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從多元到整合的晚清漢口郵政

時間:2024-11-08 01:55:42

内容提要:1861年漢口開埠後,随着租界和領事館的設立,在代辦領事郵遞業務的海關郵政之外還有書信館、各國“客郵”等郵政機構的存在。這些機構,與兵部管理下的驿遞系統以及民間自營的民信局一起,構成漢口這座通商口岸城市的郵驿服務體系。1896年,海關在清廷授權下組織大清郵政,開始整合這個多元的體系,昭示了中國社會現代轉型的一個側面。通過巡檢館藏相關文物,可以補充一部分未能引起相關學者關注的事實,也可以發現以武漢近代城市史為主題的江漢關博物館進一步豐富館藏的方向。

關鍵詞:晚清漢口郵政博物館館藏

漢口位于漢水入江口,明清時期逐步發展為長江中遊重要的商品集散市場,與北京、蘇州、佛山并稱“天下四聚”。[1]鹹豐八年(1858)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将漢口辟為通商口岸。鹹豐十一年(1861)漢口正式開埠,設置内陸海關江漢關,陸續建立英、俄、法、德、日五國租界,進駐多國領事館。開埠後,漢口的工商業發展迅速,由内陸商業市鎮逐步轉型為國際性商業都會,得到“東方芝加哥”的美譽。光緒二十四年(1898)經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劃漢陽縣漢水之北為夏口廳,以漢口鎮為治所。民國鼎革,夏口廳改夏口縣。政治地位的提升與商業活動的繁盛必然導緻對郵政“通政通商通民”服務的需求,讨論晚清漢口的郵政,則需從清代官方的驿遞系統與民信局談起。

一、驿遞與民信局

驿遞指的是驿站與遞鋪,是古代政府為傳遞文書、接待使客、轉運物資而設立的通信和交通組織。[2]清代驿遞屬于兵部管轄,通過遍布全國主要交通道路上的驿站、驿路連接着中央朝廷和各地省府州縣城,保證信息、人員、物資的流通。遞鋪又稱急遞鋪,每十裡設一處,是宋代以後發展運送緊急公文或軍情的機構。在地方上,驿站與遞鋪的人員與經費由其所在府州縣供應。一般而言,各縣的總鋪都位于縣衙之旁,以便公文的傳遞。

漢口,清代隸屬湖北省漢陽府漢陽縣轄下,湖北省城武昌在其東面與之隔江相望,漢陽府與漢陽縣的治所漢陽城則在漢水之南的長江同側。這三座城鎮後來整合發展成為今湖北省會武漢。

同治年間的《漢陽縣志》對漢陽縣驿站的記載如下:

另,漢陽縣有遞鋪十處,為總鋪、十裡鋪、孟家鋪l、新店鋪、黃連鋪、幺鋪、蔡甸鋪、崔家鋪、陸神鋪、高觀鋪。每鋪相距十裡、總鋪之外九鋪,分别設鋪司一名、鋪兵四名。漢陽縣總鋪,東面距離整個湖北驿遞系統的中心、位于武昌城内的江夏縣總鋪十裡;西面依次為境内九鋪,北面也就是漢口方向四十裡外為黃陂縣滠口鋪。④

[1].[清]劉獻廷撰.廣陽雜記[M].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57:193.

[2].[清]劉廣生,趙梅莊編著.中國古代郵驿史(修訂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2.

