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蕭雲從的鄉籍之辯

時間:2024-11-08 09:34:45

蕭雲從塑像居于新安門戶蕪湖的蕭雲從(1596—1669),最初的居住地,據其《移居詩》序言:“疇昔小築于東臯,則迩王處仲(作者注:王處仲即王敦)夢日亭也(作者注:夢日亭在雞毛山附近),甲申後為鎮兵是據,遂毀精舍為圉枥。至丁亥秋,始得攜兒子,擔書笥,蓐穢緝垣,略蔽風雨而家焉。”可知在蕪湖古城即如今蕪湖市第二中學操場附近,因蕭氏平生酷愛梅花,每每以梅花自喻,故将其居所稱為“梅築”。丁亥年(1647)其從因兵禍避居三年的江蘇高淳重回故鄉蕪湖後,則遷居蕪湖城東蕭家巷,這裡離他被兵毀的“梅築”近在咫尺,蕭雲從在這裡一住便是22年,直到去世時止,他再也沒有離開過蕭家巷中的這座老宅。而這座老宅在蕭雲從逝世百年後的乾隆年間依然存在,黃钺在他的《壹齋集》中就記載着曾特意來這裡探訪過蕭雲從的故居(由于文字改革,蕭家巷現改為肖家巷,位于今天“蕪湖古城”内)。但關于蕭雲從這明白無誤的鄉籍,近年卻受到了學者陳傳席先生的質疑,其主要理由是:一、蕭雲從隻稱自己為“于湖”或“于湖漁人”,“未說自己是蕪湖人”;二、“于湖”是指當塗;三、“古代畫派皆以其創始人原籍命名……蕭雲從開創之姑孰派,也是以其原籍姑孰命名。”

[清]蕭雲從《江山勝覽圖》卷後題詩遼甯省博物館藏古代的地域管轄區劃,曆代皆有變遷,用今人的眼光看是比較寬泛的,而古代文人,特别是書畫家寫款,雖是寫實,但還是比較文學性的。蕭雲從的時代,蕪湖歸舊制太平府管轄,而太平府府治在當塗(姑孰)。所以,蕭雲從将太平府轄區當塗(15圖)、蕪湖(14圖)、繁昌(13圖),統納入了《太平山水圖畫》中〔《太平山水圖畫》為蕭雲從所繪,順治五年(1648)懷古堂萬選刊本。圖中所繪為安徽太平府所屬當塗、蕪湖、繁昌三地的山水名勝〕。陳傳席先生說“于湖”是指當塗,其實這種觀點是不能成立的,“于湖”在蕪湖與當塗交界處,早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太平府志》沿革中就記有:西晉時,于湖為蕪湖、當塗兩地共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當塗縣志》亦稱:“于湖為當塗之東南,蕪湖之東北,二縣具有其地,不專屬蕪湖也。”“日混蕪湖、于湖為一者非。”這正說明了本為蕪湖、當塗兩縣共有的“于湖”,早被約定俗成為蕪湖一地所有,所以縣志要專門說明。如宋代著名文學家張孝祥,因一生主要活動在蕪湖,死後亦葬于蕪湖陶塘旁,故稱其為“張于湖”,他也自稱為“于湖居士”,蕪湖至今尚存“狀元坊”舊址地名。生活在蕪湖的蕭雲從認為自己是太平府人,以自己的府地“于湖”“姑孰”自稱也是正常的,他晚年曾号“鐘山老人”并常題款為“鐘山蕭雲從”,我們能認為他是金陵人嗎?就如同我生在蕪湖,在國内稱自己為安徽人,出國稱自己為中國人是一樣的,并不能因為中國首都在北京我就是北京人,安徽省會在合肥我就是合肥人。更何況蕭雲從的時代,因為張孝祥“于湖”已更像是一個文化符号,而非一個純粹的地理概念了,因此,蕭雲從在《太平山水圖畫》蕪湖之《範蘿山圖》和《江嶼古梅圖》的題識中,就明确交代了“于湖”即蕪湖這個既是地域更是文化符号的概念,其中“範蘿山圖”在題蕭照七言絕句後自識:“于湖範蘿山出郭臨江,所謂少塵事消客愁者也。詩為宋人蕭照遊覽此山之詠,而郡乘不載,豈名山顯晦,亦待時邪。”範蘿山,位于蕪湖城西,西臨長江,東臨宋高宗欽點的狀元、于湖居士張孝祥“捐田為池,種芙蕖楊柳”(《四朝聞見錄》)并居其畔的陶塘(張狀元在此著有《于湖集》四十卷),是現今蕪湖的市中心。《江嶼古梅圖》亦于題王安石七言律詩後自識:“于湖舊傳有古梅,聳峙幹霄,放于十月,意即荊公詩之早梅耶。”關于“範蘿山”,蕭雲從在晚年72歲作《江山勝覽圖》(1667年,遼甯省博物館藏)時,于卷尾題詩後,更是深情地寫道:“餘家範蘿之松,載于郡乘,晨夕相對,讀書其間,可以娛老;或曳藤江濱,展楮茅宇,點染深細,愈覺神王,庶庸以贈之将來雲。”

