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奇異酒香 肆意方寸

時間:2024-11-08 03:27:44

在世界各地,不管什麼民族膚色,過節聚餐或有朋自遠方來,美酒助興總是不可或缺的傳統風俗。來吧,讓我們漫步在方寸中,邊聞酒香,邊探訪了解地球村的各處村民還有什麼釀酒高招。

一般而言,我們常見的酒多半是用葡萄(圖1,法國)或五谷雜糧(圖2,黎巴嫩)釀成的,如法國的波爾多紅酒(圖3,法國),捷克的比爾森啤酒(圖4,捷克),我國的貴州茅台、西藏青稞酒、江浙一帶的女兒紅等,但實際上釀酒的原料卻是多元的,一方水土釀一方酒嘛。

在西非和中東地區,棕榈樹是常見的植物(圖5,阿聯酋)。其中的酒棕榈樹比較特别,除了遮蔭、籽可榨油、纖維可搓繩之外,它還是當地人的天然“酒窖”。酒瘾來時,爬上酒棕榈樹,在樹幹上用刀切割開一個小口子,把酒具對準割開的口子固定好就可以了(圖6,岡比亞)。棕榈酒會自動流入酒具,一般每天早上挂上去,第二天天亮前取下來。一棵樹每晝夜大約可以收集到4升酒。這種酒加蓋後“釀”的時間以小時計,一般醇化幾小時即可小酌,酒精含量約3%。西非人每天可以喝下大約2升左右,用來預防瘧疾。這種酒多喝也能醉,當地有黑猩猩折斷樹幹後舔酒舔到醉的。榈農一般趕早集去酒市賣酒,因棕榈酒不能長時間存放,存放時間超過4天時,顔色就由白變成棕紅色,變質了。這種棕榈酒,實際上完全是樹裡的液汁,是真正的純天然酒。一棵酒棕榈樹的産酒周期隻有兩個月,采集完後就隻能砍柴燒了。這個活兒技術含量最高的一步是需要準确地确定哪棵樹已經成熟。然而樹的成熟與否和口感好壞并沒有顯著的标志,隻能憑樹葉開始彎曲下墜的程度來判斷。當你選擇了可以開采的酒棕榈樹後,還要付出艱巨的勞動,先清理樹幹,用一種編織好的樹條,把自己綁在樹幹上,或者搭一個木架子站在上面,用大刀将一層老化的樹皮和樹枝砍掉,再在樹幹上找一個适當的位置鑿一個約20厘米的小洞,用樹皮或樹枝削一個半圓的引酒槽,将樹汁引到懸挂在樹上的塑料瓶裡。采集棕榈酒已有很久的曆史,圖7是1906年當時的法屬剛果發行的明信片,讀者可見到100多年前黑非洲原住民的“酒神”們是如何在自家院子前取酒作樂的。

