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郵政地圖看近代山東海關兼辦郵政
時間:2024-11-08 02:05:44
關鍵詞:山東海關兼辦郵政
1903年《大清郵政公署備用輿圖》
《大清郵政公署備用輿圖》(局部)1903年海關印制的《大清郵政公署備用輿圖》,是近代中國第一張郵政地圖。這張黑紅套印、中英文對照的地圖詳細描繪了當時全國的郵政狀況,除标示省會、府、州、廳、縣等各級行政建置的治所外,還劃分出了郵界,并且分别标注了送遞快信郵路、水運郵路、鐵道郵路等各類郵路以及郵政網點的分布等信息。
圖中郵界與省界并不一緻,有的省份單設一個郵界,有的郵界跨省設置,而山東省境内自西向東用紅色下劃線标注出煙台、膠州(青島)、濟南三個郵界。在1908年海關印制的《大清郵政輿圖》中,山東地區延續了之前郵界的劃分。海關兼辦山東郵政經曆了怎樣的過程?郵界三分又是怎樣形成的?本文嘗試以郵政地圖為切入點,通過海關史料的發掘研究,對近代山東海關創辦和管理郵政的曆史進行考證。
一、大清海關創辦郵政,煙台為首批試點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郵政自古以來發揮着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作用。中國郵政自商周起出現驿站制度,已有三千年的悠久曆史。至清代鴉片戰争期間,傳統的郵驿制度弊端盡顯。19世紀60年代開始,英、法等列強在各貿易口岸競相擅自建立郵政機構,以收寄發往國外的郵件為主,同時也收寄中國城市間的郵件,史稱為“客郵”。“客郵”入侵擾亂了郵政秩序,嚴重破壞了我國的郵政主權。但其在加速傳統郵驿制度走向衰落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近代郵政的改革和發展。
1861年,時任代理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Robert.Hart)向清政府提出了“仿照西方創辦國家郵政”的建議。1878年,受清廷委托,赫德指派德國人德璀琳(DetringGustavvon)負責,在北京、上海、天津、煙台、牛莊5處海關設立送信官局,按歐洲方式試辦新式郵政,并發行中國第一套郵票―“海關大龍”(全套3枚:5分銀為綠色,3分銀為紅色,1分銀為黃色),均系上海海關造冊處印制,分三期發行。同年7月24日,以海關郵政招商合辦的“華洋書信館”創立。總局設于天津,同時在煙台、北京、上海、牛莊設立分館,郵件由海關委托商船免費代為運送。辦館目的在于收攬華洋公衆信件,借此排擠民信局。同年冬,北方海口封凍輪船難以進港。海關書信館改為陸路馬遞,以濟南為中心開設馬遞郵送,并制訂《華洋書信館馬遞章程》,章程規定:煙台分館自11月15日起行,以後皆逢五、十起行。郵遞費一律為足數大錢,由寄件人納付。若需兩方分付,也可加注封面。煙台至濟南為100,煙台至天津、上海、牛莊、揚州、鎮江超為200,煙台至靖江為160,煙台至京師為240。若書信超過1兩,則每兩照章加半。凡托寄銀洋彙票及貴重物品,均需面議以事慎重。煙台至濟南計程11站,因山路崎岖不便用馬,特置快足22名。海關開設的冬令馬遞郵送繼續增設分館,由南而北、由北而南皆以山東濟南府為總彙。同年11月,海關設立“郵政專帳”,商家開辦的書信館不再試辦。1880年1月1日,赫德以華洋書信館“工作無實績”并有“違法情事”為由,遂發布告自行招攬華人信件。4月,即與該館斷絕關系。1882年,赫德勒令該館關閉。自此,由海關獨營全國郵務(各在華列強自辦“客郵”除外)。
