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關于工筆畫色彩融合的探讨

時間:2024-11-08 08:51:33

葉麗美,生于1971年,祖籍廣東惠州。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碩士。現任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工筆重彩研究會研究員,中國畫創作研究院研究員,文化部青年美術工作委員會委員等。國家二級美術師。

葉麗美三秋一覺莊生夢72cm×72cm紙本設色2017年“全球化交往與其說锉平了文化差異,不如說使這些差異更加凸顯出來。”工筆畫色彩在與這場中外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面對引入與選擇、實驗與創造,如何在改造環境與适應環境中确定自己的支點,凸顯自己的民族繪畫色彩審美特點的同時又發展色彩的現代性,将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

一、民族性與創新的關系

中國傳統繪畫是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民族藝術财富,是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珍寶。中國畫的民族性就是中國畫的民族基因,“民族”本身就意味着悠久的曆史沉澱,這種沉澱有曆史發展延續的合規律性和根性認同感,如同人對家園的歸屬和宗族血脈的傳承情結。民族文化能曆經幾千年曆史的洗禮流傳至今,必然有其合理的因素與發展選擇的合理性規律,對傳統的繼承本身是一種天然的責任,而在繼承基礎上的超越是對傳統最好的繼承,也是對民族藝術傳統最好的發展。對外來藝術的吸收與借鑒則能為民族藝術充實生命機體、增添生命活力,拓寬民族藝術發展視域,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繼承傳統與融合創新具有研究、挖掘和開拓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其本身也是文化交流的意義。中國工筆畫學會第一任會長潘絜茲先生在《工筆畫的新世紀展望》說:“……今天的改革開放,進入現代化,我們工筆畫就新了,富有傳統特點和時代精神了,吸收外來營養也是我們的好傳統,漢唐以來一直如此。比如佛教畫從印度傳入就被中國化了。一切外來的好東西,都要化為我有,為我所用。”

“傳統就像編一根繩子,要不斷地添加新草,才能編出很好的繩子。所謂傳統也就是在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革新者,創造一些新東西,經過積累流傳,成為傳統的一部分。”每個時代的藝術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它也是未來藝術的傳統,否定傳統,也就無法創新。“無舊,就無法出新;無新,舊無所變,無舊也無新矣。”曆史上的大藝術家無一不是首先守法,然後“破法”,最後“立法”。這是對待傳統與創新的鐵的規律。當代的工筆畫要實現發展與創新,必然要紮根于認真地認識傳統、研究傳統,深挖傳統的優秀内涵的基礎之上,拓展傳統的廣闊外延才是對傳統的良性繼承與理性創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史就是體現‘和而不同’與‘通變則久’哲理精神的最好見證。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成為人類文明唯一沒有被中斷的古老文化的重要原因。”當代中國美術的發展處在有史以來最為開放的時代,因而也形成了中國有史以來對于創新的最大寬容,繼承發展、融通中外成為中國畫當代創作的主流。大凡一種發展已趨成熟、本體風格内涵已相對完美的繪畫形态要實現變革和創新,就必然要對其内蘊或增或減,才能加進新的東西。在當代工筆畫在發展創新和與外域文化的交融過程中,也必然會對本體的傳統有相當的消解。中西藝術交流的進程一再顯示這樣一種規律:中國畫的發展是在對外來繪畫的不斷借鑒與革新浪潮中舉步的,工筆畫的發展創新是在分離與回歸之間演進的。分離就是對傳統的理性遠離或分解,回歸是對傳統的天然親近與皈依。“……在中西文化交流越來越深化的今天,中青年畫家缺乏的不是革新與借鑒觀念的貧乏,而是對傳統的無知或所知甚少。對他們來講,借鑒一些外國的東西并不困難,困難的反而是較為深入地理解與把握傳統。這絕對不是用‘現代化必然如此’之類說詞能一言以蔽之的。深刻總結這一曆史經驗,必将成為21世紀中國畫發展戰略的認識前提。”近年來中國畫出現分離之後的回歸重新證明中國文化具有強大内凝力的事實。引入西方文化藝術是中國走向現代的需要,中西方文化體系在現代化方面雖然存在非常大的落差,但是彼此的結構形态和價值意義卻是平等和互補的,發展現代中國藝術需要世界的視野,“消化、吸收、創造、受影響又影響世界,這是美學理論發展必然的規律”。

