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顔有術
時間:2024-11-08 12:46:47
撰文/段曉華
愛美之心自古有之,中醫美容曆史悠久,内容豐富。它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運用中醫特有的湯藥、針灸、推拿、藥膳等方法,在養面、美發、固齒、塑形、駐顔等方面積累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源遠流長
中醫美容起源非常之早,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關于損美性疾病的文字,如“疥”“癬”“疣”等。我國現存最早的方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十七種都是關于皮膚方面的醫方,記載的皮膚性疾病有久、瘢、疣(瘊子)、幹瘙(疥)、體臭、蟲蝕(齲齒)等。而關于養顔護發等化妝品的記載也非常早,據載在殷纣王時,已經流行塗脂搽粉。反映周代社會生活的《詩經》中也有記載,如《衛風·伯兮》雲:“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适為容。”其中的“膏”與“沐”即是當時女子的養發用品(參趙永耀《概述中醫美容的曆史與發展》,《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1995年第2期)。可見,中醫美容起源甚早,内容豐富,為後世中醫美容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秦漢之際的《黃帝内經》則為中醫美容奠定了理論基礎,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汗出見濕,乃生痤疿”,探讨了痤瘡的病因。《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近百種關于“悅澤”“美色”“輕身”的美容藥物,如白芷“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傷寒論》也載有多首具有美膚效用的方劑,如治療皮膚粗糙的麻仁丸、可以潤膚悅顔去皺的豬膚湯等(參唐佳韻、姚敏等《淺談古代中醫美容書史》,《中國美容醫學》2012年第2期)。
西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堪稱中醫美容第一書,其所載具有美容效用的方劑達六十六首,有美容功效的藥物九十五種。還有專門講解美容的篇章,不僅記述了治療粉刺、酒糟鼻等方法,還有用雞蛋清作為主藥的張貴妃面膏,風行一時。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他收有保健美容中藥七十多種。
隋唐時期,随着經濟文化的發展,中醫美容出現了繁盛的局面。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闡述了損容性疾病的臨床特征和病因病機。唐代大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不僅有好幾個章節論及美容,而且針對潤澤、悅色、增白、除皺、生眉發、烏發、固齒、肥健、祛痕等,收載了大量的治療方法與方劑、藥物,既有理論闡釋,又有藥物調理,還有面膏等的制備方法,以及針灸、食療、氣功和養生、保健、護膚等的方法。唐代另外一本重要著作為王焘的《外台秘要》,其卷三二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美容專卷,收錄美容方劑二百二十一首,該書所載口紅已有朱色、紫色、肉色這三種顔色之分,其組成有蠟、羊脂、香料、色素等天然成分(參任旭《中國中醫美容學發展源流》,《亞太傳統醫藥》2005年第l期)。
