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歲月話通信
時間:2024-11-08 03:09:37
1938年,日軍的魔爪伸向了我國淮北地區,戰争的烽火到處肆虐,各縣相繼淪陷。此時的淮北安徽蒙城,還籠罩在硝煙的陰影之下。
1939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秘密抗日組織“蒙城青年抗敵協會”在秘密交通聯絡點—大同書店,正在傳唱店歌。
天還沒亮雞叫連聲書店門前有人影問你咋不吭聲
黉(hóng)巷口裡鼠狼暗中盯門縫裡有燈光信号就是燈滅燈又亮
天還沒亮雞叫連聲送你一捆大蔥買一擔柴火
天氣太冷翻書時要記清黨的任務重聯絡信号看門前挂燈籠
這首歌是書店經理楊子儀和戰友們聯絡的暗語,是地下活動規避危險的手段。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大同書店仍然要承擔大量的工作任務—籌集抗日經費,搜集情報,運送物資,發展黨員和進步青年,秘密傳遞共産黨創辦的《新華日報》《拂曉報》《群衆周刊》《解放周刊》等。1940年3月,楊子儀、李季臣、盧錫璜、尚志忠4名交通聯絡員,為掩護戰友們撤退被捕,遭受嚴刑拷打,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最後全部慘遭殺害,這就是震驚當地的“蒙城慘案”。
當年烽火歲月的殘酷鬥争,交通郵政的生死一線,是淮北抗日根據地的真實寫照。根據地的交通郵政呈現明顯的軍事特征和專業特點,體現了戰争年代廣大交通員不怕犧牲、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1938年9月,新四軍遊擊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奉中共中央的指示,率領373人從河南省确山縣竹溝東進豫皖蘇地區,駐紮在河南永城,安徽亳縣、渦陽一帶,開展秘密交通,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淮北抗日根據地東瀕運河,西達商(邱)亳(縣)公路,北依隴海鐵路,南抵淮河,被津浦鐵路分割成東西兩部分。北面與冀魯豫和山東抗日根據地接壤,東面與蘇北和蘇中抗日根據地毗鄰,南面與淮南抗日根據地相連,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系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經過幾年艱苦卓絕的奮戰,1941年8月,在豫皖蘇和皖東北根據地的基礎上,形成了淮北抗日根據地,到抗日戰争結束時,面積4萬平方公裡,人口600多萬,建立了23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
二、風雲多變—交通郵政組織機構的多樣性
戰争時期,敵我犬牙交錯,局勢風雲變幻。為适應戰事的需要,淮北抗日根據地的交通機構被迫先後頻繁調整,撤銷與成立,似乎在瞬息之間,名稱也不太容易穩定。這期間,交通機構主要有豫皖邊區黨委交通科、蘇皖區黨委交通科、皖東北區黨委交通科、淮北區黨委交通科、淮北交通總站、新四軍四師總兵站、淮北蘇皖邊區交通總局等機構。
先說津浦鐵路以西。1938年11月,中共豫皖邊工委在鹿邑縣成立,設立秘密聯絡站,随部隊開展工作。工委還先後在亳縣、渦陽建立新四軍聯絡站。1939年3月,工委撤銷,中共豫皖邊省委成立,聯絡站改成省委交通科,交通員有10多人。5月,中共豫皖邊省委在阜陽成立皖北特委,先後設立交通聯絡點(站),派遣專人負責交通通信。8月,中共豫皖邊省委撤銷,中共豫皖邊區黨委成立,9月,改名為豫皖蘇邊區黨委員會,下設交通科,科長鄧寅冬,下轄縣委交通站。之後,先後開辟蒙城、臨泉、太和、沈丘(1940年遷至界首)交通聯絡站。邊區黨委撤銷駐阜陽的皖北特委後,1940年5月,在渦北設立中共皖北特委,派遣專職交通員負責文件、信函的傳遞。8月,皖北特委改為地委,12月又改為中共渦浍地委,交通工作一直未中斷。淮北地區泗五靈鳳縣交通局活動舊址(1943年—1945年)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豫皖蘇邊區鬥争失利,少數交通人員轉入地下堅持鬥争,各級交通機構随新四軍四師主力和邊區黨委,越過津浦鐵路,向東撤到皖東北,與當地的黨委和交通機構進行整合。
再說津浦鐵路以東。1938年10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在皖東北已經組建中共特别支部,建立與工委和黨的山東分局的聯系。同年12月,山東分局在邳(縣)、睢(甯)、銅(山)地區成立中共蘇皖特委。蘇皖特委及其所屬各縣委、工委設立專職交通員,建立秘密聯絡點,傳遞來往信件。1939年3月,山東分局建立中共皖東北特委,通過秘密交通,領導泗縣、五河、靈璧、宿縣等地黨組織。6月,中共蘇皖邊區黨委在邳(縣)南成立(9月移至泗縣張塘),蘇皖特委、皖東北特委先後撤銷。12月,蘇皖邊區下設黨委交通科,科長李天鈞,配備政治交通員,建立通往山東分局和一、二、三地委交通幹線,傳遞黨的文件。1940年9月,蘇皖邊區黨委及其交通科随部隊東進淮海地區,交通科建立了至皖東北、邳睢銅和鹽阜地委的交通線。10月,皖東北地委交通科成立,賈俊久任科長。
1941年5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成立。華東局撤銷了蘇皖邊區黨委和皖東北地委,成立了淮海區黨委和中共皖東北區黨委,皖東北地委交通科改為皖東北區黨委交通科,科長由原來撤往皖東北的豫蘇皖邊區黨委交通科的鄧寅冬擔任,副科長由賈俊久擔任,交通人員20多人。6月,在交通科的基礎上,成立了皖東北行署交通總站,加快報刊和宣傳品的遞送。
