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二人轉藝術是一門科學

時間:2024-11-08 07:36:14

吉林省藝術研究院立項創建“二人轉學”課題研究,為此課題組成員專門咨詢求證于遼甯省藝術研究所的李威研究員。

問:請談談你對“二人轉學”的思考?

答:

一、二人轉發展,期待二人轉學

二人轉研究,學說紛争,缺少權威的理論影響,帶來了表演的盲目與放任。

吉林省藝術研究院成立“二人轉學”課題組,這個立項高屋建瓴。二人轉藝術是一門科學,你們這項工程創建了二人轉藝術的科學體系,使二人轉研究高層次、科學化、系統化,必将發揮權威的理論指導作用。

過去二人轉藝人流動演出沒有省界,今天的研究也應該沒有省界。上世紀80年代東北三省二人轉理論研讨會,三省合作,十餘年間搞了十餘屆,都是權威專家,論文質量高,對二人轉發展影響很大。如今遼吉黑三省,吉林真抓實幹,是二人轉理論建設的主帥,當之無愧。遼甯、黑龍江協助,責無旁貸。這對我們的事業有好處。

吉林省做了大量史料工作,收集編印了多套史料彙編,這是寶中之寶,功德無量。這些寶貝不應束之高閣,應該盡早發揮作用。二人轉學在這些資料基礎上創建,可謂糧草先行,準備充分。

二、二人轉學應指導今天的藝術實踐

我們應該看到當下二人轉市場中的問題,并用曆史經驗來關照與指導。這樣的二人轉學才更有價值。這幾年我反複琢磨二人轉市場。2012年呂欽文先生來訪,我談了很多問題,也寫了《我看當下二人轉》《原生态二人轉到底什麼樣》等文章。如今過了四年,一些問題看得更清楚了。尤其是學習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眼前更亮了。當下二人轉市場表演,問題嚴重。

1.假——不能真實反映現實生活與今天的人物。

一些二人轉節目反映生活陳舊,還是上世紀的人物、語言、方式。當然我指的是現代二人轉。文藝反映生活,關鍵是塑造人物。一些表演,人物形象沒有文化,井底之蛙,土掉了渣。這不真實,我國普及中學義務教育幾十年,電視家家有,農村也好,山區也好,時代特征哪去了?我在電視裡看二人轉,常聽身邊的人們說:“東北人就這樣啊,土掉渣了,太給東北人掉價了!”今天是新時代、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活,土掉渣不真實。

土掉渣不是原生态。二人轉要傳承的原生态是它的本體特征:四性六功(秧歌性、說唱性、戲劇性、滑稽性;歌唱、扮演、說口、使相、舞蹈、絕活),土色土香(鄉土、鄉俗、鄉音、鄉情)。民間文藝也要與時俱進。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說:“文藝是時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氣。”這應該是我們的指導思想。非物質文化遺産不能例外。

“假”不能真實地傳承傳統二人轉的本體特征,因此不是真實的二人轉。傳統二人轉是以唱為主的醜角藝術。幾年前我曾撰文說:趙本山劉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轉,唱故事少,雜耍多,腿比腰粗,是病态。文化大革命前後一些參加會演的二人轉,砍掉了醜角藝術,也非完整的原生态二人轉。二人轉不是不可變,但本體特征不能丢。否則就是王肯先生說的“化我為它”,變成了另一個。2010年我在吉林師大演講時提出遼甯的二人轉向吉林學習,以唱為主;吉林的二人轉向遼甯學習,回歸醜角藝術。二者取長補短,這或許是醫治當下二人轉頑症的一劑良藥。

