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弘一齋書畫鑒藏
時間:2024-11-08 09:35:45
一、自強不息的人生曆程
壽熙生于清末亂世,6歲喪父,由母親張孺人獨自撫養兄弟五人。身處紛亂的年代,曆經家庭不幸,鑄就了壽熙堅韌不拔的個性。自少年時代,壽熙就勤學好問,苦因家境不佳而未能實現讀書深造的夢想。15歲時,壽熙因家貧辍學,經人介紹進入上海湯漢記棉紗号做學徒,後又兼任會計一職。學徒生活異常辛勞,壽熙每晚必自修珠算、簿記、書法、尺牍的同時,還在寰球中國學生會夜校英文科及市北公學夜校學習深造。受林譯小說的影響,壽熙益知:“非習勞無以進業”,自修愈加勤勉。17歲時,壽熙讀梁簡文帝《詠朝日》詩:“團團出天外,煜煜上層峯。光随浪高下,影逐樹輕濃。”深喜之,遂更字為“煜峰”。這也似乎預示着孫煜峰的人生如同初升的太陽,在自強不息中不斷追求人生的更高境地。1929年,孫煜峰登莫幹山療養,下山後讀經悟道:“境由心造,心随境遷,何莫而非幻耶。”始發心皈依為佛弟子,并自名所居為“弘一齋”,語出《無量壽經》:“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以此自勉。三十而立,孫煜峰自勉曰:“行年三十,百無一成。自名所居曰‘漱廬’,漱,瀚也。除舊布新,日新其德,将以自勵耳。”此後,孫煜峰以“漱廬主人”自稱,這是其人生锲而不舍、不斷精進的寫照。
經過不懈的努力,孫煜峰在上海的工商業界逐漸嶄露頭角,經營的業務涉及棉紗布、房地産和中外證券等多個領域。抗戰勝利後,孫煜峰已是閘北水電公司最大的股東,出任上海閘北水電公司常駐常務董事,同時,任職裕康房地産公司總經理等職務。解放前夕,在共産黨的影響下,相信實業救國、接受進步思想的孫煜峰決定将自己全部的産業及收藏的文物書畫留下,自己和家人也不去香港,留在上海等待迎接新中國的到來。1953年,閘北水電公司(當時全國最大的民營發電廠)參加了公私合營。孫煜峰主動放棄定息,立志做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為此,政府對其給予極高評價,曆任上海公私合營房地産公司副經理,上海市工商聯副秘書長,民建市委委員,上海市政協第三、第四屆常委等職務。〔1〕
二、弘一齋書畫鑒藏之路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時局動蕩,戰亂頻繁。“作為江南商業文化中心的上海,往來其間的古書畫文物,幾乎囊括了現今海内外各大公私機構及藏家的主要藏品。大批鑒藏家及學者雲集滬上,形成以龐萊臣、張珩、吳湖帆、蔣祖诒等為核心的藏家群體,其規模足與京城對峙,為當時書畫聚散重鎮。”〔2〕
孫煜峰熱愛古玩書畫的鑒藏,并且恰逢其時地與滬上諸多鑒藏家及學者學習交流,不斷增強國學功底和鑒賞眼力。與之交往的滬上書畫鑒藏界的友人,既有吳湖帆、沈劍知等著名鑒藏家,又有唐文治、高吹萬等國學大師,還有朱孔陽、陳仁濤、胞弟孫邦瑞等志趣相投的同道。在孫煜峰兒女們的眼裡,“父親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做的是很高雅的事情。他們隻知道父親拜交通大學著名的學者唐文治先生為師研習國學,作了大量的讀書研史筆記,勤奮有加。父親還與劉靖基等民族資本家交往很多,也與吳湖帆等海派畫家交往很多。常與他們一起賞玩字畫,交流收藏心得。家中常是高朋滿座,還時不時有販畫者求見,或有捧字畫請辨真僞者登門,父親隻要在家,均親自接待,樂此不疲”〔3〕。
孫煜峰生活簡樸,在生意上得到的利潤幾乎全部用來購藏古玩書畫。1939年始,孫煜峰記有《弘一齋骨董瑣錄》(簡稱《骨董瑣錄》),購藏以古書畫為主,且每年呈現遞增的态勢。《骨董瑣錄》按照年代排序,分為書畫、書籍、碑帖、骨董、洋瓷、裝潢、其他等幾大類。每件藏品記有購藏時間、品名、作者、購入價格。同時,由于時局動蕩,物價飛漲,《骨董瑣錄》中還特别标注出每月平均大米的價格,以此作為藏品購入價格的參考值。
孫煜峰在中國古書畫的保護上是不遺餘力的,僅在古書畫裝裱上就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為保護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國古書畫裝裱,是曆朝曆代公私收藏機構和收藏家保護古書畫的重要手段。作為書畫鑒藏家的孫煜峰,為古書畫藏品裝裱的賬目詳盡,花費巨大。為弘一齋書畫藏品裝裱的裝裱師主要是洪秋聲,黃賓虹贊譽其為“秋聲乃畫界良工神醫,确有起死回生之術,妙手回春之功”〔4〕。此外,孫煜峰還請夏啟明“時古齋”、曹友慶“汲古閣”、孫伯淵、劉定之、王禹門等著名裝裱師為弘一齋裝裱書畫藏品。除了為藏品重新裝裱之外,孫煜峰還親自或邀請王禔、羅振常等名士學者為其藏品題寫簽條。
