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馬瑞芳西施的出現,以及曆代文人對西施的.."/>
人人書
書庫大全

迷霧重重話西施(上)

時間:2024-11-08 12:34:43


    撰文/馬瑞芳

西施的出現,以及曆代文人對西施的追捧、塑造、定型,對中國文學有至關重要的導向性作用,對中國文學中的女性話題有扭轉乾坤之功。因為西施的出現,美女從“紅顔禍水”向“救國英雄”轉型。

悖論:美女是“潘多拉的盒子”?

縱觀夏商周覆亡及春秋諸侯國的衰亡,可以看出:對國家命運起關鍵作用的,是身居高位、掌握大權的男人。他們或政策失準,或信用奸佞,或腐敗誤國,結果給國家帶來災難。遺憾的是,明明男人誤國,文人卻常把責任推到女人頭上,讓弱女子替壞男人頂缸。這實在是個悖論:古代社會一手遮天的是皇帝,直到武則天,才出現女皇帝,且算有魄力有政績的女皇帝。美女通常是皇帝手中的玩物,怎麼幾乎所有壞皇帝辦的糗事,文人都想辦法嫁接到美女身上?在某些無聊文人筆下,中國古代美女簡直成了西方神話中潘多拉的盒子,非但不能給世界帶來真善美,帶來朝霞的燦爛,月光的明媚,鮮花的芳香,反而給世界帶來罪惡、災難、淫蕩、貪婪。

潘多拉是希臘神話裡給人帶來災禍的美女。傳說天神普羅米修斯從天上盜下火種,使人類學會用火,為此宙斯十分惱火,決定讓災難降臨人間。他命令兒子制造一個美麗迷人的女人潘多拉,她随身帶個密封盒子,裡面裝滿禍害、災難、瘟疫。潘多拉來到人間,打開盒子,疾病、罪惡、災難、偷竊、嫉妒、貪婪、奸淫……各種禍害,迅速撒落到大地上。

其實古代美女成了“潘多拉的盒子”,還不是男權思想的史學家、文學家為虎作伥?男人把國家治理壞了,再把責任推給女人,現實生活中的封建帝王就是這樣做的。曾開創開元天寶盛世的唐玄宗,晚年不思進取,納兒媳楊玉環為妃,歌舞升平、講究享受、信用奸佞、縱容藩鎮,導緻安史之亂。安祿山兵臨城下,大唐皇帝倉皇出逃。到了馬嵬坡,六軍不發,怎麼辦?把楊貴妃拖出去吊死!唐玄宗拍拍屁股走人。

一些聰明的女人早就把男人這些鬼把戲看得透透的。五代後蜀君主孟昶是文雅美男子,也是個昏君。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奪了柴世宗的江山後,想一統天下,派三萬士兵攻打後蜀。當時孟昶有十四萬士兵防守成都。坐地虎打外來戶,四五個打一個還能吃敗仗?咄咄怪事!孟昶卻向趙匡胤遞降書順表。趙匡胤将孟昶等帶回汴京,将花蕊夫人納入後宮。不久,孟昶稀裡糊塗暴亡,據說是霸占了花蕊夫人的趙匡胤害死了他,以斷絕花蕊夫人舊情。有一次,宋太祖問花蕊夫人,你們後蜀亡國是不是因為孟昶寵愛美人?趙匡胤這樣問,有一定道理。孟昶熱衷房中術,搞大規模選美活動,規定凡十三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女人都要入宮供他挑選,實在荒唐。但這隻是誤國的次要原因,任用奸臣、決策錯誤才是主要原因。花蕊夫人寫首詩回答:“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孟昶在城頭挂上白旗,我在深宮怎麼會知道這些事?難道投降的那十四萬人都不是男人嗎?這就叫“溫柔敦厚,怨而不怒”。這首詩寫得非常巧妙,有力地批駁了“女色亡國”論。但是最後花蕊夫人還是死在“女色亡國”論者的手下。據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寵愛花蕊夫人,他的弟弟晉王即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勸他:這個女人是紅顔禍水。宋太祖不聽,繼續寵愛花蕊夫人。趙光義就趁宋太祖帶着花蕊夫人在皇家園林行獵時,假裝失手,一箭把花蕊夫人射死。這說法也受到質疑。有人考證,後蜀花蕊夫人是因為不忘故君,親手畫了孟昶的像供在卧房裡,被宋太祖賜死的。被趙光義射死的,是“小花蕊夫人”,即南唐後主李煜的妃子。李後主降宋太祖,小花蕊夫人被宋太祖霸占,被晉王射死。兩個可憐的花蕊夫人異花同命。

