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夏曲藝的發展與思考
時間:2024-11-08 07:47:17
文唐志剛
甯夏位于“絲綢之路”上,曆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裡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甯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迹。伴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曲藝這朵中華民族文藝百花園中的奇葩,也在甯夏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甯夏曲藝的曆史
甯夏是我國文化發祥地之一,從境内不同時期遺留文化遺址和藝術殘片中,也發現了曲藝的形式和影子。
從賀蘭山岩畫遺存中,可以看到周秦時期《呂氏春秋·古樂篇》“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場景。在北魏墓葬和北周墓葬出土漆畫、樂人俑以及一些實物中,也發現了曲藝的雛形。唐代時期宮廷樂舞、變文講唱、曲藝雜戲,如《西涼伎》《潑水乞寒》《孟姜女》《立唱梁州哥》《踏搖娘》等,在西北一帶已經廣為流傳。唐代的名人詩句和史料記載,也都反映了甯夏當時的曲藝實況。
11世紀,西夏時期佛教活動鼎盛,各種藝術形式在弘揚佛法、服務于佛教的過程中,也豐富和發展了自身,不但有佛教音樂、儀典和法會“曲牌”、“經歌”,還有曲藝形式的叙事性說唱——變文話本俗講等。在甯夏海原縣出土的西夏男童持鼓說書俑,充分說明了在西夏時期,甯夏的曲藝表演已經趨于成熟。
元代是北雜劇和散曲興盛的時代,元曲中常用的曲牌,如“破布衫”“耍孩兒”“麻木黑當當”“清泉當當”等,在甯夏演變紮根。現在,甯夏本地人還仍習慣把曲牌稱為“當當”、小曲子俗稱“小當子”。
明朝時期,南方人移居甯夏,人口增加,甯夏各地的廟會也逐漸多了起來。為了助興,人們用甯夏固原、隆德一帶流行的山歌小調編演故事。曲子多為祈福、避禍,或編演故事、勸人向善等,這就是最早的隆德曲子。清朝時期,甯夏銀川平原農業生産生活相對繁榮穩定。甘肅民勤的民間曲藝人、蘭州的民間賣唱藝人、陝北的民間說書藝人、甘肅的道情民間藝人等,到甯夏各地趕廟會、賣藝讨生活,經過和本地的方言、小曲相互借鑒影響,甯夏小曲、甯夏道情(也稱麻黃山道情)、隆德小曲、鹽池說書、講故事等表演形式,已經趨于完善,并且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甯夏曲藝地方曲種的形成。清代,八旗官兵及家屬駐紮滿城,這些官兵帶來了子弟書、八角鼓、太平鼓、好來寶等曲種。這一時期,甯夏城鄉已經有許多曲藝班社活動,主要有銀川的張格子班、蔣麻子班和新城的卓格兒班等。
民國初期,伴随着京津冀等商号在甯夏的設立,一些外地曲種也随之流入甯夏。天津女藝人王子君來甯夏演唱梨花大鼓、京韻大鼓,河南墜子藝人貴寶、進玉二姐妹演唱河南墜子,以及評書演員馬玉明、李世平來甯夏說書。他們在甯夏境内唱堂會、進戲園,在銀川街頭撂地演出。民國時期,甯夏本土的曲藝曲種仍按照固有的風俗習慣正常演出。但是,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和馬列主義傳播,以及中國共産黨在甯夏的早期影響,甯夏曲藝作品的思想性有了很大提高。關注現實、批判揭露黑暗、充分反映老百姓的心聲,成為這一時期甯夏本土曲藝曲種創演的重要特色。1920年,海原發生大地震,甯夏小曲藝人編創了《甯夏大城遭了難》廣為傳唱,後來随着甯夏地區軍閥混戰和統治者的更替,相繼編創了甯夏小曲《馬仲英打甯夏》《馬鴻賓來甯夏》《孫殿英打甯夏》等節目,反映了當時甯夏重要政治軍事事件,表達了人民群衆對一些曆史人物的态度。馬鴻逵統治時期,甯夏人民慘遭抓兵之苦、鴉片之害。武義山、張有貴等甯夏小曲藝人,在銀川街頭編唱《馬家抓兵》《撥兵小曲》《長工怨》《抽洋煙》等。與此同時,一批反映回族生活的曲目也廣泛流傳,如《索菲妍訴苦》《煙花女》《滿拉哥》等。這些曲目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有了較好的統一。
