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新載體 探尋新沃野
時間:2024-11-08 08:10:23
文/楊振偉
曲藝是與人們的生活距離最近的藝術形式之一,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經曆了從鄉野到城鎮、從撂地到劇場的演變。所謂鄉土曲藝,是相對于登上“高大上”演出場所的曲藝而言的,其實隻是演出場所的改變和受衆群體構成的不同而已,依然是同宗同祖同流派,并無獨立的體系而言。但受到地域民俗和語言習慣等先天條件的制約,曲藝藝人們和他們的曲種在無形中經受了優勝劣汰、适者生存的洗禮,一部分吐故納新悄然轉身登堂入室、串園子進劇場,融入城鎮市井。另一部分回歸故裡、紮根鄉土,保持着原汁原味曲藝韻味,就跟音樂界的“原生态”唱法那樣,被稱為“鄉土曲藝”了。曲藝這兩條發展脈絡時遠時近、偶爾交織,最終傳媒的介入才使得“本是同根生”的脈絡線漸行漸遠、甚至泾渭分明。
生存環境和傳播途徑與鄉土曲藝的形成因素、成長軌迹、發展成敗環環相扣、密切相關,我們試圖通過對當今新“形勢”、大環境下鄉土曲藝的生存環境、傳播途徑的簡要分析和初步探索,尋找出其突破重圍、涅槃新生的方向和方法。
直面現實,融合大環境、把握大趨勢
鄉土曲藝的形成與發展與人們的生活如影相随,生動的語言、質樸的唱腔、粗犷的節奏、簡陋的場景、簡單的道具是其源自生活的有力見證。追溯其起源,專家常用“可溯之源長,可證之史短”來概括,但鄉土曲藝清晰的地域性和顯著的民族特色,把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屬性表述的恰到好處。
在信息閉塞、傳播不暢的社會時代,鄉土曲藝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擔當着傳媒的責任與使命,就像現在的廣播、電視、報紙和多媒體一樣,兼具教化和娛樂雙重功能。在河南傳統曲目裡,《包公案》《楊家将》《拉荊笆》等都是具有教化功能的,由于其深受上層社會主流意識的影響,無不彰顯出引領和主導大衆意識形态的目的和意圖。當然,純粹娛樂的曲目也異常豐富,如《十道黑》《唱反話》《胖閨女》等比比皆是,雖然曲段的數量和演出的頻次不亞于教化類的段子,但其篇幅均不長,大多作為墊場書帽來用,隻注重趣味性和現場效果。
在上世紀中後期,鄉土曲藝曾經是支撐電台、電視台文藝節目的半壁江山,這亦正是得益于兩者擁有諸多共性的訴求。媒體借曲藝之力,增強宣傳(教化)效果、增加節目趣味(娛樂);曲藝借媒體發聲(出鏡),擴大曲種影響、提升演員知名度。兩者各取所需、相得益彰,造就了鄉土曲藝半個世紀的“黃金時代”。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随着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和迅速普及,與鄉土曲藝惺惺相惜、相互依賴的廣播電視遭到嚴重沖擊。自身難保的傳統媒體自然冷落了鄉土曲藝,失去廣播電視亮相平台的鄉土曲藝也“風光不再”,逐漸淡出大衆的視野(聽覺),呈現出“衰微”的狀态。
現實是殘酷的!鄉土曲藝回歸鄉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暴自棄,最終入土為安、壽終正寝。“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鄉土曲藝從業者誰也不願坐以待斃,正在積極探索生存的新路子、開墾适宜發展的新沃土。到底路在何方?要想破解這一謎題,必須打破“鄉土”小圈子,擺脫狹隘的思維模式,不回避、不逃避,直面現實,在壓力下尋找機遇,審時度勢,融入大環境、順應大趨勢。
揚長避短,厘清新思路、樹立新理念
天生我材必有用。淳樸厚重、爽朗乖巧的鄉土曲藝來自民間最基層,先天“接地氣”使其具備生命力頑強的基因。鄉土曲藝的種子落地“見土”就會生根、開花、結果,關鍵要有土壤!鄉土曲藝是阡陌小花,沃野千頃固然好,但一捧泥土也能發芽。
認清了自己的臉兒,這叫“知己”,即從客觀上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但這還不夠,還需要站在宏觀的大視野下,了解自己所處的大環境,有什麼樣的土壤、用什麼的需求,這叫“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鄉土曲藝該如何揚長避短、背水一戰呢?
