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正氣狄仁傑
時間:2024-11-08 10:56:40
一家世與生平
狄姓出自姬姓,周成王把他的同母弟孝伯封于狄城(今甘肅臨洮),以地為氏,孝伯遂成為狄姓的最早始祖。此後,狄氏宗族世代居于天水(今甘肅通渭西),大約在北朝時移居于并州,具體地點應在陽曲縣狄村。唐代的陽曲縣城位于今太原市北約十五公裡。在狄仁傑之父狄知遜時,其家族遷到了河陽,具體位置在今河南孟津翟泉村北,這裡有狄氏家族的祖茔,現存有五六座大冢與兩通唐碑。狄仁傑的主要政治生涯是在武則天時期度過的,武則天以洛陽為政治中心,号稱“神都”,故在洛陽也有狄仁傑的住宅,位于尚賢坊内。狄氏家族在河南一帶生活的人很多,這裡可以說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狄仁傑是通過明經考試入仕的,時間約在唐高宗顯慶(656-661)中。其首任之官是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判佐,從七品下。判佐又稱判司,是對諸曹參軍事的統稱,分掌本州各種具體行政事務。狄仁傑到底充任的是哪一曹參軍事,史書缺載,不得而知。在此任上,他得到了工部尚書、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上奏唐高宗,推薦他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都督府法曹參軍,正七品上,主管司法刑獄之事。
上元二年(675),狄仁傑四十六歲,調入長安任大理寺丞,從六品上,掌管本寺日常事務,并負責審判斷罪之事。狄仁傑在此任上做出了突出成績,高宗遂任其為侍禦史。侍禦史與大理丞雖然都是從六品的官員,但前者卻是所謂清要之官,掌糾彈百官,權任頗重。此後,他還任過度支郎中、甯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道巡撫大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複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即當了宰相,這時他已經六十二歲了。這一時期,武則天為了鞏固統治,大興告密之風,任用酷吏,以鏟除政敵。狄仁傑拜相不足半年,就被酷吏誣告謀反而抓捕入獄。後因缺乏證據,加之衆臣營救,遂被無罪釋放。
狄仁傑出獄後被貶為彭澤(今江西彭澤東北)縣令,在這裡前後四年。萬歲通天元年(696),升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刺史。一年後,調任河北安撫使,接着又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都督。神功元年(697)閏十月,入朝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這是其第二次拜相,時年六十八歲。聖曆元年(698)八月,兼納言。九月,以宰相身份任河北道行軍元帥,率大軍擊突厥。突厥退軍後,他又任河北道安撫大使,以穩定河北動蕩的局勢。久視元年(700)正月,任内史(即中書令的改名,為宰相之一)。同年九月病死,終年七十一歲。這個時間出自多種史籍記載,但可能存在錯誤,因為千唐志齋收藏的《大周故袁府君墓志銘》為狄仁傑所撰,其中明确記載墓主與夫人葬于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既如此,則狄仁傑就不可能死于此年九月,而應該死于十月之後的某時。
二輝煌的業績
狄仁傑之所以為後世敬仰,是因為一生做出了不凡的業績,對民衆、社會、國家貢獻頗大。其主要業績反映在如下方面:
其一,關心民衆,重視生産。狄仁傑曾數次擔任過地方官,從刺史到縣令,所到之處莫不關心百姓疾苦,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穩定地方秩序,努力為百姓營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他任甯州(治今甘肅甯縣)刺史時,針對當地民族矛盾突出的情況,采取了“撫和戎夏”的政策,穩定了社會秩序。與此同時,他還革除積弊,嚴禁官吏擾民,注重發展生産,減輕百姓賦役負擔,當地人民立碑镌文,以頌其德。貶任彭澤縣令時,當地自春至夏,未降雨水,發生了多年未見的大旱災。百姓無法插秧,靠食野菜草根度日,多有饑餓而死者。狄仁傑心急如焚,他一面開倉放糧,赈濟災民,一面督促百姓生産自救,又上奏朝廷請求免去彭澤等九縣百姓全年的租稅,使百姓有一個喘息的機會。災後又采取措施,發展生産,貯糧防災。百姓們為感謝狄仁傑的大恩,自發地行動起來,為他建造了生祠。
