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英雄”的人生悲歌
時間:2024-11-08 12:07:33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翻看魯迅的文章,看到他曾說過這樣的話:“講話和寫文章,似乎都是失敗者的征象。正在和運命惡戰的人,顧不到這些;真有實力的勝利者也多不做聲。譬如鷹攫兔子,叫喊的是兔子不是鷹;貓捕老鼠,啼呼的是老鼠不是貓……又好像楚霸王……追奔逐北的時候,他并不說什麼;等到擺出詩人面孔,飲酒唱歌,那已經是兵敗勢窮,死日臨頭了。”(《魯迅全集》第3冊《華蓋集·後記》)聽了這話,心中不免感慨,原來我們這些人和項羽一樣,都是失敗者,都是在人生的戰場上戰敗了,所以才靠着講話和寫文章虛度時日,等死日臨頭。
《垓下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首關于英雄美人的詩歌。雖然不知此詩是否真為項羽所作,然自有該詩以來,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就被格式定型了。
首先,中國人認為英雄必須得“健壯有力”。此詩第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即意指項羽是個力大無窮的蓋世英雄。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身高八尺有馀,能舉鼎,力氣過人。其次,英雄性格豪爽,内心耿直,從無偷奸耍滑的心思。本來,一塊石頭可用“杠杆”施力搬動的,英雄則必須憑死力舉過頭頂,且要落地砸坑。于是,細心的讀者自會發現,後世文學作品中的關羽、張飛、魯智深、李逵等英雄身上,皆有項羽的影子。
《三國演義》描述關羽、張飛時,亦多言說關、張二人兵刃沉重,力大無窮且又重情重義。而《水浒傳》在描述魯智深時,特地設了“倒拔垂揚柳”的故事情節,以緻于本可以用梯子端掉鳥窩的小事,非得讓花和尚捋起袖子把樹連根拔了。而李逵成為英雄更與項羽多了幾分神似。因為李逵除了有把死力氣,會使兩把大斧子亂殺亂砍之外,還經常直截了當地說他那句“殺到東京去,奪了鳥位”的名言,這與項羽見到始皇帝時,直接說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話,異曲而同工。因此,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多可以定義為類似項羽、李逵那樣,外表強壯而内心單純的人。
因為與劉邦一類工于心計的人相比,項羽等人雖力大無窮,而内心卻像小孩一樣天真爛熳,感情直露且沒甚心計。而其行為處事也會像孩子一般,隻知破壞,卻不知如何收拾殘局。話說到這個份上,項羽、李逵等人的神情狀貌已然呈現眼前了。一旦我們認可項羽、李逵這類英雄,其實你我内心早就接受了他們的缺點和失敗,甚至于死亡。因此,《垓下歌》正是曆史上這樣一位“缺陷英雄”的人生悲歌。之所以說項羽是一位有缺陷的英雄,倒不是因為他最終自刎于烏江,而是他對于自己,從未有過清醒的認識。
從《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詩句來看,說明項羽臨死前仍迷戀于自己英雄般的強大偉岸。于是,他将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曰“時不利”,二曰“骓不逝”。所謂“時不利”,即是“天不與自己方便”,進一步又可理解為“老子空負一身絕世本領,偏偏老天不開眼,不與自己方便”。換句話,即是“東風若與我方便,卷土成王未可知”。因為項羽至死也不願承認自己失敗,所以他首先将自己描述成一個生不逢時的曠世奇才。所以,班固也說,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師古,始霸王之國,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不自責過失,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豈不謬哉”(《漢書·陳勝項籍傳》)!
事實上,項羽的失敗早在其成名之初就留有伏筆。《史記》記載說,項羽小時候讀書不成,去學劍術,又沒學成。其叔父項梁忿怒,問道:“你諸事均無恒心,究竟想幹什麼?”項羽争辯道:“讀書隻是記記自己的姓名罷了。劍學好了,也不過隻有抵擋一人之力,不足以學習。我麼,要學就學萬人難敵之術。”于是,項梁狠下心來教他兵法。項羽大喜,然在略知兵法之後,又不肯繼續學習了。由此一事,我們即可看出項羽失敗早有預兆,并非出于偶然。
魯迅曾諷刺中國人常誇自己地大物博,如同豬在自誇肥壯,假若獅子自誇肥壯,那不妨事;豬卻不能自誇,因為一旦肥壯起來,就離死不遠了。今日自視懷才不遇者,也多抱怨自己有曠世之才,老天卻未給發揮的機會。讀《垓下歌》之後,才知道源頭即在這裡。
與“時不利”相比,項羽給自己失敗找出的第二個借口看起來更是荒誕不經。骓,指的是一匹青白或蒼白雜色的馬。印證在項羽身上,指的即是項羽的坐騎。因此,所謂“骓不逝”是項羽自稱自己有心殺賊,怎奈座下的雜毛良駒卻不肯奮力向前。他将自己的失敗怪罪于畜牲,這英雄當得的确有失水準。
鑒于上述原因,我眼光睥睨地讀完了《垓下歌》的前半部分,而把關注的目光留給了詩歌的末端。虞姬的命運引發了我更多的關注和同情。事實上,因為性别的緣故,我一直就不關心曆史上那個棄婦自刎、沒有朝代歸屬的項羽,而始終關注的是其愛姬“虞美人”的命運。由此,除了熱衷打聽虞姬的出身來曆,我還特别關心與虞姬相關的點滴故事。譬如,虞姬出身來曆難以查考,或其乃是一位出生陝州平陸縣吳山虞城的女子,其并不姓虞,而虞姬含義實指“虞地的某一美女”。《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骓,常騎之。”
公元前202年冬,楚霸王項羽與劉邦的最後一戰在垓下一帶展開。這場大戰的結果是項羽的楚軍被劉邦所率的漢軍重重包圍于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入夜,楚歌從漢軍營中四面傳來,項羽大驚,以為楚地皆為劉邦所取,楚人也皆為劉邦所用。否則,怎會有如此多楚人歌楚歌?自知敗局已定,項羽飲酒帳中,有美人名虞姬者陪侍。眼見得江山美人即将為人所擄,再回想自己曾經輝煌的戎馬一生,項羽慷慨悲歌,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罷,霸王禁不住泣下數行。此處,項羽所謂的“虞兮虞兮奈若何”若譯成今天的大白話,即是“虞姬啊虞姬,我該拿你怎麼辦呢?”因此,整首詩完整解釋下來,其大意如是——“想我項羽曾經也是力能扛鼎、冠絕當世的英雄。怎奈時不與我,天不随願。如今我即便是有心殺賊,怎奈座下的千裡骓也不肯努力向前。眼看着江山霸業即将落入敵手,劉邦可是出了名的好色,虞姬啊,我的美人,我該拿你怎麼辦呢?”
