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貼用大龍郵票的明信片及其郵資變化

時間:2024-11-08 01:57:42

内容提要:本文介紹了海關試辦郵政時期和大清郵政開辦初期,貼用大龍郵票的明信片及其郵資變化情況。

關鍵詞:大龍郵票明信片郵資海關

圖1

圖2

圖3一、前言

中國海關郵政初期,并未訂有明信片資費,明信片寄遞仍依信函計費,中期以後似乎訂有明信片郵資;1896年3月20日,國家郵政奉準開辦,明訂明信片郵資,國内片單片1分,國際單片為4分,1897年10月1日開始,發行印有1分蟠龍圖郵資符志國内單片。

在海關郵政時期,用明信片寄遞之郵件甚少,主要是外國人大都使用方便書寫寄遞的郵資片,如要加貼郵票之私片,則在郵資相同的情況下,往往選擇用信封寄遞;而中國人對于書信,因為文化禮儀習慣,也不用顯露通信内容的明信片。本文介紹在海關郵政時期,及國家郵政初期貼用大龍郵票的明信片,并由貼票來分析其郵資變化。

二、海關郵政時期

圖1為香港聯郵印刷明信片,于1879年5月26日由中國鎮江寄英國聖安德魯斯(St.Andrews),片面左下角貼用大龍薄紙3分銀郵票1枚,為其時國内信函一單位郵資,郵票銷蓋鎮江海關黑色圓形日戳;路經上海是5月27日,片背銷蓋上海海關黑色圓形日戳,片右上角另貼香港18分改作5分郵票1枚,港票銷蓋上海英國“客郵局”“S1”橄榄形戳,另銷5月27日英國“客郵局”日戳;再經香港是5月31日,片背銷蓋香港小圓日戳;到達英國聖安德魯斯(St.Andrews)是7月14日,有落地戳。

圖2為德國10芬尼紅色郵資官片,于1881年10月4日由德國法蘭克福經新加坡、香港(11.5)寄中國北京再改址寄上海。進入中國上海時于德片郵資符志上加貼大龍薄紙3分銀郵票1枚,大龍郵票銷蓋11月17日上海海關日戳,到達北京是11月28日,銷蓋北京海關總司署日戳,改址寄上海銷有12月8日到達戳。

圖3為貼用大龍3分銀郵票之德國進口郵資片,1881年10月4日德國法蘭克福寄中國北京再改寄上海(12.8到)。圖4

圖5

圖6

圖7圖4為日本“客郵局”2錢明信片,于1881年11月21日由中國北京寄美國佛蒙特,片左下方原貼大龍郵票已被揭去,尚留有水漬,後經補貼大龍薄紙3分銀郵票1枚,郵票原銷北京海關篆文黑色橢圓戳,另銷北京海關總司署11月21日藍色圓形海關日戳;路經天津是11月23日,銷蓋天津海關篆文橢圓戳及圓形日戳;再經上海是12月1日,銷蓋上海海關黑色圓形日戳。此片由上海日本“客郵局”轉遞,郵資符志銷蓋日本“客郵局”12月14日黑色日戳,路經橫濱(12.22)、舊金山(1882.1.10)分别銷有郵政日戳,到達佛蒙特未見落地戳。

圖5是由美國進口1分郵資片,此片于1885年4月4日由紐約寄中國溫州,除1分郵資符志外,加貼美國1分郵票1枚,合計郵資2分,符志及郵票銷蓋紐約4月4日“10”号菱形小圓日戳;路經上海是5月12日,左上角加貼大龍寬邊1分銀郵票1枚,大龍郵票銷蓋上海海關黑色圓形日戳,到達溫州未見落地戳。此片未加貼中國國内3分信函郵資,僅貼1分銀郵票,可能此時國内單明信片已定有1分郵資。

圖6為英國香港3分郵資明信片,于1887年10月6日由北京寄英國,片面右下方加貼大龍厚紙1分銀郵票1枚,與圖3進口片亦加貼1分銀郵資相同。大龍郵票銷蓋北京海關藍色橢圓戳,另銷10月6日藍色海關總司署圓形日戳;路經天津(10.7)、上海(10.11)分别銷蓋黑色海關圓形日戳于片背,此片由上海英國“客郵局”轉遞,郵資符志銷蓋10月12日上海英國“客郵局”小圓日戳,再經香港是10月16日,片背銷蓋香港小圓日戳,到達英國未見落地戳。