2.惡——低俗、庸俗、媚俗。

當下一些二人轉作品,包括二人轉小品,歪門邪道,缺少正能量。今日賣拐,明日賣擔架,後日賣貓賣碗,全是騙人的把戲。還有一些作品鬧得挺歡,毫無文化内涵可言。舞台表演,打情罵俏,低級庸俗,作賤殘疾人。尤其是民間劇場散班的演出,污言穢語,不堪入目。一些民間藝人,包括個别文藝工作者,以群衆喜歡、接地氣為托詞,百般袒護。在二人轉劇場裡,對“三俗”表演拍案叫好,那不是大衆民聲,也不是源頭活水。我身邊瞧不起二人轉的人越來越多,就因為它的表演越來越低俗。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二人轉也要講正能量,要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

3.醜——醜陋耍怪不是藝術。

醜角藝術應該是一種誇張的美,變形的美,反襯的美,應該是美的欣賞。而當下二人轉市場的一些醜角表演沒有美的内涵,隻能說是一種廉價低劣的醜陋。傳統二人轉下裝醜,是一位農村傻哥,憨厚可愛,有美、巧、乖、俏的豐富内涵。當下二人轉舞台的一些醜,醜陋不堪,折舌帽,一個褲腿高,一個褲腿低,拐拐腳,一走一劃圈,滿嘴污言穢語,飛眼掉膀,讓人看了極不舒服。世界喜劇大師卓别林滑稽,他有紳士風度;憨豆可笑,樸實厚道;上海周立波幽默,調皮可愛。他們都有其喜劇的文化内涵,遠離庸俗。

傳統二人轉講究“上裝一枝花”,講的是一個“美”字。北京的蔡興林被稱為蹦蹦皇後、粉蝴蝶,扮相表演極其優美。當下二人轉女醜風行舞台和熒屏,這在傳統二人轉都不屑一顧,哪有賞心悅目?醜陋并非醜角藝術,哈哈大笑也并非就是藝術欣賞。二人轉醜也要提高情趣,二人轉也要有美學關照,關鍵是在思想上先要反對“三俗”。

三、當下二人轉危機

當下二人轉創作枯萎,沒有好作品,寫了也沒人演。以趙本山劉老根大舞台為代表的二人轉舞台,沒有二人轉新編優秀作品,很少完整的二人轉傳統優秀節目,滿台彪言耍鬧。趙本山對二人轉的貢獻是事實,擴大了影響,應該肯定;他的問題也是事實,使二人轉變了形,應該承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今天的二人轉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當下二人轉藝人都發了,買車買樓,這是好事。但是如何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不被市場牽着鼻子走,這是曆史的擔當,是文藝的正道,也是二人轉首要解決的大課題。

當下二人轉藝人出了名,便離開二人轉去演小品,拍影視劇。過去二人轉優秀藝人從藝終生,嘔心瀝血,年齡越大,技藝越精,代代傳承,繁榮發展。如今二人轉演員30多歲,剛沾點二人轉仙氣,就棄離而去,二人轉如何傳承與提高?趙本山、小沈陽、宋小寶演電影我不喜歡看,他們在銀幕裡不是角色,還是他自己。用斯坦尼的理論來說,他沒有做到戲劇演員起碼的“忘我”。其實是他擺脫不了二人轉演員的中性表演,二人轉演員既是角色,又是他自己。但這在影視裡則是最拙劣的表演,他們靠的是二人轉的名人效應,終将被影視所淘汰。當然,個别演員二人轉與影視兩栖,有這個天賦,不是不可以,比如闫學晶,影視演得好,演誰是誰,二人轉演出又很活躍,值得稱贊。

問:二人轉學準備形成幾本書:1.《二人轉史略》,從編年史的角度去寫,寫清二人轉起源,每一階段的曆史與變化。2.《二人轉理論史》,寫清每個階段的研究者、論文著作、觀點與貢獻。3.《二人轉音樂》,寫清曲牌的由來,音樂的特點。4.《二人轉文學》,總結二人轉的文學特點,包括傳統二人轉與現代二人轉。5.《二人轉表演》,包括建國以後創作的現實題材二人轉。從學科的角度,這個構架合不合理?要補充哪些東西?

