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淑作為中國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創造.."/>
人人書
書庫大全

女皇谥号何其多

時間:2024-11-08 01:04:25


    撰文/李淑

作為中國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創造了很多中國曆史的記錄。關于武則天的争論,不僅沒有随着她的離世而終結,反而更趨激烈。谥号是古人的一種曆史評價方式,據其平生德行事迹,評定褒貶的稱号。《禮記正義》說:“谥者,列平生德行,而為作美号。”然谥号并非一定是美号,也不一定是恰如其分的稱号,武則天的谥号就能給我們補充很多這方面的知識。

武則天篡奪唐朝建立了武周,雖然隻有她一任皇帝,畢竟也是一代皇帝。好在武則天的繼承人中宗、睿宗都是她的親生兒子,出于最基本的孝道考慮,在拟定谥号的問題上并沒有刻意為難她。然而,她最終獲得的谥号也不是一帆風順,《唐會要·皇後》中關于武則天的谥号記載如下:

十二月二十六日,崩于洛陽仙居殿,年八十一,谥曰大聖則天皇後,國子司業崔融為哀冊文。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葬乾陵。唐隆元年七月七日,依舊為天後。景雲元年十月十八日,改為大聖天後。延和元年六月十七日,又改為天後聖帝。八月五日,改為聖後。開元四年十二月,改為則天後。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的谥号,變來變去,看上去是簡單的事實描述,實則背後隐藏着政治鬥争的風雲變幻,可謂波詭雲谲。曆唐中宗、睿宗、玄宗三朝,武則天的谥号竟經過了七次拟定(即六次改定),次數之多令人瞠目,且非慣常所見的“加谥”,而是直截了當地“改谥”。時而加尊稱,時而減谥字,或稱皇帝,或稱皇後,武則天的谥号如此難以敲定,除了武則天的自身情況複雜之外,後武則天時代的政治風雲同樣是複雜的要素。

一、去皇帝号

武則天谥号的首次議定是在神龍元年(705)十二月二十六日她崩逝之後。這一次谥号的拟定要點,在于武則天去皇帝号,改稱皇後,至于具體稱為“則天大聖皇後”,似乎是依照武則天生前的決定。《舊唐書·則天皇後本紀》稱:“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将大漸,遺制廟、歸陵,令去帝号,稱則天大聖皇後……是日,崩于上陽宮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則天大聖皇後。”

神龍政變發生後,中宗宣布李唐複辟,廢除武周,但卻給武則天上尊号曰“則天大聖皇帝”。雖然此時稱武則天為皇帝,已僅僅是一個尊号,然在中宗的即位赦文中,清楚地稱呼了武則天的這個皇帝尊号。既然生前已經承認其皇帝号,為何死後又要去其帝号而稱皇後呢?兩《唐書》解釋為武則天在遺制中要求如此。通過遺制中提到的“祔廟、歸陵”等内容判斷,武則天去帝号應該是出于死後與高宗合葬的考慮,武周時代已經結束,她不能以武周皇帝之名下葬,否則一個陵墓中埋着兩個皇帝,對高宗也無法交代。

從另一個角度看,神龍元年末,正是中宗複位之後,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集團與發動神龍政變的“五王”集團政治鬥争的關鍵時刻。武則天的身後事如何處理,對于武氏和朝廷都非常重要。人們還記得武周給李唐帶來的損害,雖然後來武則天的稱号由皇帝改為皇後,依然有人對武則天的定位表示反對,門下省給事中嚴善思就公開上書,反對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中宗需要在擁武和反武勢力之間取得平衡,他宣布武則天為皇後,武家原來享受的皇帝待遇也自然随之取消。同時,中宗也否決了嚴善思的提議,促成武則天與唐高宗的順利合葬。

神龍二年五月,武則天與高宗合葬。六月,神龍政變的主持者張柬之等“五王”被貶官外地,宣告政治失敗,而對立的武三思一派取得優勢。此時的唐中宗看起來完全站在武氏集團的立場上,武三思幹政更加明顯。神龍三年(707),武氏作為皇族享有的崇恩廟、昊陵、順陵竟然再次恢複。朝廷中雖有反對意見,但沒有力量阻擋中宗的決定。作為李唐皇帝的中宗,如今更細心地替武氏打算,他最動聽的說辭便是母孝。

二、睿宗的反複

從後來的曆史觀察,中宗皇帝具有不可避免的曆史過渡性。武周之後,武三思一派的優勢是不可理解的,甚至可以說是怪誕的。神龍三年七月,太子重俊突然發動政變,殺死武三思等多人,雖然最後失敗,但武氏親族勢力卻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這可以看作是李唐一派勢力的不滿與進攻。三年之後,中宗去世,這又引發了六月二十日的唐隆政變(710)。睿宗即皇帝位,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新政,其中的一項就是更改武則天的谥号。《舊唐書·睿宗本紀》雲:

