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常佩雨17世紀宋應星所著.."/>
人人書
書庫大全

17世紀科技巨著——《天工開物》

時間:2024-11-08 12:57:20


    撰文/常佩雨

17世紀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可謂我國乃至世界科技史上一部關于農業、手工業技術的百科全書。日本的三枝博音和薮内清分别把《天工開物》視為“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和“足以與18世紀後半期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相匹敵的書籍”。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人,生于明萬曆十五年(1587)。宋應星曾祖父宋景,明嘉靖年間官至都察院左都禦史。祖父宋承慶和父親宋國霖都是庠生(秀才)。宋應星二十八歲到南昌參加鄉試,名列第三,考中舉人。以後幾次北上進京參加會試,都失敗而歸。四十七歲擔任江西省分宜縣教谕。四十九歲寫成《野議》《畫音歸正》和《原耗》等文集(後兩書已佚)。五十歲刊行《天工開物》一書,同年,發表《論氣》和《談天》兩篇自然哲學著作。五十一歲赴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五十三歲辭職返鄉。五十六歲赴安徽阜陽任南直隸亳州知州。五十七歲辭官返鄉隐居,著有《春秋戎狄解》等書(已佚)。約卒于清順治年間。

宋應星生長在資本主義萌芽活躍的江南地區,在“數上公車竟不第”後,毅然抛棄科舉仕途,轉向研究“家食之問”,即科技實學。丁文江雲:“有明一代,以制藝(按,即八股文)取士,故讀書者僅知有高頭講章,其優者或涉獵于機械式之詩賦,或剽竊所謂性理玄學以欺世盜名,遂使知識教育與自然現象劃分為二,士大夫之心理内容幹燥荒蕪,等于不毛之沙漠。宋氏獨自辟門徑,一反明儒陋習,就人民日用飲食器具而窮究本源。”(陶湘本《重印天工開物卷跋》)宋應星廣泛研讀了《考工記》《山海經》《禹貢》《齊民要術》《西域行程記》《嶺表錄異》《北山酒經》《王祯農書》《本草綱目》等科技典籍,又深入現場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終于寫成科技巨著《天工開物》。丁文江評價宋應星說:“其識之偉,結構之大,觀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天工開物》完成于崇祯九年(1636)宋應星任江西省分宜縣教谕時。當時他經濟狀況不佳,成書後無力刊刻,幸虧老友塗紹煃(約1582-1645,字伯聚)大力援助,使該書得以于次年在南昌府刊刻(參潘吉星《宋應星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194-198頁)。這是該書的初刻本(簡稱塗本)。宋應星把其書定名為“天工開物”,其涵義大體包括:“天工”為天工和人工的縮語;“天工”指自然力,“開物”指人工開發;“自然力的開發和利用”等幾種說法。

楊維增則認為,“天工開物”的涵義應為:自然形成萬物及人對其開發利用。這有兩層意思:一是大自然形成萬物,而非“神創萬物”,也不是“心生萬物”或“理生萬物”;二是要把大自然的萬物變成物質财富還得靠人工。

當時歐洲處于後文藝複興時代,封建制走向崩潰,資本主義正在興起,科學革命和技術迅猛發展。中國封建社會也進入發展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情況促進了科技的新發展。《天工開物》即在此曆史背景下成書。

塗本《天工開物》全書十八章,分上、中、下三卷,并附有123幅插圖。據潘吉星先生統計,共85754字。上卷六章,中卷七章,下卷五章。每章都從典籍中找出二字雙音節詞語來命名。每章首有“宋子曰”作為引言,對該章内容作概述,其下為正文,各章末尾附以插圖。全書内容全面,涉及地域寬廣,對原料的品種、用量、産地、工具構造和生産加工的操作過程等記載都很詳細。作者通過實地觀察研究,對古代的生産技術成就進行總結,其結論值得充分重視。

上卷六章,内容包括谷類和棉麻栽培、養蠶、缫絲、染料、食品加工、制鹽、制糖等,即:一、《乃粒》(五谷),主要論述水稻、小麥的種植,栽培技術和各種農具、水利機械,旁及黍、稷、粟、菽(豆類)等谷物。于南方種水稻技術介紹尤其詳細,提出“種性随水土而分”“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等看法,提出了物種變異思想。二,《乃服》(紡織),篇幅最長,占兩章,分為養蠶技術及絲織技術,包括棉、麻、絲、皮、毛來源和織造技術要點、工具、織機構造等,旁及棉紡、麻紡以及西北的毛紡,記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機械提花機。三,《彰施》(染色),介紹各種植物染料及染色技術,着重藍的栽培、藍靛提取及從紅花中提制染料的過程,還涉及各種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四,《粹精》(糧食加工),主要論及水稻、小麥的收割、脫粒及加工成米面技術及工具,旁及其馀雜糧的加工。五,《作鹹》(制鹽),着重叙述海鹽、池鹽、井鹽等鹽産地、制鹽技術及工具,尤詳于海鹽及井鹽。六,《甘嗜》(制糖),以福建、廣東甘蔗種植、制糖技術及工具為重點,兼及蜂蜜及饴糖。