[3].[清]黃式度修,(清)王柏心纂.同治《漢陽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卷十三《兵防》:301.蔡坫,即蔡甸,同音異字。圖1:清末武漢三鎮示意圖由地方志記載可知,漢陽縣境内的驿站與遞鋪,以漢陽城為中心設置,縣驿與總鋪應在漢陽城内外附近。向西是九處遞鋪與蔡甸驿,向東渡過長江是武昌城。向北經過漢口,通向黃陂縣滠口。由此可知,漢口未設置正式的驿站與遞鋪。

不過,廣義上的驿遞,服務于官府公文傳送,有衙署設置之所,均可視為其網絡内。漢口鎮分為居仁、由義、循禮、大智四坊,由仁義、禮智兩巡檢司進行管理。另外,鹹豐九年(1859)重建與漢陽府同級的漢口同知公署于漢口。漢陽縣通判署原在漢陽城内,同治年間已經移至漢口居仁坊。原駐黃州府城的漢黃德道,同治二年(1863)因“委辦外夷通商事宜特設江漢關監督”改建道署于漢口大智坊。⑤上述地方官員各有衙署,分屬縣、府、省轄下,與位于漢陽城和武昌城内的漢陽縣衙、漢陽府衙以及湖北巡撫、湖廣總督等衙門有頻繁的公文往來。

除文官外,漢口還駐有長江水師。漢口水師都司署,同治三年(1864)建在循禮坊城牆内。水師外委千把總為雍正年間增設官職,與水師千總、水師外委官署具在漢口鎮内。守備署原本也在漢口,同治五年(1866)守備移駐漢陽府城後,位于大智坊馬王廟的舊署改為營中辦公場所。⑥兵部管轄下的驿遞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軍情傳達機構。在這個層面上,長江水師内部,以及水師與其他衙署之間的公文往來,也可以看做驿遞的組成部分。

驿遞屬于官方機構,一般而言普通民衆不能使用。明代,傳遞民間通信的民信局應運而生。道光、鹹豐時期,随着私人信函互通量的大量增加,在民間捎帶的基礎上形成了固定的民間通信組織——民信局。清鹹豐年間,漢口已有上海、福州等地民信局的分号。⑦

民國《夏口縣志》追記大清郵政建立之前的漢口郵政情況時,提到:

漢口舊有信行數十家,為人傳遞信件、交彙銀兩,頗稱穩妥。⑧

漢口民信局按收信地址分上水與下水兩條路線,“上水”收寄往長江上遊及内陸各地的郵件。經營的信局字号有胡萬昌、森昌、吳永裕、陳永昌、全泰盛、公利、江洪興、李永隆等。“下水”收寄長江下遊各港的郵件,多屬輪船信局。字号有老福興、乾昌、太古晉、正和協、協興昌、政大源、全昌仁、金泰協、铨昌祥等。無論上水、下水,均按路程遠近收取費用。⑨

二、工部局書信館與“客郵”

漢口開埠之始,随着駐漢的外國領事、洋員、僑民的活動,産生了國際及商埠之間郵遞服務的需求。清末在中國設立的以服務外國機構或僑民為宗旨的西方郵政機構,一般以《中英天津條約》為依據。其第四款規定:“大英欽差大臣并各随員等皆可任便往來收發信件,行裝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啟拆,由沿海無論何處皆可送文,專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⑩按最惠國待遇,各國在華領事館的往來信件等可交由驿站代寄。同治五年(1866),總理衙門将傳送駐華使館郵件的責任轉交海關辦理。漢口的江漢關設立了一個郵務辦事處,為各領事館及江漢關傳遞來往于京滬間的文件。但外籍稅務司控制下的中國海關,依然是清政府的機構,因此海關郵政留待下節詳述。

④.[清]黃式度修,(清)王柏心纂.同治《漢陽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卷十三《兵防》:301.

⑤.[清]黃式度修,(清)王柏心纂.同治《漢陽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卷十二《公署》:289-290.

⑥.[清]黃式度修,(清)王柏心纂.同治《漢陽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卷十二《公署》:291.

⑦.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武漢市志·交通郵電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523.

⑧.侯祖畲修,呂寅東纂.民國夏口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交通志:120.

⑨.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武漢市志·交通郵電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523-525.樓祖治編著.中國郵驿史料[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58:57.

