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國展”:做一個幸福的郵迷
時間:2024-11-08 02:32:21
站在“郵展百年”的時間節點上,自然會讓人回望來路,但更多的還是展望未來。在實際用郵銳減的今天,郵票向何處去?集郵向何處去?這已成為郵迷們常常探讨的熱門話題,看好者有之,唱衰者也有之。但不管如何,今天我們的“國展”正以實際行動在“向前看”,與時俱進地首次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地集郵及反映改革開放40周年發展成果的命題集郵兩個新鮮類别,讓集郵更接地氣、聚人氣,讓集郵在百年後的今天繼續煥發曆久彌新的魅力。
實地采訪“國展”,展品之豐自然是最大亮點,而現場人氣之旺亦令人印象深刻。據報道,本屆郵展吸引了4萬餘名觀衆前來觀展,開幕式當天進館人數就超過了1.5萬人,可謂觀衆如雲,關注度頗高。而這麼多郵迷來到“國展”現場,都是如何安排時間行程的呢?出于媒體人的好奇心,我在現場留意觀察了一下郵迷衆生像。
先說說我自己,自然是背負着報道任務而來,于是在開幕首日跟完儀式後,隻匆匆浏覽了一下參展郵集,便又投入到緊鑼密鼓的現場活動中,第二天亦是如此,因此隻是較為仔細地看了傳統類的幾部郵集,其他就隻能走馬觀花了,留下了一些遺憾,盡管如此,仍感覺受益匪淺。在觀展過程中,我遇到了幾位“取經派”郵迷,在展框前他們駐足良久,還不時互相讨論幾句。交談中得知,他們來到“國展”目标明确,實際兩天半左右的展出時間都會泡在展場學習觀摩。機會難得,“國展”郵集中有不少珍稀郵品,如此近距離一次看個夠,确實非常滿足,且很多郵集的組集思路及郵品甄選也值得借鑒。一問之下,這些郵迷果然都有制作郵集的經驗,有的還曾在各級郵展中獲過獎。其中一位郵友對郵政曆史最感興趣,他表示此次郵展看得過瘾,他個人尤其對兩部關于“郵資已付”郵戳的郵集十分感興趣,因為這類題材和自己的收藏方向接近,于是他便将每一個貼片都拍下來,準備回去繼續鑽研。
還有一類“兼收派”郵迷,看展的同時也會兼顧做實寄郵品及淘郵。此次郵展的特供郵品被安排在展場外專區銷售,我看到不少購到小全張的郵迷就地便開始制作實寄封,一個手持小全張的大學生也湊過去詢問怎樣貼票蓋銷合适,說是特意前來幫外地同學做郵品的,立刻有熱心郵友在她的封上指指點點,提示貼票蓋銷的種種注意事項,咱們郵迷果然都是熱心人啊。有人出現補資問題,馬上有郵迷掏出自己的“儲備”—一把低面值普票,熱情地一揮手:拿去用!這架勢簡直豪氣沖天。一層展廳安排了展商銷售區,見一位郵迷正在某攤位翻找實寄封片,我便上前攀談,他拿出一摞“新進項”悄悄告訴我:有點小貴,3塊錢一枚,不過自己專門收集帶“中山”和“橋”的地名戳,遇到了自然要收入囊中。問他組集嗎?他說目前沒有,還處在自得其樂階段,等時機成熟了也會嘗試組集,讓我不禁為這種興之所至、随遇而安的好心态點贊。
展場裡,此次郵展的JP片十分暢銷,行前我也打算買一些寄給相識的郵友,為此還專門準備了一個名單。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主辦方将主舞台的嘉賓區一直開放,因此我買到JP片後得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嘉賓席上書寫名址。寫完已近下午閉展,我趕緊跑到展場外,加入到蓋戳的隊伍中。在蓋戳區,各類戳一字排開,還算寬敞,但我所排的“10個以上戳隊”卻很久都不向前移動,看來大家的蓋戳任務都很繁重啊。正等得百無聊賴之時,旁邊“郵資機戳隊”忽然傳來熱情的打招呼聲,擡頭定睛一看,原來是河南黃河集郵研究會的李建平老師,我們在北京的一次活動中見過面,這可真是他鄉遇故知啊。無奈現場人聲鼎沸,李老師跟我說話基本要靠“喊”,但還是隻能聽個隻言片語。不過,在這種郵友紮堆兒的地方,又怎麼會寂寞呢?我和一起排隊的幾位上海、安徽郵友一會功夫就聊開了,安徽郵友來自距常州很近的滁州,據他介紹他們這次得地利之便,便相約組團一起來看“國展”。他打趣我:《集郵博覽》的編輯也要排隊嗎?我笑着回他:我們當然需要體驗下生活。歡聲笑語中,排隊時光也顯得不那麼枯燥了。
聚精會神
展廳外的繁忙景象第二天郵展“挂花”,我穿行在展框之間拍照準備在微信平台報道,正巧與兩位獲獎的郵集作者不期而遇。一位是來自廣東的王曉強,他的傳統類郵集《倫敦版孫中山像及加蓋“限省貼用”郵票》獲得了金獎,另一位是來自江蘇的瞿百順,他的郵政用品類郵集《中國郵資信封(1956—1970)》獲得了金獎,在恭喜兩位老師獲獎的同時,我也注意到兩位老師的年齡差:一位年輕有為,另一位則資深望重,恰好代表了集郵界裡一老一少兩大群體。對于自己投入心力制作的郵集能夠獲得“國字号”的肯定,兩位老師自然是喜上眉梢,他們應該是“國展”上最幸福的“專業派”郵迷了。
能夠參與“國展”的郵迷是幸福的,專業性和普及性兼具讓這屆“國展”成為每位郵迷都能“各取一瓢飲”的歡聚。走筆至此,又回想起“國展”的熱烈場面,一張張投入的面孔似乎又浮現在眼前,讓人難忘懷。集郵,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把我們聯結在一起,歡樂分享,郵緣永續。(本欄責編:黃勇)
2018年5~7月郵票、郵資封片發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