由于海關郵政并非清政府主辦,國際郵政聯盟不予承認,貼用海關郵票的信件不能寄至國外,甚至不能寄往香港。為此,赫德1892年上書清政府奏請開辦國家郵政,以抵制外郵,稱“若中國不辦,勿怪各國越俎代庖在華自辦郵局”,并附拟郵政章程十三條,提出設立全國郵政方案。1893年,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大臣也上書要求推廣郵政。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批準了總理衙門奏請開辦國家郵政的奏折,裁撤驿站并與各國通郵,建立“大清郵政官局”,由總稅務司赫德兼任總郵政司,在海關總稅務司署内設郵政總局,并令各地海關籌辦郵政。以海關管轄範圍為依據,以通商口岸為中心,在全國劃分35個郵界,6個副郵界,其中煙台為正郵界(當時東海關所轄關境為山東省境,煙台郵界為山東省内唯一郵界)。
1897年2月20日,“海關郵政”改稱“大清帝國郵政”,在煙台東海關設立大清郵政煙台總局,選址在煙台山下的海岸街上,轄理省内郵政分局、代辦所,山東正式進入海關兼辦郵政時期。蓋銷煙台地名戳的大龍郵票
設于煙台海岸街的大清郵政煙台總局
二、膠海關建立兼辦郵政,山東郵界一分為二
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巨野教案強占青島,并在次年3月逼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1899年7月1日,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租借地海關—膠海關正式建立,清政府同時将山東中西部劃設為膠州郵界,在膠海關辦公場所内設立大清郵局膠州總局,稅務司德國人阿理文(Ernst.Ohlmer)兼任郵政司,管理膠海關内設的郵件交換局和郵界範圍内的内地大清郵局。開辦信函、書籍、貨樣、包裹、彙兌、代收貨價等業務,當時郵局職員計有:司事、副司事、另用、驿吏、巡查供事、供事以及代辦鋪商人員。
阿理文随即開始郵政籌辦工作,首先向山東轄區各地發送照會:“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劄行各直省廣設郵政分局,現議添設山東各屬之膠州、平度、萊州、沂州、濰縣、青州、鄒平、濟南、泰安、濟甯、台兒莊等處郵政局以廣流通,膠州稅務司阿遵照來劄照會東省各屬府州縣衙門查辦”。内地郵局的開辦和郵路的建設是比較順利的,阿理文在《膠海關十年報告(1902-1911)》中記錄:“膠海關在内地各大城市開設分局,開辟了多條郵差送信的路線,解決了青島與内地主要地區之間通郵的迫切要求。這些郵局是山東郵政的基礎,都是以青島為管理中心,配備齊全的郵政機構”,同時也記錄了遇到的困難:“在開始郵政工作的初期,收入很少,但開支卻是很大的。因為信差必須遠道送信,中途也無代理機構,所以工作是非常困難的。培訓适當的郵政人員和取得中國民衆對郵傳工作的信任,都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
根據1899年《膠州華洋貿易論略》記錄,膠海關年内開辟了四條郵遞線路:“由旱路遞送信件四路,一青島至濟南,過膠州、濰縣、青州鄒平,由濟南往北過齊河、德州至北京,往南至沂州過泰安、蒙陰至清江浦過兖州、濟甯、滕縣、台兒莊、宿遷,二由青島至沙河過膠州、平度,由濰縣到煙台過登州、黃縣、萊州,三由青島至沂州府往南至台兒莊、清江浦往西北蒙陰、泰安府往西滕縣、濟甯、兖州,四由青島至煙台過即墨、萊陽,由煙至威海衛,再由青島過膠州到靈山衛,每禮拜有五次,膠澳别口每禮拜三次,每日極少,走一百裡路”。與内地業務的開通受到了膠澳租借地的歡迎,膠澳總督府發行的《膠澳發展備忘錄》中記載:“與中國山東内地通郵,是那些在山東内地工作的傳教士、工程技術人員和商人們久已盼望的事,這些事去年還是不可能的。現在,山東設立中國郵局的地方都已可以與青島通郵”。