答:“二人轉學”是二人轉研究的制高點,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又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你們已經有了深入的考量,對我來說是新課題,是學習。

1.《二人轉史略》是必要的,不是吉林一省的二人轉史,是整個二人轉通史,可以參閱《中國曲藝志》《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的遼甯卷、吉林卷和黑龍江卷,也可看看河北卷和内蒙古卷。

2.《二人轉理論史》你們是首創,我前邊一開始就談理論建設,我覺得這本書意義重大,它彰顯了二人轉理論的地位與作用。在東北的各種說唱藝術中,二人轉理論研究最為活躍,研究二人轉的研究員、教授、專家最多,成果也最多。

3.《二人轉音樂》,我很信服那炳晨先生的十大主調、十大輔調、雜調、小曲、小帽理論,那完全是從田野調查而來,是民間藝人藝術實踐的科學總結,是二人轉音樂的基礎理論和工具書,對遼甯的影響非常大。王鳳賢教授的《東北二人轉音樂》,是二人轉基礎理論的教科書。李玉珍教授的《二人轉音樂概論》,重新對二人轉曲牌音樂進行分類。她們均受益于那炳晨的《二人轉音樂》。

4.《二人轉文學》,王肯先生是先師,我在《二人轉概論》中有關文學的論述,多受惠于他的學說。現代二人轉創作作品不如傳統二人轉優秀作品流傳不衰,應該研究一下個中緣由,這是當下二人轉創作對理論指導的呼喚。

5.《二人轉表演》,難度較大,原生态二人轉表演什麼樣,建國後的二人轉表演如何評價,當下二人轉的表演有什麼問題,要有科學的論證與表述。這直接關系到二人轉如何傳承與發展,關系到二人轉榮辱存亡的大事。

問:很多寫創作的書談的是創作方法,而二人轉學是概論,應該總結文學特點。我想寫它的地域特點、民俗特點、喜劇精神,民間視角,既有傳承又有發展。原來想寫傳統作品,但建國後的新劇目又很多,文學方式也有新變化,有一種時代精神在裡頭。這些如何解決?

答:以往二人轉文學多談創作方法,這是事實。總結文學特點是對方式方法的理論關照。地域特點,王肯有關東大風雪大酒大肉的論述;民俗特點,耿瑛有四扇屏四幅畫漁樵耕讀等論述;喜劇精神,我覺得就是二人轉的滑稽性醜角藝術。以上都有文章,在作者的書中都能找到。我的《二人轉概論》第二部全是談文學創作。我認為對二人轉理論的概括,要多注意民間藝人的經驗,還有精彩的二人轉藝訣,那裡有樸素而實在的道理。要慎重用正統文學的理論,來诠釋民間文藝的經驗。比如談表演,有人用話劇的思維、方式、方法、乃至術語、語言框定二人轉,結果不倫不類,難以服衆。

問:李老師,向您請教二人轉起源問題。二人轉起源于黑山,最早的一條記載是王綸生。如何證明他就是二人轉藝人?他的師父男扮女裝,也可能是其他民間藝術形式,而不是二人轉啊?

答:據《錦縣志略》記載,王綸生和他師父孫大娘,“常在錦州西關老爺廟戲台、城内天後宮戲台、東關關帝廟土台子演唱蹦蹦,二人扮成男女,人們又叫這為雙玩藝兒。”“說學逗唱很俏皮”。我認為,二人一副架,扮成一旦一醜,說學逗唱,且具滑稽俏皮醜角藝術特點,這應該是二人轉的典型特征。“蹦蹦”“雙玩藝兒”的叫法,更是二人轉在曆史上的稱謂,尤其是“雙玩藝兒”是二人轉獨有的叫法。關鍵是它還有大段的唱詞,與二人轉唱詞如出一轍,自編自演,唱故事,有人物,有情節,鄉土語言,合轍押韻。“伯父像隻虎,伯母像隻狼,兄弟姐妹蛇一樣,王綸生猶如羊入狼群命锒铛。吃的豬狗食,幹活和大人一樣,天不亮就下炕,一幹就幹到月上東廂。穿的麻袋片,有前扇沒後扇,數九隆冬凍得哆哆嗦嗦,哆哆嗦嗦直打顫……”你注意到沒有,這唱詞基本上四句一節,每節尾句句式較長可以甩腔。那炳晨先生說過,四句一節,尾句甩腔,是二人轉唱詞最典型的句式。