(秋七月)丙辰,則天大聖皇後依舊号為天後。追谥雍王賢為章懷太子,庶人重俊曰節愍太子。複敬晖、桓彥範、崔玄、張柬之、袁恕己、成王千裡、李多祚等官爵。

為“五王”平反,再次讓政權突出李唐特色。那麼為什麼要同時更改武則天的谥号呢?天後,原本是唐高宗時代的故事,唐高宗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唐高宗去世之後,武則天不停地制造屬于自己的曆史,包括她自己的稱号。垂拱時期稱“聖母神皇”,後來稱帝,加尊号為“聖神皇帝”。而睿宗即位後這個“依舊”的“天後”稱号,恢複了武則天在高宗時代的稱呼,意味着此時的唐朝更尊重唐高宗時期的傳統,具有否定武則天成為皇太後以後所有行為的暗示。

無論是當時人還是後世史家,對于唐中宗的評價多有貶義,因為他雖然恢複了李唐,但一直不能與武周徹底劃清界限。中宗對武則天的谥号,完全依照武則天的遺制,沒有顯示出重整山河的決心。睿宗即位,便為反武功臣“五王”平反,同時更改武則天的谥号,取消了武則天父母墳墓的陵号,還對武三思剖棺戮屍,可謂徹底與武周劃清界線。睿宗此舉,彰顯出李唐恢複神器後應有的氣象,與哥哥中宗的區别也立時分明起來。

但是,讓已經去世的武則天使用生前稱号既不符合禮制,也難圓融孝道。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天後”稱号僅使用三個月之後,景雲元年十月“乙未,追複天後尊号為大聖天後”。“大聖天後”,明确無誤是對“天後”稱呼的提升。相對而言,“天後”與“天皇”相對應,在高宗時代,“天後”稱号不具有獨立意義,它是一個附屬性尊稱,屬于皇帝制度的一部分。對去世後的皇太後,如果需要表達敬意,僅僅采用生前的稱号顯然是不夠的,尤其是在“則天大聖皇後”稱号之後,使用“天後”一詞的分量明顯不足。加上“大聖”這一美稱之後,更能顯示作為兒子的睿宗對母親的尊重。

然而“大聖天後”這一尊号,武則天還是沒有享用太久。兩年以後,睿宗延和元年(712)六月,武則天的谥号又一次改動。《舊唐書·睿宗本紀》記載:“六月乙卯,追尊則天皇後曰天後聖帝。”文中所謂的“則天皇後”采用的是《舊唐書》使用的稱謂,在當時尚不存在。雖然僅僅是尊号,然“天後聖帝”的落腳點在“帝”,如同恢複了武則天的皇帝号。使用“天後聖帝”這個尊号,所有人都會想起,武則天曾經是稱帝之人。此時武則天已經去世六七年,武氏勢力也逐漸退出朝廷的政治核心,所以對武則天本人、對武家而言,此次谥号的改定并沒有太大意義,那麼當政的睿宗,為什麼要進行如此更改呢?

當時的政治格局,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參考。唐隆政變後,李唐的皇位回到相王即睿宗李旦手中。這次政變,睿宗和妹妹太平公主都是重要的參與力量,而在政變第一線指揮的則是李隆基。政變成功之後,李隆基因功被立為太子,但睿宗似乎更信任太平公主,而對于太子李隆基,卻不無提防。李隆基集團與太平公主集團的明争暗鬥,很快就進入曆史的視野。

景雲二年(711),姚崇、宋向睿宗進言将諸王及太平公主别置他州以安東宮,睿宗以太平公主是唯一的妹妹為由拒絕。姚崇、宋的建議明顯有針對太平的企圖。不久,謠言四起,說即将發生“急兵”入宮之事。這是政變傳言,針對的是太子,很可能來自太平勢力。史書指出,這是太平公主計劃傾覆太子。睿宗要平息這種輿論,命令太平公主前往蒲州安置,太子監國,似乎是太子占據優勢。随後太平公主針對姚、宋發起反擊,二人以離間姑、兄之名遭到貶斥,離開宰相之位。不久,京師禁衛軍重組為北門四軍,領将是李隆基親信葛福順等人。綜合來看,這一階段太子與太平公主的争奪可謂各有勝負。

此時,李隆基沒有親信擔任宰相,在朝政的掌控上處于下風。同年五月,李隆基妥協,親自請求太平公主回京師,睿宗批準。随後,睿宗下诏:“則天皇後父母墳仍舊為昊陵、順陵,量置官屬。”史書解釋這是太平公主所請。六月,便有了為武則天更改尊号的诏令。