對西方郵政機構,現有研究定義不一。有統稱其為“客郵”者,也有研究者将“客郵”嚴格定義為:以國家名義舉辦的、使用外國發行的郵票、可以與外國直接通郵的郵政機構。而肇始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書信館、在中國各商埠間通郵并發行商埠郵票的機構,是因“客郵”的不作為而成立的,與“客郵”存在區别。[11]

開埠初期,常駐上海的外國商人将漢口視為一個商業前哨,漢口的外國人數随着貿易季節(尤其是茶葉貿易)波動,在漢口租界定居的外僑人數增長較為緩慢。12]可能是人口規模限制了市場大小,上海工部局書信館在漢口設立代辦所的時間遲至1878年。随着漢口的發展,代辦所收益快速增長。漢口英租界工部局以代辦所未能及時供應郵票為由,提出自辦漢口書信館。1893年1月1日,上海工部局書信館撤銷漢口代辦所,相關設備由漢口書信館繼續使用。同年5月20日,第一批漢口書信館郵票發行。[13]清末的漢口,因茶葉貿易的興盛而被稱為“東方茶港”,郵票圖案中有極具地域特色的擔茶人形象。

據劉廣實整理并在《上海集郵》2010第11期至2011年第3期連載的集郵家史濟宏遺稿《漢口商埠郵票》,圖2十枚郵票為上下兩批。上五枚1893年5月25日第二次正式發行,在漢口印刷。下五枚1894年9月第4次正式發行,在倫敦印刷。[14]

工部局書信館之外,還有“客郵”。從1872年起,英、法、德、俄、日等國相繼在漢口租界内設立本國郵局,由所屬國家管轄。起初隻收僑民郵件,後來也兼為中國人辦理。郵資由各國自定,貼所屬國的郵票。

值得注意的是,新編地方志将外國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的郵局統稱為“客郵”,稱“1893年5月20日至1897年,英國‘客郵’先後印發漢口書信館郵票5次”。[15]然而地方志記錄的漢口最早的“客郵”是1872年英國駐漢口領事館在漢口英租界天津路2号設置的郵政代辦所,屬香港郵局領導。早于史濟宏記載的工部局書信館代辦所設置時間,而書信館郵票正式發行的次數與時間又大緻一緻。兩種說法存在矛盾,有待進一步辨析。

漢口各國“客郵”設立的時間有先後。1876年設于上海的日本郵局聘請美國代理領事愛德華·克甯漢為代辦,辦理在漢口的郵政業務。1898年11月,在法租界瑪領事街設立一處一等郵局,直接受法國巴黎郵局領導。1900年俄租界在巴公房子設俄國郵局一處。同年,德租界一元路設“大德書信館”一處。[16]江漢關博物館所藏郵品中,有數件明信片可以确證為“客郵”發行或寄送。

圖2:漢口商埠郵票⑩.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第1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96.

[11].現有研究大多以工部書信館與“客郵”自身,或其各自與海關郵政、大清郵政(中華郵政)關系為題,如:呂元元.略論“客郵”的興衰[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03):44-53;易偉新.略論晚清“客郵”[J].益陽師專學報,2000(02):85-87;劉波.清末“客郵”問題的産生及影響[J].雲南社會科學,2013(04):167-171;冷東,沈曉鳴.1877—1878年客郵在廣州的發展——以《在廣州的十四個月》為視角[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04):55-59;周厚貴.宜昌書信館及其郵票論略[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5):9-12;黎霞.工部書信館與近代上海郵政(1843—1897)[J].檔案與史學,2000(01):45-51;胡丕陽.從書信館到海關郵政[J].中國海關,2011(09):34-35;田明.“客郵”、“客卿”與郵權——兼論中國近代政治的曆史境遇[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19等。冷東,沈曉鳴在《中國最早外國郵局考論》(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4):90-96)将客郵定義為十八世紀以降西方國家在中國設立的西方郵政系統,是一個較為廣泛的定義。何宏在《埠際郵票和客郵》[J](《學習與探索》,1979(05):145)中對書信館與客郵做了簡單的的區别;吳昱在《外籍身份與制度轉型:以海關郵政兼并工部書信館為例》[J](蘭州學刊,2014(02):52-59)提到1863年上海工部局書信館的設立獨立于英國郵政之外。

[12].[美]羅威廉著.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55-57.

