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鼓詞:不該孤獨的“鄉音”
時間:2024-11-08 05:55:19
父輩們的情懷VS年輕一代的空白
說實話,1997年出生的我,從小在城市長大,着實對溫州鼓詞沒什麼深刻印象。相比年年暑假重播的《還珠格格》給我童年帶來的烙印而言,我對溫州鼓詞的印象隻停留在午後偶爾轉到溫州台時,電視裡傳來的牛筋琴聲和獨特的唱腔。當然,那時的我并不知道這就是溫州鼓詞,也不了解承載那段旋律的樂器叫做牛筋琴,隻知道上了年紀的大人們總愛聚在一起看。再加上小學時校園中大力推行普通話,導緻這番唱出來的溫州味詞句,可以說是一字不懂,喜愛更是無從談起。
但父親卻對這種溫州傳統曲藝一直有着深深的眷戀,他總說,溫州人愛走南闖北,可無論走到哪裡,隻要牛筋琴聲一響,就知道這是來自家鄉的聲音。長大後,我逐漸對傳統文化産生了興趣,父親便建議我從家鄉的本土文化開始了解。
在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實習期間,我逐漸明白了溫州鼓詞對溫州和在她懷抱中成長的溫州人的重要性。父親說,在他小時候,小漁村裡的人們靠出海捕魚維持生計,忙裡偷閑,便期待着村裡請來的詞師唱一本子。而最讓他驕傲的是,從溫州請來的鼓詞藝人不是在村裡的廟宇唱就是在他家的四合院裡唱,盡管那時對大部分内容都隻是似懂非懂,但他每次都要擠到人群的最前方,興奮而好奇地望着詞師,豎着耳朵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音符。父親口中鼓詞藝人表演時的場景,像極了初中課文《口技》中的畫面,口技藝人隻“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便能用聲音創造出完整的火場逃生畫面,惹得滿座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而鼓詞藝人也僅有一琴、一鼓、一闆、一抱月而已,卻能集生、旦、淨、末、醜于一身,一人撐起一整出戲。優秀的鼓詞藝人,甚至可以根據觀衆們的反應和表演時的氛圍即興編創“湯詞”,因此,每一場鼓詞表演都是獨一無二的。
對溫州鼓詞的技藝特征及發展脈絡有了一定了解,我明白了它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也對鼓詞藝人十分欽佩,卻依舊無法看好它的未來。由于各類現代藝術形式和快時尚的蓬勃發展,我們能選擇的藝術形式和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從兒時的各類動畫片,到如今層出不窮的綜藝節目和電視劇。就我了解的同齡人而言,将空閑時間留給溫州鼓詞的人寥寥無幾。可以說,溫州鼓詞對我而言隻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不似父親那樣,對它有美好的童年回憶和随着時間積累沉澱的情懷。而現實情況也的确如此,鼓詞聽衆逐漸以老年人為主體,幾近斷層,城市化的推進也使得鼓詞的表演空間大為壓縮,普通話的推廣更是把溫州鼓詞的傳承置于尴尬境地,聽的人變少了,唱的人自然也少了,如此,便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
群衆藝術若失去了群衆,要如何存活,保護它的意義還存在嗎,我的答案是無解。但父親卻執意帶我去華蓋詞場用心感受一番。
華蓋山公園:堅守的“鄉音”陣地
在去華蓋山公園之前,我了解了一下,聽說曾經的鹿城區詞場遍地,如今卻隻有這一個公益性的詞場,靠着政府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努力,維持着運作。
