系,他還記得我,并一再表示讀過我在《曲藝》雜志等報刊上發表的有關蘇州評彈文章,并寄贈了《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樣書。此時我視力衰退,閱讀有困難,本想婉拒,但又怕辜負他的好意,最後還是愧納。從那以後我倆保持微信聯系。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但研究卻是一絲不苟。在《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的整理過程中,凡事親力親為,認真組織寫作班子,廣泛搜集資料,還認真研讀海外新史學的理論和方法結合資料深入細緻地展開讨論。荜路藍縷,終于有所收獲。由此可見他工作作風踏實苦幹,而且他幾乎全部精力都撲在研究工作和人才培養方面,可敬可歎,令人欽佩!

(《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