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台灣王心心及其現代南音藝術理念形成與實踐

時間:2024-11-08 07:34:14

文曾憲林

1986年王心心獲“通美杯”全國盒式磁帶銀榜獎傳統南音,作為中國古老的樂種之一,在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熱潮中,正以不可逆轉的态勢遭遇到現代藝術的侵襲。傳統南音命運當何去何從?這一話題倍受政府、學者、南音人、社會聽衆的關注。雖然,有相當部分的南音人希望原封不動地傳承古老藝術。但像王心心這樣的局内人,卻認為與時俱進才是傳統南音應有的特質。這種認知,有利于王心心與國際藝術家進行跨界藝術的嘗試,将心心南管樂坊的南音新作推向國際領域。

王心心,是台灣當紅現代南音藝術家。她的藝術理念源自青少年時代的活動演出。從小敢于演唱新曲的她,希望通過創新來獲取非南音人的青睐,拓展南音在海内外的受衆。

一、王心心的南音藝術經曆

1965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王心心,父親是南音與梨園戲的愛好者,母親是做手工琵琶的。王心心從小就浸潤在南音的世界裡,很早就展露過人的音樂天份。

(一)青少年時期

在王心心四歲時,父親開始一句句教她南管曲,為她學習南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五歲就登台演出的她,其實并不是特别要學南管,而是自小生長在南管的故鄉,耳濡目染下,自然就學會了。在王心心的記憶裡,小時候沒有其他娛樂,以至于她根本不知道世上還有其他音樂。當時每天晚上一家人在一起,或點着油燈或借着月光唱南管,就像是她的搖籃曲。①

王心心學南音的時候剛好處在“文革”中,公開場合不能唱傳統的曲子。最開始是父親深夜窩在棉被裡教她,因為怕别人聽到。父親唱一句她學一句,一首曲子兩三天就能背下來,《雪梅教子》《聽門樓》都是那時學會的。

1981年,王心心十六歲,她開始了第一次專業表演。當時她跟着宣傳大篷車沿村演出,演唱《計劃生育好無比》《我愛農村大寨生活》《送哥哥去參軍》之類的新南曲,宣傳計劃生育政策。②

(二)藝校期間

1984年,王心心在面試時演唱新南曲,以術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福建藝術學校的南管專科。入校後,她師承南音名師莊步聯、吳造與馬香緞等人,精研指、譜大曲及各項樂器,尤其擅長歌唱。在學期間,因長久缺乏自信,文科成績差強人意,使得王心心更加專注于南音樂器與唱功等術科的訓練。課後同學在玩耍時,她選擇把時間花在背譜練唱上;寒暑假時同學大多選擇回家,王心心卻自願留校,繼續請老師指導。她認為勤能補拙,一直琢磨,一直練習,才能取得一點點成績。③在學期間,她曾獲“全國曲藝新曲目”三等獎。

1985年,學校挑選了王心心等同學出唱片。“當時學校挑選了幾個同學,錄制了八張唱片,我唱了兩張半,其中一張是唐詩專輯《送友人》。是陳華智老師創作的。另一張是傳統的曲子《阿娘聽(娴)》。”④王心心回憶,“唱傳統曲子的那張賣得很好,但是《送友人》很差,根本沒有人要買,這樣的創作當時根本不被接受。”⑤

兩張唱片出版後,雖然傳統曲子賣得好,新曲子賣得不好,但是結局卻讓王心心欣慰不已。由福建省送評的四十多盤卡帶參評中國音像出版社主辦的“通美杯”全國盒式磁帶大賽,隻有兩盤獲獎,其中,《送友人》獲得銀榜獎。同年,她被邀請到北京演出。