若論古代美女才貌雙全者,花蕊夫人大概得排前三甲。她有宮詞三十二首傳世,後人雜湊成百首。花蕊夫人的宮詞清麗明媚,令著名的宮詞作者王建相形見绌。這很好理解,因為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王建是男人,哪如在深宮待了若幹年的花蕊夫人體驗深刻。文學史家認為花蕊夫人更值得重視的詞是《玉樓春》:“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簾間明月獨窺人,倚枕钗橫雲鬓亂。起來庭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隻恐流年暗中換。”讀者大概覺得“隻恐流年暗中換”很耳熟很精彩吧,因為大文豪蘇東坡将花蕊夫人的詞意改進《洞仙歌》啦。

孟昶給他的寵妃用“花蕊”命名,說她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因為花蕊夫人喜歡牡丹,孟昶在後宮專門修牡丹苑,令成都全城種牡丹花。可惜這位令城市得到美稱的美女卻命運多舛!

可能中國文人覺得總把責任推給女人說不過去,于是,在“女色亡國”各種故事盛行的同時,也出現了“美人救國”的故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時期的美人西施的故事。

約定俗成看“西施”

對西施,中國古代有幾點約定俗成的認識:

第一,西施被中國人看成是美的化身與美好的代名詞。中國最有名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中,西施是名氣最大的。平時說哪個人美,總是說“這個人像西施”“賽西施”,而不會說“這個人美得像王昭君,美得像貂蟬,美得像楊貴妃”。大詩人李白見過并描繪楊貴妃的美是“雲想衣裳花想容”,可大文豪們誰也沒見過西施,但一說哪個女人美得像西施,誰都相信,這女人肯定非常美麗。《西遊記》中想與唐僧結婚的蠍子精都宣稱自己“美若西施還袅娜”。

《紅樓夢》也借西施大做文章,曹雪芹用“西施”形容林黛玉和晴雯的容貌。我們也可以從林黛玉和晴雯的容貌反思西施什麼樣兒。曹雪芹寫林黛玉既聰明又美麗,說她是“心較比幹多一竅”。古人沒有人體解剖知識,不知道心髒實際是四竅,兩個心房,兩個心室。古人認為人心有五竅,而聰明的比幹的心比正常人多兩竅,有七竅。林姑娘比起最聰明的比幹還多一竅,比最聰明的人還聰明。曹雪芹寫林黛玉美麗是“病如西子勝三分”。林黛玉除了多病還多愁多才,多了文化修養,多了詩人氣質,就比西施勝三分。但西施之美,是林黛玉之美的基礎。曹雪芹還給林黛玉的美加了兩個具體比喻,我們也可以根據這個想象西施什麼樣子:“閑靜如姣花照水”、“行動似弱柳拂風”。安靜的時候,像是一朵鮮花倒映在碧波上;行動的時候,像鵝黃初染的嫩柳在微風中搖擺。多有詩意!嬌花已經夠美,偏偏要倒映在碧波上,美得朦朦胧胧,美得更有蘊味;嫩柳已經夠美,偏偏要搖擺在春風中,美得秀麗妩媚,美得靈動活潑。