據說,在項羽唱完此歌後,這位名為“虞”的美人飽含眼淚地和了一首詩歌。其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如果說《垓下歌》是項羽站在自己立場上的人生悲歌,那麼有了虞姬這首臨終絕唱,今天我們自可站在虞姬的立場上,再演一出“姬别霸王”。
想當年,面對楚霸王的失敗和眼淚,虞姬自然感受很深。因為眼前這個自己本指望終身依附的男人,如今不僅敗了,而且還哭了。敗了沒關系,然而他怎麼能哭呢?這還是當年那位叱咤風雲的楚霸王麼?我完全能感受得到虞姬當時的心情,項羽的眼淚其實不是流在他自己臉上,而是着實打在了虞姬的心裡。“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句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正因為虞姬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霸王項羽不僅不能承認自己的失敗,而且連繼續奮鬥、赢取勝利的勇氣都喪失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虞美人當時是何等的傷心。我們說勇敢面對失敗,并不是甘心于失敗,而是說作為真正的英雄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失敗,從中找出經驗教訓,以便将來獲得成功。由此,我妄自揣度虞姬當時其實特别希望項羽擦幹眼淚,鼓起卷土重來的勇氣,而不應該是“虞兮虞兮奈若何”。
魯迅曾說:“現今的人們還以眼淚贈答,并且以這為最上的贈品,因為他此外一無所有。無淚的人則以血贈答,但又各各拒絕别人的血。人大抵不願意愛人下淚。但臨死之際,可能也不願意愛人為你下淚麼?無淚的人無論何時,都不願意愛人下淚,并且連血也不要:他拒絕一切為他的哭泣和滅亡。”(《雜感》,《莽原》1925年5月8日)
自古以來,在自己的親人面前落淚其實是最無能、最懦弱的表現,因為愛你的人其實最不願看到的就是你流眼淚。反過來說,如果你真的愛某個人,你所要做的并不一定是每天對她說“我愛你”。你所要做的其實是——笑對未來,笑對生活,永遠也不要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否則,就不能算是真的愛對方,這樣的人自然也算不上是英雄。如此這般,一旦站在虞姬的立場,你我即可發現項羽所關心的并非虞美人的命運,而是自己的臉面。
關于項羽和虞姬的故事,明代董說寫有一本《西遊補》,說孫悟空鑽入古人世界裡,高台上見到項羽,自己變成虞美人的模樣。拿出一尺冰羅,不住的掩淚,單單露出半面,望着項羽,似怨似怒。項羽大驚,慌忙跪下,孫悟空轉過身去,項羽又飛趨跪在面前,叫道:“美人,可憐你枕席之人,聊開笑面。”美人不做聲,項羽無奈,隻得陪哭。虞美人指着項羽道:“頑賊!你為赫赫将軍,不能庇一女子,有何顔面坐此高台?”項羽隻是哭,也不敢答應。虞美人微露不忍之态,用手扶起道:“常言道:‘男兒兩膝有黃金。’你今後不可亂跪!”(參《魯迅全集》第九冊《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83頁)
作為随便向女人下跪的男人,女人要認真考慮是否值得嫁?明代董說很好地把握住了項羽的心理。作為西楚霸王,項羽首先不能接受敗給劉邦的現實,所以他給自己找出“時不利兮骓不逝”的理由;其次,他更不能忍受自己的女人成為他人床上的尤物,因此他在說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同時,想到對手劉邦那副貪财好色的嘴臉,其内心或早已定下了含淚殺“虞”的主意。《漢書·高帝紀第一上》記載,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之後,将義帝殺害。劉邦為義帝發喪,聯合諸侯攻入項羽的彭城,曾收項羽的美人貨賂。既然自己喜歡的東西無法保住,也絕不能便宜了别人。于是,楚霸王項羽在上馬突圍之前,殺掉了跟随自己東征西讨的“虞美人”。虞姬死後身首異處,其頭顱葬于安徽宿州定遠縣東六十裡虞墩,身體則葬于安徽靈璧縣(參樂史《太平寰宇記》)。作為男人,我也有占有欲,但是作為一個人,我能夠理解虞姬作為一個女人的生存權,更能理解她追求幸福的權利。
作為楚霸王項羽的最後一件随葬品,虞姬所謂“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臨終遺聲至今湮滅無聞。假若不去看《史記》,也不會有人知道虞姬曾有這首詩,而如今傳揚天下的竟是殺人者的《垓下歌》。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印刷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