1900年,受義和團運動影響,山東境内出現了一些破壞郵局和搶劫郵差的行為,郵政業務有所停滞。“内地郵政各路夏間北省肇亂,有一二處稍停,數日仍即開辦者,總算無甚耽誤,惟平度郵局遭人焚毀,尚未複設”,“去年建立的青島與内地間的中國郵政連接,其間因政治動亂幹擾,部分停頓。由于目前幾乎全部歐人都已離開(山東)省内地,而且大部分貿易都不景氣,所以因郵政業務的停頓而造成的損失并不大”。年内僅增設高密、周村、莒州3處,膠州郵界所轄郵局達到12處。
三、膠濟鐵路開通推進郵政發展,劃出濟南郵界管理山東西部
1900年《膠澳發展備忘錄》中,德國膠澳當局就已預言膠濟鐵路會對山東郵政産生改變:“設于保護區的中國郵局負責日常業務,而郵件的總收寄業務則由德國郵局處負責。這個安排已證明對方便本殖民地的貿易和交通發揮了良好作用。當然,一旦未來鐵路線深入内地,郵政事業肯定會發生極大變化”。
膠濟鐵路的通車證實了德國人的預期,極大提高了郵政的效率。1901年膠濟鐵路的青島至膠州段通車,邁出了快速發展郵政業務的第一步。鐵路當局與德國郵政局訂立協議,由鐵路車廂傳送封口的郵件。1906年雙方又訂立協議由鐵路配備單獨的郵政車廂并派員押送,鐵路郵路約393公裡。這極大改善了郵件原本僅靠人力運送和牲口馱遞的狀态,過去由青島送往膠州的郵件,需要兩天時間,現在隻要幾小時就可以到達。膠州當地的郵局也成為郵差往返内地各處送信的出發地點。至1901年,膠海關所轄郵界先後建立20個郵政分局,82個鋪商代辦所及14個郵政信箱。
1902年鐵路通車到達濰縣,1903年到達青州、周村,1904年到達濟南時,山東郵政已在許多商業中心地點設立了網點,建立起日益成熟的郵遞網絡。青島大港的建成同樣促進了内地與租借地及歐洲之間的郵件交換,同年4月,在中德《續立會訂青島設關征稅辦法附件》中,對通過航運郵遞進行了規定“船總應代中國運送郵袋,不收運費。該關郵政司應辦一切事宜,或自行辦理,或會同德國郵員議辦,亦無不可”。同年《膠澳發展備忘錄》記錄:“中國郵政又在山東内地增設了大量郵局和代辦處,并随之開辟了其他郵路。郵件過境傳遞量大增,這證明,山東的中國人對于現代化郵政事業所帶來的好處越來越理解了。鑒于1904年9月1日中國國内信件郵資增加了一倍的事實,這一點尤值得注意。明年可望繼續擴大郵政網路”。
郵政業務發展的同時,山東郵界劃分也發生了變化。由于山東西部地區距離青島太遠,業務不易控制,1903年大清郵政總局将山東西部區域從膠州郵界劃分出來,單獨設立濟南副郵界,并在濟南設立直接隸屬大清郵政總局的濟南總局管理郵界事務。圍繞着煙台、青島、濟南三個中心,郵政機構從城市逐漸擴展至全省各州縣。至1905年,全省煙台、膠州和濟南三個郵界共設有46個郵局,199個郵政代辦處和66個鄉村郵箱。此後通過在濟南和順德(河北邢台)間設置信差,将膠濟和京漢兩條鐵路連接了起來,進一步提高了山東和外省之間的通郵效率。
山東省内煙台、膠州、濟南郵界分别管理以下局所:
煙台郵界:煙台;黃縣、福山、栖霞、招遠、萊陽、甯海川、文登、海陽、北馬、米橋、龍口、大辛店、灤家口、諸由觀、威海衛、榮成、夏村、山集、水溝頭、小紀集、臧家莊(以上屬萊州府);濟陽、齊河、禹城(以上屬于濟南府)。
膠州郵界:章丘、鄒平、周村、淄川、龍山、新城、索鎮、張店(以上屬于濟南府);莒州、安東衛、沂水、日照(以上屬沂州府);博山、臨淄、樂安、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羊角溝、高苑、博興、金嶺鎮、淄河(以上屬于青州府);平度、蘭底、濰縣、昌邑、金家口、王台、靈山衛、夏邱、岞山、南流、丈嶺、蘭村、城陽(以上屬萊州府);高密、即墨(以上屬膠州)。