8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将淮河以北、隴海路以南、運河以西、津浦鐵路以東(大緻與抗日戰争初期的皖東北地區相同),劃為淮北蘇皖邊區,成立中共淮北蘇皖邊區委員會,下設邊區黨委交通科,對外也稱淮北蘇皖邊區行署交通總站,金求真任科長兼交通總站站長,賈俊久任副科長兼總站副站長,全科人員40多人。從1941年底至1942年上半年,各縣交通站相繼成立,邊區至各縣也都建立了交通幹線。
1942年11月,日僞軍對淮北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規模大“掃蕩”,區黨委交通科副科長賈俊久帶領7名交通員随區委和第四師行動,做通信聯絡工作,其他交通員分散到各縣開展工作。33天反“掃蕩”勝利後,區黨委和新四軍第四師司令部為了解決戰時交通問題,于1943年2月,成立四師總兵站,站長楊樹民,副站長賈俊久,政委楊明才,總站下設一個直屬分站(有一個20多人的通信排)和高良澗、鄭集兩個中心站,中心站下轄若幹分站。區黨委交通科部分人員調入總兵站。
随着鬥争形勢的好轉,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7月,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建立交通的指示精神,淮北行署交通總局在泗南縣(今洪澤縣)半城成立(黨内仍稱交通科),金求真任局長,新四軍四師郵檢所劃入總局,所長陳守川兼任副局長,總局下設業務、行政、發行、總務、收發等科室和直屬一分局。1943年底,組建了八局九區級交通所共計80多個,基本解決了區級黨的交通通暢問題。
為了加強宿東地區和津浦鐵路以西敵占區共産黨的工作,中共宿東地委在艱難的情況下設立專職交通員和秘密聯絡站。1943年7月,在秘密交通的基礎上,宿東地區交通總站成立,為恢複豫皖蘇邊區做了大量工作。
1944年8月,新四軍第四師越過津浦鐵路回師路西,收複豫皖蘇失地,豫皖蘇黨政機關随之恢複,豫皖蘇交通總局也随之成立,各縣相繼成立交通局(科、站)。到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前夕,淮北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以邊區交通總局為領導的各地、縣、區的交通機構,保證了黨、政、軍各級機關交通通信任務的順利完成。
淮北抗日根據地交通組織機構變化大緻如下:
一是豫皖蘇邊區,先後有:
1.新四軍遊擊支隊駐亳縣聯絡站(1938年底-1939年春)、駐渦陽聯絡站(1939.7-1940.3)。淮北蘇皖邊區交通總局局長賈俊久送信用的皮包2.中共豫皖邊區黨委交通科(1939.8-1941.5),科長鄧寅冬。
(1)阜陽縣委交通聯絡站(連老大飯店,1939.9-1941)
(2)蒙城工委聯絡站(蒙城大同書店,1939.10-1940.3)
(3)臨泉縣委聯絡站(東關青年書店,1939.10-1940)
(4)阜臨太中心縣委聯絡站(臨泉協興文具店,1939.11-1940.12)
(5)太和縣委聯絡站(太和崔營,1939-1940年底)
(6)沈丘縣委聯絡站(沈丘大丁營,1939年底-1940年底)
(7)界首特支聯絡站(界首豫隆商行,1939-1940年底)
(8)益友小商社聯絡站(界首中山街,1940.7-1944年春)
(9)皖北地委交通聯絡站(臨泉協興文具店,1940.12-1941.5)
二是蘇皖邊區,即中共蘇皖邊區黨委交通科(1939.12-1941.5),科長李天鈞。下轄邳睢銅和皖東北兩個地委交通科,前者科長金展(1940.5-1941.7),後者科長賈俊久(1940.9-1941.5)。
三是皖東北區,即中共皖東北區黨委交通科(1941.5-1941.8),科長鄧寅冬,副科長賈俊久。
四是淮北邊區,先後有:
1.中共淮北區黨委交通科(1941.5-1941.8),科長金求真,副科長賈俊久。
2.淮北交通總站,站長金求真(兼,1941.81943.7),副站長賈俊久(兼,1941.8-1943.2)。
3.新四軍四師總兵站(1943.2-1943.7),總站長楊樹明,副總站長賈俊久。下有:直屬一分站、第一中心站、第二中心站。
4.淮北蘇皖邊區交通總局(1943-1945),局長先後為:金求真、楊樹明、賈俊久,副局長先後為:陳守川、高景雲、石光。
(1)直屬一分局(不久改為業務室)
(2)邳睢銅地委交通科
(3)邳睢銅地區交通總分局
(4)泗陽縣交通局(站)
(5)泗南縣交通局(站)
(6)泗宿縣交通局(站)
(7)泗五靈鳳縣交通局
(8)泗靈睢縣交通局
(9)淮泗縣交通局
(10)淮寶縣交通局
(11)洪澤縣交通局(站)
(12)宿東縣交通局(站)
(13)蕭銅縣交通局(站)
(14)盱鳳嘉縣交通局(站)
(15)運河特區交通局
(16)半城直屬區交通局
(17)宿東地區交通總站
(18)靈璧中心縣交通局
(19)宿靈縣交通局
(20)靈璧縣交通局
五是淮北津浦路西交通二分局(1945年3月以後)局長劉義,下設交通科、分發科。先後有:
(1)宿淮蒙交通情報站
(2)宿蒙縣交通局
(3)宿懷縣交通局
(4)永(雪)渦縣交通局
(5)雪商亳縣交通局
(6)宿西縣交通局
(7)蕭縣交通局
(8)夏邑縣交通聯絡站
(未完待續)
(責編:焦冰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