三、弘一齋書畫鑒藏特色
20世紀上半葉,大量書畫文物在滬上衆多鑒藏家間流通易手,孫煜峰身處其中,并且斬獲頗豐。在上海博物館書畫兩館常設展中,有多件書畫展品經弘一齋鑒藏。弘一齋庋藏書畫作品,上至宋代,如北宋《皇祐元年寫胞胎經》卷;下至近現代,如現代徐悲鴻《貓蝶圖》軸,時間跨度近千年。其中,包括經卷、信劄、詩卷、對聯、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可謂包羅萬象。藏品更是涵蓋曆朝曆代諸多藝術流派,如吳門派、松江派、“清初六家”等。同時,藏品不乏宋蔣璨等《睢陽五老圖題跋》冊、元張雨《行書台仙閣記》卷、明文徵明《雙柯竹石圖》軸等傳世名作。
欲談弘一齋書畫藏品,我們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傳世名迹《睢陽五老圖》冊。北宋五位名臣杜衍、王渙、畢世長、朱貫、馮平緻仕後,歸老睢陽(今河南商丘),宴集為五老會,賦詩酬唱。當時畫家為五人繪成圖像,稱為《睢陽五老圖》。此圖近千年來流傳有緒,宋元明清諸多名家為之題跋。20世紀上半葉,《睢陽五老圖》原圖及部分題跋流落至美國,王渙和馮平像保存在弗利爾美術館,杜衍和朱貫像保存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畢世長像及部分題跋保存在大都會博物館。據孫煜峰手稿記載,1942年3月9日,孫先生花費巨資購藏《睢陽五老圖》冊。《睢陽五老圖》冊為蔣汝藻(1877—1954)舊藏,分上下兩冊,上冊真本,即宋蔣璨等《睢陽五老圖題跋》冊(簡稱“上冊”),下冊即為明朱集璜《錄睢陽五老圖題跋》冊(簡稱“下冊”)。1965年,孫煜峰将兩冊一并捐贈上海博物館。[北宋]皇祐元年寫胞胎經卷(局部)29.2cm×338.7cm紙本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胞胎經一卷。大宋皇祐元年歲次己醜正月二十三日起首寫造。都會首顔允成、高惟節、顧俨、曹惟鏐、孫希遜、錢文祿,勾當維那僧志宣,監院賜紫元寓,勸緣住持賜紫凈慧大師嗣彬,蘇州長洲縣尹山鄉弟子何承臻并妻徐氏二娘,捨凈财寫此經一函,上答四恩,下資三有,各保身位安康者。目前,上冊保存有明代畫家尤求摹《睢陽五老圖》五開,摹寫時間不晚于嘉靖辛醜(1541),是目前發現的尤求最早傳世畫作。圖中款署:“尤求敬模。”同時,每圖上均題寫圖中所繪人物官職、姓名及年歲,對開題寫“五老詩”。下冊中,睢陽朱氏裔孫朱集璜于崇祯六年(1633)題跋稱:“此副本一冊,曾大父甯州判官東泉府君(朱希曾)屬名手鳳丘尤君(尤求)所摹也。五公詩皆康僖周公(周倫)手筆,前有文待招(文徵明),鄭進士(鄭文康)、王弇洲(王世貞)筆均足寶重。”由此可見,尤求摹《睢陽五老圖》,并文徵明引首、鄭文康錄十八家題詩、周倫及王世貞跋,皆從下冊中移配入上冊。同時,尤求摹《五老圖》對開“五老詩”由周倫所書。周倫(1463—1542),字伯明,晚号貞翁,江蘇昆山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授新安知縣,擢大理寺少卿,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谥康僖。由字迹比對可知,尤求摹《五老圖》中題寫所繪人物官職、姓名及年歲墨迹,皆由周倫所書。周倫于嘉靖辛醜(1541)題跋稱:“……(《睢陽五老圖》)今太宰懋忠公(朱希周),秘之笥箧不輕示人。州判懋魯君(朱希曾)且臨而傳之,以防不測。蓋可保而永也。”從内容可知,朱希曾請尤求臨摹《睢陽五老圖》的時間當不晚于嘉靖辛醜(1541),是目前發現的尤求最早傳世畫作。周倫題跋并書“五老詩”及題寫尤求摹《五老圖》蓋皆為嘉靖辛醜(1541)。值得一提的是,尤求生卒年不詳。朱希曾複制祖先像,必定請當時名家摹寫。可以想見,尤求摹《睢陽五老圖》時在畫壇已經小有名氣。圖中人物神态傳神,線條沉穩醇厚,與原作相比惟妙惟肖,可見畫家早年摹古功力之深厚,已屬畫家早年成熟期作品。據尤求存世較早的畫作《羅漢圖》卷(四川省博物館藏)作者自題可知,該圖繪制時間始于嘉靖丙午(1546),終于癸醜(1553),曆時七年。因此,有學者據此推測尤求出生時間約為1516—1522年間。〔5〕尤求摹《睢陽五老圖》繪制年份不晚于嘉靖辛醜(1541),早于《羅漢圖》卷五年。如就此推斷,尤求生年當再向前推至1511—1517年間。細觀圖中尤求署款古拙樸厚,與後來尤氏細勁精整的用筆不同,對于研究尤求早年畫作提供難得數據。
