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羅與羅刹女:一個佛教的本生故事
時間:2024-11-08 12:44:16
撰文/王邦維
斯裡蘭卡古稱僧伽羅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講僧伽羅國,首先講的是一個關于獅子王與他的兒子的故事,兒子捉住并殺死了父親獅子王,“僧伽羅”的意思就是“捉住獅子”,兒子創立的國家,因此被稱作“僧伽羅國”。
但這隻是一種說法或者說是一個神話傳說。玄奘接下來又講了另一個故事:
斯一說也,佛法所記則曰:昔此寶洲大鐵城中,五百羅刹女之所居也。城樓之上,豎二高幢,表吉兇之相。有吉事吉幢動,有兇事兇幢動。恒伺商人至寶洲者,便變為美女。持香華,奏音樂,出迎慰問,誘入鐵城。樂燕會已,而置鐵牢中,漸取食之。
“寶洲”即寶島,指的是斯裡蘭卡島。斯裡蘭卡自古出産寶石,因此被稱為寶洲或者寶島。“羅刹”是梵文詞rakṣas或rākṣasa的音譯。佛經中對“羅刹”做過解釋:“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羅刹”有男有女,羅刹男如同惡鬼,但羅刹女卻常常是絕美的婦人,梵文的原文是rākṣasī。
這裡講,斯裡蘭卡的島上,有一座“大鐵城”,城裡住着五百羅刹女。城樓上豎立有兩面旗幟,一面旗幟預示吉事,另一面旗幟預示兇事。如果有人到了寶洲,羅刹女就變為美女,捧着香花,迎接慰問,引誘人進入鐵城,歡歌宴會,盛情招待,然後關進鐵牢,慢慢地當食物吃掉。
玄奘還說了,與獅子王的傳說不一樣,這是一個來自佛經的故事。故事講,從前有一位大商人,名字叫僧伽。他的兒子名叫僧伽羅。僧伽年紀大了,讓兒子僧伽羅經營家務:
時贍部洲有大商主僧伽者,其子字僧伽羅。父既年老,代知家務。與五百商人入海采寶。風波飄蕩,遇至寶洲。時羅刹女望吉幢動,便赍香華,鼓奏音樂。相攜迎候,誘入鐵城。商主于是對羅刹女王,歡娛樂會。自馀商侶,各相配合。
于是僧伽羅就跟五百商人一起,入海尋寶。他們到了“寶洲”,遇見羅刹女。羅刹女果然熱情地把他們迎進鐵城,大家歡喜無比。羅刹女王成為了僧伽羅的妻子,其他的商人每人也各自配上一位羅刹女。一年過去,商人與羅刹女們分别有了孩子:
彌曆歲時,皆生一子。諸羅刹女,情疏故人。欲幽之鐵牢,更伺商侶。時僧伽羅夜感惡夢,知非吉祥。竊求歸路,遇至鐵牢,乃聞悲号之聲。遂升高樹,問曰:“誰相拘絷,而此怨傷?”曰:“爾不知耶,城中諸女并是羅刹。昔誘我曹入城娛樂。君既将至幽牢,我曹漸充所食。今已太半,君等不久亦遭此禍。”
到了這個時候,羅刹女對商人們的感情也漸漸淡了下來。一天夜裡,僧伽羅做惡夢,他知道這不是吉祥的兆頭。想到了應該尋找回家的路,他一路走去,到了一處鐵牢,鐵牢裡一片悲号之聲。他爬上高樹,問鐵牢中的人是怎麼回事。鐵牢中人回答說:“你不知道,這城裡的女子都是羅刹女。我們當時就是被誘騙了進來,要不了多久,你們也會進來。”
于是僧伽羅問:“我們怎麼辦,才可以逃脫危難呢?”對方告訴僧伽羅:“海濱有天馬,隻要誠心請求,天馬就會幫助你們。”
僧伽羅曰:“當圖何計,可免危難?”對曰:“我聞海濱有一天馬,至誠祈請,必相濟渡。”僧伽羅聞已,竊告商侶。共望海濱,專精求救。
于是僧伽羅悄悄地把這事告訴了同伴,大家一起來到海濱,向天馬求救。天馬告訴商人們:“你們抓住我的鬣毛,我就可以把你們帶回家。”
是時天馬來告人曰:“爾輩各執我毛鬣不回顧者,我濟汝曹,越海免難。”至贍部洲,吉達鄉國。諸商人奉指告,專一無貳,執其髦鬣。天馬乃騰骧雲路,越濟海岸。