(三)泉州南音樂團時期

1987年,王心心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順利分配到福建泉州南音樂團,并于當年參加華東六省“紅燈杯”歌曲大賽并獲得最佳演唱獎。同年,泉州市政府從永春、德化、晉江、安溪、南安、惠安、石獅等八縣市遴選出十一位南音菁英,組成參訪團赴菲律賓交流。當時大陸對出國的管制極為嚴苛,王心心又是生平第一次出國演出,因此,她對這場難得的演出充滿幻想與期待。實際演出時她才發現與此前想象的完全不同。原來這一場演出隻是作為喜愛南音的華僑們交際飯局與娛樂的一種點綴。演出者與觀衆之間隔着一層厚玻璃,玻璃外的觀衆并不專注于欣賞玻璃内的南音藝術家的表演,而是打麻将的打麻将、劃拳的劃拳,完全不尊重玻璃内對着麥克風用心彈唱的樂師。親曆南音淪為連麻将都不如的地位,王心心第一次對南音藝術的存活灰心到極點,她一回到泉州就和同學說三十歲就要功退了。雖然1988年她還獲得“福建南音廣播大選賽”第一名。但無法改變她對自己未來的質疑。直到1989年遇到陳美娥與其兄陳守駿。

1989年,台灣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她的兄長陳守俊(時任樂府行政總監)赴泉州交流,并尋訪一位色藝雙絕的台柱來拓展南音藝術創作。作為資深南音藝人,陳美娥自1983年起成立漢唐樂府推動新南音,遂與王心心成為知音。此時,王心心需要一個更大的表演舞台來實現自己的南音夢想。陳美娥邀請王心心赴台教學,但那時大陸人到台灣很不容易,尤其是專業人士。這時,同行台大中文系曾永義教授半開玩笑的說,娶過來不就好了!1990年,王心心為了實現南音夢想,以“下嫁南音”的心情嫁給比自己大16歲的陳守俊。

(四)漢唐樂府時期

1992年,王心心正式定居台灣,接任漢唐樂府音樂總監。神似明星吳倩蓮的娟秀面容與紮實的南音專業,讓王心心一加入漢唐樂府即備受矚目。

随着漢唐樂府巡回世界,王心心輕掃琵琶,低吟淺唱的動人演出,超越語言隔閡,博得各國媒體的高度好評。1996至1999年,王心心參與漢唐樂府梨園樂舞《豔歌行》《俪人行》《荔鏡奇緣》的海内外巡演。期間還漢唐樂府赴韓國、荷蘭及法國“亞維侬藝術節”演出。1999年中法合作案《梨園幽夢》,她于法國沙布雷藝術節演出(世界首演),并至荷蘭烏垂克藝術節、法國愛弗立藝術節巡回演出。2002年王心心受邀于法國亞維侬藝術節演出《豔歌行》等,使她聲譽鵲起,南音之路愈走愈開闊,她的南音藝術理念也得以拓展。

由于與漢唐樂府藝術理念的差異,加上夫婿陳守俊驟逝,王心心帶着兩個孩子離開了漢唐樂府,重新展開自己的南音生涯。

(五)心心南管樂坊以來

2002年,在早年音樂傳統藝術的積澱、漢唐樂府期間藝術理念的實踐以及在一批學生和粉絲的擁護下,王心心創辦了心心南管樂坊。此後,王心心從原先單純的工作演出者,轉變成張羅大小事的團長,雖然一方面更容易實現自己的藝術理念,但反過來也讓自己陷于團裡的各種瑣碎的具體事務中。她說:“以前覺得演出是最累的,當了團長才知道要考慮燈光、服裝、曲子的安排、是否分配平均,這裡面有太多東西。”⑥過去在大陸,南管是生活的一部分,主人邀請樂師至家中演出,曲目也很随意。如今台灣的表演藝術卻已是企業化經營,需要寫企劃案、申請場地等,事務相當繁瑣。

自2003年以來,心心南管樂坊專注于南音指、曲、譜的傳承與淬煉、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南音源流、知識、美學誠懇研究,并經常延聘專家進行文化講習,搜羅南音學術信息、建立資料庫。同時,每年或創作、或制作、或打造一出劇目,在海内外上演,有的劇目深受喜愛,連續演出數年。此外,樂坊還廣收學員,期望通過南管課程培訓,将古老樂種的根植于台灣這片土地。王心心還在小區大學、紫藤廬、中山堂堡壘廳等地開課,還曾任教于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等。跟王心心學習南管的學員有在校的學生,也有頭發花白的老人。王心心對前來拜師學藝的學生在音樂基礎上沒有要求,隻要求學生有一顆淳美、恬靜、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心。⑦