初到華蓋山公園,現場的狀況與我想象的并無太大出入。周日的早晨,公園中來來去去的幾乎都是晨練的爺爺奶奶,詞場中座無虛席卻沒有一張年輕的面孔,我慢慢穿過人群找到一個合适的位置,走近時不少老人投來略帶驚訝的目光,但他們很快回過頭聚精會神地聽詞。我認真聽了許久卻依舊雲裡霧裡,除了幾句簡單的念白,基本上沒有一句能聽懂,可以說比做英語聽力還費勁。好幾次可能是唱到了一些滑稽有趣的情節,圍坐着的老人們都笑出了聲,我卻隻能糊裡糊塗地站着。過程中觀衆一直在增多,詞場提供的塑料凳早已用完,許多老人們就坐在公園的長廊中或是一些低矮的石柱上。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對父女,父親年事已高,一邊拄着拐杖一邊由女兒攙扶着,他們走到一條石凳旁,凳子上還留着未幹的雨水,女兒拿出手帕仔細擦幹,又墊了幾張報紙,才扶着父親坐下,女兒臨走時還将手中的小布袋塞進父親懷中,囑咐了幾句,看見父親頻頻點頭,才放心離開,走到不遠處卻又回頭張望了一會兒。我莫名覺得,這樣的場景真是像極了兒時母親送我們上幼兒園的樣子。又過了一會兒,實在是無處可坐了,遲來的幾位老人們也不怕累,手一背便站在了一旁,沒有座位他們的興緻也絲毫不減,看得津津有味。
環顧四周,我不禁笑了出來,這分明就是我們平時看演唱會時的樣子啊。他們眼中有期盼,有滿足的快樂,還有孩子般純粹的光芒,不同的隻是歲月風霜在他們臉上留下的痕迹,這樣的目光給了我極大的觸動。我想,他們中也許有人本就生活在城市,也許很多人是被子女從老家接來照顧,但都不得不承認,他們老了,時代發展,一切變化都在瞬息之間,他們所熟悉的事物大部分都被裹挾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一去不返,也許再努力也無法像孫子孫女們一樣對新興事物了如指掌,子女也都在為自己的小家打拼。而溫州鼓詞,從前是他們單調生活中的那抹鮮亮色彩,如今更是他們孤獨生活中的精神寄托。這是屬于他們的情懷,也許有些戲本已聽過不知多少遍,但隻要熟悉的調子還在,無論這世事如何變化,那份安全感和歸屬感就還在。鼓詞大師陳志雄演示溫州鼓詞著名選段我想,且不論溫州鼓詞日後是否能有新生的力量和年輕的聽衆,就算隻有一人心中還念着這鄉音,保護它的意義就始終存在。
滿懷熱望的老一輩鼓詞藝人
鼓詞演出告一段落,我也随父親到溫州鼓詞“四大詞師”之一陳志雄老師家中拜訪,詢問他對華蓋詞場的看法和建議。初次見面,陳老師的親切熱情和精神矍铄都令我感到意外。落座不久,陳老師不禁感歎,目前願意繼承古老的鼓詞技藝和傳播豐富的鼓詞文化的年輕人極少,鼓詞藝術缺乏年輕一代的傳承人。聽到我對鼓詞文化也感興趣,他便驚喜地望着我,主動提出要教我鼓詞文本的寫作。說到興起時,他便立馬掀開了牛筋琴上的布,為我們唱了幾句。陳老師的夫人怕我聽不懂,還特意拿出打印的文本給我看。他們的熱情和對年輕力量的渴望讓我在感動之餘還有一絲心痛。
據我所知,現在許多優秀的鼓詞藝人都願意免費授課,隻要是真心喜歡鼓詞,他們便一字一句地教。但真正要學好溫州鼓詞與學習唱戲一樣,都需要童子功,優秀的鼓詞藝人往往從十歲出頭便起早貪黑地背唱本、練唱功,熟練掌握并有了一定的表演經驗後再融入自己的感悟對鼓詞進行再創作,天賦和努力都不可或缺。隻是如今,很少有孩子願意從小便全心全意學習鼓詞。對于像陳老師一樣的藝人而言,從前唱鼓詞或許是他們謀生的手段,但唱了幾十年,早已将這唱腔融進自己的生命中。如今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傳統曲藝陷入困境,許多老藝人離去了,而年輕的傳承人卻越來越少。因此,老藝人比任何人都期待新生力量的出現。對于鼓詞藝人而言,這樣的堅守無疑是孤獨的,台下場景已不複當年盛況,他們卻依然滿懷熱情地呵護着這種溫州獨有的藝術形式。他們可以将一身技藝傾囊相授而分文不取,隻盼望溫州鼓詞曆經滄桑,仍是閃耀着的那顆星。
我逐漸明白了溫州鼓詞的魅力,我才剛剛開始靠近她,卻已經感受到她是多麼值得珍惜的。如此獨特的曲藝形式,不該隻剩下心懷眷戀卻逐漸老去的聽衆和執着堅守的老一輩藝人,彼此用孤獨守護孤獨。溫州鼓詞與溫州民間生活血脈相連,本就是為集體、為群衆而生。這不該是一種孤獨的藝術,她有豐厚的曆史淵源,也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傳唱至今,因此更該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曾有人說,時代發展帶來生活方式的轉變,地方性傳統文化,尤其是許多以方言為載體的小衆傳統藝術形式的消逝是一種必然趨勢。雖然我不曾親眼見過那個溫州鼓詞的黃金時代,也不曾領略過輝煌時期南派曲調的細膩柔和與北派唱腔的粗犷古樸,甚至并沒有懷揣着對它深切的喜愛與責任感,卻也盼着它能成為這必然中的偶然。也許我們無需去想在如今這個時代堅持守護她的意義和可行性,有些事情,去做了才存在。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