三、國家郵政時期

國家郵政開辦後,國内單明信片郵資1分,國際單明信片郵資4分,其時郵資計費單位已由海關郵政時期之銀兩改為銀元,海關時期郵票已不适用,一般信件也大多不貼海關時期郵票,但少數貼用者仍可按銀兩(紋銀)3分兌換銀元5分計算(注1)。

圖7是大清國家郵政第一版蟠龍1分郵資符志單片,為毛斯寄遞片,于1900年7月8日由中國梧州挂号寄德國列支敦賽爾(Lichtenthal),除了郵資符志外,加貼大龍厚紙1分銀、3分銀及5分銀各1枚全套郵票,其時國際單片郵資4分,加上挂号10分,共需銀元14分。表面上看,大龍郵票全套面值9分,加郵資符志1分,僅有10分,郵資不足,為何可以挂号交寄?其實不然,大龍郵票全套9分是銀兩面值,折合銀元是15分,加上郵資符志1分,共計16分,郵資足夠,故在梧州郵局窗口順利交寄,符志及郵票均銷7月9日梧州漢英小圓日戳。另在梧州局預貼之香港4分及10分郵票各1枚,先于梧州局銷蓋長方形「I.P.O.」小戳;路經香港是7月11日,港票再銷香港小圓日戳;到達德國是8月11日,有落地戳。此片雖是毛斯(Maus)寄遞片,但卻是目前所見唯一的大清官片貼用大龍郵票之記錄,雖有集郵味道,但片背也有真正用郵書寫之通信内容,及手繪小船在山川河流行走之寫意圖。

圖8為香港聯郵印刷明信片,右上角貼票位置貼用大龍寬邊1分銀郵票1枚,于1900年12月12日由廣東三水寄廣西梧州,大龍票銷蓋三水漢英小圓日戳;到達梧州是12月13日,片背銷有同款落地戳。此片大龍1分銀郵票折合銀元1.67分,郵資亦足夠國内單片資費。

圖9為毛斯寄遞片,亦是香港聯郵印刷明信片,于1901年10月8日由山東膠州挂号寄德國列支敦賽爾,片上貼大龍厚紙1分銀郵票、小龍3分銀及5分銀郵票各1枚,合計郵資銀兩9分,折合銀元15分,郵資足夠,郵票銷蓋10月8日膠州英漢橢圓形戳,片的右上角另貼德國25芬尼郵票1枚,德郵銷蓋10月9日青島德國“客郵局”日戳;到達德國列支敦賽爾是11月16日,有落地戳。

圖8

圖9四、結語

以上介紹海關郵政時期貼用大龍郵票之3件出口片及2件進口片,初期無明信片郵資,故明信片比照國内平信郵資,而國内平信最早為5分銀兩郵資,使用到1879年2月初,之後調降為3分,圖1~4均合乎3分郵資規定。明信片郵資從圖5上看,似乎在1885年5月即不再比照平信郵資,而另定國内明信片1分郵資,一直到1889年左右貼用小龍郵票之進出口明信片,郵資改成2分。而1896年國家郵政開辦時國内明信片郵資定為1分,隻是計費單位和前述海關時期有所不同。

國家郵政開辦後,大龍郵票已少貼用,大體上多用加蓋銀元面值之郵票。本文舉證1件大清一版蟠龍加貼大龍郵票郵資明信片,及2件香港聯郵片加貼大龍郵票等實寄片,其貼票均足夠支付新的郵資結構,雖有集郵味道,但也是大龍郵票極晚的使用例證,而貼用在明信片上亦為不多見之郵品。

參考文獻:

1.何沐源,2016,《小龍郵票》,台北:中華集郵團體聯合會、郵文聯誼會、中國集郵協會會士團聯合發行。

2.何輝慶主編,2011,《中國郵資符志明信片(1897~1949)》,台北:郵文聯誼會。

3.許介圭,1996,《中國郵票目錄(郵政百年版)》,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

4.黃建斌,1997,《大龍信封存世考》,台北:财團法人黃建斌文教基金會。

5.龔秀彬,2009,<關郵時期明信片郵資再探索>,《二○○九年度郵學演講集(18)》,台北:美國中華集郵會台灣分會,頁193~209。

6.國家郵政初期,“銀圓與外币之兌換率,郵政規定如下:銀圓5分=3分(紋銀)=5仙時(香港)=5錢(日)=12.5生丁(法)=1.25便士(英)=2分(美)”,參閱《中國郵票目錄(郵政百年版)》,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頁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