[13].史濟宏,劉廣實.漢口商埠郵票(一)[J].上海集郵,2010(11):36.

[14].藏品展出中,照片收入圖錄《百年尋蹤江漢關博物館館藏文物集萃》[M](江漢關博物館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192)。關于史濟宏先生的貢獻,可參考《集郵家史濟宏捐獻<中國商埠郵票集>郵電部舉行授獎儀式》[J].《中國郵政》,1985(01):24.

[15].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武漢市志12交通郵電志[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526-527.

圖3:1903年從漢口法租界寄出的明信片(正反)法國“客郵”的主要顧客為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等西歐國家應聘在漢的工程技術人員、部分商務僑民及外籍旅遊者等。

圖3法國“客郵”明信片,定名為“1903年從漢口法租界寄出的明信片”。[17]正面圖案為漢口街景,街景左下方有用墨水筆書寫的7行文字。背面在不同的位置蓋有3個圓形蓋銷戳。右為法文“HANKEOUCHINEPOSTEFRANCAISE”(中國漢口·法蘭西郵局)字樣,左邊為“漢口|HANKOW|5MAY03”字樣,中間一枚無法辨認。

俄國“客郵”僅限經營寄往俄國的郵政業務,信函等由運輸茶葉貨船帶回俄國,同時也兼辦儲蓄業務。開辦之初,使用加印俄文“KHTAH”(中國)字樣的俄國普通郵票,主圖為沙皇的雙頭鷹徽,面值以盧布為單位,并使用刻有俄文“XAHbkOY”(漢口)的地名郵政日戳加蓋在郵件上,後又改用刻有法文“HANKOW.POSTE.RUSSE”(漢口,俄國郵局)等字樣的郵戳。圖4為江漢關博物館館藏晚清中國寺廟(漢口)明信片。正面印有漢口寺廟圖案,圖案下方印有紅色英文“HANKOWChineseTemple”(漢口中國寺廟)字樣。郵戳下方有3行深藍色鋼筆書寫的俄文。雖然這張明信片印刷文字為英文和法文,但由郵票、戳記及書寫文字,可推斷其由俄國“客郵”郵局收寄。[18]

日本在漢口設立的代辦所1883年停辦。1899年,借助與法國簽定的郵件交換協定,日本領事館在法租界巡捕房邊設立郵便局。此後逐步擴張在漢的郵政業務,甚至還将郵便局辦到了武昌。日本“客郵”,最初使用日本國内普通郵票,主圖為菊花紋章,1900年後開始使用專門加印有日文漢字“支那”字樣的各種普通郵票及刻有英文“HANKOW.I.J.P.O”(漢口.大日本帝國郵便局)等字樣的郵政日戳蓋銷郵件。圖5為1900年漢口寄往神戶的一封實寄封的正反兩面,可以辨認出郵票上的菊花紋章,以及4枚郵戳上隐約可見的“I.J.P.O”、“JAP”、“神戶”等字樣。[19]

三、海關郵政與大清郵政

前揭1866年江漢關奉命設立了郵務辦事處,僅為各領事館及江漢關來往于京滬間的文件做傳遞之用,并不對外營業。1878年海關總稅務司署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試辦郵務。同年7月,清政府發行了我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年底,江漢關稅務司惠達[20]試辦郵政,設海關書信館,除繼續免費投遞公文外,備有大龍郵票,收寄民間信函。1880年,海關書信館改名海關撥驷達局,“撥驷達”即英文郵局(POST)音譯。

[16].武漢郵政志編纂辦公室編.武漢郵政史料[M].武漢: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3;武漢市志12交通郵電志:525-527.

