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書
時間:2024-11-08 08:40:30
◇葉鵬飛
葛鴻桢著《論吳門書派》
故宮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定價56元
葛鴻桢先生是當代著名學者、書畫家,尤其是他在古代書法史方面的研究,成績卓著,先後出版了譯著《海外書迹研究》、專著《祝允明》《吳中才子—文徵明》《葛鴻桢書學論集》和《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和文徵明卷,為書壇、學界所矚目。今年又讀到了他的新著《論吳門書派》,使我獲益良多,由衷地敬佩。
這部著作為榮寶齋隆重推出的“中國書法系列研究叢書”之一,全書洋洋三十餘萬言,分六章,對吳門書派的提出、形成和主要成就以及書史上的地位分别進行研究和論述。
讀此著,首先覺得其注重文本、史料翔實。
要論述一個書派的形成,沒有翔實的史料和豐富的文本作為支撐是紙上空談,就不會讓人信服。葛鴻桢先生的這部著作,參考引用書目達三百餘種之多,可見他治學的嚴謹。尤其是著中對某一書家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就書法論書法的層面上,而是深入其内質,從書家所處的社會環境、思想文化的影響等,全面考察每一個書家的師承、影響和成就。而這些論述又都是通過這位書家的書論、詩文和同時代人及後人的評價獲得的,使讀者清楚地看到和理解其書家在吳門書派中的作用和地位。
由于葛鴻桢先生長期緻力于明代書法的研究,是研究祝允明、文徵明藝術的權威,所以撰寫此著時,對這兩位吳門書派中的中堅人物的了解是極為透徹、明了的。但他依舊是引經據典、注重史實,将兩位大師的風範,遊刃有餘、活活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其次,覺得此著觀點新穎,見解深刻。
作為書史上的一個亮點、作為一個書派的存在,要給予确切的評價和說服力并不是易事。葛鴻桢先生在此著中,以明代以前的吳地書壇為先導,闡述了曆史上的書家對吳地書法的影響,尤其對吳門書派的始祖—宋克進行了專題研究。葛鴻桢先生提出了是宋克突破了元代以來趙孟頫書峰的籠罩,提倡上溯晉唐、直逼三國魏之鐘繇楷法和皇家章草的主張,雖得元人之餘緒,但有所創新,成就突出,将章草、今草、狂草合而為一、了無化迹,為以後的吳門書家的楷模,為吳門書派的産生有着啟示作用。而在已往的書史研究上,對宋克的研究是很少的,沒有給予清醒的認識和确切的評價,此著無疑彌補了缺憾。
在此著中,葛鴻桢先生将祝允明的書法與書論、美學思想結合起來評說,列舉曆代對其書法藝術的評論,以确定其小楷是明代第一人,還指出祝允明是“既反對墨守成規、束縛個性台閣體書法的傾向,也反對片面強調個性、不尊重晉唐傳統的觀點”的富有創見的論說,破除了書史上一直将祝允明書法看作是純粹宣洩個性的産物及沒有傳統意識的舊說,還祝允明書法的真實地位。
葛鴻桢先生在著作中通過祝允明、文徵明兩人的對照,認為文徵明一生仕途雖不暢,但他勤于文藝創作,所作詩文書畫數量之巨也很少有人能與之比肩,加上他每幅畫幾乎必題詞作詩,有大量的詩文手稿,事實上可供世人觀摩、研習之作也最多。文徵明晚年設帳收徒,弟子多如過江之鲫,而他又比祝允明晚去世三十餘年,因此文徵明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祝允明,既深廣又綿遠。這不同于一般書史上所說,将祝允明之地位列于文氏之前,而是認為文徵明對吳門書派和書史的貢獻是當時最巨大的。
再則,葛鴻桢論述吳門書派的文藝翹楚人物時,對唐寅、徐祯卿、蔡羽等人,都是結合他們的詩文進行闡述,指出他們詩風、文風或畫風的變化與書風變化的關系。性情之不同,詩文風格之不同,而形成書風的境界之不同,這都體現出作者過人的睿識和卓見,不依陳說。