大家抓住天馬的鬣毛,天馬騰空飛起。這時羅刹女們突然發覺,他們的丈夫不見了。羅刹女帶着孩子,互相傳告,才知道商人們已經逃走:
諸羅刹女忽覺夫逃,遞相告語。異其所去,各攜稚子,淩虛往來。知諸商人将出海濱,遂相召命,飛行遠訪。嘗未時,遇諸商侶。悲憙俱至,涕淚交流,各掩泣而言曰:“我惟感遇,幸會良人。室家有慶,恩愛已久。而今遠棄妻子孤遺,悠悠此心,誰其能忍?幸願留顧,相與還城。”商人之心,未肯回慮。
羅刹女追上商人,哭哭啼啼,各自對自己的丈夫說:“我有幸遇上了你,我們恩愛已久,家庭又這樣美滿,你怎麼能忍心抛棄我和孩子呢?快跟我一起回去吧。”可是商人們還是不肯随羅刹女回去。羅刹女見勸說沒用,隻好使出種種妖媚的手段:
諸羅刹女策說無功,遂縱妖媚,備行矯惑。商侶愛戀,情難堪忍。心疑去留,身皆退堕。羅刹諸女,更相拜賀,與彼商人攜持而去。
種種誘惑之下,商人們對羅刹女的愛戀之情重新生起。猶豫之中,就從天馬身上掉了下去,羅刹女終于帶回了自己的丈夫。這個時候隻有僧伽羅因為“智慧深固,心無滞累”,沒有受到誘惑。僧伽羅飛越過大海,躲過了危難:
僧伽羅者,智慧深固,心無滞累。得越大海,免斯危難。時羅剎女王空還鐵城。諸女謂曰:“汝無智略,為夫所棄。既寡藝能,宜勿居此。”
羅刹女王無奈,單獨回到了鐵城。其他羅刹女嘲笑她:“你怎麼這樣沒有本事,丈夫抛棄了你,你就不要住在我們這裡了吧。”
時羅刹女王持所生子,飛至僧伽羅前,縱極媚惑,誘請令還。僧伽羅口誦神咒,手揮利劍,叱而告曰:“汝是羅刹,我乃是人。人鬼異路,非其匹合。若苦相逼,當斷汝命!”
羅刹女王隻好帶上跟僧伽羅生的孩子,再次飛到僧伽羅面前,極盡妖媚之态,想讓僧伽羅回心轉意。可是僧伽羅依然沒有動搖,手揮利劍,呵斥羅刹女:“你是羅刹,我是人。人和鬼不是一路,你要是再逼我,我就殺了你!”羅刹女隻好改變主意,轉而飛到了僧伽羅的家裡:
羅刹女知誘惑之不遂也,淩虛而去,至僧伽羅家,詐其父僧伽曰:“我是某國王女。僧伽羅娶我為妻,生一子矣。赍持寶貨,來還鄉國。泛海遭風,舟楫漂沒,唯我子母及僧伽羅僅而獲濟。山川道阻,凍餧艱辛。一言忤意,遂見棄遺。詈言不遜,罵為羅刹。歸則家國遼遠,止則孤遺羁旅。進退無依,敢陳情事。”僧伽曰:“誠如所言,宜時即入室。”
羅刹女欺騙僧伽羅的父親說,她是某位國王的女兒,與僧伽羅結婚,生了孩子,可是因為一言不合,就被僧伽羅抛棄,還罵她是羅刹,她現在無路可走。僧伽羅的父親聽這樣一說,就收留了羅刹女。不久,僧伽羅也回到了家裡:
居未久,僧伽羅至。父謂之曰:“何重财寶,而輕妻子?”僧伽羅曰:“此羅刹女也。”則以先事具白父母,而親宗戚屬,鹹事驅逐。
僧伽羅見到父親,父親問他為什麼要抛棄妻兒。僧伽羅把先前的事情告訴了父母。于是他們家所有的親戚,都把羅刹女趕了出去。羅刹女把這事告到了國王那裡:
時羅刹女遂以訴王,王欲罪僧伽羅。僧伽羅曰:“羅刹之女,情多妖惑。”王以為不誠也。而情悅其淑美,謂僧伽羅曰:“必棄此女,今留後宮。”僧伽羅曰:“恐為災禍。斯既羅刹,食唯血肉。”
國王要懲罰僧伽羅。僧伽羅告訴國王,說這是羅刹女,妖言惑人。可是國王不相信,隻是喜歡羅刹女的美貌,對僧伽羅說:“你如果一定不要這位女子,我就留在自己的後宮。”國王娶了羅刹女為妻。一天的後半夜,羅刹女王飛回斯裡蘭卡島,率領五百羅刹女,來到王宮,一夜之間吃掉了王宮裡所有的人:
王不聽僧伽羅之言,遂納為妻。其後夜分,飛還寶渚,召馀五百羅刹鬼女,共至王宮。以毒咒術,殘害宮中。凡諸人畜,食肉飲血。持其馀屍,還歸寶渚。旦日群臣朝集,王門閉而不開。候聽久之,不聞人語。于是排其戶,辟其門,相從趨進,遂至宮庭。阒其無人,唯有骸骨。群官僚佐,相顧失圖,悲号恸哭,莫測禍源。