《紅樓夢》中另一個跟“西施”有關系的是晴雯。王善保家的罵她“整天打扮成西施樣子,妖妖調調,大不成個體統”。王夫人罵晴雯“花紅柳綠”的浪樣子。而晴雯的眉眼又有幾分像林黛玉。林黛玉和晴雯,賈寶玉周圍最美的女性都像誰?像西施。

第二,“西子捧心”是最美麗的形象。人們說“千金一笑”,似乎美人的笑格外美,而西子捧心卻被中國文人看成是最美的形象。西施是苗條的美人,病弱的美人,骨感的美人,弱不禁風的美人,所謂“病西施”。以瘦為美,以苗條為美,以減肥為美,并不是西方泊來品,是中國傳統,這個傳統來自西施。西施是有心髒病還是胃病,總要皺眉頭,捧心?林黛玉“眉尖若蹙”,眉頭好像皺着。賈寶玉一見面就送林黛玉昵稱“颦颦”。“颦”正是“西子捧心”的意思,曹雪芹借用“西子捧心”形容林黛玉的美。其實,據說西施什麼表情都好看,怎麼看怎麼好看。李白說“西施宜笑複宜颦”(《玉壺吟》),西施笑也好看,皺眉頭也好看。辛棄疾借用西施寫美人“宜颦宜笑越精神”(《浣溪沙·贈子文侍人名笑笑》),不管是笑,還是皺眉頭,都格外有神采。

古人喜歡用鮮花比美人,皮日休《詠白蓮》反其道而行之,用西施比白色的蓮花:“細嗅深看暗斷腸,從今無意愛紅芳……吳王台下開多少,遙似西施上素妝。”蘇東坡借用西施形容西湖,西湖晴天也美麗,下雨也美麗,就跟西施一樣,濃妝豔服美麗,淡掃蛾眉仍然美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

第三,西施是帶仙氣的美女。從魏晉南北朝開始,西施便有了半仙半人特點。東晉王嘉《拾遺記》這樣寫西施的美:吳王把西施、鄭旦兩個美人安排在椒房之内(所謂椒房就是将花椒雜在建築材料裡塗在牆上,有香氣,可以避蟲,這種建築模式被曆朝曆代的宮廷延續下來)。西施和鄭旦住的椒房門上垂下水晶穿成的珠簾,白天用來遮蔽視線,晚上卷起來看月亮。兩位美人一起坐在珠簾内,對着銅鏡梳妝,打扮得像月宮仙女。從珠簾外看到她們的人,都把她們看成是仙女下凡。見過她們的人都形容,這一對美女好像薄薄輕霧中一對彩鸾,碧波蕩漾的湖水上兩朵豔麗的荷花。這就是王嘉《拾遺記》所描寫的:“吳處以椒華之房,貫細珠為簾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二人當軒并坐,理鏡靓妝于珠幌之内,竊窺者莫不驚心驚魄,謂之神人。若雙鸾之在輕霧,沚水之漾秋蕖。”《瑯嬛記》将西施寫得更奇妙:西施全身有異香,她每次沐浴完,宮人都争先恐後把西施洗浴後的水存起來放到甕裡,用松枝蘸着灑到窗簾上,屏幕上,滿室生香。時間長了盛西施洗浴後的水甕底下結膏,宮人曬幹,發現比水還香,就給取個名叫“沉水香”,制成錦囊帶着,現在說的“沉水香”就是這個來曆。乾隆皇帝有香妃,兩千年前的西施早就是香妃。還有這樣的傳說:西施是嫦娥的月宮明珠墜落到苎蘿村,西施母親吞而懷孕,生西施時,一隻彩色的鳳凰飛進了家。

第四,西施和愛情、美好聯結在一起,“情人眼裡出西施”,隻要戀人喜歡、熱愛,她就是西施。
    第五,西施是對吳越興亡起重要作用的人物。現代讀者相信,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是因為西施對吳王夫差施行美人計的結果,西施是春秋吳越争霸的重要琺碼;西施跟範蠡是為大愛舍小愛的愛侶,西施為了幫助越王複國犧牲青春和愛情到吳國施行美人計。不少作家寫:西施身在吳國心在越國,睡在吳王身邊,想的是心上人範蠡;生活在燈紅酒綠之中,想的是為故國複仇。這樣一來,西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女007”,美麗的“女007”,用鮮花樣的笑容、用輕歌妙舞克敵緻勝的“女007”。

中國文學“先前闊”,連諜戲都比西方超前兩千年。

西施,史上确有其人嗎?