墨西哥盛産仙人掌(圖8,墨西哥),同樣是多肉類植物的龍舌蘭作為一種食物資源在中美洲至少已有9000年的曆史。公元3世紀時,居住于中美洲地區的印第安人早已發現發酵釀酒的技術,他們取用龍舌蘭來釀成普爾魁酒。後來西班牙的士兵們占領墨西哥的時候,由于從歐洲運輸葡萄酒和其他烈性酒來美洲成本昂貴,于是設法學印第安人就地取材釀酒,再将歐洲的蒸餾技術和橡木桶儲酒法帶到新大陸,用蒸餾的方式提升原始普爾魁酒的酒精度,這種新産品于是成功取代了葡萄酒,供給這些殖民者飲酒作樂,并獲得了麥斯卡爾的名稱。在麥斯卡爾這類酒中堪稱極品的是特其拉龍舌蘭酒,現已成為墨西哥的國酒。但并不是所有龍舌蘭都能釀酒,如生長在緯度稍高的美墨邊境處的沙漠龍舌蘭(圖9,美國)就不行。特其拉鎮是位于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達拉哈拉市西北50公裡處的一個小鎮。在特其拉火山腳和格蘭德河河谷間有一片面積34658公頃的土地,它是廣袤的藍色龍舌蘭生長地(圖10,墨西哥)。這種外形很像個大菠蘿和劍麻的植物,姿态實在是溫柔不足,骨感有餘,給人以好鬥的感覺。且葉汁有毒,可刺激皮膚,産生灼熱感。但喜歡的人,一定會覺得龍舌蘭田野要比法國普羅旺斯地區民居後院的薰衣草更好看,它的顔色介于綠色和藍色之間,而且更神奇的是,這裡的藍色龍舌蘭葉子永遠像寶劍一樣筆直鋒利,絕不打蔫。它要經過10年才能成熟,然後花莖突然瘋長,開花時最長的花莖可達4米,蔚為壯觀。為此也耗盡了它全部的能量,不久便會枯死。把瘋長前龍舌蘭外層的葉子砍掉,僅取其接近根部的鱗莖,最重可達50公斤,巨大的鱗莖充滿香甜、黏稠的汁液,然後再把它放入爐中蒸煮以濃縮甜汁,并且把澱粉轉換成糖類。再送到另一機器擠壓成汁發酵,果汁發酵達酒精度80度即開始蒸餾。龍舌蘭酒在銅制單式蒸餾釜中蒸餾二次,未經過木桶醇化的酒,透明無色,稱為白特其拉,味道較嗆,醇化後的稱金特其拉,因淡琥珀色而得名,通常在橡木桶中至少貯存一年,味道與白蘭地近似。木桶裡的存放會讓龍舌蘭酒的口味變得比較濃厚一點,因為酒會吸收部分橡木桶的風味甚至顔色。一般來說,專家們都同意龍舌蘭酒最适合的陳年期限是四到五年,超過後桶内的酒精會揮發過多。墨西哥産的金色特其拉酒是世界各地調制瑪格麗特酒不可或缺的成分。瑪格麗特雞尾酒創作自1926年,洛杉矶調酒師簡·杜雷薩和女友瑪格麗特在一次打獵中,女友不幸中流彈身亡。為了紀念愛人,他調制了這款以愛人名字命名的酒,一舉獲得了1949年全美調酒師大賽冠軍。金色特其拉代表他的墨西哥女友,青檬汁代表他酸楚的心,而鹽代表了他的眼淚。如今,墨西哥每年生産5000萬升麥斯卡爾酒,其中1/3出口到一百多個國家。2014年中國市場已對墨西哥龍舌蘭酒開放。由于釀造該酒的藍色龍舌蘭隻在特其拉鎮生長,造成其價格昂貴。但在這個小鎮裡,特其拉酒卻跟紮啤一樣普遍。當地人喜歡就着一盤烤仙人掌和炸蚱蜢,用小杯細斟慢飲。在首都墨西哥城人們喝特其拉很有講究。首先把鹽巴撒在手背虎口上,用拇指和食指握一小杯特其拉,再用無名指和中指夾一片檸檬片,迅速舔一口虎口上的鹽巴,接著把酒一飲而盡,再咬一口檸檬片,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手法像變魔術般娴熟。這是因為特其拉酒勁兒大,有鹽和酸橙的調節喝起來就不那麼烈了,但飲後會進入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圖12是在首都墨西哥城酒吧裡特其拉酒的推銷女郎,其着裝很有墨西哥範兒。在2006年召開的世界遺産大會上,特其拉的龍舌蘭景觀和古代釀酒設施一同被收入《世界遺産名錄》,這是繼法國聖艾米利永的波爾多葡萄酒1999年進入世遺後的第二項酒文化獲此殊榮。我國的茅台仍在申遺中,夢想尚未成真。

在加勒比的阿魯巴小島上盛産蘆荟(圖13,阿魯巴)。它與龍舌蘭雖然是不同的品種,在外形上卻有着驚人的相似,隻是個頭小一點。蘆荟具有一種可以鎮痛的物質,隻是這種物質非常苦,常用于醫學或者美容。令人驚喜的是,蘆荟并不像其他苦味植物一樣,用它釀出來的比特酒并不會帶上植物的苦澀味,反倒有種令人頭腦清醒的特殊香味,加勒比風味十足。目前該島這種酒已能量産(圖14,阿魯巴),成為出口換彙的支柱産業。

