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曲藝教育納入大學素質教育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時間:2024-11-08 07:31:13
一、曲藝藝術生存的環境及面臨的問題
随着文藝體制改革的深入,曲藝逐漸回歸市場經濟,但不同地區存在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在京津及京東地區,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邊疆地區,曲藝呈現不同的發展面貌。除了地區的差異很大以外,不同曲種的發展差異也很大,有的曲種影響力突出,呈現人才濟濟生機盎然的局面,如相聲、二人轉、小品、蘇州評彈等。有的曲種則後繼乏人,存在嚴重的危機,不少鼓曲面臨這種情況。但不管是興旺還是衰落,以下兩個問題是困惑着曲藝人的共同問題,使我們無法樂觀起來,這兩個問題早就比較突出,但長期沒有解決或無從下手解決,成為了影響曲藝發展的瓶頸。
一從曲藝傳播的角度看,曲藝受衆範圍仍然很小。主流傳播途徑幾乎是沒有曲藝,電視和廣播中極少傳播曲藝,曲藝欄目比起30年前的情況進一步萎縮,即使是所謂大牌表演的相聲,也僅限于一年一度的春晚,其内容遑而不論,其演出形式(時間安排,出場安排等有很大局限)也隻是一種點綴,起不到傳播曲藝的效果。專業劇場演出幾乎停頓,上世紀八十年代比較多的大型綜合性曲藝演出難以看到了。但是京津茶館裡說相聲、東北二人轉小劇場的情況還是很火爆的,對茶館曲藝,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值得肯定的是曲藝回歸民間大衆娛樂,回歸到草根藝術的“接地氣”,是符合當代大衆文化發展趨勢的。專業演員和業餘演員共同堅守曲藝陣地,在摸索性經營中留住傳統的血脈,也非常了不起,這些民間曲藝幾乎是目前曲藝傳播的唯一途徑。
二是曲藝教育的範圍太窄。我們過去對曲藝教育的理解有點狹窄,隻考慮專業教育的層面,在過去是沒問題的,因為有電台等曲藝的廣泛存在。但現在那種從小不自覺地受到家庭或周圍曲藝熏陶的情況不複存在了,今天的情況是必須從娃娃抓起,在小學、中學、大學中推行曲藝素質教育,培養對曲藝的愛好,培養曲藝發燒友,用現在的流行詞就是粉絲。
所以,我們現代的曲藝教育應該是金字塔式的,第一層:基于大衆傳播層面的對愛好者、發燒友的教育;第二層:基于各層級文藝演出活動的業餘演出人才;第三層:從事專業演出的演員;第四層:出色的演員和藝術家。
二、曲藝傳播與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和其他姊妹藝術相比,曲藝有劣勢也有優勢。與戲劇相比,京劇是傳統文化的符号,有主流媒體如電視頻道的傳播,還有國家支持的力度,雖然門檻較高但是傳播面較大,戲曲的專業教育也比較發達,缺點是仍然沒有解決受衆面狹小的局面,沒有解決“推陳出新”的問題,仍然徘徊在夕陽時光。京劇的演出市場沒有相聲、二人轉、評彈火爆,說明其普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都是比較低的。地方戲有廣大農村的演出作為支撐,傳播和受衆面相對比城市要廣,但地位比較低。話劇從“小劇場”改革争取觀衆,現在又朝着大衆喜劇的路線狂奔,收到一定成效,而且話劇從來不缺乏教育,其高等教育是發達的。但是它與影視的相近性導緻技藝的區分度很小,從而顯得更小衆化。而且話劇屬于舶來品,缺少傳統文化色彩也使它的傳播沒有那麼受關注。
(一)曲藝傳播的優勢
1.演出場所多樣化。漢代的宮廷、廣場,唐代的府邸、寺廟、路歧,宋代的勾欄瓦舍,明清的撂地、茶樓、戲園、堂會以及後來的書場、電影院、歌舞廳、夜總會等等各種名目,當下遍地開花的茶館和新興娛樂場所說明,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曲藝是最泛群衆化的最易傳播的一種傳統藝術。
2.曲藝是“活體”藝術,相對于戲曲藝術的“舊”,曲藝是常新的;相對于戲曲藝術的夕陽性
質和受保護狀态,曲藝潛伏着許多主動創新發展的條件;相對于戲曲受衆的老齡化,曲藝受衆則日益年輕化。以筆者最近看到的幾次對天津相聲茶館的調查文章顯示,茶館中聽相聲的20-40歲年輕人群占有越來越多的比例,保守估計也超過半數以上。這種情況相對于二三十年前變化很大,而看戲則沒有這種變化。其原因之一是曲藝受衆現場的參與和互動起了很大作用,使曲藝藝術的傳播帶有現代藝術提倡“分享”的“鮮活”的特點。