帶着這樣濃厚的鄉土情懷,蕭雲從死後即葬于範羅山東南面的嚴家山,因為他的父親蕭慎餘也安葬于此。在經過兩百多年風吹雨打後的光緒年間,時任徽甯池太廣道(徽州、甯國、池州、太平、廣德)道台的袁昶(1846—1900),面對蕭雲從墓“殘碑仆地,荒冢偎煙”的破敗之景,特意馳書與在英國的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商議重修蕭雲從墓之事,因為此時嚴家山一帶已歸李經方的李漱蘭堂所有,李經方當即“一如所議,興築之費固慨然獨任,複于隧道前多留餘地,以待建祠,傳曰:當仁不讓”。蕭雲從墓得以順利重修,又成為蕪湖一處勝迹。旌德人汪畸撰寫了《重修蕭處士墓碑記》,詳述修墓經過。這塊墓碑現被完好地保存在蕪湖古城夫子廟大成殿旁的碑廊内,供後人吊憑參觀,見證着蕭雲從與範蘿山的生死情緣。古人對鄉籍的認定,一般以祠堂、祖茔、出生地、長期生活地或長期活動地來定。蕭雲從祖祠何處暫無考,我不敢妄言,但其父茔、出生地、長期生活地和長期活動地皆在蕪湖,卻是有史實依據而無可争辯的。

[清]蕭雲從太平山水圖之蕪湖範蘿山圖

與蕭雲從同時代并和他交往過的著名詩人、書畫家、鑒藏家、官至江蘇巡撫、吏部尚書的宋荦(1634—1713),在采石《谪仙樓觀蕭尺木畫壁》詩中稱蕭雲從為“鸠茲蕭叟”。我們知道“鸠茲”是蕪湖的古稱,是特指無歧義的。著名詩人孫枝蔚(1620—1687)則稱蕭雲從為“蕪陰畫史”(《溉堂集》詩餘卷一)。傑出詩人、文學家,官至刑部尚書的王士祯(1634—1711)在《感舊集》卷三蕭雲從條也稱:“雲從,字尺木,江南蕪湖貢生。”而最早記錄蕭雲從為蕪湖人的權威資料,是順治五年(戊子,1648)刻本,張萬選(字舉之,時任太平府推官)所輯《太平三書》(《圖畫》《勝概》《風雅》),該書比廣為人知的康熙十二年(1673)《太平府志》《蕪湖縣志》要早25年。該書《圖畫》小序稱蕭雲從為“于湖蕭子尺木”,《風雅》二集稱:“蕭雲從,字尺木,蕪湖人,明崇祯恩貢,考授司理。”稍晚于蕭雲從的乾隆年間當塗人朱滋年所輯《南州詩略》(太平府所轄三縣之詩歌總集)卷五蕭雲從條亦稱:“蕭雲從,尺木,蕪湖人。”