牙買加是加勒比海最大的講英語國家。其獨特文化融合了非洲色彩、西班牙風格和英國傳統,并打造出一個熱情洋溢、友善好客的民族。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方殖民者從西非引進黑奴,在牙買加一帶廣泛種植甘蔗,在榨取甘蔗制糖時剩下許多殘渣,如不及時打掃過幾天會發出酒味。這種副産品稱為糖蜜。于是人們把糖蜜、甘蔗汁混在一起,發酵釀酒。圖15就是牙買加的蔗林,遠處冒煙的就是生産糖及土酒的工廠。但當時的釀造方法非常簡單,酒質不好,這種酒隻有種植園的奴隸們喝,而奴隸主們則喝葡萄酒。1745年,英國海軍上将弗農在航海時發現手下的士兵患了壞血病,因此,他命令士兵們停止喝帶來的歐洲啤酒,改喝西印度群島的這種土制糖酒,結果把病治好了。這些士兵為感謝他,稱弗農上将為老朗姆,朗姆在英語裡意即怪人,而把這種土酒便稱為朗姆酒。後來從歐洲引進了蒸餾技術,并加入特殊的生香酵母和産生有機酸的細菌,經過發酵、蒸餾,在橡木桶中儲存3年以上,土朗姆就成為了現代爽口的高端朗姆酒了,它是加勒比地區特有的一種烈性酒。現在有朋自遠方來時,牙買加人就會拿出陳年朗姆酒來招待賓客。根據不同的原料和釀制不同方法,朗姆酒可分為:朗姆白酒、朗姆老酒、淡朗姆酒、強香朗姆酒等。朗姆酒的生産已有好幾百年的曆史。它的綽号又叫海盜酒,因為過去橫行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海盜都喜歡喝朗姆酒。我們可從圖16的牙買加明信片上一窺1897年村民們将朗姆酒橡木桶用牛車運到城中的酒莊去的情景。在牙買加,人們大多喜歡喝純朗姆酒,不加以調混,實際上這是品嘗朗姆酒最好的方法。而在美國,一般把朗姆酒用來調制雞尾酒。朗姆酒的用途也很多,因為燒焦的蔗糖有強烈的香味,所以經常用于制作糕點、糖果、冰淇淋以及作烹饪法式大菜朗姆酒芝士焗蝦(圖17,法國)的調料。在加工雪茄時加入朗姆酒可以增加風味(圖18,牙買加)。早在1937年由牙買加金斯敦寄到美國聖路易斯的實寄封左上方就有朗姆酒的廣告了。

在南太平洋島國斐濟,族民有向酋長和長老獻卡瓦酒的傳統并形成一種莊嚴、獨特的儀式,由此演變為對貴賓的高尚禮儀,被譽為斐濟國粹(圖20,斐濟)。習主席在2014年訪問該國時曾應邀受禮并一飲而盡,成為中斐友誼的佳談。卡瓦酒是用當地盛産的名叫卡瓦胡椒的植物塊莖磨碎成粉末狀,放在被稱為塔諾的大木盆子裡用水浸泡搓揉調制出來的一種橙黃色飲料(圖21,斐濟明信片),倒在椰殼裡品嘗。在喝的過程中周圍人還得不停地吟唱和拍手。據筆者在美留學時的一位斐濟同學說曾喝過這玩意兒,但有一股泥腥味,味道極其特别而讓人終身難忘。它不含酒精,但有輕微麻醉作用,喝完後人的舌頭會感覺微微發麻。如果一次喝得過量,卡瓦酒會使人犯蔫或是輕度失去協調,而斐濟人則把這稱之為放松。當地人稱卡瓦胡椒為“洋格納”,在夏威夷稱“阿瓦”,在瓦努阿圖稱“馬勞”,但作為一種産業來發展的隻有在斐濟,目前該島的洋格納粉已能量産出口換彙,也有做成膠囊方便食用的。