第二天早上,大臣們集合在王宮門前,可是宮門緊閉不開,宮中也沒有聲音。大臣們打開宮門,隻看見一地骸骨,沒有一個活人。大臣們放聲痛哭,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時僧伽羅才把事情的來由一一告訴了大家:
僧伽羅具告始末,臣庶信然,禍自招矣。于是國輔老臣,群官宿将,曆問明德,推據崇高,鹹仰僧伽羅之福智也,乃相議曰:“夫君人者,豈苟且哉?先資福智,次體明哲,非福智無以亨寶位,非明哲何以理機務?僧伽羅者,斯其人矣。夢察禍機,感應天馬。忠以谏主,智足謀身。曆運在茲,惟新成詠。”衆庶樂推,尊立為王。
目睹這一切,大臣們不得不相信僧伽羅的話。國王沒有了,在大臣們的擁戴下,僧伽羅做了新的國王。開始僧伽羅還推辭,但最後還是接受了大家的推戴:
僧伽羅辭不獲免,允執其中,恭揖群官,遂即王位。于是沿革前弊,表式賢良,乃下令曰:“吾先商侶在羅刹國,死生莫測,善惡不分。今将救難,宜整兵甲。拯危恤患,國之福也。收珍藏寶,國之利也。”
僧伽羅做了國王,對國政實行改革,又下達命令說:“我們國家還有商人在羅刹國,他們死生莫測,卻又分不清善惡,我們還是應該去營救他們。”僧伽羅帶上軍隊,乘船到了寶島斯裡蘭卡:
于是治兵,浮海而往。時鐵城上兇幢遂動,諸羅刹女睹而惶怖,便縱妖媚,出迎誘诳。王素知其詐,令諸兵士口誦神咒,身奮武威。諸羅刹女蹎墜退敗,或逃隐孤島,或沈溺洪流。于是毀鐵城,破鐵牢,救得商人,多獲珠寶。招募黎庶,遷居寶洲,建都築邑,遂有國焉,因以王名而為國号。
寶島上的羅刹女惶恐不已,雖然同樣使出妖媚的手段,但僧伽羅命令士兵念誦神咒,奮勇前行。羅刹女或死或逃。僧伽羅救出了商人,又獲得許多珍寶。于是僧伽羅招募老百姓,遷居寶洲,建立城市,從此有了一個新的國家。這個國家就用國王的名字作為國名,稱作僧伽羅國,也就是今天的斯裡蘭卡。
故事就這樣結束,最後總結為一句話:
僧伽羅者,則釋迦如來本生之事也。
“釋迦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謂“本生”,指的是釋迦牟尼的前生。佛經中有許多故事,故事中有各種人物,有時是各種動物。不管人物還是動物,既有正面形象,也有反面形象。故事的内容形形色色,講到最後,總是會做一個總結,說明這是釋迦牟尼前生的故事,正面的人物就是釋迦牟尼,正面的人物最後總是戰勝了反面的人物。這類故事,就稱為佛本生故事。佛教的這一類經典,因此就稱為《本生經》或者《生經》。玄奘這裡講的,就是一個佛的本生故事。故事也見于巴利文《本生經》(Jātaka),名字叫《雲馬本生》(Valāhassa-Jātaka),也可以翻譯為《天馬本生》。在漢譯的佛經中,例如三國時代翻譯的《六度集經》、東晉時代翻譯的《中阿含經》以及隋代翻譯的《佛本行集經》,也都有這個故事。
故事與斯裡蘭卡有關。與“執師子”的故事相比,僧伽羅與羅刹女的故事形成或許要晚一些,因為佛教在公元前3世紀中期,也就是在印度的阿育王時代才傳到斯裡蘭卡,從此成為斯裡蘭卡最重要、一度也是唯一的宗教。故事告訴人們的是,要有“智慧”,“心無滞累”,才能抵抗住誘惑,免除危難。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了解了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就了解了佛教。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東方文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