先說鄉土曲藝的“長”——優勢。
一,鄉土曲藝語言通俗、語風俏麗,契合當代大衆追求輕松、惬意生活的娛樂需求。
鄉土曲藝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不管是表演者口中的方言俚語、唱腔裡的鄉音鄉韻,還是故事情節裡的風土人情,均留有深深的地域烙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一方水土滋養的鄉土曲藝當然最适合當地人的口味,因為聽得懂、聽得明白,所以才會覺得有韻味、有情趣。一般來說,在同一個或相鄰的省份,城鄉的語言沒有太大的溝通障礙,這就為鄉土曲藝的生存成長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随着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的相互影響和滲透在潛移默化的進行着。在廣場文化活動中,大俗大雅的藝術形式交相輝映,鄉土曲藝甚至會搶“上風”,究其原因,還是藝術語言與受衆心靈感應引發的共鳴。現代大衆接觸到的藝術種類越來越多,對舶來品的喜好大都來自好奇的心理或感官的刺激,司空見慣以後便會成為過眼雲煙。而通過鄉情喚醒的共鳴,才是最真實的情感回歸。
陝西老腔藝術團的原生态說唱唱出黃土高原就是一個成功的例證,直起直落、寬音大嗓的鄉土“搖滾樂”風格契合了現在人們追求輕松、惬意生活的娛樂需求。多少年過去了,不管知不知道出處,“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闆凳都是木頭”的唱詞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
二,鄉土曲藝形式簡單、演出便捷,契合人們生活節奏緊湊、渴求快餐文化的心理需求。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曲藝被稱為文藝宣傳的“輕騎兵”。不需要太大的舞台、複雜的道具、繁雜的燈光布景,不管是工廠車間還是田間地頭,演員到了就能演出,能與觀衆(群衆)打成一片,沒有距離感,大家自然喜聞樂見,宣傳效果之好可想而知、顯而易見。更有衆多民間一人背琴攜鼓走村串鄉演出,堪稱當時文化貧乏的廣大農村的“香饽饽”,備受人們歡迎。豫西王(結子)派河南墜子傳人、馬街書會2000年書狀元張麥撈對那段時光總結道:“學會說書唱三弦,走遍天下不作難。出門不用盤纏錢,順便還能做宣傳。”這是當時民間鄉土曲藝家藝術生涯的集體寫真。
時過境遷,鄉土曲藝“輕騎兵”的優勢仍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比拟的。如今政策宣傳直通車、法制道德宣講團正在興起,面對大衆生活節奏加快的實際情況,快餐文化無疑是最佳選擇,這仿佛就是為形式簡單、演出便捷的鄉土曲藝量身定制的,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契合,為“輕騎兵”重整昔日雄風、再展當年風采提供了絕佳時機。
三,鄉土曲藝“皮薄”、“肉厚”、内涵豐富,契合人們重拾傳統、回歸自然的審美需求。
鄉土曲藝是當地方言、音樂等地域文化元素經過漫長曆史沉澱形成的,隻要曆史還在前行,其傳播發展不會止步。當前疑似斷層的出現,并非鄉土曲藝本身失去了存在價值,而是自身傳播鍊的中斷而造成的外界認知度和關注度的降低。内因是主觀因素,外因是客觀條件。鄉土曲藝若想走出困境,必須大膽向社會自我推介,争取影響客觀認同的主動權。
鄉土曲藝“皮薄”,一旦走進視野,很容易被大衆接受。然後,用“肉厚”即博大精深内涵引人入勝就順理成章了。伴随着大衆對物質、浮躁心理的反思,重拾傳統、回歸自然的審美新理念日漸成熟,鄉土曲藝不說大行其道,最起碼擁有一席之地沒有問題。
再說鄉土曲藝的“短”——劣勢。
任何藝術形式的優勢和劣勢都不是孤立的,在不同時間、不同背景、不同地域,“鄉土”就會成為雙刃劍。比如鄉土曲藝的“鄉土氣息”,在發祥地是優勢,亦是制約其的做得更大、走得更遠瓶頸。
如何變劣勢為優勢呢?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創新思維、自我完善。
推陳出新,尋找新契機、實現新突破
