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曲藝隊伍裡的女博士
時間:2024-11-08 06:09:53
2006年8月,我受聘于遼甯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當時叫鞍山科技大學藝術系),教授曲藝創作課。此前高校還沒有曲藝本科教育,自然也就沒有這方面的專職教師,所以,曲藝課程的教師全部是外聘的。王平、陳連仲教表演課,崔凱教理論課,我教創作課,還有鞍山當地的幾位老師擔任部分課程。我們這些老師,上課來,下課走,隻是在課間偶爾到辦公室坐坐。
在辦公室見到最多的是一位女孩兒,很安靜,話不多。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她總捧着一本書在認真地看。一問,名字叫李紅,是剛走上教師崗位的研究生。她的本科和研究生專業都是語言文學,在學院裡教的是大學語文。因為我的本科專業與她相同,自然産生一種親近感,能夠聊到一起。再一細聊,她的一位老師居然是我的大學同班同學,這樣,我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她的師叔。
按說,在大學裡教公共課是比較輕松的,沒有什麼壓力。一個女孩兒,在這樣一個安穩的崗位上度過一生也挺不錯。但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個文靜的女孩通過十二年的努力,已經成功轉型,變成了一個曲藝專家,在曲藝的教學、研究以及社會活動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她的成功,讓我成了見證奇迹的人,當然,也讓我感到由衷敬佩。
李紅生于1980年,她自己調侃為勉強稱得上的八零後。名字是做英語教師的母親給取的,一是希望女兒的出生能給家裡帶來好運,讓家裡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二是希望她能長成一個有内秀的女孩。隻是全國叫這個名字的大概有上百萬,于是給人的感覺難免有些平淡。
這個名字平白無奇的女孩,是個乖乖女,從小便有些内向,不善于表達。但她卻酷愛文學和曆史。小學時,語文、曆史兩門課根本不用費勁成績便能穩居班級前列。好孩子是不用大人操心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李紅一邊學習一邊長大,直到2006年7月走出校門來到遼甯科技大學工作,一切都是那麼平靜而順利。然而到遼甯科技大學報到當天,知道自己被分到了藝術學院,她不免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看看藝術學院的專業:曲藝、聲樂、舞蹈和播音主持,不僅對她都是完全陌生的領域,而且那種動态和張揚的專業特征也與她一直以來那種靜态沉穩的狀況形成極大反差。說實話,在這樣的環境中上公共課,是既費力又難以讨好的。好在自己年輕,又有着不錯的親和力,和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弟弟妹妹們容易溝通。再憑着紮實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她把公共課教得風生水起,頗受歡迎。學生們很願意上她的課,也很願意和她相處,不叫她老師,而喜歡親切地稱她李紅姐。
冥冥中似乎和曲藝注定有緣。上班的第一天,給曲藝表演專業學生上第一節課,她便喜歡上了曲藝表演專業的學生們。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學曲藝的孩子們聰明、開朗、活潑、健談,喜歡與人交流。而曲藝專業外聘的老師們也性格開朗,語言幽默,思維敏銳,反應迅捷,與他們相處總是歡笑不斷。這讓年輕的女教師每天都置身于快樂之中,心情大好。就這樣,李紅愛上了曲藝。特别是接觸了相聲、評書等一些曲藝形式,了解了曲藝藝訣藝諺後,她深深感到曲藝并不隻是簡單地逗人一笑,而是經曆千百年發展曆史的有着深厚底蘊的藝術。漸漸地,她萌生了向曲藝轉行的想法,她想探究曲藝到底是什麼,有着怎樣的魅力。于是,她讀了很多曲藝方面的書籍,關注曲藝界的活動,經常看學生的演出,向曲藝專業的老師求教,并立志向老舍、汪景壽、薛寶琨等前輩學習,把曲藝理論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方向。時任藝術學院院長田潔是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的女兒,她看到李紅對曲藝如此上心,便有意培養她,把她留在了曲藝系,給她壓擔子,确定她為藝術學院曲藝學科建設的帶頭人。