西施既然有這麼大的名氣和影響,大家就要問了:曆史上真有西施這個人嗎?我們把有關曆史材料排一排,看一看。

第一條史料出自《管子·小稱》:“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氣于面,不能以為好也。”像毛嫱、西施這樣天下數得着的美人,如果她們随便發脾氣,滿面怒容,也就不好看了。

《管子》的作者是管仲,生于公元前730年,卒于公元前645年。管仲輔佐的齊桓公是春秋初年齊國國君,也是春秋首霸。他生活在吳越之争前二百年,怎麼能預知春秋後期的美女西施呢?

于是就有人提出兩種說法:

一種是:管子所說的“西施”是另外一個美女;

一種是:“西施”是春秋時期對美女的通稱。

我的解釋是:《管子》這本書比較複雜,裡邊有管子本人的作品,也有後人根據管子思想加進去的作品。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觀點,《管子》裡甚至可能有漢代人的作品。還有學者認為《小稱》不是管子寫的,是春秋晚期其他人加進去的。

春秋晚期是公元前579年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482年勾踐攻入吳國,在這之前,西施進入吳國。

《管子·小稱》是較早記錄西施的文本。但孤證不能證明西施确實存在,還得看先秦諸子的其他記載。

第二條史料出自《墨子·親士》:“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這段話的意思是:比幹的死,因為他生性剛直。比幹是殷纣王的親叔叔,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殷纣王進谏,希望殷纣王不要橫征暴斂,不要勞民傷财,不要濫殺無辜。結果殷纣王非但不聽,還把他殺了。吳起是春秋晚期著名的軍事家,與孫武齊名。他的《吳起兵法》至今還是軍事院校的參考書。他是衛國人,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40年至公元前381年。他曾經擔任過魯國将軍,帶領魯軍大破齊軍。他的赫赫戰功沒得到獎賞,反而被魯國的貴族飛短流長,結果被魯侯辭退。吳起又到了魏國,一待二十年,又建下不朽的功勳,戰功卓著,做到郡守。又遭到魏國貴族的嫉恨和反對、陷害,不得不逃到楚國。吳起到楚國時已五十七歲,一年後,他被楚悼王任命為楚國最高軍政長官令尹,搞了一系列變法改革,比如收回舊貴族的封地,裁減官吏,使得楚國很快強盛起來。楚悼王突然病故,被吳起改革革掉既得利益的貴族乘機作亂,向進宮治喪的吳起發起進攻,亂箭齊射,吳起趴到楚王身上。楚肅王繼位後,處理了造反者,吳起的屍體也被車裂了,因為他竟敢趴到已故楚王的身上!墨子認為,比幹因為正直被殺,吳起因為觸犯君王被車裂,而西施因為美麗被沉江而死。

墨子的話對探讨西施非常重要。墨子生活在孔子和孟子之間,離吳越之争很近,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夫差自殺,西施被沉江而死。墨子得到的信息應該比較可靠。按照曆史學家對墨子生年和卒年的推斷,墨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79至公元前372之間。如果墨子出生的時間是曆史學家設定的上限,公元前479年,那麼恰好在墨子的童年時期(前473)吳國滅亡,越國稱霸,墨子就有親自聽到吳越之争事實的機會,其中包括西施被沉江而死。墨子提到比幹、吳起的事,都和正史記載相符。墨子把西施和兩個真實的人物并列,說明西施不是虛構的人物,是跟比幹、吳起一樣重要的曆史人物。在古人看來,男人剛直就像女人美麗一樣可以招禍,所以墨子把他們放到一起。而且墨子排列的順序是:比幹在最前,吳起在最後,西施在中間。這個時間順序也符合曆史。墨子的記載說明兩點:第一,西施是很有影響的真實曆史人物;第二,西施因為美麗被沉江而死。