此著最重要的一點是,彌補了書史上的缺憾和書學研究上的空白。
葛鴻桢先生專注于吳門書家研究二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通過書法史的詳細爬梳,以大量的史實資料證明了吳門書派的存在,證明了這個書派在書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更讓人深入了解到吳地書法的交流、鑒賞、刻帖以及與建築、園藝、繪畫、雕刻、詩文和工藝的關系。在此著的第六章,還詳細地撰著了吳門書家的活動年表,讓人看到作為一個地域流派,其藝術成就之高、曆史之久、人員之衆、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均屬罕見。所以,葛鴻桢先生的這部著作,是填補書史上的缺憾之作,是填補書學研究上的空白之作,有着筚路藍縷之功。
細微處識書畫鑒定——《鑒畫積微錄》劄記
◇朱萬章
朱萬章著《鑒畫積微錄》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定價52元
清人胡積堂曾在其《筆嘯軒書畫錄》中說:“收藏家多貴耳而賤目,動以書畫史所載晉唐宋元諸名迹為索骥之圖,誇多門靡,不知晉唐無論已,即宋元所留寥寥無幾,傳者多摹本相沿,且非碔砆安能亂玉。”此中現象,自古皆然。在近三十年的書畫鑒藏生涯中,這種體會一直如影随形,揮之不去。
記得讀大學時,曾在20世紀30年代梓行的《嶺南學報》中讀到一篇關于南宋畫家陳居中《桃源仙居圖卷》的雄文。文章旁征博引,考證翔實,且有理有據,圖文并茂,很是打動當時渴求了解宋畫的我。及至到了博物館工作,在庫房中一泡就是十八年,飽遊饫看,耳濡目染,且跟随書畫鑒定家如蘇庚春等名宿研習書畫鑒定之學,再回頭看這篇文章,發現所讨論的對象—陳居中(款)《桃源仙居圖卷》根本就是一件赝鼎之作。以赝品而作為研究藍本,所得出的結論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而想到,我們在做美術史研究或書畫鑒藏的時候,還有多少存疑之作或陷阱在其間,稍有不慎,便會南轅北轍。所以,對于書畫作品本身的探讨和甄别,就顯得尤為迫切。
基于這樣的理據,一直以來,我對于書畫鑒藏的研究,往往是文獻考據與實物鑒證齊頭并進。文獻以溯其源流,實物以定其真赝,兩相結合,孰可得其萬一。正是如此,本書所考察的主題,均不出此道,但卻各有側重:《明清繪畫中的高士形象》以畫迹為據,探究明清高士的不同繪本與文化語境;《晚明嶺南山水小品鑒識》透過畫迹解析在晚明時代區域繪畫與主流畫壇的風格異同;《竹禅畫竹》以《畫家三昧》和竹禅傳世諸作為例,透析其畫竹品格與畫學思想;而《髡殘藝事行迹新論》則以新發現的文獻參合相關作品論述清初“四僧”之一的髡殘(石溪)藝術活動與藝術生成元素。其他如《小題大做:齊白石葫蘆繪畫研究》《黃賓虹與黃節:以<蒹葭圖>為例》和《學者冼玉清:畫學著述與畫藝》等,無不以畫迹為中心,以原始文獻為支撐點,構建起書畫鑒定、收藏與美術史研究的學術鍊條。
常規的研究之外,訪談與對話可謂是研究的擴展與延續。書中所選取的十餘則談話筆錄,是對包括明清書法、書畫鑒真、書畫題跋等宏觀解析以及顔宗、擔當、居巢、居廉、陳師曾、高劍父等個案在内的探索,個中所涉及的風格鑒定、個性特征與基本規律,或可予鑒藏者與研究者一些啟示。
書畫鑒定與收藏,離不開潤物細無聲式的長期積澱。雖是細枝末葉,或可成為鑒定中的重要因素。積跬步,方至千裡。延伸開來,所有做學問,甚至做人,其道理莫不如斯。所以,本書以“積微”命名,其用心即在于此。■
責任編輯: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