狄仁傑任魏州刺史時,當時正處在與契丹交戰之際,河北諸州官員皆動員百姓修城挖壕,修造戰具,不僅荒廢了生産,還搞得人心惶惶。狄仁傑到任後,認為敵軍尚遠,遂将百姓放歸田裡從事生産,同時又暗中加強戰備,訓練士卒。戰後,河北諸州大都殘破不堪,百姓不是死于戰亂,就是逃往他鄉。而魏州在狄仁傑治理下,農業豐收,百姓安居,賦役較輕,社會穩定,戰争期間從魏州調發了不少軍資糧草,卻沒有加重百姓的負擔。他在魏州僅僅一年,當朝廷将他調任外地時,當地百姓奔走相告,泣涕彷徨,奔赴洛陽,請求狄仁傑留任,當無法阻止時,州人共同出資,為狄仁傑又興修了一座生祠。
其二,善撫百姓,珍惜生命。垂拱四年(688)九月,狄仁傑被任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這時官軍剛剛鎮壓了唐朝宗室越王李貞的叛亂,當地官員奉命搜捕李貞黨羽,已捕獲了五千馀人,牽連欲治罪的達六七百家。為了監督辦案,武則天還派來了司刑使督促辦案。狄仁傑認為李貞黨羽的骨幹分子已經伏法,捕獲的這些人大都是脅迫無奈而參與起兵的,如果全部處死,不免失之于冤濫。于是他一面請司刑使暫緩行刑,一面密奏武則天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促使武則天下令将這些人由死罪改為流刑。當時狄仁傑思想壓力很大,擔心蒙受為叛逆者開脫的罪名,幾次毀去修成的表章,但最終還是痛下決心,置個人安危不顧,呈上了這道密表。此時朝廷大軍尚未撤離,将士們自以為征戰有功,橫行霸道,桀骜不馴,向當地官府要錢要物。豫州剛剛經過戰争的破壞,府庫空虛,狄仁傑愛民心切,不願向百姓伸手,加征賦稅,拒絕了這些無理要求。官軍統帥宰相張光輔十分惱怒,對狄仁傑痛加訓斥。狄仁傑出于愛民之心,毫不示弱,指責張光輔草菅人命,縱容将士搶掠百姓,殺死歸降者,冒充軍功。張光輔對狄仁傑恨之入骨,回朝後向武則天進讒,緻使狄仁傑就任僅僅一個月,就被貶到偏遠落後的複州(治今湖北沔陽西南)任刺史去了。
官軍長期與契丹、突厥在河北作戰,緻使百姓流離失所,農田荒蕪,村落殘破,一派蕭條景象。戰後,朝廷任命狄仁傑為河北安撫使,與武懿宗、婁師德等人分頭巡撫各地,恢複生産,安撫百姓。武懿宗是武則天的堂侄,封河内王,在戰争中,曾任一路官軍的統帥,遇敵聞風而逃。但在屠殺百姓時卻毫不手軟,凡百姓有被擄掠或脅迫北去的,返回本鄉後,均被武懿宗視為叛逆,全部誅殺,且殺人手段異常殘酷,往往把活人開膛破肚,挖取心膽。他還上奏武則天,要求把河北百姓被敵裹脅者全族誅殺,因人反對而未得逞。狄仁傑也上奏朝廷,卻要求赦免河北諸州之人,一切不問。他動員逃亡百姓盡快返鄉歸業,對于曾被敵軍驅掠過的百姓,命令官吏和軍隊護送回鄉;由于生産荒廢,百姓缺糧,他一面加緊從外地調運糧食,赈濟百姓,一面催促官軍盡快撤出河北,以減輕百姓供軍的負擔;他還整頓軍紀,嚴禁兵士搶掠百姓,犯者必斬。經過狄仁傑的精心整頓,河北一帶緊張的社會局勢漸趨平穩,百姓紛紛回歸故裡,社會生産得以恢複。狄仁傑的作為與武懿宗的殘暴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其三,摧毀淫祠,移風易俗。垂拱四年(688)六月,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江南道巡撫大使,這期間他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受到了有識之士的普遍贊揚。江南神靈崇拜的風氣自古以來就非常濃厚,祠堂、廟宇之多遠遠超過北方地區,所造成的社會弊病也是比較嚴重的。這種普遍的神靈崇拜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崇拜的對象也是繁多而複雜的,有山川、風雨、雷電、日月、星辰、樹神、果神、瓜神、花神、茶神、酒神等。不少曆史人物在江南也被尊為神靈,至于宗教中的各種神佛,更是人們敬奉禮拜的對象。祠廟之多,一鄉一裡必有之,不僅花費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有人還借此妄言禍福,蠱惑民心,騙取錢财,弊端甚多。狄仁傑深感如不掃除這些陋俗,既不利于民風的改變,也不利于吏治的整頓。他不是簡單地下令焚毀一切祠廟,而是有所選擇,除夏禹、吳太伯、季劄、伍子胥四種廟外,其馀大部分祠廟全都予以焚毀,共毀去一千七百馀所。而保留的這些祠廟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或為吳人祖先,或為忠義之士。據載在摧毀項羽廟時,當地人皆不敢前去。狄仁傑知道後十分憤怒,于是撰寫了一篇檄文,以正告項羽及其将校,然後命人拆毀項羽廟,竟然十分順利。這篇名為《檄告西楚霸王文》的檄文,收入唐人張鷟的《朝野佥載》,《全唐文》亦有收錄。狄仁傑此舉,獲得了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的高度贊揚,認為可以與日月争輝,并認為這是他的不畏鬼神、反對迷信思想的體現。在狄仁傑之後,韓愈、柳宗元、李德裕等人都有過類似的舉動,但都沒有狄仁傑此舉影響深遠,原因就在于他是開風氣之先者。