問:我們去承德看到乾隆年有個二人轉藝人叫王寶良(王大下巴)到黑山去,時間比王綸生要晚,如果說王綸生不是真實的,那就可以推斷二人轉是從承德一直往北傳。

答:你可以查一下《中國曲藝志·河北卷》,那應該是河北省和全國編輯委員會最權威的認定。那裡沒有王寶良這個人物,十套集成每省投入千百人,普查十餘年之久,這麼重要的人物怎麼會遺漏?東北二人轉生成于公元1700年至1800年間,這個結論不隻靠王綸生一條史料,還有根據二人轉藝人師承的推算,還有根據二人轉母體東北秧歌下清場的發展變化及其年代。這些在我的《東北二人轉史》一書中都有考證。東北二人轉源于承德,這個觀點東北三省專家不屑一顧。你可以看看《中國曲藝志·河北卷》,他表述的二人轉不是我們的二人轉,形态完全不是一個。雖然它也叫二人轉,但絕對不是一個。

問:承德說他們是熱河二人轉,是東北二人轉的源頭。

答:熱河是中國舊行政區劃省,包括現河北省的承德地區,内蒙古的赤峰地區、通遼部分地區,遼甯的朝陽地區、阜新地區。承德是省會,所占地域最小,明朝時期是蒙古族遊牧地,清初僅有幾十戶人家,清廷在此建行宮,人口才增加。國民黨統治時期,承德日漸衰落,滿目荒涼。熱河其他絕大部分地域長期以來屬于東北和内蒙古。熱河二人轉,你說它是東北的,還是河北的?熱河省在曆史上很晚,時間很短,1914年劃出,1955年撤銷。過去根本沒有“熱河二人轉”名稱,都叫蹦蹦。熱河二人轉這一稱謂不是曆史稱謂,是後人編造的,極不科學。内蒙古赤峰、通遼的二人轉,本體特征就是東北二人轉,隻是演出時常加入蒙古話。遼甯朝陽、阜新的二人轉,本體特征更是東北二人轉,完全是東北二人轉西路的特點。清代阜新二人轉代表藝人王生、馬玉,民國阜新二人轉代表藝人鐘寶山、王祥、闫振山,朝陽二人轉代表藝人丁喜珍、坐根都是東北二人轉藝人和西路的演法。而所謂熱河二人轉,與東北二人轉完全是兩回事,也很少見相互的交往與交融。看一下《中國曲藝志·河北卷》“熱河二人轉”條:“熱河二人轉于清道光年間在熱河五音大鼓、蓮花落、地平跷以及滿族道瓦喇等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形成。”五音大鼓是文人及八旗子弟尚雅的坐唱形式,與廣大農民尚俗的二人轉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極端。道光年間蓮花落多是一個乞丐手持竹闆走街串戶念喜歌乞讨,形成彩扮二人扭唱,據多數老藝人口碑,是在光緒年間,大大晚于東北二人轉,我在《東北二人轉史》和《二人轉概論》書中都有專文論述這個問題。道瓦喇産生于清道光年間,此時東北二人轉已經名家荟萃,走南闖北,如沈陽的張義、新民的張櫻桃紅、遼北的關大棒子、谷羅鍋子、遼西的火亮子等。《中國曲藝志·河北卷》載:“熱河二人轉主要曲牌曲調有【五更調】【丢戒指】【茉莉花】【采茶調】。”這都是民歌小調,在東北二人轉是小帽小曲,不但二人轉唱,民間歌手也唱。東北二人轉主導音樂曲牌是【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等闆腔體音樂,“熱河二人轉”條沒有。熱河二人轉與東北二人轉相去甚遠,更代表不了原熱河的赤峰、通遼、朝陽、阜新廣大地區,它與東北二人轉不貼邊。過去承德有人說熱河二人轉源于宮廷,是給慈禧太後看的,後來傳到民間,傳到東北。他們無憑無據異想天開。二人轉生于民間,死于廟堂。它是農民的藝術,典型的鄉土民俗的藝術。是東北二人轉藝人王榮(王大腦袋)出關,把二人轉帶入河北。天津一帶早年傳有歇後語“王大腦袋進關——蹦蹦來了”,是河北民間對這一問題的認可。