《睢陽五老圖》冊近千年來流傳有緒,前有北宋至和三年(1056)錢明逸作序,後有南宋蔣璨、黃纓、杜绾、謝如晦、錢端禮等宋元明清諸多名家題跋。然而,原圖及部分題跋何時散落海外,同時,又是誰将尤求摹《睢陽五老圖》,并文徵明引首、鄭文康錄十八家詩題、周倫及王世貞跋,從下冊移配入上冊之中呢?吳湖帆在圖冊後題跋稱:“溧陽狄氏(狄學耕)藏書畫至富,以王叔明《青卞隐居圖》及此《睢陽五老圖》冊為壓箱秘寶。曼農先生(狄學耕)官江西時因此奪官事詳平子丈(狄葆賢)《青卞圖》跋。曩歲,餘與丈共預故宮審閱書畫之役,每言及此辄唏噓不置。後于吳興蔣氏(蔣汝藻)獲觀此冊,未幾而又觀于吳興張氏(張珩)。迄今五六載,再觀于澄江孫氏(孫煜峰)矣。故家文物流傳易主之迅,未有若此者也。壬午(1942)夏日,孫邦瑞兄言及是冊為其胞兄煜峰先生所得,珍惜逾恒,不輕示人,可為是冊慶所歸矣。癸未(1943)暮春之初,攜示寒齋,快賞旬日。願煜峰将歐陽文忠公等北宋名賢十八家詩題物色合浦之珠,以彌四百年分鏡之憾,尤為快舉,則不獨五老之幸也。又五老宋畫原象藏狄氏時尚存,聞為吳興蔣氏(蔣汝藻)分售歐美,不知何日得慶完璧,千載功罪自有定評。煜峰先生其永寶之。倩庵吳湖帆謹識。”可知,《睢陽五老圖》冊曾一度被狄學耕寶藏,後輾轉經蔣汝藻收藏。吳湖帆題跋中提到孫邦瑞言及其兄孫煜峰收得此圖冊的時間是壬午(1942),與孫煜峰手稿《骨董瑣錄》收購時間相符合。同時,又提到五老宋畫原像被蔣汝藻分售歐美的傳言。《鄭振铎日記》1943年5月11日記載,在吳湖帆家見尤求摹《睢陽五老圖》,并且提及“此圖真本,嘗歸蔣孟蘋(蔣汝藻),蔣拆下《五老圖》,分售美、法,而留存題跋真迹,複配以尤氏摹本,歸之張蔥玉。去歲(1942)蔥玉售之集寶齋,今歸孫氏。”〔6〕鄭振铎日記記載較吳湖帆跋文更為詳盡,不僅提到蔣汝藻将《睢陽五老圖》分售歐美一事,同時言及蔣氏将下冊中的尤求摹《睢陽五老圖》移配入上冊之中,以補其真本缺圖之遺憾。此後,重新移配組合後的《睢陽五老圖題跋》冊輾轉歸張珩收藏。1942年,張珩将此冊售之集寶齋,同年孫煜峰将此圖冊收入囊中。《張蔥玉日記·詩稿》1938年6月14日載:“七叔(張乃骥,字叔馴)以宋人《睢陽五老圖題跋》冊、梵隆《白描羅漢》卷、唐人《草書寫經》卷、文徵明《寒林鐘馗》軸、文嘉《山水》軸、文伯仁《雲山待隐》軸、陳沂《山水》軸、石溪《山水》軸、卞文瑜《山水》軸、羅兩峰《佛像》軸,湯雨生、瞿木夫合作《竹石》軸,抵予舊欠萬元。”〔7〕可見,此冊在1938年歸張珩寶藏之前,還曾一度歸張乃骥所有。總之,《睢陽五老圖》冊雖在近代命運多舛,慘遭圖跋分割的厄運。然而,孫煜峰竭力将宋蔣璨等《睢陽五老圖題跋》冊保存完好并作了大量的研究性筆記,最終将此冊無私地捐贈給國家。至此,《睢陽五老圖題跋》冊歸上海博物館保存,避免了再次颠沛流離、乃至失散殆盡的命運,誠乃不幸中的萬幸。[元]張雨行書台仙閣記卷35.6cm×172.2cm绫本上海博物館藏釋文:大開元宮台仙閣記開元再造之四年,規制粗備,方丈始作重屋于清風堂之故基,為楹三間,上下四檐,缭以方柱,可環以行。乃十二月庚申吉釐,祝事竟升負棟之梁,時霜空皎如初日朗曜其下,故有來鶴之亭,雙鶴交鳴,若命俦侶,而雪毛丹頂之族類浮空,至者凡十七辇,翺翔其上,良久乃去。真人玄覽翁顧謂弟子張天雨曰:“目睹斯瑞,子盍有以名之”天雨遂請名之曰“台仙之閣”,以書事記實焉。明日,衡州通守忽公适來,真人以閣名請記,公欣然告曰:“作室貴得其名,作文貴得其意,伯老雨于文學者能秉筆真寫吾意,則斯文可立就。”天雨于是濡豪染紙,側聆雅命,公從容陳其曰意(意曰):是閣也,前拱閟殿,後臨玄圃,錢湖缭其襟帶,吳岫屹其冠冕,虛明爽垲,高而不危,一郡闤阓之區,皆頫而覽,是為一宮之主,且真人高年重望,羽儀斯道,仙仙乎山中之相,而位則次乎三台之座者矣。故有台化之禽,仙人骐骥,若覽德輝而下,夫豈偶然哉?蓋由琴心之疊,以和召和,将見諸福之物,方來而未艾,以之名閣,不亦宜乎?公之意如此,謹錄以為台仙閣記。公名忽都達兒。賜進士及第中憲大夫同知衡州路總管府事。