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學勤和竹闆書
時間:2024-11-08 06:47:31
潘學勤的祖父潘萬雲在清代末期行藝,是當時演唱竹闆書的名家,在四大門的“梅家門”裡,被稱為“九萬”之一。那時的竹闆書,演唱還沒有基本定形,演唱的曲調是以蓮花落和太平歌詞為基調。“萬”字輩的幾位師兄弟通過在演出中不斷摸索、切磋、改革,規範了竹闆書的完整形态。
父親潘福恒生于1885年,河北固安小馮村人,12歲學藝,子承父業,14歲登台演出,18歲出師後和幾個師兄弟、師侄等聯穴演出。他從小學過梆子,又練習武術,具有一定的功底。潘福恒在演唱時嗓音高亢洪亮,音色純正圓潤,闆頭瓷實有力,表演動作潇灑,在說唱表演中加大了唱的時間,并加快了節奏,同時将相聲的包袱口融合在書裡面,更是引人入勝,使竹闆書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他演唱的主要書目有《劉公案》《五龍傳》《千裡駒》。潘福恒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非常受同行的尊重。他不但在農村趕廟會,撂地攤,還把竹闆書帶到了大城市,20歲時就進入北京房山、門頭溝、天橋一帶或撂地或說大棚,38歲進入天津市演出,受到熱烈歡迎。1939年天津發大水,潘福恒與兒子潘學勤被日本鬼子當成難民抓到了唐山馬家溝難民營,要送到東北做勞工,幸好被唐山的幾位藝人救出,這才在唐山小山作藝,和幾位同行辦起了書館。1945年潘福恒被日本鬼子以掩護八路軍為名抓進憲兵隊,嚴刑拷打,拔光胡須,受盡折磨,後經地下黨組織聯合業内同行才營救出來,可人已經被折磨得精神失常,瘋瘋癫癫,于1951年從天津走失,下落不明。
潘學勤生于1928年,他繼承了祖傳的竹闆書、西河大鼓、評書等藝術,8歲學藝,11歲登台正式演出,16歲能說《劉公案》《千裡駒》《王定保借當》等中長篇書。别看他自幼沒上過學,但好強好學,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在藝術上繼承了祖輩、父輩的演唱特點,口齒清脆、噴口有力,讓人聽着悅耳,數唱利索、字字清晰、書扣巧妙、情節細膩緊湊,而且把雙檔演出改為單檔演出,還創出了垛子闆、連環句,連唱數十句不用換氣。他自幼習武、功底深厚,表演講究功架,動作帥氣大方,讓人看着舒服。他擅長說公案書和武俠短打書目,在舞台上的武打動作,讓觀衆百看不厭。潘學勤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唐山解放後的1949年他參加了唐山市第一屆文代會。1951年被選為書鼓藝術社社長。1956年成立唐山市曲藝團,潘學勤成為曲藝團首屆成員,當年年末就被評為唐山市先進工作者。這位竹闆書藝人,經曆過無數坎坷與磨難,才真正成為新文藝工作者。
1957年,文藝團體學習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号召文藝工作者說新唱新。潘學勤立即響應黨的号召,在團裡成為第一個說新唱新的演員。他演唱的新書有《野火春風鬥古城》《烈火金剛》《鐵道遊擊隊》《林海雪原》等。1958年以竹闆書《舌戰小爐匠》參加河北省曲藝彙演獲獎,後又參加了無數次省級、全國級彙演和比賽,獲獎不計其數。以歌頌現代青年英雄的《大戰蟒蛇關》參加了1958年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獲獎後,還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每逢他和我談及這些往事的時候,就有無限的幸福湧上心頭,手指着與總理的合影,嘴角都翹了起來。在60年代,潘學勤的《智取威虎山》和《斬劉墉》被河北人民廣播電台錄制播放。1964年天津市文化局特邀他作示範演出,約期三個月。到期後觀衆不讓走,又續約三個月。演出的書目是經他改編的《七七事變》和《劉公案》,觀衆聽完贊不絕口,說他“說得真帶勁,真實形象,給書聽。”幾個月裡場場客滿,震憾了天津衛書場。
潘學勤一生為人正直,生活簡樸,講義氣。很多外地藝人來唐,業務不佳生活困難時,都得到過他的幫助。在藝術方面他不吝賜教,在天津演出時不怕勞累,下場後還為天津當地演員傳經送寶,快闆大師李潤傑、相聲名家田立禾等都和他學過竹闆書。他當年的竹闆書藝術,唱響了京、津、唐和東北一代。
潘學勤沒上過學,解放後才上了掃盲班。識字後,他每天堅持學習,文化水平提高很快,後來經他四處走訪了解曆史事實,到圖書館查找資料進行改編創作,能把《劉公案》從半個月說成三個多月的長篇書,被人稱為“老潘家的絕活”,演出受到了業内人士和觀衆的一緻好評和贊揚。潘學勤根據社會需求曾編寫過無數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新人新事的新唱段。他根據抗日英雄節振國事迹編寫的長篇書《節振國》曾在《唐山文藝》上連載,他的《千裡駒》和《林海雪原》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錄音并播放,他的長篇書《新兒女英雄傳》由河北人民廣播電台錄制并播放,他的看家書《劉公案》由河北省曲藝調研室錄音存檔,他的《官場鬥》《呂四娘刺雍正》曾在唐山、山東、濟南等地電視台錄像播放,他和唐山作家董桂玲所寫的長篇書《武林名宿鬥奸雄》曾在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好景不長,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來臨,潘學勤也同許多老藝人一樣,日子幾乎過不下去了。他父親的義子侯寶林得知此事後,盡管自己生活也不富裕,但仍和北京藝人每月湊30元寄給他救急。此事他沒齒難忘。1983年,筆者邀請相聲大師侯寶林來唐山講學時,晚上潘學勤在家裡用涮牛肉宴請,說“咱現在的日子過得可‘牛’了!”老哥倆開懷大笑。
潘學勤晚年生活很幸福,名下有30多個徒弟,相聲名家高英培等也都拜在他的門下學過竹闆書。竹闆書是幾代人的曆史,是經過幾代人通過演出實踐總結創造出來的曲種,是祖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是先祖留下來的文化遺産。潘學勤的一生是為竹闆書而生,為竹闆書而活。他平時看起來少言寡語,不願多說一句話,但是一聊起竹闆書卻滔滔不絕,廢寝忘食。“十年動亂”耽誤了十年藝術生涯,潘學勤心裡非常難過。竹闆書藝術日漸沒落,令人歎息。潘老就帶着這樣的遺憾與世長辭。現在,他的女兒潘曉蘭已從新華書店退休,正在遵循他當年的教誨,加緊苦練,努力繼承,同時教着幾名學生。她用自己一點一點的努力,在恢複并傳承着竹闆書,潘老如果泉下有知,應該也會感到欣慰吧。
1990年唐山樂亭大鼓比賽中潘學勤示範表演(責任編輯/朱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