二、王心心的現代南音藝術理念及其形成

王心心的現代南音藝術理念是在不斷的演出實踐中萌芽、産生,在不斷的創作、表演中發展、成熟。她的現代南音藝術理念為心心南管樂坊的國際傳播、推廣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一)現代南音藝術理念

王心心認為,音樂無國界,就算語言不通,也能夠靠音樂溝通。南音音樂特有的定、靜、慢,像是一種修行,不是為了取悅觀衆、為了表演而表演的音樂。不論什麼形式的創新,原則是一定要守住南管音樂的曲牌特色,并以傳統南管曲唱字頭、字腹、字尾的方式演唱,即便是跨領域合作,仍以南管曲牌音樂為核心。

(二)萌芽産生

自16歲伊始,王心心接觸并演唱創作的南音新曲,是用傳統曲牌填上新詞,也開啟了她創作南音的念頭。在校期間被邀請至北京表演,極大地激發了王心心獨立創作的欲望,以至于她希望有一天能把唐詩三百首寫完。王心心認為,将唐詩譜上南管曲牌來演唱,可以讓人迅速掌握唱詞的意義,更好地推廣南音。她說:“南音有大部分的曲目都是戲曲的片段,所以很多都是男女情愛,如果在中學生當中去推廣,你很難更深入地解釋。但古詩詞本來就是他們常學習的,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大家比較熟悉,而南音是一種内在的藝術,也比較适合呈現古詩詞的美。”⑧

(三)發展

王心心創立心心南管樂坊後,一邊投入南管教學推廣工作,一邊緻力于南音與當代藝術跨領域的合作,希望用創新的風格吸引從來沒有聽過南管音樂的新生代,讓樂團能夠永續經營。

她在薪傳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傳播自己的藝術創新理念。她着手創作、錄制、演出《靜夜思》、《園内花開》(再版)、《昭君出塞》(新版)等,把南音與中國古典詩詞文學結合,為南音藝術開拓了一個新天地。她創作了《葬花吟》《琵琶行》及李清照的《聲聲慢》等經典作品。在她看來,南音的藝術是空靈的,其魅力就在于它的靜和定。她倡導用書法的審美去演繹南音,在演唱時需要留白。真正要享受南音,是要欣賞音樂裡面的靜和定,它是一種很内在的,是一種心與心的互動,并不在于聽懂語言。⑨

她認為,每個人對樂曲的闡釋都是自由的,唱出來都是不一樣的。拿一首曲子來講,作曲家的創作很重要,演唱者的再創作同樣重要。不同的演唱者,不同的情緒,都會有不同的解讀。

她認為,傳統藝術不一定要原汁原味,主要是學習精髓部分。好的傳統需要堅守。這就是為什麼記載的都隻有骨架(骨幹音)。古琴還能标記一些裝飾音,南管就隻有骨架,起音結束音都沒有,空間很大,很自由。所以,每一次的創作都覺得有無限寶藏。

但是,唯有創新才能給南音新生命,而這也與南音的定位有關。如果把南音定位成牢不可破的傳統遺産,它就走不出去,如果把它定位在世界,它就需要不斷創新,就可以和不同的音樂融合。創新是為了把傳統最美的東西呈現出來,把老祖宗的東西發散出去,使南音成為世界的音樂。

(四)成熟

近年來,她的心境發生由外而内的轉變,她希望自己未來在南音音樂的探索上,能夠像佛經所說的“以心傳心”,與觀衆之間,再也毋需有過多的外在裝飾,即使用最樸素的方式,幾個琵琶單音、幾聲洞箫低吟,讓聽到她音樂的人,回歸到最真實、最純淨的身心狀态。為了呈現不一樣的南音,王心心緻力于讓南音和舞蹈等各種藝術結合,并嘗試将南音中的樂器獨立出來,不僅在音樂創作上突破窠臼,更在視覺和舞台藝術上豐富南音藝術。她認為南音曲調散發出一種禅意,這樣的甯靜也是身處喧嚣繁雜的現代社會的人所需求的。她将繼續把閩南各種戲曲元素融合進南音的骨架裡,把閩南的傳統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南音這種古老的音樂。