鄉土曲藝的标志性符号就是“鄉土”,每一個中國曲藝之鄉無不得益于鄉土曲藝的繁榮發展。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鄉土曲藝死守“老娘土”就能以不變應萬變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從上世紀末鄉土曲藝出現滑坡現象至今,廣大曲藝工作者為鄉土曲藝“風光再現”的探索和嘗試始終在努力而艱辛的進行着。縱觀大家所言,結合多年參加中國曲藝之鄉——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的馬街上巳年會所聽到的民間藝人的心聲,特就改善當今鄉土曲藝生存環境與傳播途徑談一下個人建議和觀點。
一,争取政府扶持,建立鄉土曲藝傳承保護、民間藝人生活的長效保障機制,開設高校曲藝班、創作表演輔導班,解決後繼乏人的尴尬,為鄉土曲藝從業者開辦的曲藝班社提供政策及經濟扶持,為青少年鄉土曲藝人才實行就業傾斜。通過參加政策宣傳直通車、法制道德宣講團等公益演出活動,提高鄉土曲藝與大衆見面的頻次,擴大曲種和藝人的社會知名度。
二,打破鄉土曲藝藝人單打獨鬥或小抱團格局,實現本地域聯合或跨地域組合的方式,主動聯姻企業打造演藝公司,理順創作、演出、外聯管理關系,逐步實現規模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
三,在作品創作上引入激勵機制,鼓勵專業作家、導演、演員參與鄉土曲藝的創新、創優,促進作品品質的提升和品位的提高。可借鑒實景歌舞音畫、城市專題晚會的成功經驗,嘗試編排能夠代表本地域特色和水平的鄉土曲藝劇,作為當地對外宣傳的文化名片固定時間場次對流動觀衆(遊客)演出,穩固鄉土曲藝人才隊伍,備足發展後勁。
四,提倡鄉土曲藝的多元化。淡化流派界限、模糊門戶觀念,根據當前時期宣傳主題和市場需要,推陳出新、大膽創新,嫁接或融合姊妹藝術精華,豐富鄉土曲藝的表現形式和思想内涵,注重可聽性與可視性的統一。可推出鄉土曲藝歌伴舞等新形式或借助同步MV畫面等現代舞美手段,讓古色古香的鄉土曲藝“動”起來、“活”起來、“嗨”起來,進而“火”起來,争取舞台占有份額。
五,做好傳播與宣傳工作。如今文化市場政策給力,傳統媒介與多媒體的融合也在整體推進,影視作品、舞台演出、廣播電視節目需要體現鄉土曲藝元素的機遇很多,時不我待,要争取主動、積極支持、全力配合,力争早日迎來鄉土曲藝在媒體上的“又一春”。同時,現在是“自媒體”時代,QQ、博客、微博、微信平台、朋友圈等的傳播功能不可小觑,民間藝人要跟上時代步伐,掌握新技能、玩轉新時尚,充分利用“自媒體”展示自我、推介同行,宣傳鄉土曲藝,大家的“星星之火”在“在媒體”“燎原”起來,将是一道耐人尋味的迷人風景。
六,在理論研究和資料搜集整理上多費心血、多花心思、多動腦筋、多下工夫。任何一種藝術門類要想傳承發展,必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這既是可供現在借鑒的心得和經驗,又是應該遵循的規律和章法,也是賴以傳承的寶典和依據。但在這方面,恰恰是鄉土曲藝的“軟肋”。大多數藝術成熟的鄉土曲藝家年事已高且文化水品偏低,他們教弟子多靠口傳心授,著書立說或力不從心或無從下手。所以,必須抓緊時間搜集、整理與鄉土曲藝相關的音像文字資料和理論文章,搶救這筆文化财富。
鄉土曲藝是一種古老的文藝樣式,要使其曆久彌新必須不斷為其注入新鮮血液。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寄語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乘此東風,各地的鄉土曲藝人應當從新的高度深刻領會文藝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全力以赴說新唱新,用智慧和熱情煥發出新時代鄉土曲藝的勃勃生機與無盡活力!
任何一種藝術門類要想傳承發展,必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這既是可供現在借鑒的心得和經驗,又是應該遵循的規律和章法,也是賴以傳承的寶典和依據。
(作者為平頂山市曲藝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平頂山市廣播電視台編輯、主持人)
(責任編輯/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