(二)曲藝教育普及的優勢
在曲藝、京劇、各地方戲、雜技等傳統藝術形式中,曲藝是學習門檻最低的,這樣說并沒有貶低曲藝的意思,而是說明為什麼曲藝是産生最早、範圍最廣、最有群衆基礎、最易于普及的民間藝術。第一,它對基本功要求相對随意,不像戲曲那樣受到年齡和嗓音條件乃至形體條件的極大限制。有的人學了多年,在京劇或地方戲隻能做票友,而在曲藝完全可以進場子演出。第二,戲曲是綜合藝術,除演員和伴奏以外,編劇、調度、燈光、服裝、舞美、龍套、道具缺一不可,可謂辎重部隊。而曲藝是輕騎兵,形式短小精悍,機動靈活,投入的财力和人力都比較經濟。正因為這一點,相聲、快闆、快書等曲種在中小學和部隊裡得到普及。第三,京劇宮廷化以後程式刻闆化,漸失新意,創新很難,曲藝卻從未宮廷化,百人百種演法,創新是常态。以上這些對比說明曲藝普及在傳統藝術中有着特殊的優勢,這是否意味着曲藝可以以成人教育的方式開展、從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呢?
(三)曲藝教育普及的人群主體應該以大學生為主
說到普及曲藝的主體,早先的提法是從娃娃抓起,而且也有曲藝人嘗試并堅持将曲藝引入課堂,成立學校文藝曲藝隊進行演出等等。但是天之驕子大學生,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梁材,這個最重要的存在卻被忽視了。雖然也有不少曲藝、京劇、昆曲進校園活動,但多限于傳播的層面,非遺宣傳的層面,而不是普及的層面、教育的層面。
有的人可能會擔心大學生屬于精英階層,會看不起曲藝,實際情況卻是相反的。現在的“90後”大學生們和老一輩的精英知識分子有很大區别,其中一個較大的區别是他們在寬松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對藝術沒有過去那種“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偏見,新一代大學生非常熱愛草根文化,推崇大衆文化和娛樂精神,大學生精英雖然人數上不是最多,但絕對是強勢群體,因為他們掌握着新媒體發聲的話語權,所以如果在大學生中開展曲藝教育和普及曲藝,将影響到全社會對曲藝的認識。
雖然傳統藝術漸行漸遠,但是在文化軟實力日益強大起來的今天,傳統藝術的價值重新被認識,大學生們對傳統藝術的熱情正在慢慢燃起,了解曲藝,渴望傳承和學習曲藝的要求正在與日俱增,全國各大高校曲藝社團(主要是相聲社團)活躍,也需要曲藝教育家的指導,還可以結合校園文化,借鑒或汲取傳統藝術元素進行新的創造。
三、曲藝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在前面金字塔結構中,我們可以推導出曲藝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從教育從低到高、從淺入深、循序漸進理論來看,少數人的專業教育應該以多數人的素質教育為基礎,藝術素質教育培養的是曲藝愛好者,他們将成為潛在的忠實的觀衆群,部分有潛質者進一步專業深造進入專業教育領域。但是由于曲藝的素質教育現在是嚴重缺失的,于是産生本末倒置的現象,全國為數不多的曲藝專業教育中,學生入學多數是為了文憑,而他們畢業後将面對因缺少觀衆而無法獲得職業回報的尴尬。學習者數量過少,難于形成切磋和鑽研藝術的氛圍,學生的擔憂和迷茫直接影響專業教育的質量,即使有好教材和好老師也難以解決這個問題。如果高校大學生也進行曲藝教育,勢必形成業餘學習者與專業學習者的互動,業餘演出與專業演出的良性互補借鑒,素質學習者不但不會搶了專業學習者的飯碗,而且還會形成共同振興曲藝的合力。
四、大學開設曲藝素質教育課程的定位和可行性
(一)開課需求和條件
近年來,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每個學校都開設了公選課,也叫E類課,這些課程往往依各校教師資源而設,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筆者所在的高校南開大學,教務部門歡迎教師自行選題開設跨系選修大課,學生為修滿E類課學分要求,選課踴躍,人數每學期150人以上。
教育部規定提倡高校大學生無論文理科學生在學期間掌握一項中華傳統文化才藝,學生學什麼才藝項目,怎樣學,怎樣算掌握,目前基本上還是個空白。那麼,面對大學教育潛在的需求,為滿足這樣的需要,我們的曲藝是否能夠先行一步?