大元至正五年,歲在乙酉十二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教門修撰玄學講師張天雨書。钤印:句曲外史張天雨印(朱)弘一齋繪畫藏品中,明代吳門畫派藏品豐富,質量精良。例如:明文徵明《雙柯竹石圖》軸、明文伯仁《具區林屋圖》軸,兩圖均經清乾隆内府收藏,圖中均有乾隆詩題及鑒藏印記。明文徵明《雙柯竹石圖》軸,作于嘉靖辛卯(1531),作者時年六十二歲。裱邊有大臣紀昀、朱珪、嶽鐘琪詩題。大臣董诰裱邊題跋:“乾隆三十八年(1773)正月十二日,重華宮茶宴聯句。賜内廷供奉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臣董诰。”钤“臣诰恭藏”“富春董氏收藏書畫記”朱文印。可知,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将此圖賞賜給大臣董诰。明文伯仁《具區林屋圖》軸,圖中钤“季彤心賞”白文印、“聽帆樓書畫印”朱文印,可知此圖曾經被清代廣東藏家潘正炜收藏。王禔題簽:“明文五峰《林屋具區圖》。戊子(1948)孟春之月獲觀于弘一齋中。福廠王禔題。”可見,1948年,此圖已歸屬弘一齋。
除了明代吳門畫派藏品之外,弘一齋鑒藏明代後期繪畫作品亦頗為可觀。如:宋旭《名山圖》冊、董其昌《仿古山水》冊、丁雲鵬《羅漢圖》卷、藍瑛《仿大癡富春山圖》卷、項聖谟《看梅圖》卷、陳洪绶《溪山放棹圖》軸等。宋旭(15251606後),字初旸,号石門,浙江嘉興人,居松江。著名畫僧。畫山水師沈周,世稱“蘇松派”,為“吳門派”支流。《名山圖》冊共十二開,繪制五台、瓯江、武夷、棧道、天壍奇觀等名山大川盡收筆底,以供“卧遊”。每開對幅均有他人題詩。孫煜峰自題外簽:“明宋石門《天下名山圖》,絹本。同時名賢題識。癸巳(1953)得于杭垣,煜峰記。”可知,孫煜峰于1953年購藏此冊于杭州。
明代後期山水畫以董其昌為代表的“華亭派”影響最大。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冊總計十六開,臨仿宋元諸名家。圖中作者自題“丁巳(1617)二月寫此十六幅似遜之世丈覽教。董其昌。”可見,此冊系董其昌于萬曆四十五年(1617)六十三歲時專門為弟子王時敏所作。圖中钤“王掞藻儒章”白文印等,可知,圖經王時敏八子王掞收藏,為王氏家傳寶物。清愛新覺羅·旻甯(道光皇帝)題簽:“董思翁《山水》十六翻。養正書屋珍藏。”钤“皇次子”朱文印。說明此圖冊曾經進入清内府收藏。歸孫煜峰寶藏時,沈劍知于癸巳(1953)冬日為其題跋。可見,最晚至1953年,該冊已歸屬弘一齋。
弘一齋鑒藏清代繪畫作品中,清初六家作品頗多精品。如:王時敏《仿宋元六家山水》冊、王翚為蔡琦作《洞庭圖》軸等六幅、王原祁《蒼岩翠壁圖》軸、吳曆《山水》冊、恽壽平《山水》冊等,可以想見孫煜峰對“清初六家”作品的精心收集。其中,王時敏《仿宋元六家山水》冊之《洞庭圖》頁,與王翚《洞庭圖》軸,皆臨仿自趙孟頫《洞庭圖》軸。目前,趙孟頫《洞庭圖》軸亦收藏于上海博物館。三圖對比,可見王時敏更忠實于原作,王翚則更多繼承與發揮。恽壽平《山水》冊(十二開)作于甲子(1684)長夏,作者時年五十二歲。為恽壽平以古人筆意作圖。吳湖帆不僅于每開裱邊題跋,對恽壽平畫藝盛贊有加,如“餘藏方壺設色小卷,今觀南田仿本,不獨神韻相似,且渾厚過之,畢竟聖手”“……南田化機,今人五體投地”,并為孫邦瑞題簽,稱其為“恽南田山水冊,晚年無上神品”。同時,冊後長跋稱:“餘所見翁(南田)畫冊不下二十集,而五十以後之山水專冊,舍此未見。不亦驚奇可寶乎。邦瑞道兄愛畫入骨髓,此冊之歸藏可謂得所,題此志幸。庚辰(1940)七月假歸梅景書屋,飽讀數月。吳湖帆識。”圖冊經孫邦瑞、孫煜峰遞藏。
此外,清代畫家查士标《仿子久富春勝覽圖》軸,在研究清初畫家交友圈及畫學思想上具有史料價值。查士标與笪重光、張孝思、王翚、恽壽平友善,他們在畫學思想上相互切磋、互相影響,在藝術創作上則互相品題或彼此贈予畫作,形成清初重要的畫家群體。庚戌(1670)至癸醜(1673)年前後,幾人互動極為頻繁。據查士标《仿子久富春勝覽圖》軸作者自題可知,庚戌(1670)臘月,查士标受到笪重光的邀請至春波閣,談論畫學數日後,方為笪重光作此圖。圖中作者題曰“丘壑易見,筆墨難知。子久(黃公望)千丘萬壑,不厭其繁;雲林(倪瓒)一丘一壑,不嫌其簡,當由筆墨得耳。得筆墨則丘壑見,繁簡勿論矣。”此圖則是二人共同畫學思想的實踐。