三、王心心的現代南音藝術創作理念實踐

十多年來,王心心所管理的心心南管樂坊先是在演出樣式上加以突破,而後王心心自己也主動參與創作。在創作、制作、演出實踐中形成五種不同類型的藝術實踐。

(一)新編唐宋詩詞的時代演繹

2003年,王心心出于内心音樂創作的沖動與需求,将南管音樂的空靈樂性與古典詩詞的意境相結合,邀請陳華智先生為李白的詩重新編曲,錄制出版了南音《靜夜思》專輯。這為心心南管樂坊以唐詩宋詞入南管音樂的作法打開了一條通途。

(二)當代藝術跨界

2004年10月,新舞台與台北越界舞團合作演出現代舞《天籁》。2005年,以曹雪芹《紅樓夢》為題材,采用了【錦闆】【寡北】【生地獄】【中滾】【北青陽】等曲牌創作南管樂舞《葬花吟》。

(三)跨國藝術家合作

早在漢唐樂府擔任藝術總監之時,王心心就以《豔歌行》《俪人行》等演出風靡海内外,被世界媒體譽為最具東方古典美的演唱家,她的表演也為國際藝術家所了解并認可。

1、2008年舞劇《馬可波羅神遊之旅》

2008年,舞劇由法國時尚大亨皮卡爾登投資制作,法國重要的編舞家瑪麗克洛德·彼得拉加拉(Marie-ClaudePietragalla)編導、王心心編曲。

2、南管現代歌劇《羽》

2009年法國歌劇導演盧卡斯·漢柏斯提議合作一出南管現代歌劇,他的基本要求是劇情一定要設定在當代,這與台灣當代社會與南管之間有相當大的隔閡的現實不太相符,讓劇中角色自然地唱出南管曲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3、跨樂種音樂會《琵琶X3》

2013年,為紀念心心南管樂坊成立十年,她邀請蘇州彈詞麗調傳人周紅,日本薩摩琵琶鶴田流傳人岩佐鶴丈,制作了這場跨樂種的音樂會。

(四)跨唱法的南音禅唱系列

2007年,王心心改編制作《以音聲求》時,懷着一種無比虔敬的宗教信仰。作品是以南音《普庵咒》原曲牌為原型,把四管合奏的樂器及南管習慣演奏演唱所加的裝飾音以最單純的單音呈現并加上低沉的男聲梵唱,襯托祈神贊神女聲的高音詠唱,在男聲與女聲之間回蕩着似有似無的泛音。

(五)新編現代詩系列

2013年,王心心首次嘗試與現代詩結合,為台灣文學館10周年館慶“南管音樂會”新編餘光中現代詩《洛陽橋》及《鄉愁》。2014年,将餘光中現代詩集選取組成《詩意南管》,2015年在各地推廣。

小結

王心心的南音修為與現代南音藝術理念養成于泉州,發展成熟于台灣。作為當下台灣現代南音藝術的代言人之一,王心心所主持的心心南管樂坊制作團隊立足于南音曲牌傳統,其藝術創作經曆了傳統向現代表演藝術轉型,從傳統館閣模式向現代專業劇團演變,從純粹的南管音樂向小劇場舞台藝術、大型歌舞劇藝術進行跨界、跨領域的藝術拓展。

注釋:

①2015年11月在台灣心心南管樂坊采訪王心心本人的口述,結合她提供的材料。

②韓見《王心心:給中國最古老的音樂注入生命力》《外灘畫報》2013年3月25日。

③王怡葉《讓林懷民着迷的南管園丁—王心心》《遠見雜志》2005年10月号,第232期。

④泉州網記者郭巧燕《泉籍知名文化人訪談系列之十六〈王心心:靜下來是一種前進的力量〉》。

⑤⑥同④。⑦王和勳《悠揚清音傳四海—略述台灣南管音樂家王心心為發揚南管藝術所作的貢獻》,《科技風》2008年第16期。

⑧⑨同④。(責任編輯/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