葉麗美又遇風暖136cm×68cm紙本設色2017年二、融合的美學意義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相比較是兩個不同語言系統的完整體系,一個推崇以“似與不似”為傳統,一個以“真實”為傳統,各自蘊含着深厚曆史規律與民族精神。中西融合的立足點應該是在中國畫傳統與西畫傳統中找到兩者相生相長的品質,就如同東方繪畫的裝飾性與平面性促進印象派與野獸派的色彩革命一樣。中西融合情境中的當代工筆畫重彩,也應在立足于本身民族性的根本上,吸取西畫中有利于情感表達、增強繪畫視覺豐富性的有益經驗和養分,以補充本民族繪畫中色彩發展的缺失。葉麗美剪裁偏得東風意68cm×68cm紙本設色2018年

葉麗美草芳十裡68cm×68cm紙本設色2017年“在全球化時代裡,當中國重新思考中國整體性和世界整體的時候,把古代中國與現代的中國具有文化多樣性的世界彙通起來,成為中國學術和中國美學的一種新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呼喚着一種全球化中的本土美學,這種本土美學不僅與古代中國相連,更是與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整體相連。在這三種關聯中,不是要用哪一方和哪兩方去證明另一方,而是在三方的合力中對三方的超越,在這種超越中達到一個新體系的産生。”這應該是工筆畫當代發展最明确的方向。當代工筆畫正處身于一個大時代的多元文化環境,在吸收與借鑒外來文化的交融進程中,工筆畫色彩的審美觀念、審美方式與審美表現都發生了矚目的變化。這些變化有漸進式的傳統發展形态,也有多樣豐富的創新形态,有不同文化種類的交融,還有同種文化系統内的吸收與補充,這些都是當代工筆畫現代性的重要體現。融合多元性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如何吸收西方的優秀文化藝術變得意義重大。“中國古代佛教藝術是由印度出來的。敦煌壁畫,也是受印度波斯(絲綢之路地區)的影響,但中國的佛像雕塑與印度的佛像雕塑決然不同,印度的幹瘦、淨化、冷穆,而中國的豐滿、溫靜、富有人的感情。敦煌壁畫,也具有中國民族藝術特色。這就是說,借鑒要善于化,不能生搬硬套。”(姜今《中國花鳥畫發展史》)

在與西方繪畫交融過程中,當代工筆畫對西方繪畫的色彩進行了各種探索、研究與嘗試,在思考西畫色彩科學的理論成就、應用實踐及表現技巧的同時,如何把“他山之石”作“攻玉”之功,借鑒優秀的西方繪畫的色彩體系用以探索建構與充實民族繪畫的色彩理論資源,重新喚醒沉睡中的東方之色,重新展現輝煌絢麗的魅力,成為色探索彩中西融合的意義。傳統是民族藝術本身存在與發展的根基,在工筆畫的當代演進中,現代性色彩由單純走向豐富,由簡約走向絢爛,在向着多元發展的道路上,對傳統繪畫語言的良性傳承,對外來文化的擇優吸收,才是較理性的方向,中國畫的現代發展驗證了“正本清源”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工筆畫的色彩曆程由唐宋的繁榮富麗走向樸素單純,可謂經曆了“絢爛之極,複歸平淡”,而當今的中國工筆畫又由閑淡至極複歸絢爛輝煌,這是研究和探索當代工筆畫發展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因為這是中國工筆畫色彩語言的時代精神之所在。

責任編輯:宋建華葉麗美四季往來93cm×75cm紙本設色2017年

葉麗美微風過草香69cm×69cm紙本設色2017年

葉麗美家園95cm×95cm紙本設色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