中東和地中海周邊地區到處有椰棗樹林(圖22,毛裡塔尼亞)。巴林隻有750平方公裡,卻有100萬棵椰棗樹,連居民小區裡也有碩果累累的椰棗樹(圖23,巴林)。椰棗樹的種植同巴比倫兩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是同時發生的。椰棗的營養價值極高,被譽為“沙漠面包”。當地居民曆來有飲椰棗酒的習慣。當椰棗成熟後,貝都因人爬上30米高的樹幹(圖24,毛裡塔尼亞),把椰棗采集下來。阿爾及利亞一帶的是矮種椰棗樹,采集起來就比較方便(圖25,阿爾及利亞極限片)。椰棗含有大量果糖,可作天然酵素。将椰棗搗碎泡在水裡,發酵成為椰棗醴,是阿拉伯人最喜歡喝的甜飲,實際就是椰棗酒。這酒喝起來有甜味而不醉人。衆所周知,《古蘭經》明文規定禁止穆斯林喝酒。但是,阿拉伯人自古以來就會用椰棗釀酒,他們通過控制釀造時間使椰棗酒醇厚芳香,但幾乎不含酒精。酒這詞比較敏感,姑且叫椰棗甜飲吧。曆史上大哈裡發歐麥爾當政期間曾三令五申禁酒,他曾經下令砍光葡萄樹,甚至帶有葡萄的裝飾圖案都要抹掉。但喝這種椰棗甜飲算不算違法一直在伊斯蘭法學界有不同看法。我們尊重伊斯蘭人民的習俗,無意介入這種争論。圖26是巴林在紀念新千年發行的大型全張中截下的方連,圖中那位棗農用腰帶把自己綁在椰棗樹上正在采集椰棗,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樹下還有滿籃的椰棗,旁邊還有一把海灣地區特有的咖啡壺。圖27是巴林為了推介椰棗而發行的小型張,下面的一行英文是“巴林的椰棗樹”,并未談及咖啡,但在椰棗旁同樣有這把咖啡壺。究竟壺中裝的是咖啡還是椰棗甜飲,筆者無法妄斷,還是把解說權留給巴林郵政部門吧。

非洲大陸赤道以南的大草原上,生長着一種奇妙高大的馬魯拉樹(圖28,明信片)。對于當地的黑人來說,馬魯拉樹是他們的生命之樹。果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提供絕佳的肌膚滋養,果實是他們可以充饑的食物(圖29,岡比亞)。非洲象也特愛吃。果實于每年二三月成熟,因為果樹高聳,通常大象用豎起的長鼻去折斷帶果的樹枝。當象鼻也夠不到時,象便用頭部去撞擊樹幹使果實下墜,享用不完時,再由其他動物共享,所以馬魯拉樹又稱為“大象樹”。但當新鮮果實吃完時,大象也吃已在陽光下發酵好幾天的腐果,沒想到大象也會微醉,搖頭晃尾,東倒西歪,極為有趣。于是當地人受啟發後專門将其釀成馬魯拉酒,引入現代技術後取其果液再發酵蒸餾,加入奶油便是一種很著名的開胃甜酒。

猴謎樹也叫做智利南洋杉,是智利的“國樹”(圖30,智利)。它生長在智利南部和阿根廷交界的巴爾迪比亞溫帶森林中,顔值很高,長有怪異的帶鱗片的樹枝,而鱗片就是它的樹葉,樹皮則與爬行動物的盔甲類似。樹高可達到40米,樹徑可達到1.8米,壽命可達一兩千年。它可追溯到恐龍時代。19世紀初,猴迷樹被首次引入英國康沃爾彭卡羅植物園。有次造訪的一名遊客在觀察了這種枝條和樹幹上長滿了利刺般葉子的樹後,不禁感歎道:即使是猴子,爬上這種像狼牙棒的樹幹也是一個十足的謎,于是得名。猴謎樹今天進化出這樣一種不容親近的姿态,可能用于防止當年恐龍肆無忌憚的啃咬。猴謎樹長出來的杉果,每顆大約包含200多粒籽,這些猴謎樹籽可以作為配料來釀造一種特殊的酒。釀造時,先去殼把籽煮熟,然後進行自然發酵。此酒在智利和阿根廷有售,但産量較少,也較高端。一位智利同學對我說過:“這種酒我喝過。它也叫忘情水,你在失戀後可喝一點,可以讓你忘掉那段快樂但痛苦的戀情,使你重新振作起來去面對生活。早戀、黃昏戀、姐弟戀、忘年戀,什麼戀都管用。”“有那麼神嗎?那你也忘過這種情?”他隻是哈哈大笑,未置與否。看來這種國際坊間說法的真實性也隻能見仁見智了。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或其他城鎮的大街小巷裡有很多雜貨鋪兼售各種酒類,買賣靈活,買一杯也行。當地人已把飲酒當作了生活的一部分。從潘伯斯草原風塵仆仆來的老牛仔,會買一杯猴謎樹籽酒一飲而盡(圖31,阿根廷),也有城市精英來一杯龍舌蘭酒,邊抽煙邊小酌的(圖32,阿根廷),一臉的滿足感說明酒香沒有辜負期待。更有邊喝酒邊和店主聊天的(圖33,阿根廷),應該是互相很熟的回頭客吧。

讀到這裡,您在精神上似乎已經有點微醉了吧。小方寸,大博覽。正所謂“酒”地取材,各有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