同時,題識中還提到則之先輩(張孝思)對笪重光書畫的評價。相應地,是圖左下角钤“張則之”朱文印,亦經張孝思品鑒。壬子九月(1672),恽壽平于畫上題跋:“江上先生(笪重光)攜此幀來毗陵,與虞山石谷(王翚)同觀,□賞久之。大癡一派,時史謬習可憎。傳語查君,吾輩當為一峰(黃公望)吐氣。壬子九月(1672),恽壽平。”同時,圖左下角钤有“王翚之印”朱白文印。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笪重光、王翚、恽壽平等人客居揚州楊兆魯近園,連床談藝夜話四十餘日。笪重光康熙十一年(1672)題王翚《仿曹知白西林禅室圖》及《仿徐幼文借君此地安漁艇圖》卷稱:“壬子(1672)秋日,石谷王子(王翚)與餘同下榻毘陵之近園,友人正叔(恽壽平)朝夕讨論書畫不綴。石谷為餘臨子久《富春山》卷,并作《雲溪高逸》《水竹幽居》《迂翁逸趣》《秋浦漁莊》諸卷,又為正叔作二圖,蕭疏閑淡之緻,非近今所能夢見,正恐為他人作畫不肯出此。正叔題識餘卷殆遍,攜之遊舫,真足傲颠米矣。珍重,珍重!江上外史笪重光書石谷為南田正叔作徐幼文、曹知白二圖卷尾以志三人筆墨之契,庶可千古也!”可知,正是康熙十一年(1672)的毗陵雅集期間,笪重光将查士标《仿子久富春勝覽圖》軸攜至,供藝友恽壽平和王翚共同品鑒。此後,恽壽平題跋其上,以記其事。恽壽平題跋稱“吾輩當為一峰吐氣”,可見,幾位畫友針砭畫壇時弊,在畫學思想上可謂志同道合。
弘一齋珍藏清代畫作中,揚州畫派及海派名家名作各成體系。如:揚州畫派鄭燮七十二歲時作《墨竹圖》軸,系畫家以北宋“湖州竹派”文同和“元四家”之一吳鎮筆意畫竹,圖中作者自題,詩書畫相得益彰。此外,李鱓《紫藤圖》軸、羅聘《張天師像》軸,各具獨特風貌。海派中任熊、虛谷、任頤、吳昌碩等畫家畫作精好。其中,任頤作品收藏豐富,從中我們可以領略任氏各個時期不同題材不同形制的繪畫面貌。同時,畫竹名家諸昇《竹石圖》卷與花鳥畫家沈铨《梅竹雉雞圖》軸亦在弘一齋藏品之列,可見孫煜峰鑒藏興趣之廣泛。
弘一齋藏近現代畫家畫作有徐悲鴻《蒼松圖》軸、《盆景山茶圖》軸、《貓蝶圖》軸等。徐悲鴻傳世畫作多見駿馬、獅鷹、人物等題材,這些作品可領略其花卉、草木等畫題的藝術風彩,頗為難得。其中,《貓蝶圖》軸作者款署:“複生先生六十壽。癸未(1943)中秋,悲鴻作于成都。”钤“徐”朱文圓印。可見,此圖是徐悲鴻四十九歲時,為祝賀複生先生六十大壽而作。從圖中林恕題跋可知,複生先生原本請林恕作《耄耋圖》(與《貓蝶圖》諧音,因此繪貓蝶題材的畫作往往具有祝壽的寓意),恰逢徐悲鴻青城之遊,因此林氏轉請徐悲鴻為其代勞作成此圖。圖繪黑白花貓一隻,隻見它擡起一隻前腿,目光如炬,回頭緊盯着空中飛舞的黃色蝴蝶,似乎正欲捕捉。花貓造型準确,筆簡意赅,神态刻畫生動。
弘一齋寶藏曆代書法作品亦頗多稀世珍品。除上述《睢陽五老圖題跋》冊外,尚有北宋《皇祐元年寫胞胎經》卷、元張雨《行書台仙閣記》卷等赫赫名迹,及明代王寵、王穉登、董其昌,清代歸莊、何紹基、趙之謙等名家名作。北宋《皇祐元年寫胞胎經》卷,款署:“胞胎經一卷。大宋皇祐元年歲次己醜(1049)正月二十三日起首寫造。”此經卷為傳世殘本,尚存六段。内容系佛陀對時賢難陀等人述說受胎之因緣。孫煜峰特請學者羅振常題簽:“宋人《寫經》卷。煜峰先生命題。戊寅(1938)冬月邈園書。”可見,1938年此卷已歸屬弘一齋。孫煜峰手稿《骨董瑣錄》中,1939年亦有收藏此卷的記載。元張雨《行書台仙閣記》卷,款署:“大元至正五年(1345),歲在乙酉十二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教門修撰玄學講師張天雨書。”钤:“句曲外史張天雨印”朱文長方印。張雨六十三歲時書此。張雨書作為後人寶重,然傳世作品罕見,如此卷作寸許字者于烏絲格内,且為稀有的绫本,實為難能可貴,為張雨傳世代表作之一。經清内府收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值得一提的是,張雨生年曆來說法不一。此卷元代吳叡題跋:“外史丁醜歲(1337)出茅嶺,庚辰(1340)歸陽德館,作樓居,而往來靈石塢之精舍。丁亥(1347)造水軒于浴鹄灣,明年(1348)刻詩井上,時年六十有六。濮陽吳叡隸。”據此可推知張雨生于至元二十年(1283)。吳叡與張雨交往密切,因此吳叡題跋是可信的證據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明代吳門派後期代表人物王穉登的《行書詩》卷,此作系王穉登于旅途中曆時一月餘所作《下滹沱》等數十首詩續成的長卷,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吳派書風的面貌。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程正揆的《臨閣帖》卷,此卷即其為“魯望”臨《淳化閣帖》卷十王獻之四帖,從中我們可以探究程氏書學的師承關系。