[17].前揭圖錄.《百年尋蹤江漢關博物館館藏文物集萃》:194。另見江漢關博物館網站,網址:http://www.jhgmuseum/article-45.html.

[18].藏品照片收入圖錄《百年尋蹤江漢關博物館館藏文物集萃》[M](江漢關博物館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190)。

[19].圖片來自前揭圖錄.《百年尋蹤江漢關博物館館藏文物集萃》:186.

[20].F.W.White,英國人,1877年3月至1882年3月任江漢關稅務司.圖4:晚清中國寺廟(漢口)明信片

圖51900年漢口寄往神戶的實寄封

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張之洞、李鴻章、劉坤一等清廷重臣的奏請下,清政府決定正式成立“大清郵政”,将海關撥驷達局改稱大清郵政官局,并任命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為“總郵政司”。因此,郵區的劃分以海關管轄區域為準,漢口為全國35個郵界之一。光緒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0日)漢口河街的海關郵局改稱大清郵政官局漢口郵區,轄湖北、河南、湖南三省,仍由海關代為管理。[21]此後,漢口郵政總局也曾一度管轄陝西一部分地區。1910年調整郵界後,漢口所轄郵界仍跨湖北、湖南兩省。

民國《夏口縣志》,對漢口的郵局網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錄,如下:

中華郵政創辦于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漢口總局原設花樓河街,洋樓數層,規模闳敞。近改設英租界三道街二碼頭,其規模視前更闊。此外有支局八處。其地點為硚口、大王廟、新街、黃陂街、白布街、大智門車站、華景街、三元裡。二等郵局一處,設劉家廟江岸。又郵寄代辦所三處,為茅廟、易家墩、新溝。[22]

1897年至1904年,漢口郵區郵務長由江漢關稅務司兼任,1906年始設專任郵政司。1908年改稱漢口郵政總局郵務總辦,遷至花樓河街口辦公,完全脫離江漢關。而清政府1906年成立的郵傳部正式接管大清郵政的時間,是1911年5月28日。

江漢關博物館館藏中有一件征集入藏的“大清郵政分局”招牌。木質,豎條形,朱漆底色,正反兩面都陽刻“大清郵政分局”6個黑色大字。上下兩端有缺損,“大”字和“局”字僅剩一半。漆色斑駁,背面可看到多次塗刷的痕迹。

這塊牌匾,據說是一位收藏家2007年在漢口大智路一帶某工地工棚内發現的。[23][其現狀與文獻記載的标準式樣“白底黑邊,中間寫‘大清郵政局’五個字”差異較大,相關人士為此專門撰文進行過解釋。[24]無論如何,在江漢關博物館武漢城市近代化的基本陳列中,這塊牌匾被放置在報關大廳的複原陳列中,雖然肯定不是其原本的位置,但曆經滄桑的牌匾呈現在修舊如舊、整饬一新的海關辦公環境中,無疑能引發觀衆的好奇心,啟發他們進一步探尋背後的曆史。

如果說海關郵政時期,與驿遞、民信局、工部局書信館、“客郵”等其他機構還存在一定競争關系,那麼在改組大清郵政的過程中,對這些機構進行整合的進程是加速的。

在公文遞送方面,不論電報電話局的出現,還是輪船通航港口和鐵路線路的不斷增加,都日益削弱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傳統驿遞的依賴。在1898年總稅務司拟定的京中與通商各省一切公私文函寄遞辦法,将漢口郵局設為湖廣兩省公文集中遞送的中心之一。[25]1906年設立的郵傳部,從設立起直到1911年從海關手中全面接收大清郵政,一直不斷上奏接辦或裁撤驿站。[26]而湖北省民國元年(1912)十一月即上報“驿站早經裁撤”。[27]

[21].《武漢市志12交通郵電志》第527頁将漢口郵政總局轄區描述為“湖北、河南、湖北”,據同書第536頁“郵局自辦處所”條,第二個“湖北”應為湖南.