濟南郵界:德州、平原、龍山、陵縣、德平、長清(以下屬于濟南府);東平州、東阿、平陰、新泰、肥城(以上屬于泰安府);樂陵、利津、蒲台(以上屬武定府);夏津(屬臨清州);曲阜、鄒縣、泗水、滕縣、峄縣、汶上、甯陽、阿城、夏鎮(以上屬兖州府);郯城、蒙陰、費縣(以上屬沂州府);曹縣、單縣、巨野、郓城、定陶、成武(以上屬曹州府);金鄉、魚台(以上屬濟甯府);冠縣、龍家莊、茬平、高唐、恩縣(以上屬東昌府);鄭家口、故城(以上屬于直隸省河間府);油房鎮(直隸省廣平府)。
1910年,全國按照行政省份屬地重新劃設郵界,全國劃設16個郵界,33個副郵界。山東省内濟南為正郵界,膠州、煙台為副郵界,歸濟南郵政總局管轄。膠州郵界向西到羊角溝、昌樂、沂水、安東衛一線,向西為濟南郵界;向東至沙河、金沙口一帶,向東為煙台郵界。煙、青兩地郵政司遂改稱副總辦。
《大清郵政與圖》(山東部分,1908年)四、與德國客郵局的權益抗争
在海關兼辦郵政的同時,英、法、德、日、俄等列強也在山東省境内設立“客郵局”,尤其是德國“客郵局”不斷擴張勢力範圍,嚴重侵害了中國的郵政權益。
德國強租青島之初,最早使用軍艦附設的海軍軍郵局系統作通信機構,1898年1月26日,成立戰地郵局代辦處,提供郵政服務。同年4月中德簽訂《青島設關征稅辦法》,其中包括對郵政代辦處進行海關檢查的特别規定。1901年成立青島“客郵局”(時稱“德意志帝國郵局”,亦稱“德國皇家郵局”),全權負責租借地内的郵政收遞。1900年起發行4套帆船圖案的膠州“客郵”郵票及郵資明信片,規定發往歐洲、發往中國内地和本地來往郵件需使用不同面值郵票貼付郵資。而中國郵局在租借地内的業務受到嚴格限制,隻允許在膠海關内設郵件交換局一處,未開設收寄業務的郵政官局。中國郵局在租借地内沒有收遞的權力,隻負責與内地的相關郵務。青島德國“客郵局”收寄的函、包件除少量從其自辦的郵運線路傳遞外,大量靠膠海關的郵件交換局免費轉送内陸各地。1904年至1909年間,德國郵局收寄函件共787.34萬件,而膠州郵界總局所屬11個分局收寄函件共215.07萬件,僅占同期德國郵局收寄總量的27.3%。由于交換郵件數量不平衡,中德雙方郵政資費收入、勞務支出均呈明顯不對等狀态。
膠濟鐵路的修建促進了貿易和郵政的發展,德國郵局開辦了火車郵局,并趁機相繼在鐵路沿線非通商口岸的的膠州(現膠州市)、高密、濰縣、青州、周村等地設立郵局,擴展其勢力範圍,侵奪我國郵政主權。1902年山東巡撫周馥,因為德國在濰縣設立郵局,曾通知各州、縣注意防禁。同時向清政府外務部呈文:“查德人在山東内地濰縣、高密、膠州等處設立信局,遍查條約無準各國在中國設立郵局明文。現在英人在滬新議商約亦有内地英國郵局全行撤去之語,将來可照辦,德人現設山東各處信局不肯撤銷,鹹因英議商約,各國尚未簽押,是以因循觀望……”。1903年3月,清外務部以中國郵政已經辦理完善,照會各國撤銷在中國設立的郵局,同時又限制鐵路不準運送民信。然而列強對此置若罔聞,“客郵局”繼續開辦業務侵害我國權益。