除了名家名作之外,弘一齋還藏有一批值得深入研究的具有史料價值的書作。如明楊一清等《行書詩》卷、清趙之謙《手劄》冊等。明楊一清等《行書詩》卷,是名臣楊一清、夏言、徐階、謝丕、陸深、許成名、林文俊、馬汝骥、廖道南、鹿源諸家行書詩合卷。其中,夏言、徐階等八人皆書詩呈鶴江先生。蔡昂(1480—1540),字衡仲,号鶴江,江蘇淮安籍,嘉定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進士第三,授翰林編修。曆官翰林學士升禮部侍郎,贈尚書。著《頤貞堂稿》。蔡昂在史館侍經筵近三十年,往來皆一時名流,此卷即當時館閣公卿與之相酬唱的書迹。清趙之謙《手劄》冊十二開,共十八通,以行楷書為主,兼有草書。書風古雅樸厚,行筆沉着酣暢。為其晚年客江西時墨迹,為我們研究趙之謙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明]文徵明雙柯竹石圖軸76.9cm×30.7cm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款識:書幾薰罏靜養神,林深竹暗不通塵。齋居見說無車馬,時有敲門問藥人。徵明奉簡玉池醫博,辛卯閏六月朔。钤印:文徵明印(白)玉蘭堂印(朱)徵仲(朱)四、愛國的書畫鑒藏家
在上海古書畫鑒藏界,孫煜峰是一位低調儒雅并且勤敏好學的書畫鑒藏家。孫煜峰經常對兒女講:“家中收藏了很多文物書畫,有些具有很強的曆史價值,現在隻有我和你們欣賞。但根據前人的曆史記載,這些一般都不能得到自己子孫的永保。因此我想,隻有讓國家保管,才能永傳後代。”〔8〕
自20世紀60年代起,孫煜峰及其家屬先後三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青銅、陶瓷及書畫類文物,總計達180餘件,其中書畫文物160件。在孫煜峰及其家屬看來,捐贈文物給國家博物館,是為祖國優秀文化遺珍找到了最好的歸宿,也顯示了孫煜峰在中國古書畫及古玩的鑒藏上,絕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基于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與弘揚。
1961年5月3日,上海博物館接受孫煜峰捐贈陶瓷類及青銅類文物24件,其中包括清康熙豇豆紅瓶及唐榮啟期銅鏡等傳世珍品。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震撼了全世界,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11月12日,孫煜峰懷着激動的心情書寫了一封向上海博物館捐贈文物的信,信文内容如下:“為了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特将本人收藏的古書畫四十件(包括宋人睢陽五老圖、宋人畫古賢遺像冊暨董玄宰、陳老蓮、石濤、王煙客、王湘碧、王石谷、王麓台、吳漁山、恽南田等人畫冊,宋人鬼神搜山圖、文姬歸漢圖、北宋人寫經、張雨台僊閣記暨徐文長、仇十洲、謝樗僊、丁雲鵬等人畫卷,敦煌唐人畫人物暨文徵明、文五峰、陸包山、唐伯虎、周東邨、過庭章、項易庵、陳老蓮等人畫軸),捐獻你館,用以紀念我國核試驗成功。為恐真僞莫辨,拟先将上述各件送請你館鑒定,如有赝品,即請退回;确屬真迹之品,悉數捐獻你館,捐獻畫和目錄待鑒定後補送。事出真誠,務乞收納,書不盡意,諸希察照為幸。專此并緻敬禮!孫煜峰。1964.11.12”钤“孫煜峰”朱文印。捐贈信的字裡行間沒有華麗的辭藻,卻飽含了孫煜峰對偉大祖國的熱愛;樸實無華的言語,是其高尚人格的寫照。1965年12月20日,上海博物館正式接收孫煜峰捐贈書畫類文物,共計78件。