從睿宗的立場看,賦予武則天新的尊号,是在強調一種合法性的體系。李唐雖然經過武周而中斷,但如今的李唐法統卻從武周傳遞而來。武則天為武周皇帝的時候,睿宗為皇嗣,甚至還有讓國故事。來自武則天的法統,在睿宗是第一層的傳遞,太子李隆基則必須等待第二層。血統上親疏關系獲得凸顯,武周代唐的故事便已經不再重要。睿宗對母親的谥号尊上加尊,或許也是在給太子進行孝道示範教育。同時,利用武則天的稱号傳達政治意圖,不僅是睿宗一人的利益,也符合太平公主的利益,因為太平是武則天的親女兒,在法統傳承上,也屬于第一層的傳遞。


    武則天的谥号在睿宗時發生了三次變化,呈現出先抑後揚的态勢。但背後,卻是複雜的政治鬥争。

三、玄宗的最終定名

公元712年,睿宗、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的角力又進入一個高潮。正月,改元太極,五月,改元延和。七月,太平公主轉達江湖人士的預言,雲天象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這是玄武門事變重演的信号,太平公主本想通過這個信号刺激皇帝采取嚴厲措施處置太子,沒有想到的是,睿宗不希望悲劇發生,反而利用這個機會讓太子成為新皇,自己則退為太上皇。

唐玄宗八月三日即位,八月五日就發出一道新的命令,《資治通鑒》的記載如下:“壬寅,上大聖天後尊号曰聖帝天後。”又過了兩天,即八月七日,玄宗才宣布改元先天。對玄宗而言,武則天的稱号問題,竟比改元還要急迫。武則天上一個稱号“天後聖帝”享用不足兩月,兩個詞彙颠倒,“聖帝天後”雖然也有一個“帝”字,但落腳點已然是“後”,武則天再次退回到皇後的級别。延和元年這兩次谥号的變更,時間極近,含義相反,針鋒相對的意味很突出。玄宗即位後,不希望太平公主利用武則天的稱号、地位再做文章,恐怕正是此次改谥最明顯的意圖。

武則天的尊号或者谥号的最後确定,是在四年之後,這距離此前的更改,感覺上已經很久遠。事實上,玄宗即位後,在先天二年七月又發動了一次政變,消滅了太平公主的勢力,睿宗從此全面退出政治舞台,成了真正的太上皇,直至開元四年(716)六月崩逝。

睿宗去世後,武則天的谥号被再次更改,去“聖帝”為“則天皇後”。《舊唐書》如此記載:
    開元四年,時太常卿姜皎複與禮官上表曰:臣聞敬宗尊祖,享德崇恩,必也正名,用光時憲,禮也。伏見太廟中則天皇後配高宗天皇大帝,題雲“天後聖帝武氏”。……因除“聖帝”之字,直題雲“則天皇後武氏”。

據《唐會要》,這次去帝号的讨論,是在睿宗下葬之後。把武則天稱号中的“聖帝”取消,是四年前改谥“聖帝天後”的繼續。對于玄宗而言,此時天下穩定,政治鬥争告一段落,武則天稱号一事,不再具有原來那樣豐富的含義,所以幾年都沒有再觸動此題。睿宗在世,玄宗也需要對睿宗表現出足夠的敬意,不去觸動武則天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對睿宗的尊重。故而對武則天谥号的再次改定,也是在睿宗去世後才提出的。

武則天的谥号在開元四年被改為“則天皇後”,是武則天谥号最為簡略的一次,連最初谥号中的“大聖”二字都未再次加回。這個遵循天道、恪法天命、不帶溢美之色的谥号,也是玄宗不得不給予武則天的基本評價。這次更定,便成就了曆史上的“武則天”三個字。

歲月悠悠,三十三年後,天寶八載(749),玄宗受朝臣所請,上尊号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在唐代進入全盛時期的玄宗,也不忘為自己的祖先加尊号以顯榮耀:

閏(六)月丙寅,上親谒太清宮,冊聖祖玄元皇帝尊号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皆加“大聖皇帝”之字;太穆、文德、則天、和思、昭成皇後,皆加“順聖皇後”之字。
    這是一次典型的為先祖加谥的活動,也是唐朝帝後谥号的普遍情形。

這一次武則天谥号的改定,距離景雲、先天那段洶湧的政治鬥争已經很遠,武則天不再是政治鬥争的籌碼,不再是敏感的話題,隻是作為衆多唐代皇後的一員,共同獲得玄宗這位後繼之君的加谥。武則天的谥号,在經曆了多年政治鬥争的流變之後,終于回歸尋常禮儀規程之中,從此最終落成的“則天順聖皇後”,彙入曆史的洪流,成為武則天的永久尊号。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