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密沙華”酒
時間:2024-11-08 11:52:58
“密沙華”酒見載于《宋史·層檀國傳》中。層檀國,又名層拔國,位于東非海岸①。書中在介紹這個“海道便風行百六十日”、距宋遙遠的異國物産時說道:
谷有稻、粟、麥,食有魚,畜有綿羊、山羊、沙牛、水牛、槖駝、馬、犀、象,藥有木香、血竭、沒藥、鵬砂、阿魏、薰陸。産真珠、玻璃、密沙華三酒。(《宋史·層檀國傳》)
《宋史》中的這段記載應該采自馬端臨撰《文獻通考》:
有稻、粟、麥,食有魚,畜有胡羊、山羊、沙牛、水牛、槖駝、馬、犀、象,藥有木香、血竭、沒藥、鵬砂、阿魏、薰陸。産珍珠、玻璃、密沙華三酒。(《文獻通考·四裔考九·層檀》)
由于二書文字有脫漏,文中的“密沙華”酒,一度被誤會成密酒、沙酒和華酒等三種酒(參許永璋《層檀國試探》,《世界曆史》1993年第5期)。許永璋先生的上述看法,應該是從馮承鈞先生的相關論述中引申出來的。馮先生《諸蕃志校注》雲:“波斯語名蒲萄酒曰mei,殆為密字之對音,波斯語及阿剌壁語名果酒曰Sharab,殆為沙字之對音。”(馮承鈞《諸蕃志校注》,中華書局,1956,55頁)又宋趙汝适《諸蕃志》卷上“大食國”條記載:“果實皆甜無酸,取蒲萄汁為酒,或用糖煮香藥為思酥酒,又用蜜和香藥作眉思打華酒,其酒大暖。”于是許先生認為:這樣看來,“密酒”即葡萄酒,“沙酒”即果酒(或為思酥酒),再加上一種“華酒”(或者是以蜜和香藥制成的眉思打華酒的簡稱),合起來故稱“密、沙、華三酒”。
實際上《宋史》的編撰者因襲《文獻通考》之誤,在這裡漏掉了葡萄、千年棗二物。關于層檀國物産的記載最早見載于宋周煇《清波别志》:
有稻、麥、粟,胡羊、山羊、沙牛、水牛、駝、馬、魚、犀、象,薰陸、沉水香、血竭、沒藥、鵬砂、阿魏、蘇合香、真珠、玻璃,葡萄、千年棗、蜜沙華三酒。(《清波别志》卷二“層檀”條)
經過比勘可以發現,《宋史》中的“密沙華”又寫作“蜜沙華”,自可不論,但其前脫漏“葡萄、千年棗”五字。李焘修《續資治通鑒長編》時兩度轉載了《清波别志》中的相關内容,系于11世紀下半葉,初見北宋熙甯四年(1071)秋七月戊子條,又見元豐六年(1083)春正月己醜條①,均作“葡萄、千年棗、密沙華三酒”,亦可佐證。《文獻通考》《宋史》所載,幾經轉抄,已失其真。确如張星烺先生認為:“《宋史》此處當然有脫誤。僅密沙華一物不能稱三酒也。”(張星烺編注、朱傑勤校訂《中西交通史料彙編》第2冊,中華書局,1978,258頁)即密沙華是一種酒,與葡萄、千年棗合稱“三酒”。
那麼,密沙華酒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酒?新近有觀點認為“密(蜜)沙華酒”就是蜜糖酒(參周運中《宋代交通中國的層檀國考》,《海交史研究》2014年第2期)。作者把層檀國蜜沙華酒的“蜜”字去掉,把麻離拔國思酥酒的“酥”字改成“龢”,進一步推斷“沙華”即“思龢”,就是阿拉伯語中的“糖”,從而得出結論:蜜沙華酒就是用糖煮香藥做成的蜜糖酒。考據最貴直接,這樣彎子繞得太大,有“削足适履”之嫌,令人生疑。
我們認為,層檀國的密沙華酒是麻離拔國的眉思打華酒。《宋史·層檀國傳》稱“人語音如大食”,無獨有偶,文獻記載同一時期的阿拉伯半島還流行一種“眉思打華”酒。宋周去非《嶺外代答》稱大食之麻離拔國:
地少稻米,所産果實甜而不酸,以蒲桃為酒,以糖煮香藥為思酥酒,以蜜和香藥作眉思打華酒,暖補有益。(周去非《嶺外代答·大食諸國》)