1967年,孫煜峰病逝。臨終前再次囑托家人将其家藏文物捐贈給國家。1981年5月8日,孫煜峰的夫人王德封女士率領八位子女孫恒惕、孫恒恂、孫恒恺、孫恒忻、孫恒慧、孫恒悌、孫恒應、孫恒慥,向上海博物館捐贈書畫文物82件。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了一個隆重的捐贈儀式,并為其全家頒發獎狀。在捐贈儀式上,大女兒孫恒慧代表母親和兄弟姐妹緻辭說:“我父親孫煜峰,生前愛好字畫文物,收藏了較多文物,特别是明清近代的字畫。他生前曾幾次将他認為比較珍貴的文物捐獻給博物館,受到了大家的好評。他自己也覺得很高興。今天,我們根據父親生前一貫的教導和遺願,再次捐獻八十二件文物給國家。表示我們的一點心意,我們感到很激動。”〔9〕質樸的言語,秉承了孫氏家族一貫優良的家風家訓,表達了對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
時值2016年歲末,為了弘揚孫煜峰家族的愛國情懷,上海博物館精選弘一齋捐贈書畫精品80餘件,彙編出版《孫煜峰家族捐贈上海博物館—弘一齋書畫集萃》一書,同時精選四十餘件舉辦“孫煜峰家族捐贈上海博物館‘弘一齋’書畫精品展”,供學界和廣大書畫愛好者鑒研和觀摩。同時,希望通過對孫煜峰手稿的研究與發掘,填補20世紀海上書畫鑒藏史之空白。
(緻謝:孫煜峰家屬為文章撰寫工作,提供了孫煜峰手稿及圖片等珍貴的曆史資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為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館員)
責任編輯:劉光
[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冊之一、之二26cm×25.3cm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款識:閑雲無四時,散漫此深谷。幸乏霖雨姿,何妨媚幽獨。玄宰。石徑盤纡山木稠,林泉如此足清幽。若為飛屫千峰外,蔔築誅茆最上頭。玄宰。丁巳二月寫此十六幅,似遜之世丈覽教。董其昌。钤印:董其昌(朱)注釋:
〔1〕參見《先父母孫煜峰、王德封的文物鑒藏與捐贈》孫恒惕、孫恒恂、孫恒恺、孫恒忻、孫恒慧、孫恒悌、孫恒應、孫恒慥,上海博物館編《孫煜峰家族捐贈上海博物館—弘一齋書畫集萃》,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2〕淩利中《近現代書畫鑒定學科的奠基者—吳湖帆與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書畫鑒藏活動》,上海博物館編《吳湖帆書畫鑒藏特集》,2016年版,第14頁
〔3〕小禾《藏家孫煜峰和他的家人們》,《鑒賞家》第8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頁。
〔4〕崔穎《畫界神“醫”—洪秋聲》,1987年3月26日《瞭望周刊》。
〔5〕孫丹妍《尤求生平交遊考》,《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十二期,2012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89頁。
〔6〕盧今、李華龍編《鄭振铎日記》,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頁。
〔7〕張珩著《張蔥玉日記·詩稿》,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頁。
〔8〕《先父母孫煜峰、王德封的文物鑒藏與捐贈》孫恒惕、孫恒恂、孫恒恺、孫恒忻、孫恒慧、孫恒悌、孫恒應、孫恒慥,《孫煜峰家族捐贈上海博物館—弘一齋書畫集萃》上海博物館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12月版。〔9〕小禾《藏家孫煜峰和他的家人們》,《鑒賞家》第8輯,第91頁。[明]項聖谟看梅圖卷25cm×71.8cm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款識:辛卯春二月,道開法師有《忍饑看梅花詩》八韻,出以示予,予因和之,并作此圖,奉師一笑,是名清供養也。獨餘此幽興,何意有同人。形影如梅瘦,橫斜不我親。虛中甯待月,傲物聽回春。即遇調羹手,難教沃釜塵。