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當法國人遇到蘇州評彈

時間:2024-11-08 05:56:49

上海評彈團解燕在巴黎文化中心表演彈詞《白蛇·賞中秋》七裡山塘景物新,秋高氣爽盡無塵……2017年10月28日晚,巴黎中國曲藝節十周年紀念展演的競賽單元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上演,由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陸嘉玮、解燕表演的蘇州評彈大師蔣月泉和朱慧珍先生創作的經典彈詞《白蛇·賞中秋》,因唱腔優美、表演得當,赢得法國評委的青睐,獲得“盧浮”金獎。這是巴黎中國曲藝節自2010年至今的四次評獎比賽中,蘇州彈詞第三次獲大獎。作為這一過程的見證者,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法國人這麼喜歡蘇州評彈嗎?她美在哪裡?她的什麼特質吸引了這些金發碧眼、連中國話都不會說的“老外”?

記得姜昆老師曾給我講過一個他的親身經曆。幾年前,他赴法國訪問,一位朋友跟他說了件有趣的事:在巴黎的某所大學裡,有人在組織蘇州評彈演出。于是,姜老師帶着好奇心,在朋友的帶領下來到了這所大學。推開階梯教室的門,他看到的是數百名法國觀衆西裝革履、正襟危坐,專注地欣賞幾名來自中國的蘇州評彈演員的表演。2個多小時的表演,教室裡除了演員的演唱和樂器伴奏聲,安靜得甚至能聽到針掉到地上的聲音。

帶着這一連串的疑問,我回到國内,一邊翻閱資料一邊向幾位蘇州評彈藝術家請教。蘇州評彈起源于明清時期的蘇州,由宋代的評話、陶真、詞話等說唱藝術,在融合了流傳于民間的山歌等藝術形式後,逐步衍生出彈詞和評話。因使用蘇州方言表演,遂合稱“蘇州評彈”,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藝術。評話多講的是金戈鐵馬的曆史故事和叱咤風雲的英雄傳奇,表演時以說為主,如《水浒》《三國》等;而彈詞多唱的是才子佳人的愛情傳奇、民間故事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表演上比評話多了彈唱,如《珍珠塔》《白蛇》《玉蜻蜓》等。然而,這個用吳侬軟語表演的蘇州評彈卻因其自身的内在美深深地吸引了衆多喝牛奶咖啡、吃面包三明治、看話劇聽歌劇長大的法國人。

評彈的美在于她古老卻不失時尚、戲谑卻不失高雅、簡潔卻并不簡單。一名演員或一男一女,一席長衫、一把三弦,一件旗袍、一柄琵琶,不需要複雜的燈光、音響、舞美,便構成了評彈表演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元素。這些簡潔的元素從服裝、演員形象、音樂、唱腔等多個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雅美、融合美與時代氣息。巴黎中國十周年紀念展演蘇州彈詞海報當演員穿着長衫、旗袍款款步上舞台時,人們看到的不隻是演員,還有中國人謙恭、溫和、内斂與含蓄的品質。長衫之下的男子儀表堂堂,盡顯中國文人的風骨;而旗袍之下的女子清秀靈動,盡顯中國女子端莊秀雅的氣質。端坐在舞台上,演員優美動聽的唱腔高低抑揚、深淺綿潤,輔之以演員點到為止的一颦一笑、一動一靜,以及伴奏樂器三弦粗犷、豪放、诙諧的節奏和琵琶铮铮、柔緩、端莊的樂音,一段段感人肺腑、蕩氣回腸的愛情傳奇和民間故事就這樣演繹了出來。這一系列元素的完美組合就像一幅寫意的中國水墨畫亦或是一道秀色可餐的中國菜,充滿意境又不失味道,沁人心脾、回味無窮。這些又與法國人不懈追求的優雅生活、高尚氣質偶相吻合。每一句說唱都會伴随着悅動的音符潛入他們的心靈深處,令他們聽起評彈來如品一杯上好的波爾多紅酒。

評彈的美還在于其獨特的表演形式。評彈屬于中國傳統的說唱藝術,與西方人所熟悉的戲劇的表演形式所不同的是,戲劇是現身中的說法,而評彈是說法中的現身。評彈的表演道具很簡潔,一把三弦、一柄琵琶、一把折扇、一塊醒木,很是靈活。演員在表演時也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角色,絕大多數時還是演員自己,因此評彈表演所創作的形象不是直觀的,是不受視覺形象限制的,但它在表現人物的情感、思想活動、内心獨白和彼此間的對話等方面卻非常細緻生動。同時,演員除了通過自身的手、眼、身、足和嘴把故事講明白,還要與現場觀衆形成相互作用的集體性藝術效應。這種表演方式給外國觀衆帶來了陌生的藝術體驗,讓他們在耳聽、在眼觀的過程中還能充分調動大腦的想象力,在心中塑造自己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節,從而達到“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戲劇效果。再一次,來自東方的想象藝術表演形式與源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因對個性解放、情感自由抒發而産生的浪漫主義撞了個正着,從而引起法國人對評彈藝術的興趣。

正如巴黎中國曲藝節的評委之一紀可梅女士說的,(評彈)是中國的傳統藝術,代表的是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溫文爾雅、樂觀向善的品性,也可以看到古老的中華文明的魅力,雖然講的多是傳統故事,但卻能啟迪現代人的精神與價值追求,“是值得我們(法國人)學習和尊敬的”。

(作者單位:中國曲協對外聯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