随着陝甘甯紅色邊區根據地的建立和“陝甘甯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縣預旺的成立紅軍的革命故事被編創為快闆和甯夏小曲在當地流傳。特别是1936年鹽池解放,甯夏小曲藝人王有編演了《紅軍打屈縣長》《紅軍打花馬池》,這些作品真實生動,很快在陝甘甯邊區廣泛流傳。受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鼓舞,甯夏小曲和甯夏道情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甯夏小曲藝人王有,甯夏道情藝人王天玉、張斌,被請到解放區接受了新文藝思想教育創編和演出了新的曲目,如甯夏小曲《勞動英雄王科》。
新中國成立後,舊社會被稱為“下九流”、“讨吃的”曲藝人得到了新生,成為文藝工作者,在中國共産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引下,步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當時的甯夏曲藝從業人員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長期活躍在甯夏各地的曲藝班社藝人和農民藝人;二是随軍進駐城市的部隊和地方被改造過的文藝團體中的曲藝工作者。活躍在甯夏各地的曲藝班社和農民藝人,在解放初期普遍存在着管理、演唱曲目以及思想等方面的混亂現象。針對這種狀況,甯夏政府對其進行了改造,取締了舊社會遺留的“養女”、“渾穴”現象,對傳統曲(書)目中帶有封建迷信色彩、髒的、臭的内容進行了清理。通過組織藝人學習,提高藝人的覺悟,要求藝人在改編傳統曲(書)目的同時,多創作反映現實生活的曲(書)目。
經過1952年土地改革和1955年的農業合作化以後,農民藝人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大部分藝人不再外出行藝讨生活,隻是在田間地頭或逢年過節自娛自樂。從此,甯夏小曲、隆德曲子、甯夏道情等地方曲種,也随着缺乏競争和藝術交流的情勢逐漸衰微。1958年,甯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先後從西安、天津等地引進了從事河南墜子、快闆書、相聲、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藝人,加入到銀川曲藝隊。這些藝人的到來,壯大了甯夏曲藝工作者的隊伍,同時也改變了甯夏曲種少、專業演員少的局面。1965年,在一系列政治運動影響下,銀川曲藝隊被撤銷。“文化大革命”期間,甯夏曲藝事業陷入癱瘓,專業曲藝演員受到迫害,或改行或返回原籍,曲藝事業進入了不正常的局面。1978年,甯夏銀川市雜技團恢複并設立了曲藝隊;1984年,恢複成立甯夏銀川市曲藝團,1987年更名為銀川市說唱藝術團。
上世紀80年代初,甯夏專業曲藝演員在甯夏小曲基礎上,經過挖掘和改編,形成了甯夏新的地方曲種—甯夏坐唱,得到了專家和觀衆的認可,并走向全國,湧現出了耿文清、楊國強、宋雁波、徐明智、張茂起、趙傑等中青年演員,形成了甯夏曲藝創作表演的新生骨幹。截至1985年底,甯夏全區共有專業曲藝團體一個,從業人員三十餘人。1985年,甯夏曲藝雜技家協會成立,首批會員四十餘人,他們是甯夏當時曲藝事業繁榮發展的中堅力量。