中卷七章,包括制造磚瓦、陶瓷、鋼鐵器具,建造舟車,采煉石灰、煤炭、燔石、硫黃,榨油,制燭,造紙等,即:七,《陶埏》(陶瓷),介紹磚、瓦及白瓷的燒煉技術,涉及原料配制、造坯、上釉到入窯,尤詳于景德鎮燒造瓷器技術。八,《冶鑄》(鑄造),是我國古代技術書中關于鑄造技術最詳盡的記錄,着重談鑄鐵鍋、鑄鐘及鑄銅錢技術,包括失蠟鑄造、實模鑄造及無模鑄造等方法,相關工藝圖極珍貴。九,《舟車》(車船),記述各種船隻、車輛結構及使用方法,船隻詳于内河運糧漕船,車輛側重北方四輪大馬車,旁及南北方獨輪車。記述我國最早采用的航行操縱工具——偏披水闆(船翼),總結古代舵工創造的“搶風”(即逆風行船)經驗,提出舵、帆的力學原理問題。十,《錘鍛》(鍛造),叙述鍛造鐵器、銅器的工藝流程,從萬斤大鐵錨到繡花針,包括锉、鋸、刨等金屬加工工具在内,介紹金屬熱處理及加工技術。十一,《燔石》(焙燒),重點讨論燒制石灰、采煤和燒煉礬石、硫黃、砒石技術,記載煤炭分類、采掘、井下安全措施。十二,《膏液》(油脂),論述十六種油料植物子實的出油率,油的性狀、用途,用壓榨法、水代法提制油脂的技術,旁及桕皮油制法及桕油制蠟技術。提出“出數借硫質而生”,是“化合物”概念和“質量守恒”思想的萌芽。十三,《殺青》(造紙),叙述紙的種類、原料,詳于記載竹紙、皮紙制造工藝流程、設備,繪制了造紙技術操作圖。

下卷五章,包括五金開采及冶煉,兵器、火藥、朱墨、顔料、曲藥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十四,《五金》(冶金),記述金、銀、銅、鐵、錫、鉛、鋅等金屬礦石的開采、洗選、冶煉、分離技術,金屬合金的冶煉,包括我國獨創的由鐵礦開始,依次煉成生鐵和熟鐵,再合煉成鋼的半連續化生産系統。還首次記述鋅(倭鉛)的冶煉,指出黃銅當“銅七(倭)鉛三”時延展性能最好。總結失蠟鑄造、泥模鑄造工藝、群爐彙流和連續澆鑄大件法,“灌鋼”、“生鐵淋口”、固體滲碳等先進工藝,繪制當時世界先進的鼓風設備——活塞式風箱圖。十五,《佳兵》(兵器),叙述冷武器,詳于弓箭制造,簡介了弩機。關于火藥、火器,重在介紹提硝法、鳥铳、混江龍(半自動爆炸水雷)、萬人敵(邊轉邊爆的炸彈)等。簡略提及其馀火器。十六,《丹青》(朱墨),主要叙述朱砂研制,從天然丹砂煉水銀,再從水銀與硫重新提煉為銀朱的技術。制墨重點談論松煙墨原料碳黑燒煉,旁及油煙墨。十七,《曲糵》(制曲),介紹酒曲制造,不談釀酒,介紹酒母、藥用神曲及丹曲(紅曲)所用原料種類、配比、制造技術(良種選育法、酸度調節法、分段加水法)及用途,細緻叙述紅曲發酵過程中的顔色變化。十八,《珠玉》,叙述珍珠、寶石、玉的開采,兼及瑪瑙、水晶及琉璃等。


    潘吉星先生曾按其内容相關性,把《天工開物》十八章重新分為下列八組:

第一組:《乃粒》《粹精》二章講谷物種植與加工。

第二組:《作鹹》《甘嗜》《膏液》三章論鹽、糖、油副食品。這兩組均與民食有關,應置于全書之首。

第三組:《乃服》《彰施》二章論衣料及染色,與穿衣有關。以上三組應構成上卷。

第四組:《五金》《冶鑄》《錘鍛》三章同屬金工,制品多為工農業生産工具及日用品。

第五組:《陶埏》《燔石》二章講陶瓷、煤炭、燒礦,與金工業務相近。四、五兩組應同屬中卷。

第六組:《殺青》與《丹青》二章論造紙、朱墨等文化事業。

第七組:《舟車》《佳兵》講車船及武器。

第八組:《曲糵》《珠玉》二章讨論酒母及珠寶玉器。應置于全書之尾。

六、七、八組可列入下卷。

1.《天工開物》保存了我國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生産工藝和技術成就的第一手文獻,是我國第一部農業、手工業方面的技術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所記手工業部類遠遠豐富于我國第一部手工業生産技術總彙——《考工記》,技術亦較為進步。如《燔石》章叙述豎井采煤時在井下用竹管排除有毒瓦斯、安設巷道支護等安全技術措施。《乃服》章講養蠶術,介紹“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一異也”,“若将白雌配黃雄,則其嗣變成褐繭”,記述中國古代人工雜交育種的成就。《五金》章首次明确叙述從爐甘石(碳酸鋅礦)制取鋅的技術。《天工開物》還反映了中外科技交流狀況。如《舟車》卷雲:“來往貿遷,以成宇宙”,“梯航萬國,能使帝京元氣充然”,簡略記述了日本刀、朝鮮紙、波斯礬、紅夷炮等。清康熙時官方編纂《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對《天工開物》的手工業技術内容,多處全文照錄。

2.《天工開物》注重生産現場的實地調查、試驗、圖示流程與一手數據,展現了我國古代技術工藝的重試驗、重定量、便于操作的特征,具有科技方法論意義。

《天工開物》系統記述了各生産領域的技術過程、操作要點、原料及産品、生産工具形式,并注重使用插圖再現生産情景,便于模仿。論谷物時用浸種法育稻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提出的兩個數據(秧生三十天即分栽插秧;秧田與本田的比例關系是1∶25),是經驗性的指導數據,極具操作性。《天工開物》對原料與能源的消耗、成品産率、設備構造及各部件尺寸等,都盡可能給以定量描述,且繪出工藝操作圖,便于操作。全書對傳統技術的描述具有科學性特征。書中論金、銀、銅單位體積重量,油料每石出油若幹斤,用響銅鑄鐘所耗原料數量及成器重量、尺寸,漕船各部件尺寸等等,都标出具體數字。對于生産過程中涉及的長寬高、重量、容積、比率、時間等技術指标,也作精細描述。大量設備插圖富有立體感,人物表情自然、動作逼真,各圖連貫起來可謂是中國古代技術史的長卷。人物最多的鍛造鐵錨圖,畫有十五人同時勞動。《燔石》卷指出,砒霜“生人食過分厘立死”。這與近現代研究出來的砒霜(As2O3)對人的中毒量、緻死量相契合,均是試驗得出的結論。在區分金、銀、銅每單位體積的重量時,已有比重概念。

3.《天工開物》保存了一系列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技術觀,是一部古代科學思想史的重要著作。

作者強調天工(自然力),又重視人工,認為人工必須認識“天工”,通曉“物理”,才能進行社會生産,通過技術從自然界中開發出有用之物,因而他把圖書命名為《天工開物》。書中歌頌人工開發萬物的技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論油脂時雲:“草木之實,其中蘊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借木石,而後傾注而出焉。此人巧聰明。”充分顯示“人工”的重要性。書中認為“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随水土而分”,反映了早期進化論思想。《天工開物》重實踐而輕空談,提倡觀察試驗而反對煩瑣考證,重實用而批判玄幻。總序中雲:“世有聰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棗梨之花未賞,而臆度‘楚萍’;釜鬵之範鮮經,而侈談‘莒鼎’,畫工好圖鬼魅而惡犬馬,即鄭僑、晉華,豈足為烈哉?”書中還貫徹了“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這是對賈思勰《齊民要術》(約538)優良傳統的繼承,體現了注重實際的思想。書中描述物質經烈火燒煉發生的化學變化,卻堅持批判煉丹求仙的方術:“巧極丹鉛爐火,方士縱焦勞唇舌,何嘗肖像天工之萬一哉?”還多次對“鬼變枯柴”“珠徙珠還”等迷信神怪的荒誕謬說予以駁斥。

4.《天工開物》包含大量社會經濟材料,是了解明代社會經濟實況的第一手文獻。

書中從技術側面對明代商品經濟發展加以描述,展現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實況。如《曲糵》章雲:“凡燕、齊黃酒曲,多從淮郡造成,載于舟車北市。”述及明末國内市場貿易情況;《陶埏》章雲:“共計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揭示手工業的生産分工;叙述鑄造巨鐘,“甲爐既頃,乙爐疾繼之,丙爐又疾繼之”,分工明确,動作迅捷,多人合作,彼此銜接,俨然現代生産流水線的分工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