從不熟悉曲藝到喜歡曲藝,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從接觸曲藝到深入研究曲藝,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李紅深知自己在這一領域裡短闆太多,要彌補,沒有捷徑可走,隻有下苦功,隻有多付出,隻有勤學勤問勤思考。她開始惡補曲藝,找曲藝的書籍讀,找音頻資料聽,找視頻資料看。周圍的曲藝人都成了她的求教對象,包括她的學生。學曲藝的學生,大都是有一些基礎的,于是好多學生上課時是她的學生,下課就成了她的老師。遇到什麼不明白的,她都能放下身段,不恥下問。無論校内校外的曲藝演出,能看的一定要去看。曲藝系經常請一些名家來舉辦講座,她更是抓住時機,不肯失去難得的學習機會。就這樣,她和曲藝越走越近,從一個不懂曲藝的門外人,成了主講曲藝本科生《中國曲藝發展簡史》課程的第一人。
從走近曲藝到走進曲藝,改變了李紅的性格,讓她變得更加陽光,更加快樂,生活也更加充實。她的兒子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經常陪着媽媽去單位,看每周一次由曲藝專業學生主辦的精品社團“相聲俱樂部”的演出。每次看完,随口就能說出一兩句相聲段子裡的詞兒。看到這個六周歲的小家夥兒完全被曲藝藝術營造的歡樂氣氛所感染,甚至提出了要學快闆,李紅更是打心眼兒裡高興,真心希望兒子在喜歡曲藝的同時也能夠學習曲藝,成為更優秀的人。
2016年,李紅考取了王紅箫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王紅箫教授是著名二人轉專家王肯的女兒,李紅成為了中國高等院校曲藝教師隊伍裡唯一的女博士。
近年來,李紅的教學和科研可謂齊頭并進,碩果累累。她每年平均完成教學工作量達五百課時,曾獲得校級教學質量優秀獎一次,院級教學質量優秀獎三次。其他諸如校優秀共産黨員、青年教學明星、優秀青年教師等獎項多次。獲全國多媒體課件大學文科組優秀獎兩次。
作為曲藝學科建設帶頭人,她牽頭組建了一支由學院在職及外聘教授組成的團隊,積極從事學科建設、專業發展、交流合作等相關工作,制定曲藝表演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申報各級各類科研立項,制定曲藝表演學科發展規劃,在遼甯省本科教學表演專業評估中取得第三名的優異成績。她主持各級科研項目十三項,其中包括中國藝術基金項目長篇評書《百善圖》,中國曲藝藝術基金項目《田連元評書藝術風格》等。她的論文《基于虛拟現實技術的中國曲藝藝術教學多媒體教學平台的設計》,經過科學論證,解決了曲藝本科教學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體系等關鍵問題,得到了曲藝教育研究專家的認可,在全國曲藝教育領域中處于領先地位。
由于李紅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曲藝人,使得她和一些純理論研究者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她的研究更接地氣,更有實用價值。這也充分說明,一個曲藝人來做曲藝的學問,遠比做學問的人寫曲藝研究的文章更有意義。
面對成績,李紅始終保持平靜的心态,不喜張揚。去年,李紅當年的學生,現北京城市學院曲藝教師張偉偶爾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裡看到一本書,是李紅的《中國曲藝理論與藝術探微》,拍照後發到了微信朋友圈裡,大家才知道李紅出了這樣一本專著。出了專著,居然不聲不響,這在“曬文化”流行的今天顯得有些另類。我問李紅出了專著怎麼誰都不知道,她淡然一笑說,就是一本書呗,再說這本書出得有些倉促,有很多地方還不完善,我也不是很滿意。低調的風格、樸實的語言和謙虛嚴謹的治學态度,更加讓我敬佩。
真心希望我們的隊伍裡能有更多李紅這樣的人,那麼曲藝事業必将會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責任編輯/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