[清]蕭雲從太平山水圖之蕪湖江嶼古梅圖

關于“于湖”即“蕪湖”之說,近日偶讀陸遊八百多年前所著之《入蜀記》,見其亦言及蕪湖即于湖,為我之所論又多一例證也。

《入蜀記》是南宋文學家、史學家、大詩人陸遊(1125—1210)入蜀途中的日記,共六卷,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遊記。他将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觀、世情風俗、軍事政治、詩文掌故、文史考辨、旅遊審美、沿革興廢錯綜成篇,評古論今,夾叙夾議,卓見疊出,寄慨遙深。事因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六日,陸遊得報差其由山陰(今浙江紹興)赴任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通判(知州的佐理官)。乾道六年(1170,陸遊時年46歲)閏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運河、長江水路前往,曆時160天,五個多月,途經今浙、蘇、皖、贛、鄂、渝六省市,于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到達夔州任所。其于路上寫每日之經曆(很少幾天隻記日期而沒有記事),記一天經過什麼地方,或遊曆或舟中所見,及會見什麼人等;較多的是寫景物,寫觀感,間或考證古聞舊事。

在七月間,寫到過當塗、蕪湖時,則詳述了當時蕪湖所處的太平州與蕪湖的曆史沿革及“于湖”即“蕪湖”的曆史史實。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兼官員,陸遊此行一路的所見所錄,大都是由各地接待他的官員及文人朋友們介紹,自己詳加考證的,非風聞臆測所記,故所記真實客觀、史料性極高。

“(七月)十二日。……太平州,本金陵之當塗縣,周世宗時,南唐元宗失淮南,僑置和州于此,謂之新和州,改為雄遠軍。國朝開寶八年下江南,改為平南軍,然獨領當塗一邑而已。太平興國二年,遂以為州,且割蕪湖、繁昌來屬,而治當塗,與興國軍同時建置,故分紀年以名之。”

“十八日。小雨,解舟出姑熟溪,行江中。……兩小山夾江,即東梁、西梁,一名天門山。……”

“十九日。便風,過大、小褐山矶。奇石巉絕,漁人依石挽罾,宛如畫圖間所見。過枭矶,在大江中,聳拔特起。……至蕪湖縣,泊舟吳波亭。知縣右通直郎呂昭問來。按,漢丹陽郡有蕪湖縣,吳陸遜屯蕪湖,又杜預注《春秋》,楚子伐吳克鸠茲,亦雲在蕪湖。至東晉,乃政名于湖,不知所自。王敦反,屯于湖,今故城尚存。又有玩鞭亭,亦當時遺迹。唐溫飛卿有《湖陰曲》叙其事。近時張文潛以為《晉書》所雲‘帝至于湖陰察營壘’,當以于湖為句,飛卿蓋誤讀也;作《于湖曲》以反之。劉夢得《曆陽書事》詩,叙道中事雲:‘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蓋夢得自夔州移牧曆陽,過此邑也。邑人雲,數年前,邑境有盜,發大墓,棺椁已壞,得鏡及刀劍之屬甚衆,甃磚有‘大将軍墓’四字,或疑為敦墓雲。”

《重修蕭處士墓碑記》拓片在此日,陸遊詳細記述了蟂矶的傳說及其變名澆矶的故實,對蕪湖、于湖的得名(“至東晉,乃政名于湖”),王敦謀反的曆史掌故以及溫飛卿詩作等亦進行了翔實的考證,而“不知所自”四字,則盡顯其真實客觀的史筆基調。

按,《晉書·明帝本紀》裡有“帝至于湖,陰察(王敦)營壘而去”。王敦屯兵蕪湖(于湖),晉明帝暗中察訪這一記載,應被視為更早的史書所記“于湖”即“蕪湖”的史實。不過這一段話,曾被晚唐大文人溫庭筠句逗誤斷為“帝至于湖陰,察(王敦)營壘而去”,把蕪湖的曾用名“于湖”當作“湖陰”,并作《湖陰詞》(《湖陰曲》)傳之後世,在詞前“序”中說明作詞的緣由時言“王敦舉兵至湖陰,明帝微行,視其營伍。由是樂府有湖陰曲,而亡其詞,因作而附之”。由于飛卿讀書失察,斷句錯誤,引起了後世不少筆墨官司,故陸遊亦記之。

“二十日。甯國太平縣主簿左迪功郎陳炳來見,泛小舟往謝之。……予遂遊東寺,登王敦城以歸。城并大江,氣象宏敞。……将午,解舟,過三山矶。……”

“二十一日。過繁昌縣,南唐所置,初隸宣城,及置太平州,複割隸焉。晚泊荻港,散步堤上,遊龍廟,……荻港,蓋繁昌小墟市也。歸舟已夜矣。”