其四,慧眼識才,為國薦賢。作為宰相,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識才薦賢,他不以個人好惡為标準,而是以“薄才華,重才實”為标準,即不重文辭而重實際才幹。根據史籍記載,被狄仁傑舉薦的人有姚崇、張柬之、桓彥範、敬晖、袁恕己、崔玄、窦懷貞等,史籍記載說有數十人之多。這些人除窦懷貞外,皆在曆史上有所建樹,如姚崇是促成開元盛世的大唐名相,張、桓、敬、袁、崔等人後來發動神龍政變,恢複了李唐皇室的地位。狄仁傑薦賢還有不少故事,有一次武則天命宰相推薦尚書郎,狄仁傑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被任命為地官員外郎,莅職以來頗為稱職,武則天十分高興,認為他有薦賢不避親的古風。他推薦張柬之後,被任命為洛州司馬。過了一段時間,則天又要他薦賢,他仍然推薦張柬之,武則天說已經任用了,狄仁傑說我是将他作為宰相推薦的,武則天隻好升任其為秋官侍郎,後來終于拜了相。
其五,迎歸廬陵,匡複唐室。這是狄仁傑被視為千古名臣的主要原因。武則天建立大周政權後,由于是女皇帝,所以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難以解決的矛盾。以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當初建立大周又所為何來?以武氏子侄為繼承人,阻力太大,且武氏子侄中也很難找出一位深孚衆望者。以狄仁傑為首的一批臣僚堅決主張迎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反對以武氏子侄為儲君。經過了長期的鬥争,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說服了武則天,把李顯從被貶地房州(治今湖北房縣)召回洛陽,重新立為太子。由于此舉奠定了中宗李顯複辟的基礎,加之發動政變的張柬之等人為狄仁傑所推薦,所以千古以來均将其視為唐祚中興的功臣。
三形象的嬗變
狄仁傑去世後不久,就出現了以其為主人公的文學作品,曆經千馀年而長盛不衰。在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曆史時期,都有以狄仁傑為題材的作品問世,直至今日,仍被作為影視題材而加以演繹,這種現象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讨的問題。
在唐代的傳奇小說中,有關狄仁傑的作品不少,大體可分為四類情況:一是反映他任地方官時,為百姓愛戴與敬仰的故事。二是其不畏鬼神、焚毀淫祠的故事。三是有關宿命論題材的故事。四是有關狄仁傑後世子孫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的社會背景大多都是真實的,人物也是真實的,隻是故事是虛構的。如《廣異記》記載,狄仁傑任甯州刺史時,因刺史舊宅鬧鬼,衙吏安排其另住他所,被拒絕。後經狄仁傑妥善處理,終于消除了鬼患。還有故事說雷公被樹夾住,無法脫身,衆人畏懼不敢靠近,隻有狄仁傑不懼,終于解救雷公脫險。可以明顯地看出,唐傳奇中的狄仁傑形象與現實中的形象并不相悖,由于文學手法的運用,使狄仁傑的性格更加鮮明,形象更為完美。
宋元時期有關狄仁傑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話本小說《梁公九谏》與雜劇《風雪狄仁傑》,前者為宋人作品,後者為元代著名戲曲家關漢卿創作,已經亡佚,詳情不得而知。《梁公九谏》講述了狄仁傑九次向武則天進谏,要求迎歸廬陵王,并立為太子的故事,是在真實的曆史背景下運用文學手段歌頌其忠君愛國、剛正不阿的精神,屬于早期講史小說一類。此類作品社會背景大都真實,所涉及的人物也都實有其人,隻是具體情節方面為虛構。客觀地看,這部作品存在着情節簡單、人物形象呆闆、文學語言不夠豐富的缺點,故影響不是很大。但盡管存在這些不足,還是對擴大狄仁傑的社會影響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明代有關狄仁傑的文學作品主要有:馮夢龍《情史》收有《集翠裘》一則,其編輯的《智囊全集》收有狄仁傑故事四則,何良俊《何氏語林》收錄其故事三則。此外,羅貫中《隋唐兩朝志傳》《三遂平妖傳》,鐘惺編《繡像薛家将平西演傳》,周清原《西湖二集》,王世貞《豔異編》等小說,也或多或少有狄仁傑的故事。由于這些作品的情節沒有超出唐人傳奇小說的範圍,新意明顯不足,就不多說了。