問:承德有人說熱河二人轉有霸王鞭,傳到了黑山。黑山二人轉不也使霸王鞭嗎?

答:霸王鞭也叫抱火鞭、花棍。東北各地秧歌隊都使霸王鞭,二人轉源于秧歌隊下清場,自然有所使用,但也不是演出必用。霸王鞭對二人轉的本體特征沒有那麼大意義。二人轉藝人會啥用啥,見啥學啥,看見京劇起霸、喊贊,他也在二人轉舞台上來一下,能說二人轉源于京劇嗎?霸王鞭并非承德獨有,早年錦州蹦蹦藝人孫大娘不是教徒弟王綸生學習花棍嗎,那就是霸王鞭。我們考證一門藝術的曆史源流,認定它的母體、時間、地點,一定要慎重,要有佐證、旁證,不能抓住一點就擴大到整個藝術的重大定位。

問:二人轉有很多名稱:小秧歌、蹦蹦……能否說小秧歌、蹦蹦原先是一種藝術形式,不是二人轉,後來發展成二人轉?

答:提到名稱,我先說明一個問題。在我的《東北二人轉史》一書的開篇寫道:“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棒棒、碰碰、邊曲、鳳柳、春哥、天平、吆喝腔、蓮花落、小落子、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二人轉一名,史見公元1934年《泰東日報》。中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統稱二人轉,包括雙玩藝兒、單出頭、拉場戲、秧歌帽、坐唱、表演唱等分枝。”其中的“過口”實為“對口”,是出版社校誤。如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網絡上到處都是“過口”,有些論文、辭書也稱“過口”,應該糾正。遼甯二人轉在曆史上,清代多稱小秧歌,反映了二人轉草創初期由大秧歌下清場唱小秧歌而來;民國時期多稱蹦蹦,是民間普遍叫法,俗稱狗蹦子,藝人不喜歡;建國後統稱二人轉,是1952年原遼東省民間文藝會演時經藝人們提議而定,不久在東北普及,傳到今天。我們說的小秧歌、蹦蹦,就是二人轉,一個藝術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叫法。

問:二人轉是否多起點?遼南二人轉吸收山西小戲,遼西二人轉吸收蓮花落,它們都吸收小秧歌,獨立演出,各自起源,然後互相融合?