第三條史料出自《孟子》:“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意思是:即使像西施這樣美麗的人,如果蒙受了不潔,人們也會捂着鼻子躲開她。

孟子生活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之間。離吳越之争的年代比較近。孟子對“王道霸業”非常關心。他關注帝王,也關注與帝王霸業有關的其他人物。孟子喜歡用比喻說事,他說的西子不潔,主要是勸誡人們要注意道德修養。《孟子》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在孟子那個時代,西施非常著名,成為“美麗”“美好”的代名詞,人們拿她做标杆,用她說事。第二,孟子對西施很尊敬,不說“西施”而說“西子”。“子”是古代人對男子的尊稱或美稱,孟子用“西子”稱呼西施,說明他尊敬這位美人。

“西子”的稱呼被文人沿襲下來,蘇東坡、曹雪芹講到西施時都說“西子”。西施是四大美女中唯一被聖賢和文豪尊稱“子”的人物,地位崇高。

第四條史料出自《莊子》,其中三次提到西施。《天運篇》寫道:“西施病心而颦其裡,其裡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颦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西施常因為心口疼痛皺着眉頭。鄰裡的醜人看她皺眉頭的樣子格外美麗,也捂着胸口、皺着眉頭在街上來回走,鄰裡富人看了,緊緊關上門再也不出來;窮人看了,幹脆帶着妻子迅速離開。

莊子可能跟孟子時代相同,略小于孟子,大約生活于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96年之間,跟梁惠王、齊宣王同時,離吳越之争比較近。莊子喜歡拿真實的曆史人物、曆史現象說明某種哲學道理。莊子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有三點:第一,西施是确實存在的、大名鼎鼎的美女;第二,西施的美是病态的美,瘦弱的美;第三,出現了“東施效颦”的原型。

楚辭和《淮南子》也提到西施,都說西施是著名美女。楚辭《九章·惜往日》是偉大詩人屈原的絕筆,裡邊有這樣的句子:“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人以自代。”屈原用西施之美比喻自己,說自己有高尚的品質和治國的才能,卻受到壞人的诋毀。《淮南子》說:西施和毛嫱兩個著名美人相貌不同,但她們的美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和諧:“西施、毛嫱,狀貎不可同,世稱其好,美鈞也。”鈞,和諧。美就是和諧。

……

所有這些史料都着眼于寫西施的美麗,而且都把她當作“美麗”的标準,也寫到她因為美麗而遭遇不幸。所有記載都沒寫西施是什麼地方的人,做過什麼樣的事,和政局有什麼關系,她的美麗對曆史的進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吳越争霸,幾部重要的史書都寫到。《左傳》寫到吳越間的幾次戰争,寫到吳王夫差北上争霸,寫到吳王夫差和伍子胥之間在對待越國問題上的矛盾和鬥争,但沒出現“西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明确寫到越王勾踐向吳國獻美人寶器,但獻美人的對象是宰相伯嚭,美人名字沒出現。《國語》記載吳越之争時,提到越國向吳國貢獻美女,也沒出現西施的名字。西漢劉向整理的《戰國策》出現了西施的名字。《楚策》:“西施衣褐而天下稱美。”《齊策》:“後宮十妃,皆衣缟纻,食粱肉,豈有毛嫱、西施者?”說西施是美人,但她是哪兒的美人,做過什麼事?沒有記載。西施參與吳越之争且扮演重要角色,是在《越絕書》和《吳越春秋》中出現的。從此,西施跟吳越之争緊密聯系起來,再往後,西施故事更多、更離奇,詠歎西施的詩詞層出不窮,描繪西施的戲劇接連問世,西施漸漸從微不足道的曆史人物,演化為越來越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高大上”的文學形象。(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