(二)個人講授曲藝課程的實踐和感受
筆者和我校其他老師共同開設和講授的《中華傳統藝術》課程(E類課),内容包括戲曲、中國畫、民族音樂和曲藝,開課三年多來,選課學生近千人。曲藝作為其中一部分,教學内容簡單回顧曲藝曆史,天津地區流行的北方鼓曲主要曲種概況和相聲的鑒賞,深受學生歡迎,最後以交小論文的形式期末考試,在小論文中同學們都非常認真談自己對某個曲種或某個曲藝唱段的感受和體會。筆者在教學中曾設置了學唱京韻大鼓旋律的環節,深感大學生對曲藝民族音樂有認同、有天分,有潛力,一學就會。
另外《快闆和相聲》是為漢語言學院國際漢語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和留學生開設的,學時每周2節,12周課。主要是學習李派快闆書開場闆(8節),繞口令,以及排練群口快闆、天津快闆和學漢語系列相聲等。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初步學會一點曲藝技藝,雖然隻是一點點皮毛,但是作用很大,多個研究生作為才藝表演通過了國家漢辦的志願者考試,留學生則可以通過學習曲藝體驗快樂漢語,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學生多次參加學校、天津市和全國的比賽,獲得各種獎勵。
筆者還在學校範圍内開過《曲藝國粹之美》《天津民俗曲藝》的講座,感受到大學生對我們的民族藝術曲藝渴望了解,充滿喜愛之情。
如果把以上這些課程理解成這就是曲藝的素質教育,筆者感到是根本不夠的,這隻是一個曲藝研究者的實驗教學在傳播曲藝方面做的一點點工作,個人性質的授課隻是個體的現象,并不能形成氣候。目前這種藝術類介紹性課程全國各高校可能還有(如沈陽大學)。但是要真正實現曲藝的素質教育,必須有系統的課程設置和一批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另外,近幾年京津兩城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據筆者所知,組織非常艱難,宣傳力度也不大),曲藝為越來越多大學生所熟知,但是隻是停留在看看聽聽的層面,遠遠達不到普及的效果。其實,曲藝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如同中國畫、書法一樣,一定要親自嘗試一下,學會入門,終生受益。對學生來說,隻有課程才是能夠影響他們的,也是為他們所需要的。
(三)曲藝素質教育課程構想
構想中作為素質教育的曲藝課程,要有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
第一課堂,曲藝教育進課堂。有兩種課型,先要有對曲藝知識全面介紹的大課,即曲藝基本知識(理論)課,主講可以是對曲藝有所研究的高校教師,但是要聘請專業或者一線的演員到課堂授課,而且要占到相當大的比例,讓同學們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曲藝。然後聘請專業人士為有興趣的學生開設專業技能課的課型,鼓曲、相聲、快闆都可以,可以在某教學院系開設,各教學院系有開課的自主權,所以開課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其他專業的學生如有興趣可以通過跨系選課的方式選課,曲藝技能課教學目标是教會學生幾段曲藝曲種的唱段或者快闆和相聲的技能技巧,也可以為有樂器基礎的學生開設伴奏樂器課程。通過一學期的授課,能夠形成節目進行表演。校級之間可以進行交流演出。兩輪下來積累一定的經驗和節目,可以請領導觀摩,可以請媒體采訪,輿論宣傳,擴大影響,推廣曲藝素質教育經驗。
第二課堂,曲藝演出進校園。把曲藝專業學生請進來為第一課堂的學生表演,座談和互動交流,促進課外學習。高校可以作為曲藝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對曲藝專業教育也有促進作用。
(四)統籌和整合教育資源,建立曲藝素質教育基地試點的構想