宋代官修《太平聖惠方》共載美容相關方劑九百八十多首,《聖濟總錄》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也收載了大量具有增白、駐顔、烏發、固齒、潤膚作用的方劑。宋代其他方書如《蘇沈良方》《洪氏集驗方》《嚴氏濟生方》《普濟本事方》等都載有很多美容方法,這些著作均豐富和推動了中醫美容的進一步發展。元代許國祯的《禦藥院方》收錄了宮廷美容方一百八十多首,尤其是其中記載的一種祛皺護膚方法,先用楮實散洗臉,再用桃仁膏按摩面部,之後用玉屑膏塗敷于面部,這種護膚方法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參任旭《中國中醫美容學發展源流》,《亞太傳統醫藥》2005年第l期)。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記載了悅澤顔色、美發烏須等多方面的美容方藥。我國最大的方劑書籍《普濟方》收錄明以前美容方劑一千一百多首,共二十二類,可稱得上是中醫美容方劑大全。清代《醫方集解》《醫宗金鑒》等也記載了豐富的美容方藥。外科學巨著《瘍醫大全》則為中醫美容外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清代宮廷美容術豐富多樣,尤其是一些美白方術,至今受到重視和沿用。《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即收錄了不少長發香發方、令發不落方、洗頭沐浴方、美白潤膚方等,都在海内外産生了一定影響(參樊玺《中醫美容方藥發展史》,《吉林中醫藥》2008年第1期)。
二内容豐富
中醫美容内容豐富,方法多樣,主要是通過内調外用而達到美容的目的。
(一)中藥美容
中藥是中醫養生保健、祛邪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藥美容是根據中醫臨床理論,運用中藥配伍原則,将中藥配制成内服、外用的美容制劑,來駐顔抗衰、治療損美性疾病的美容方法。其優勢主要在于毒副作用小,美容功效大。其途徑主要是通過内調外用以達到美容的目的:内調即是根據辨證論治,整體調節,以内養外,從而達到整體治療效果,體現了治本的思想;外用則是針對不同症狀施以不同劑型的保健治療手段,從而達到局部治療的效果,體現了治标的思想。内調外用,标本兼治(參趙中揚、方亞雯、周典、黃宗瀚《中醫美容發展概況》,《中國醫療美容》2013年第4期)。其類型可分為兩類:養護保健類中藥,其功用多為抗皺除紋、滋養膚發、增白美顔、護膚防裂、明目健齒等;治療類中藥,其功用多為止脫烏發、除瘢去痘、療瘍蝕疣等。
常見中藥如當歸、川芎、三七、桃仁,養血活血,可使面部皮膚重現紅潤色澤,有很好的祛斑作用,提高血液循環,可消散黑眼圈。黃芪、人參、山藥、靈芝健脾益氣,可增強細胞活力,增進肌膚毛發營養供給,加強頭發的抗脫強度,淡化色素沉積,駐顔去皺,有較好的美顔生發效果。珍珠含有多種氨基酸,對皮膚有很好的營養、滋潤作用,長期使用可大大減輕色素沉着,淡化黃褐斑。何首烏、地黃、枸杞子、桑椹、麥冬、百合,具有補益精血、黑發、延緩皮膚早衰的功效,能悅澤潤膚。
(二)藥膳美容
古雲藥食同源,很多中藥都是食物。古代醫家即利用中藥的不同功效,制成具有不同功效的食品,通過日常有針對性的飲食調理,達到抗衰防皺、駐顔悅色和輔助治療損美性疾病的美容目的。藥膳既可治病,又可強身和防病。據文獻可知,我國藥膳起源非常早,傳說儀狄作酒獻給夏禹品嘗以健體。《伊尹湯液》則是商湯廚師伊尹制作的藥膳。《周禮·天官》所載“食醫”即是負責君王合理膳食的官員,“疾醫”用“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瘍醫”則“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說明藥膳在西周已形成氣候,并有專職人員負責該項工作。到《黃帝内經》則明确提出了系統的食療學理論。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用食物五十種左右。《傷寒論》載有食療藥膳方,《金匮要略》有食禁專篇。據《漢書·藝文志》載,這時的藥膳專著很多,有《神農黃帝食禁》《黃帝雜飲食忌》《食方》《食經》《太官食經》《太官食法》等,這些著作雖已亡佚,但表明藥膳這時已經成為養護保健的重要途徑。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北魏崔潔《食經》、梁代劉休《食方》等著作推動了藥膳理論的發展。至唐代孫思邈,食療已開始成為專門學科,其《千金要方》有“食治”專篇,收載藥用食物一百六十四種。孟诜的《食療本草》則是直接以食療命名的藥物學專著。王焘的《外台秘要》也載有大量食療藥膳方劑。宋代官修的《太平聖惠方》設“食治門”,收錄藥膳方劑一百六十首。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成為中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收載食物二百零三種,成為中醫食療藥膳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明代藥膳著作三十多種,如李時珍《本草綱目》、徐春甫《古今醫統》、盧和《食物本草》等等,均成為傳統藥膳的珍貴資料。
