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獨取集郵大河的一瓢飲

時間:2024-11-08 02:48:59

這本圖錄原本就是《集郵博覽》的一部繪圖史。經曆了十餘年的奮鬥,很多記憶已經在歲月的侵蝕下變得漫漶不清了,而張宇、李永生二位先生的圖錄把它們拖到了眼前,那些人、那些事,重又新生。特别是早期複刊前的那些情節,遙遠得漫無邊際,如果不是血緣的關系,就好像在聽别人的故事。但是,這本附贈品圖錄,卻一下子把我們推回到了陽光燦爛的20世紀80年代。以2007年複刊為分界線,前後的博覽贈品風格差異之大,完全出乎想象,從古風純樸到變幻革新,體現了博覽生存理念的變化。如果不是張李二人的潛心收藏,就難以提供這樣一幅直觀的對比畫面。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知未來向何處去,這是圖錄帶給博覽人和無數熱心讀者的一份真誠的禮物。

文獻集郵是一個特殊的集郵門類,它的特殊性在于超越了本體,超越了功利。中國古人講究功夫在詩外,做文獻集郵恰恰是把收藏的功夫延展到了郵票之外。郵票本體雖然内容博大精深,但她是養在深閨人難識,設想我們隻是收藏郵票而沒有跟之而來的研究與探讨,如何能夠揭示出藏于其間的美呢?根之于本體,而超越于本體,相互依存,相互映照,才是一種完美的價值呈現。郵票與價值的内在聯系既是天然的紐帶,也是她的原罪,沒有哪個集郵人可以不問價值,隻問收藏的。郵票的價值融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為一身,這個特點為我們評判郵德提供了唯一的标尺。而文獻集郵卻巧妙而自然地繞過了這個陷阱,在價值問題上,文獻的社會屬性遠遠高于她的自然屬性,事實也是如此,少有為了賺錢而去玩文獻集郵的。文獻集郵清風道骨,超越功利,平淡中反添了幾分灑脫和自如。

佛教裡有一個故事,一個人口渴難耐,來到一條大河旁邊,想喝水,卻為難起來。佛祖問,你為難什麼呢?他說,這麼多水,我喝不下,該如何是好?佛祖笑一笑說,弱水三千,取一瓢飲。集郵就是一條大河,張李二位先生獨飲《集郵博覽》附贈品這一瓢飲,是有大道存乎其間的呀!

(作者系中國郵政文史中心副主任、集郵博覽雜志社社長)(責編:黃勇)

《〈集郵博覽〉附贈品圖錄》(1984—2017)

2018年“5.18”世界博物館日來臨之際,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集郵博覽〉附贈品圖錄》(1984—2017)一書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首發。作為一部實用工具書,該書為文獻集郵的專項研究填補了空白。

該書由吉林省的張宇、李永生兩位先生經過多年的專項收集整理共同編著而成,書名由中國郵票博物館首任館長、著名郵學家孫少穎先生題寫。中國郵政文史中心副主任、集郵博覽雜志社社長呂興華先生為該書作序。全書116頁,彩色印刷,内頁采用輕型紙彰顯其典雅與質感,規格與《集郵博覽》雜志相同,定價68.00元,印量800冊(精裝本100冊)。每部書均贈送編号發行的馬片加印“藏書票”一枚。

《集郵博覽》附贈品是《集郵博覽》雜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種類豐富且形成了多個系列,更重要的是能佐證《集郵博覽》從創刊至今30餘年的發展曆程。《〈集郵博覽〉附贈品圖錄》以發行時間為序,收錄了《集郵博覽》(原名《北京集郵》)從創刊伊始至今30多年來随刊附贈品的歸類與研究,将《集郵博覽》的附贈品全面、系統地以圖錄形式予以展示,為讀者收藏、鑒賞、研究、交流此類集郵文獻衍生品提供了詳實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