甯夏曲藝的現狀
2011年,由于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甯夏唯一的曲藝院團——銀川說唱團,被注銷合并到銀川藝術劇院,一部分曲藝演員退休,一部分雖然還在團裡,但是基本上也很少演出,劇院為了經營管理的需要,讓他們從事着與曲藝不相關的工作。專業曲藝演員年齡偏大,沒有年輕人接班,面臨斷層的局面;曲藝演出場次有限,除了每年由協會協調組織的以“送歡笑進校園、下基層慰問”演出的形式演出外,曲藝演員幾乎沒有演出。沒有專門的曲藝演出場地,曲藝種類少。以上因素,嚴重制約着甯夏曲藝事業的發展。
現在從事曲藝舞台演出的專業演員,相聲演員3人,快闆演員3人,且年齡都在四十歲以上,其它曲藝曲種如評書、山東快書、鼓曲類,沒有演員。甯夏坐唱也隻有徐明智父子在苦苦支撐着,後繼乏人。其它甯夏曲藝曲種,已經遠離觀衆好多年,甚至到了失傳的境地。曲藝創作人員更是缺乏。即便是創作出作品,也是演出一兩場次,或應付一下比賽或腹死胎中。
每年全國各地都有不少的曲藝比賽和展演活動。甯夏曲藝雜技家協會都積極組織參加,由于作品和演員人數有限,沒有可選拔的餘地,所以甯夏的參賽作品都是臨時創作,或者是借用、改編以前的老作品。小品或其他種類的演員更是五花八門,有舞蹈演員、歌唱演員、雜技演員搭湊,演過即過。作品質量和演員的表演水平不高,因此,在全國曲藝界根本沒有留下可以叫得響的甯夏曲藝作品和甯夏籍曲藝演員。其他省市的曲藝作品和演員,都是在小劇場或不同的舞台經過無數次的摔打,比較成熟,再通過本省市層層競争選拔,送出參加。這樣的作品和演員,在全國出名是必然的。
近幾年,甯夏曲藝雜技家協會每年都組織曲藝演員到外地學習、培訓、觀摩,并邀請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李立山、康松廣等到甯夏講課,和甯夏的曲藝演員交流。為了出人才出作品,改變甯夏曲藝演員沒有場地演出的境況,也為鍛煉曲藝隊伍、培養曲藝觀衆市場,甯夏曲藝雜技家協會聯合專業曲藝演員和業餘曲藝愛好者,于2013年12月在銀川市西夏區文化館内成立了“甯夏曲藝俱樂部”,由甯夏曲藝雜技家協會補貼演出費,免收門票,并請中國曲協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題寫了俱樂部名稱。該曲藝俱樂部每周堅持演出一場,三個月後,在沒有觀衆觀看的尴尬情況下停演。
甯夏曲藝雜技家協會成立至今,已經是第五屆,現有曲藝方面的省級會員107人、國家級會員67人,專業演出團體一個。甯夏五個地級市,隻有銀川市和石嘴山市有曲協組織,但也很少組織開展活動;其他市沒有曲協組織,更沒有專業的曲藝演員,隻有零星的業餘曲藝愛好者。
甯夏曲藝今後發展的思考
甯夏曲藝缺少在全國有影響的領軍人物,更沒有如曲藝表演藝術家劉學智所說的“上台能表演,下台能創作,手下有學生,身後有理論”的大師。做大、做強大曲種(相聲、快闆、評書等),推廣、扶持、挖掘地方曲種(甯夏坐唱、甯夏小曲、鹽池說書、甯夏道情等),是甯夏曲藝界需解決的問題。
多媒體和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人民群衆的文化精神生活,但是也助長了魚目混珠的所謂的藝術表現形式。觀衆的索取很簡單,笑并快樂。藝術家不是這樣,需要從觀衆的心裡和笑聲中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感悟,從而達到真正的藝術效果。要讓觀衆了解真正的曲藝:曲藝不是賣笑巧取,也不是信口開河,它是中華民族衆多藝術形式之中的一朵奇葩!