海河教育園區座落天津津南區,現有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主校區和十幾所職業大專院校,如果在這一教育密集區成立曲藝素質教育與傳播基地,面向十幾所學校的數十萬大專學生,整合南開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天津藝術研究所、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天津市曲藝團的曲藝教學及科研人員資源,天津北方曲校畢業校友資源,老藝術家資源等,這支隊伍目前人數是可觀的,門類也比較齊全,而且各年齡段都有,如果能搞一個基地,單純以課程的方式來凝聚,可受聘授課,可送藝上門,亦可收徒授藝。
南開大學是教育部綜合性重點大學,并協同助力天津市教育。南開大學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注重能力培養和創新意識,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一講二練(講和練的比例要求是1:2,要求練多于講),提倡學生要一專多能,很多學生輔修不同專業,這些教學理念都是有利于開展曲藝素質教育的。
另外,南開大學從2014年以來實行小學期學制,在期末考試後有一個月的時間進行講座式學習,适合集中式技藝課程,可以考慮在冬季小學期和夏季小學期開設曲藝類選修課。
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高瞻遠矚,洞察和指導曲藝事業全局發展,對曲藝教育培養曲藝人才更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果由中國曲協牽頭出面支持,籌措經費,南開大學可以作為基地試點在天津這塊曲藝寶地上挂牌運作。南開大學現在在科研和教學上都倡導橫向聯合,前提是要有一筆可觀的經費支持。南開大學搬到新校區以後,不愁教室、場地,辦學經費用于聘請教師的講課費、交通費,器材費,文具費等的支出。
(五)發揮高校社團作用,帶動曲藝素質教育轉化為專業教育
各大高校都有曲藝相聲社團,是大學生曲藝愛好者聚集的地方。2000年以來全國各地高校相聲社團活躍,紛紛成立高校曲藝聯盟展開校際交流,與曲藝團體交流等,為校園文化注入傳統文化精神,呈現出從未有過的曲藝複興的态勢。
南開大學國樂相聲社是曲藝人才荟萃之地,其成員是曲藝傳播的使者,他們以聰明才智和勤學苦練,初步具備某種曲藝表演技能,并經常進行演出,豐富了大學生們的業餘文化生活,受到學生和老師們的推崇,有的畢業論文的題目就是曲藝,有的辦夏令營或其他活動傳播曲藝文化,設法以曲藝影響更多的人。社團曲藝的教育指導應該也是曲藝教育的一部分。這些社團骨幹是否可以重點培養,有進一步深造曲藝的可能性呢?這裡的進一步深造指的是一種非學曆的方式,因為他們已經讀到了本科甚至碩士博士,但是如果他們能夠進修曲藝,接受曲藝名家的指導,無論對曲藝傳播、教育普及還是曲藝傳承都是絕對有好處的。
(六)搞好調研和制定規劃
綜上所述,在曲藝教育基地中可以進行的是素質教育、成人教育,條件成熟後可以有專接本的學曆教育,甚至研究生的學曆教育。
曲藝素質教育作為長遠目标,如果投入實施前一定先要搞好調研,學生的意願、需求和興趣點,教師的來源和意願,學校各部門的态度,資金的數額及分配等都需要有從實際中來符合實際發展的調研數據,進行項目可行性和持續性發展的論證,為中國曲協和國家有關上級部門提供發展曲藝素質教育的計劃。
我們要抓住曆史的機遇,多元化發展曲藝傳播和教育,讓高等曲藝教育(包括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出碩果,桃李滿天下!
參考文獻:
[1]鑫鑫、邱思文:傳統曲藝融入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策略探析—以沈陽大學為例,科教文彙,2015年第2期。
[2]吳文科:曲藝教育:曆史尴尬與現實對策,藝術教育,1998年第2期。
[3]張鑫、汪娜:首屆全國高等院校召開曲藝教育論壇,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4]中國曲藝家協會:曲藝:自覺與自信—2013年第三屆中國曲藝高峰(柯橋)論壇專輯,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
(作者: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作者之一)(責任編輯/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