答:清代東北是興龍之地,農村鬧秧歌盛行,秧歌會遍布白山黑水村村寨寨。大秧歌下清場,孕育了二人轉,這應該具有普遍意義,不僅僅是在黑山。二人轉形成以後,一直與母體同演。有些藝人白天扭秧歌,晚上唱二人轉。二人轉與秧歌分離,是在二人轉内容更加豐富,演技更加高超,具有獨立演出能力之後。這個孕育過程是漫長的歲月。遼西、遼南都是一樣。尤其是遼南,經濟最為繁榮,鬧秧歌最為盛行,南路二人轉以舞浪為最的秧歌特征就是最好的寫照。孕育與吸收是兩個概念。秧歌是孕育二人轉的母體。山西小戲、河北蓮花落以及其它百戲雜藝,是被二人轉吸收的姊妹藝術。遼南海城牛莊是通商口岸,中原各種戲曲雜藝紛紛湧入,極大地影響和豐富了海城秧歌的下清場,使之戲劇性很重。所以海城一帶二人轉的拉場戲盛于以說唱為主的雙玩藝兒。錦州黑山一帶轉關内流民闖關東的通道,受關内民間說唱藝術影響大,因此二人轉說唱性最強。遼南大秧歌下清場的單出頭、雙玩藝兒、拉場戲,幾乎同時産生。形成之初的拉場戲甚至比同時期的雙人場更完善,曲調、表演及劇目更豐富。而遼西、遼北二人對口說唱的雙玩藝兒,發展了幾十年,才逐漸産生拉開場子、有戲扮特點的拉場戲。二人轉的起源應該不是一個點。已挖掘的史料考證黑山二人轉曆史最早,因此把二人轉源頭追溯到這裡。遼南的源頭有待開發。

問:如果沒有海城的話,二人轉就沒有單出頭和拉場戲。

答:也不能這麼說。遼西、遼北的二人轉演雙玩藝兒,兩個人下場,其他人沒事幹,壓闆凳,如演《馮奎賣妻》最早是兩個人演,壓闆凳的藝人索性找來一個錢褡子,往肩上一搭,學習戲曲的派頭,下場演一把夏老三,湊熱鬧,農民藝人沒有條條框框,怎麼好玩就這麼演,後來又把老鄉的兩個孩子弄上台,演翠蓮與寶安,沒有台詞,跟着叫兩聲媽,鄉親們覺着好玩,很是歡迎,逐漸發展成拉場戲。早年的拉場戲具有很重的說唱痕迹,如唱:“那邊來了夏老三”,仍是二人場的叙事體,就是這種演變的痕迹。

問:黑山的二人轉藝人從哪來?是土生土長的黑山人嗎?

答:基本上都是黑山土生土長的藝人。最早的東北二人轉藝人王綸生是錦州鎮遠堡(黑山縣)人。黑山是二人轉老窩,用王兆一先生的話說,黑山縣二人轉藝人,比吉林全省二人轉藝人還多。當然,在黑山也有外來的二人轉藝人,民國年間黑山縣老河深屯二人轉藝人龐奉,連年組班,威名遠震,門徒不下百人,很多人是遠道慕名而來。

問:還有一個觀點,遼南經濟發達,戲劇演員往北走,二三十人,北部經濟越來越差,隊伍開始減員,變成一個演員表演很多角色的二人轉。

答:癡人說夢。藝人是哪裡掙錢去哪裡,條件差他不去。遼東山區二人轉薄弱,外地藝人很少去,就因為那裡太窮,山溝裡幾戶人家一個小村子,請不起藝班,藝人掙不到錢。遼南有名望的藝人走南闖北,很多人在沈陽大城市周邊及遼河平原大糧道多有演出。二人轉是二人場衍生出拉場戲,不是拉場戲蛻變成二人場;是簡單變多樣,不是複雜變簡單。前邊各位所提二人轉源流問題,我在《東北二人轉史》都有回答,比在這裡談的要詳細。那是三十年前的田野調查,當時的老藝人親眼所見或親耳聽他師父、師爺口碑,有的老藝人當時80多歲,黑山的張景贏90歲,今天都不在了。我認為他們的口碑可信度高于今人的道聽途說。今天我聽你們的一些采風,有不少不合史實,不合邏輯,需要認真甄别慎重對待。再有一個談表演,你們沒有提出“形态學”的問題,而我認為這很重要。原生态的二人轉到底什麼樣?建國後會演二人轉形态的利與弊?當下市場二人轉表演形态如何評價?我開場講“二人轉學”要注重指導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态學”應該是一個重要分枝。

(遼甯省藝術研究所李丹青記錄整理)(責任編輯/寶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