上引趙汝适《諸蕃志》卷上“大食國”條記載即轉抄于此。既然“密沙華”酒與“眉思打華”酒,同一時期同樣作為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名酒而盛名遠播,且同為阿拉伯語而讀音相近,我們認為二者所指實為同一種事物,即東非海岸層檀國的“密沙華”,來自阿拉伯半島麻離拔國的“眉思打華”。
密沙華酒的性質是蒸餾酒,而非普通的發酵酒。我們可以利用外國人編寫的阿拉伯語詞典加以證明。已知“眉思打華”酒以“蜜和香藥”合成,其特點是“大暖”或“暖補有益”。阿拉伯語misṭâr:newintoxicatingwine(F.Steingass.Thestudent'sArabic-Englishdictionary.London,W.H.Allen&co.,1884.P.1000),新釀制的醉人的酒。Intoxicating,醉人的,令人陶醉的,使興奮的。用于酒類,特指蒸餾的而非發酵的。波斯人也從阿拉伯語中借用了這個詞,mistār:headywine(F.Steingass.AcomprehensivePersian-Englishdictionary,includingtheArabicwordsandphrasestobemetwithinPersianliterature.London:Routledge&K.Paul,1892.P.1237),意思是“使人易醉的酒”,顯然指蒸餾酒。“眉思打華”與阿拉伯語misṭâr音義相合,可以勘同①。“密沙華”則是“眉思打華”之外,對阿拉伯語misṭâr的另一種音譯。
綜上所述,“密沙華”,是“眉思打華”的異寫,非指“密、沙、華三酒”,乃是阿拉伯語misṭâr的音譯。密沙華酒的原産地并非東非海岸,而是阿拉伯半島,是11世紀下半葉産于阿拉伯半島如麻離拔國等地的一種蒸餾酒,用蜜和香藥合成。由于乙醇濃度高于原發酵産物的各種酒精飲料,所以具有“大暖”“暖補”“易醉”的特點。該酒在東非海岸的層檀國,與葡萄酒、千年棗酒合稱“三酒”,聞名于宋代中國。層檀國由海道入貢于宋,“經勿巡邏、古林、三佛齊國乃至廣州”(《宋史·層檀國傳》)。由此可見,北宋時期中國人已經知道了阿拉伯蒸餾酒,不排除其時有實物從海道由南亞傳入廣州而至中國的可能。關于中國蒸餾酒的起源,衆說紛纭,其中元代說和宋代說長期相持不下,這類史料或可作為宋代說的佐證。
(作者單位:甯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
①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凡兩見:一見卷三三二“元豐六年春正月己醜”條:“有稻、麥、粟,胡羊、山羊、沙牛、水牛、駝、馬、魚、犀、象,薰陸、木香、血竭、沒藥、鵬砂、阿魏、蘇合油、真珠、玻璃,葡萄、千年棗、密沙華三酒。”一見卷二二五“熙甯四年秋七月戊子”條,但漏掉“粟”字。
①楊武泉先生疑“眉思打華”為拉丁文Mistura之音譯,意為“合劑”,諸合成藥劑,皆冠以此名(見《嶺外代答校注》,中華書局,1999,103頁)。本文不取。
①何芳川先生認為,層檀國即層拔國,在東非海岸。阿拉伯語稱地區為“巴爾”,而波斯語中,則常稱某某地區為某某“斯坦”,故東非僧祇地區(黑人之地)稱為“僧祇斯坦”,譯作“層檀”;又稱為“僧祇巴爾”,譯作“層拔”。見何芳川《層檀國考略》,《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