二十二日,“過大江,入丁家洲夾,複行大江”。陸遊由此離開了蕪湖地境,于蕪湖他留下的印象是“自離當塗,風日清美,波平如席,白雲青嶂,相遠映帶,終日如行圖畫,殊忘道塗之勞也”。

隻可惜與陸遊同時代的著名詞人、書法家、居于蕪湖的張孝祥(1132—1170年,自稱“于湖居士”,人稱“張于湖”,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等傳世),在乾道六年(1170)三月,由外任返還蕪湖,七月便得急病而逝,與舟過蕪湖的陸遊幾近擦肩而過,卻陰陽兩隔。39歲英年早逝,殊讓人為之歎息,也讓這兩位南宋史上傑出的詞人未能在于湖一晤,唱和于鸠茲。

距此一事件四百多年後,蕪湖又出了一位以“于湖”為号的畫人—蕭雲從。600年後的黃钺(1750—1841年,祖籍當塗,先祖七世自當塗遷居蕪湖,曆仕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著名的教育家、畫家、藝術評論家,創立姑孰畫派,尊蕭雲從為畫派始祖,是蕭雲從繪畫的重要推介人)再作《于湖竹枝詞》66首相贊,與前輩們在“于湖”即“蕪湖”上遙相呼應,其中就有詠懷張孝祥之父張祁在陶塘所築的“歸去來堂”一首:“升平橋畔狀元坊,曾寓于湖張孝祥。一自歸來堂沒後,頓教風月屬陶塘。”由這一切我們可知“于湖”之稱謂曆代—直被視為蕪湖的别稱。

至于黃钺這位研究蕭雲從最為權威的專家,一直認定蕭雲從就是蕪湖人,那是見諸曆史、衆所周知的事了。可見自宋到清以“于湖”代稱蕪湖在文人墨客中是常有的事,而陳傳席先生以己之心妄自推論黃钺定蕭雲從為蕪湖人,是不敢“違反聖意”,這是無任何史實根據的,總不至于把“于湖居士”張孝祥也認作是當塗人吧?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事實并不像陳傳席先生說的“蕭雲從未說自己是蕪湖人”。如是那樣,蕭雲從一直自稱為“于湖漁人”,并在《太平山水圖畫》蕪湖之《範蘿山圖》《江嶼古梅圖》上自識“于湖範蘿山”“于湖舊傳有古梅”,而在當塗的15圖和繁昌的13圖上,沒有一圖題識為“于湖某某”景緻,又當如何解釋呢?其72歲所識“餘家範蘿之松……”又是什麼意思呢?

還有關于“蕭雲從開創之姑孰派,也是以其原籍姑孰命名”一說,也是不能成立的,我們已知最早提出“姑孰派”的徐沁(1626—1683)在其《明畫錄》卷五蕭雲從條中稱:“蕭雲從,字默思,号尺木,蕪湖人。工詩文,畫山水,高森蒼潤,具有格力,遂成姑熟一派。”這裡徐沁已明确告訴大家,蕭氏原籍為“蕪湖人”,所謂“姑熟一派”仍是以太平府治來論的。其實,蕭雲從在世時,并沒有形成所謂的“姑孰畫派”,這個畫派的群體是在黃钺以後才見于史載的,乾隆乙卯年(1795),黃钺“綜合同裡諸君,暨國初諸老之善畫者,為《于湖畫友錄》一卷”,蕭雲從名列第一。又在嘉慶二十年(1815)增删刻印了《畫友錄》,蕭雲從仍名列第一。黃钺的兄長和堂兄多人也被他列入蕭氏畫派中,他本人也十分推崇并自願加入了這個畫派,俨然以集大成者而稱名于畫壇。由于黃钺官高言重畫顯,後人就将其祖籍—當塗的古稱“姑孰”名為畫派的名稱,“姑孰畫派”從此在曆史上面世了,蕭雲從也自然被後人尊崇為“姑孰畫派的始祖”,隻能說黃钺為“姑孰畫派”馳名于畫壇功不可沒,而“姑孰畫派”的命名與蕭雲從本人并沒有什麼關系,是後人尊其為“始祖”而已。

當然,有無這些鄉籍的質疑,都不影響蕭雲從繪畫藝術的曆史貢獻。

(作者為安徽省美術理論研究會理事)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