[22].侯祖畲修,呂寅東纂.民國夏口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交通志,120.

[23].藏品展出中,照片收入圖錄《百年尋蹤江漢關博物館館藏文物集萃》[M](江漢關博物館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143);征集來源參見向元芬編著《百年江漢關》[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24].李笙清.《晚清郵局設址首選廟宇因租金便宜》,《收藏快報》(日期不詳)轉載自新浪網_新浪收藏_藏趣逸聞,網址http://collection.sina.cn/cqyw/2016-12-09/doc-ifxypipt0638187.shtml.

民信局的經營也面對新交通方式的沖擊,對新交通方式的利用增加了經營的成本。“在未通輪船、鐵道以前,漢口民信局寄往北京的信件,一向是從襄樊大道,經過河南、山東兩省再到達北京的。輪船通航以後,每家民信局每月出銀洋十元,包給輪船買辦,由漢口經上海,轉由海道寄到天津再轉北京。”[28]

這個過程中,資力不足的經營者逐步被淘汰。“在未設郵局以前,海關上的洋員,各國駐漢的領事,寄重慶及各埠的書信報紙,都托民信局遞寄,不論遠近,每重一斤,收費三百文”,“後來京漢鐵道通車,在郵局挂号的民信局,就将信件交由郵局由鐵道運往北京”[29]。經郵局轉手的費用,必然比直接由郵局投寄要高,結果就是《夏口縣志》編撰者感歎的“自仿西法開設郵政,而此數十家遂無多存焉者矣”。[30]

與海關郵政業務範圍重疊最多的工部局書信館,一直是主管海關郵政的稅務司努力兼并的對象。1896年改辦大清郵政後,1897年1月海關通過禁止各輪船公司繼續為工部局書信館提供免費的寄遞服務,迫使工部局在成本壓力下放棄經營。漢口書信館在此後繼續營業了幾個月,将未銷完的第5批郵票加印“P.P.C.”(法文Pourpredrecongé的縮寫,辭别意)趸售給集郵商人。[31]

1922年《撤銷在華客郵案》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後,“客郵”也終不複存在。

圖6:大清郵政分局牌匾四、結論與餘論

作于清末的《漢口竹枝詞》中有一首《郵政局》:“郵便交通衆共欣,寰瀛傳得到鄉村。平安二字千斤重,切莫浮沉學老殷”,道出了一個普通市民對發達郵政的欣然。然而通郵的欣喜可能相似,不過在漢口多元的郵政機構完成其整合之前,同居于這座城市中的不同階層、不同國籍的普通市民對于郵遞方式的選擇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所需要支付的代價也有高有低。

作為一個傳統的收藏品類,郵品的大量存在無疑是對已有極高研究水平的郵政史的一個有益的補充,在博物館陳列上也可以做出更多探索和嘗試。不過,通過本文對晚清漢口郵政的簡單梳理,不難發現:即便已經取得不錯的研究成果,整體的變化和北京、上海、天津的經驗不一定能直接投射在如漢口這樣的城市中。在某些細節上,曆史叙述與收藏實物的互相印證比對,是十分有必要的。對于博物館工作來說,與之同等重要的則是,按曆史叙述提供的線索建構收藏體系,并不斷依據最新研究成果調整和完善收藏。(感謝李海勇老師對本文的幫助)

[25].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編.1898年11月14日赫德緻總理衙門申呈京字第3626号.中國海關與郵政[M].北京:中華書局,1983:92-95.

[26].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編.中國近代郵政史料[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5.

[27].武漢市志12交通郵電志:521.

[28].樓祖诒編著.中國郵驿史料[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58:57.

[29].中國郵驿史料:57.

[30].侯祖畲修,呂寅東纂.民國夏口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交通志,120.

[31].史濟宏,劉廣實.漢口商埠郵票(五)[J].上海集郵.201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