甯夏是一個移民地區,甯夏曲種基本都是外來的,但是它們融入到了甯夏本土語言(方言),并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甯夏的民族色彩比較濃厚,這在客觀上局限了大曲種的創作和發展。提起甯夏曲藝,可能大家都知道“甯夏坐唱”,但可知沒有“甯夏小曲”哪有“甯夏坐唱”。今天的甯夏曲藝,地方曲種比較單一,曲藝創作和表演在全國是比較落後的。甯夏的專業曲藝人員,現在還在舞台上的不到5人,其他院團和體制外的加起來不到20人,能有創作能力的曲藝作者可以說幾乎沒有。要想重新拾起甯夏的地方曲藝,必須廣開渠道吸納各個方面的人才,特别是甯夏的文化館積聚了愛好文藝的演員,要把他們納入甯夏曲藝的隊伍裡來。
甯夏曲藝今後的發展問題,應該從下面六個方面來解決:
1、從少兒抓起,培育曲藝新苗,儲備曲藝人才。協會和文化館、教育部門聯合舉辦全區性的少兒曲藝比賽,兩年一屆,力争做成甯夏的一個品牌項目。使學生家長真正了解曲藝這門藝術,從而形成學生家長支持學生學曲藝的氛圍。
2、力抓曲藝創作和表演,推培曲藝人才。今後每年不定期舉辦培訓班,邀請區内外專家為我區曲藝工作者和愛好者進行系統的曲藝表演創作培訓。今年4月開始,将和銀川藝術劇院聯合舉辦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郭剛先生授課、每周一次、為期一年的全區曲藝培訓班,全部免費,并争取到了中國曲藝“文藝志願服務”培訓班項目,屆時中國曲協将派全國知名曲藝專家赴甯夏,開展一周左右的培訓。甯夏曲藝雜技家協會将和自治區文化館協商配合,要求全區各地文化館内部有曲藝表演、創作天賦的人員以及曲藝愛好者參加培訓,培養和發現甯夏的曲藝人才,擴大、優化甯夏的曲藝隊伍。
3、繼續舉辦曲藝進高校活動。高校是年輕曲藝觀衆和曲藝人才的主要陣地,特别是藝術類院校。國家提出要大力保護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曲藝也應當以此為契機,走進大學校園,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宣揚傳統文化。曲藝進校園有其獨特的意義,通過曲藝進校園推動和傳播傳統文化,為曲藝培養年輕觀衆,發現高校曲藝人才。
4、繼續挖掘發展甯夏地方曲藝,豐富甯夏曲藝曲種。今年3月13日,中國曲藝家協會、重慶市文聯在重慶九龍坡舉辦的“走馬杯”曲藝講故事展演活動中,由我會策劃挖掘、在甯夏地方曲種基礎上發展的新曲種“弦鼓說唱”初試亮相,得到了現場專家和觀衆的一緻好評。下一步,繼續不斷打磨、加工這一新曲種,使之更加成熟化,使之成為我區主要的曲種之一,為在7月舉辦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屆少數民族曲藝展演中正式推向全國而做好準備。
5、“陝北說書”這一曲藝形式在北方有很大的影響,特别是在陝北地區家喻戶曉,在甯夏曲藝史上稱“鹽池說書”,但近些年來在甯夏境内已很少看見。開展扶持“鹽池說書”活動,使之重上甯夏曲藝舞台,豐富甯夏曲藝曲種。甯夏鹽城縣在解放前屬陝北地區,文化方面深受陝北文化影響。“陝北說書”在鹽池當地比較流行,把鹽池打造成甯夏的“陝北說書”基地,培養甯夏自己的“鹽池說書”曲藝人才,為以後走向全國奠定基礎。
6、甯夏曲藝創作和曲藝理論研究在全國是空白,必須支持曲藝藝術的理論研究和評論工作。申請上級有關部門撥付一定資金,用于曲藝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不斷提升我區曲藝工作在全國的地位。
1978年,甯夏銀川市雜技團恢複并設立了曲藝隊;1984年,恢複成立甯夏銀川市曲藝團,1987年更名為銀川市說唱藝術團。
參考書目
1、《中國曲藝志·甯夏卷》
2、張爽著《甯夏曲藝簡史》
(責任編輯/寶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