明人作品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金懷玉輯的南戲《狄梁公返周望雲忠孝記》,共計38出,從狄仁傑的家世寫起,包括其參加科舉考試,做官時為民除害,巡撫江南摧毀淫祠,反對武氏權貴,力谏武則天迎歸廬陵王,中宗複位,辭官返家歸隐林下等,将狄仁傑的生平作了一個完整的交待。這部作品算不上明代戲曲中的上乘之作,與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钗記》等名作不可同日而語,在思想方面拘泥于“忠”“孝”,在人物感情方面處理也比較簡單,從而影響了整部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但是也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一些曲子抒情與寫景俱佳,在語言上更多地采用口語,極少使用四六句,顯得比較自由活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比以前的曆代作品還是有了很大的提升。這是明人對狄仁傑尊崇和敬仰的表現,也是努力塑造狄仁傑藝術形象的大膽嘗試,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清代小說中有狄仁傑事迹的主要有:褚人獲《隋唐演義》、不寄生《武則天外史》、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無名氏《綠牡丹》等,還有一些小說或多或少涉及到狄仁傑,如《第一美女傳》《錦香亭》《曆代興衰演義》《鄉曲枝辭》《薛丁山征西》《楹聯叢話全編》等。其中最有影響的作品即佚名的《狄公案》,通過對武則天專權的揭露,把抨擊的矛頭直接指向慈禧太後。這樣的選材和立意可謂别具慧眼,匠心獨運,因而在當時及對後世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是一部公案小說,共寫六件案子,案件不多,但案情複雜,情節曲折,涉及人物極多,讀來一波三折,驚心動魄。前三件案子是普通的刑事案,後三件則是針對武則天内寵張昌宗、薛懷義、薛敖曹的案子,具有較強政治傾向。
這部小說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把狄仁傑塑造成了神探形象,這樣描寫也是有曆史根據的。據《資治通鑒》及新舊《唐書·狄仁傑傳》載,狄仁傑在任大理丞時,不到一年就處理了一萬七千件案子,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将軍權善才、範懷義守衛唐太宗昭陵時,誤砍了陵園柏樹,唐高宗大怒,下令将二人處死。群臣見皇帝震怒,皆不敢言,唯有狄仁傑認為按照法律,罪不當死,遂據理力争,即使在高宗大怒的情況下,也敢于堅持,終于迫使高宗讓步。他任侍禦史時,司農少卿韋弘機負責維修洛陽宮苑,為了讨皇帝歡心,他不僅整修了舊宮殿,還新建了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壯麗豪華,高宗十分滿意,提升韋弘機為正卿。但是狄仁傑卻認為此舉花費了大量錢财,虛耗民力,是一種典型的佞臣表現,遂提出彈劾,迫使高宗罷免了韋弘機。左司郎中王本立也是高宗的寵臣,恃寵弄權,幹了不少不法之事。狄仁傑決心予以鏟除,遂請求将其交給司法部門審理治罪,高宗不願治其罪,頒诏予以赦免,被狄仁傑拒絕,經力谏高宗也将其治罪。這些事件對朝臣震動很大,使忠貞之臣揚眉吐氣,奸佞之徒一時斂迹,也使狄仁傑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人物。由于其善于辦案,嫉惡如仇,剛正不阿,遂成為後世塑造清官與神探的很好素材。
近年來有關狄仁傑的影視劇層出不窮,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場面或富麗堂皇,或驚險刺激,使作品觀賞性大大提高了。然而遺憾的是,對狄仁傑性格的刻畫和形象的塑造,并未推陳出新,使狄仁傑睿智有馀,而幽默不足,人情味更是缺少,因此在這個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