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枚加蓋更名使用的校園公函封說起
時間:2024-11-08 02:13:47
2“加蓋”在中國郵政史上屢次登場,特别是郵票,被用作最常用的應急方式,同時也誕生了一批珍郵,如紅印花加蓋郵票、萬壽加蓋郵票等。這種辦法也見用于信封,下面這枚校園公函封即為加蓋更名使用,記錄了華東師範大學建校史。
該實寄封為中式紅框豎式,寄往江北仙女廟(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背貼紀18的400元一枚和普4的800元兩枚,合計為平信800元加挂号1200元郵資,銷上海第10郵政代辦所1953年4月21日戳,并蓋有江蘇江都(仙女廟)1953年4月22日落地戳,封背殘存挂号條(圖1、2)。該封原為私立光華大學公函,在原校名上用隸書條章加蓋“華東師範大學”後使用。
1951年7月17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宣布,經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準,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基礎,成立華東師範大學,校址設在原大夏大學校區。大夏大學附屬中學和光華大學附屬中學合并為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設在光華大學校區。8~9月間,同濟大學動物系、植物系,複旦大學教育系,滬江大學音樂系以及東亞體育專科學校陸續并入華東師範大學。10月16日,學校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正式宣布華東師範大學成立。剛建校時學校設有教育、中文、外文、曆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體育共11個系,全校共有教職工338人,學生1032人。1972年,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院校合并,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1980年,恢複華東師範大學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學院先後并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已經發展成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為國家“雙一流”高校建設單位。3
4
封上蓋銷的第10代辦所日戳為大夏大學郵政代辦所,于1931年2月2日開業。抗戰爆發後,大夏大學内遷辦學,代辦所随之停業。抗戰勝利後,大夏大學回滬複校,1947年1月代辦所恢複。華東師範大學成立後繼續沿用,1955年6月1日成立華東師大郵政所,先後編為59所和62-1所,目前隸屬于普陀區郵政分公司曹楊新村支局。
信封背面所寫“上海虹口歐陽路二二一号”即為原光華大學歐陽路校區。光華大學自建校以來曾幾易其址,1925年建校在霞飛路舊校址,今為淮海中路某地段。1927年遷至大西路舊校址,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後,大西路校址被日軍夷為平地。1947年,私立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搬遷至光華大學大西路舊校址辦學。1951年6月,華東紡織工學院(後發展為東華大學)在該址成立,現為東華大學延安西路校區。大西路校址被毀後,光華大學和附中遷入公共租界内的漢口路“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大樓”3樓和8樓繼續上課。期間張壽镛校長委托當時正在四川的商學院院長謝霖在大後方籌備光華大學成都分部(後成為成華大學、西南财經大學),學校随後一部分内遷入四川。在上海的本部不再公開招生,後對外改稱學社和補習班:誠正文學社,即文學院;格緻理商學社,即理學院和商學院;壬午補習班,即附屬中學。由成都分部代為呈奉教育部批準備案,并準許在該兩學社之畢業者,仍作為光華大學畢業生,給予學位。1945年抗戰勝利後,上海本部複校,成都分部所有校産贈與四川省。1946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撥給虹口區歐陽路兩所毗鄰的舊日僑學校(原日本女子商業學校、女子高等學校)作為光華大學和附中的校址。1946年秋,光華大學暨附中從漢口路遷至歐陽路校址,直至1951年10月成為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址。後成為上海财經學院、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無線電七廠所在地,今為虹口區綠洲紫荊花園小區。
加蓋更名使用的校園封,不僅體現了一所高校的建校史,更呈現了建校時期物資匮乏、百廢待興的局面,對于之前學校遺存物資并沒有遺棄了之,而是加蓋後繼續使用,才使這件獨特的實寄封依然存世于65年後的今天。
參考資料:邢舟,顧楠等.中國校園郵局(第二版)[M].中國郵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