一。雨雪紛紛後,謀生拙可知。見花偏耐冷,有杖且支持。舌辯和香咽,心燈任影吹。坐來煮字熟,吾輩自逢時。二。孤寂同寒雀,幽栖隻傍梅。蕊如成玉粒,花亦療冰胎。伺爾春心飽,當吾冷眼開。一般清意味,相視倚空罍。三。人惟不徹骨,覺與世情殊。若使饑能忍,何愁意弗迂。夜深眠紙幛,曉起對山廚。别有炊煙發,花曾笑老夫。四。一窗容曝背,香影自依依。白日随瓢笠,青山老衲衣。聞鐘知飯已,乞食向誰歸。果有移情處,相看也樂饑。五。掩關香暗入,豈獨引高僧。我亦思參久,花如解意增。因蜂謀食故,想蝶總無能。出定還趺足,随緣且曲肱。六。慧人恒固志,小憩勝無家。宛在衆香國,如飄一水涯。銜花聽羌笛,剝藓憶胡麻。不忍咀飛瓣,徒勞惜齒牙。七。即看梅處士,不近阿家翁。品韻先清絕,風塵豈易籠。明知春漸永,暫借雪為豐。未識傳蓮社,如何報遠公?法社弟項聖谟筆。钤印:未嘗别具手眼(朱)癡子業(白)易庵(白)項聖谟詩畫(白)胥山樵項伯子(白)博雅(朱)
[清]沈铨梅竹雉雞圖軸180.6cm×89.2cm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藏款識:乾隆丙子上元寫,南蘋沈铨。钤印:沈铨(朱)南蘋(朱)
[清]鄭燮墨竹圖軸126.4cm×70.1cm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款識:文與可墨竹詩雲:拟将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梅道人雲:我亦有亭深竹裡,也思歸去聽秋聲。皆詩意清絕,不獨以畫傳也。不獨以畫傳而畫更傳。餘深愧古人,詩畫皆無足取,然亦勉題二十八字。蕭蕭幾片無多葉,瘦瘦根科一兩三。畢竟清和三四月,鲥魚鮮筍讓江南。乾隆甲申,闆橋鄭燮寫。钤印:鄭燮之印(白)爽鸠氏之官(朱白相間)直心道場(朱)
[清]王時敏仿宋元六家山水冊之一50.2cm×29.4cm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藏钤印:懦齋(朱)
[清]王時敏仿宋元六家山水冊之二50.2cm×29.4cm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藏钤印:懦齋(朱)
[清]王時敏仿宋元六家山水冊之三50.2cm×29.4cm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钤印:懦齋墨戲(朱)
[清]王時敏仿宋元六家山水冊之四50.2cm×29.4cm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藏款識:仿大癡。钤印:遜之(白)
[清]吳曆山水冊之一26.4cm×32.2cm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钤印:吳曆(朱)
[清]吳曆山水冊之二26.4cm×32.2cm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钤印:漁山(朱)
[清]吳曆山水冊之三26.4cm×32.2cm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钤印:漁山(朱)
[清]吳曆山水冊之四26.4cm×32.2cm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款識:古人論畫曰: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乃知用筆點墨,大非細事。必須無一毫世念,澡雪胸中了了,而後了了于筆。自然與天地生生之氣,煙雲湊合,吐出萬象,無不如意。墨井道人吳曆,甲寅年二月戊午。钤印:吳曆之印(白)
[清]任頤漁父圖軸157.8cm×47.2cm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藏款識:光緒辛巳九月吉日,伯年任頤寫,時客春申浦。钤印:頤印(白)
徐悲鴻貓蝶圖軸80.8cm×32.8cm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藏款識:複生先生六十壽。癸未中秋,悲鴻作于成都。钤印:徐(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