藥膳内容豐富,有延年保健類,如十全大補湯可補益氣血、酸棗仁粥可強腦益智、雞肝湯可明目、磁石粥可聰耳、茯苓夾餅可延年益壽等。有美容美發類,如白芷茯苓粥可美容增白、荷葉減肥茶可瘦身、黑芝麻山藥米糕可烏發生發、沙苑甲魚湯可潤膚美顔等。還有治療疾病類,如麻仁潤腸丸可通便、五加皮酒可祛寒、赤小豆鯉魚湯可利尿、山楂糕可消食化積、益母草膏可活血化瘀、川貝蒸白梨可止咳、柏仁粥可療失眠等。再如大棗、蓮子、桂圓煮粥,養血潤膚;大棗、薏苡仁、山藥煮粥,健脾養顔;銀耳、百合、米仁、白蘿蔔、麥冬、杏仁潤肺生津,滋養肌膚;玫瑰花、菊花、枸杞泡茶,養陰柔肝,和緩肌膚,防止精神緊張引起的皮膚衰老等。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中和之道,藥膳雖好,但須适量,若過多也會導緻副作用或反作用。藥膳也不可随意亂吃,還有諸多配伍禁忌與服食禁忌,如豬血配黃豆令人氣滞、羊肉忌半夏、心病忌鹹、水腫忌鹽等。
(三)經絡美容
經絡美容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刺激相應經絡以達到美容的方法。刺激經絡的傳統方法有針灸、按摩、拔罐等。針刺即通過針刺腧穴達到調理氣血、美顔駐容的方法。灸法是用點燃的艾條或艾炷熏灼相應的穴位,以借助溫熱來刺激穴位達到行氣活血、潤膚美顔的方法。按摩是通過按摩特定的穴位以調節肌膚氣血達到祛斑、防皺、潤膚的方法。拔罐是一種溫熱的物理刺激,可加速皮膚組織代謝,促進排毒,提高機體免疫力。經絡美容是中醫獨有的美容方法,主要在于順應機體生理,發掘自身潛能,提高自我免疫力,具有無毒副作用而又療效甚佳的優勢與特點,受到廣泛關注與熱愛。
(四)氣功美容
氣功美容是通過煉氣的功夫,内養精氣神,外養筋骨皮,内外兼修,調整人體髒腑、經絡、氣血平衡,以達到塑形、養顔、駐容、修心的作用。氣功由導引而來,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莊子》中“熊經鳥申”的描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導引圖》展現了三十多種不同的導引招式。漢末華佗創制“五禽戲”,包括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導引術的特點,對後世影響極大,據說其弟子吳普堅持練習五禽戲,年九十馀歲還耳目聰明,齒牙完堅,腿腳輕便。東晉葛洪在《抱樸子·雜應》篇中也記載了九種導引術的名稱,有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虎據、兔驚。梁朝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收錄了許多美容功法,并繪制過《導引養生圖》一卷(已佚)。
隋唐以來,由導引衍生出來的運動方法不計其數。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記有天竺國按摩法十八勢、老子按摩法四十九勢,曾在當時廣為流傳。唐代還有導引專書《太清導引養生經》,其中詳細收載了多種導引法。宋朝收載導引的書籍與法式也非常繁多,如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即收有玄鑒導引法十三勢,并指明某勢治療什麼病等。導引的發展還衍化派生出許多功法,如北宋末出現的八段錦,至明初曾演化為十二段錦、十六段錦。至清代,《易筋經圖說·附錄》對該口訣進行修訂,使之更加通俗易記,一直流傳至今。
氣功美容注重整體調節,不僅可以塑形、祛皺、駐顔、抗疲勞、培育真氣,抵抗早衰,改善微循環,使面部皮膚潤澤,還可以淨化人的精神境界,也是最具代表性與特點的中醫美容方法。
總之,傳統中醫美容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融外用、内服、針灸、按摩、氣功、藥膳為一體,以整體調節與局部改善相結合,标本兼顧,效果顯著,至今受到人們的青睐與重視。
(作者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