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尺牍話滄桑
時間:2024-11-08 03:25:43
2
3曾經鴻雁傳書,魚傳尺素,筆端訴說情思無限。郵品存留至今,浸透着歲月的磨砺,曾經的場景雖已難現,卻總能遺存下線索幾絲,讓我們去追憶往昔。
集郵與我的緣分從出生就悄然注定,除了媽媽幫我從信封上鉸下的一枚枚透滿油墨香味的五彩郵票,每歲年末爺爺都會去郵局購一本年冊,然後在扉頁題詩一首贈予我,積累至今已近20冊。從牙牙學語到蹒跚學步,從懵懂無知到青春勃發,郵票見證了我的成長,也讓歲月的往昔串成了魂牽的記憶。郵票之于我,除了幼時信箋上斑斓的一角,又仿佛思緒漫遊的船隻,停泊在市井小巷,個中故事娓娓道來。一時令我好似置身梨園,看盡才子佳人低吟淺唱;一時又仿佛寄情萬裡河山,壯士斷腕勇破樓蘭。郵票背後承載着歲月滄桑,述說着過往的牽連羁絆。
前段時間,機緣巧合,我得到了一件民國帆船實寄封,格式信封上印刷的寄件信息“奉天西華門真正稻香村信緘”引起了我的關注,奉天乃沈陽的舊稱。據史料記載,1916年謝自林先生闖關東,将源自蘇州的“稻香村”糕點帶到時稱盛京的沈陽,并在小西邊門裡挂起了“真正稻香村”招牌,這家店後來遷至中街的東南邊,也就是上面這件信封上的地址所在(圖2,奉天“真正稻香村”舊影)。
此件郵品越北跨南,從奉天(今沈陽)寄往安徽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貼北京二版帆船4分郵票1枚,銷蓋三格式奉天郵戳。郵戳的年份已然模糊,其中月、日經辨識為“九月四日”,而寄信人的落款日期卻為“七月廿日”,之所以相差甚遠,應該是公曆和農曆的原因。為了查清楚這件郵品的寄發年份,我首先從4分的平信郵資入手。經查,民國外埠使用4分郵資的時間段為“1922年11月1日—1922年12月31日”和“1925年11月1日—1932年4月30日”,同時比照《公農曆對照表》,在這兩段時期的近10年内,公曆為9月4日而與農曆七月廿日相同或相近的年份隻為1928年,即民國十七年。公曆1928年9月4日為農曆戊辰七月廿一日,這說明寄信人于9月3日(七月廿日)書信,隔天(七月廿一日)郵寄。由此可以斷定,奉天郵戳的年份為民國“十七年”。
信封左下側印刷了“中國電話第七四七号”,這表明奉天當時的電話業務已在千門以上。根據《沈陽市志》(交通郵電卷)記載:盛京電報分局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利用電報線開辦了長途電話,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辦了市内電話。至民國十七年(1928),奉天的長途電話線路已有1376.5公裡,而市内電話的總容量已超過2500門。由于業務的需要,奉天的“真正稻香村”也使用上了當時應該還屬稀奇的電話,其火紅的生意規模可見一斑。4
5奉天西華門的“真正稻香村”源自坐落在蘇州觀前街東側的老字号“稻香村”。蘇州“稻香村”始創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據成稿于民國二十年(1931)左右的《醇華館飲食脞志》一書記載:“店主沈姓……設肆于觀前街,奈招牌乏人題名,乃就商于其摯友,友系太湖濱莳蘿蔔之某農,略識之無,喜觀小說,見《紅樓夢》大觀園有‘稻香村’,即選此三字,為沈店題名。”清末民初,滬甯一帶及北方多地商家借蘇州“稻香村”的名望,以“稻香村”為名号開辦茶食店。民國初年(1912),魯迅先生寓居北京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的“補樹書屋”,短短兩年多時間,有記載赴“稻香村”購物的經曆達十數次之多,而另一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筆端也多次留下了“稻香村”糕點之香。
伴随着各地“稻香村”紛紛興起,蘇州“稻香村”為了保護自己的字号,于民國十四年(1925)向農商部申請了“稻香村”商号注冊執照,并注明了“稻”圖商标,奉天西華門“真正稻香村”在此件信封背面所印制的注冊商标圖案以及其在店号前所加的“真正”二字證明了其蘇州分号的純正血統。追尋着曆史的軌迹,現今的沈陽“稻香村”在原先奉天“真正稻香村”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又重新彙入了蘇州的“稻香村集團”,讓經久不衰的中華老字号煥發着新的光彩。
今天,當我再次凝視眼前的這枚百年舊封,仿佛回到那個時代奉天西華門的“真正稻香村”号内,喧嚣的市井漸漸安靜,忙碌了一天的王正甫先生正伏案昏暗的燈下,給遠在徽州迪光堂的方彭年先生書信,筆墨之下峰回路轉,封上仿佛沁帶着“稻香村”糕點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