1904年鐵路修至濟南,同年4月5日,德國“客郵局”擅自在濟南南關所裡街租賃房屋開設郵局,對外開辦郵遞業務。此事被濟南副郵界郵政司英國人李齊(W.W.Ritchie)發現後,告知山東洋務局進行阻止,山東巡撫下令不得租房給德國“客郵局”。海關總稅務司和山東巡撫通過外務部向德方交涉,中方認為:“各國在通商口岸辦理郵務,系指在約開之口岸,自開之口岸不應援以為例”,反對德國人于濟南、周村等自開的商埠内設局。同時山東郵局亦以“業經開辦數年,德人不應侵越”為由,通過洋務局向德方提出抗議,德方回複“中國郵政寄信遲緩,時日不定,殊于商情有礙,設局于此,原為郵寄德人函件,不寄華函”,堅持設局,改在經一路膠濟西站附近開設。後經多次交涉,1905年9月27日,雙方簽訂《中德郵政局議訂互寄郵件暫行章程》。中方認可濟南德國“客郵局”作為界外彼此交遞郵件之所,濰縣德國郵局另議暫時認可,其餘地點一并撤銷。德方認可青島已設之華局一處作為交遞需用之所,并言明山東一帶沿路火車運送郵袋與德國無關。這次郵權抗争雖然收到的是一個妥協的結果,但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我國的郵政權益,遏制了德國“客郵局”在山東的擴張勢頭。
1911年5月,中國郵政脫離海關系統改歸清政府郵傳部管轄。同時煙台、膠州郵界亦分别脫離東海關、膠海關,改稱煙台、膠州郵政分局,由濟南郵政總局直接管轄,山東地區海關兼辦郵政從此劃上了句點。此後郵界與省界一緻,山東郵界三分成為曆史。東海關和膠海關遂改在煙台和青島郵政局内設立海關辦事處,并在本關的總務科内設立郵包股,延續對進出境郵遞物品的監管職能。
透過百年郵政地圖,我們可以回顧近代山東海關兼辦郵政的曆史,1878年,海關受清政府委托在五地試辦郵政,煙台即為試點之一,東海關由此開始兼辦山東省内郵政事務。1899年,中國第一個租借地海關—膠海關設立,開展海關業務的同時開始兼辦郵政,山東由此分成煙台、膠州(青島)兩個郵界。1903年,設立濟南郵界,将山東西部地區從膠州郵界獨立出來。山東從此東、中、西部都設有郵界,直至1911年郵政移交郵傳部。33年的時間裡,海關在山東各地開辦郵局,建設郵路,對創辦和發展近代山東郵政起到了關鍵作用,遏制了外國客郵對我國郵政主權的侵奪。同時受到租借地設立、膠濟鐵路建設等曆史事件影響,山東郵界劃分具有其特殊性。綜上所述,近代山東海關兼辦郵政在山東海關史、郵政史和近代山東發展史上發揮了積極作用,有着重要的曆史意義。
中華郵政輿圖(1920年),郵界按省境劃分參考文獻:
1.《大清郵政公署備用輿圖》1903年(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館藏)
2.《大清郵政與圖》1908年(中國海關博物館館藏)
3.《中國舊海關史料》海關總署辦公廳、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編,京華出版社2001年
4.《中國海關與郵政》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書局1983年
5.《山東省志.海關志》山東省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6.《山東省志.郵電志》山東省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7.《山東郵電史稿》山東省郵電管理局史志辦公室1982年
8.《青島開埠17年——膠澳發展備忘錄》青島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
9.《帝國主義與膠海關》青島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1986年
10.青島檔案館藏膠海關檔案:《膠海關為開關添設分卡郵政局等緻山東莒州諸城等縣照會》1899年
11.《試論山東近代郵政》王欣1998年《山東師大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