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名刹正定隆興寺的千年輝煌
時間:2024-11-08 03:49:20
作者簡介:梁勇,河北省政府文史館館員、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河北師範大學、河北經貿系大學客座教授,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特約評論員,500集大型文化廣播節目《燕趙傳奇》總撰稿、主講人。200集電視文化節目《石話實說》總撰稿、主講人。長期從事曆史學、社會學研究,主持多項社會科學課題,著有《文化資産價值論》《京津冀挽起一帶一路》《燕趙文化史·秦漢卷》等專著。
引子
說起正定隆興寺,我小時候的記憶,就是一大片很高很大的樓群。大學畢業從事地方史研究,經常關注這座古老的名刹,開始探究她的身世之謎,越來越因她的深邃之美而感歎。
這座古刹位于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正定東門裡大街北側,是我國北方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佛教名刹,是共和國确定的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以來就是皇家寺院,建築恢弘、碑碣林立,鑄造、木作、繪畫、造像等藝術精品荟萃,名揚海内外。曆史上就有日、德、法等國發行過隆興寺建築的明信片。今年6月26日,中國郵政發行《正定隆興寺》特種郵票1套2枚。第一枚郵票畫面為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和倒坐觀音;第二枚郵票畫面為正定隆興寺大悲閣和千手觀音。這次發行郵票,讓正定隆興寺這座千年古刹驚豔世界。
從楷書第一碑《隋龍藏寺碑》說起
隆興寺大悲閣東側的《隋龍藏寺碑》,被稱為“楷書碑刻之祖”。碑額正書“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刻立于隋開皇六年(586年)。高1.7米、寬0.9米,碑陽刻楷書30行,行50字,共1500字,記述使持節武衛将軍上開府儀同三司恒州諸軍事恒州刺史鄂國公金城王孝僊奉敕勸獎州内士庶人等擴建龍藏寺的經過,王孝僊是北周上柱國鄂國公王傑之子。王傑,《周書》《北史》皆有傳。由北齊開府長史兼行參軍張公禮撰文。
楷書在魏晉時期已經有人書寫,但《龍藏寺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康有為以為該碑集北朝諸名碑各派風格荟萃于一,對後世影響頗大。他指出:“隋碑漸失古意,體多隽爽,絕少虛和高穆之風,一線之延,唯有龍藏”。由此,《龍藏寺碑》被譽為“楷書之祖”當之無愧。
正是因為這通隋碑,後人一直認為隆興寺始創于隋開皇六年。
不過,北宋著名金石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在《集古錄目》中記載:“《龍藏寺碑》,齊張公禮撰。龍藏寺已廢。今在常山府署之門,書字頗佳”。歐陽修曾出任河北西路都轉運使,駐真定(今正定)近一年,他遍訪名勝古迹,搜集金石碑文。他的《集古錄》和《集古錄目》保存了一批河北珍貴金石資料。他對《龍藏寺碑》及其地點的記載,應該是很可信的。隋龍藏寺,在真定府衙門對面,北宋時,寺已廢,僅存此碑。但是,這通碑如何移到隆興寺,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今日隆興寺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拍攝的大悲閣外景
最經典的北宋佛教建築—隆興寺摩尼殿原名龍興寺,康熙改額隆興寺
隆興寺原名龍興寺,這個名字的寺院在唐代全國的州治所,幾乎都有。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即位,廢除他母親武則天的“周”國号,複辟唐朝,為表示大唐複興,敕天下諸州各建龍興寺、龍興觀。而恒州(治真定,今正定)龍興寺,與當時定州、易州、杭州、趙州等州創建的龍興寺屬于同年的名刹。
龍興寺在五代後周“顯德滅佛”中被毀。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敕令重建,因寺院以銅鑄大佛而名馳遐迩,故俗稱大佛寺。金、元、明、清各代朝廷撥款修葺拓擴。清代康熙、乾隆多次駐駕正定,拈香禮佛,賦詩題額。康熙皇帝親筆賜額“隆興寺”,并降旨修繕,在隆興寺西側增建行宮(今二五六醫院)。
隆興寺的整體布局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主要建築排列于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布局規整,主次分明,錯落有序,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中軸線最南端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往北依次為三路單孔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禦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清代。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築,琉璃瓦覆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在其圓拱形大門上端鑲嵌清康熙帝手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殿内迎門供奉一尊木雕舒相坐式彌勒佛,袒胸露腹,笑口常開,形象喜人。殿内東西兩側彩塑“四天王像”,個個身披铠甲,促眉怒目,威武剛健。從建築設計看,隆興寺未設山門,因此,天王殿有兼顧山門的用途。
大覺六師殿建于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原為寺院最宏偉的一座建築。惜清季傾圮,今僅存台基遺址。
北宋最高的大佛與大悲閣
這座名刹的鑄銅大悲菩薩像與大悲閣,是鎮寺之寶,也是河北名勝四寶之一,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橋齊名。關于這尊中國北宋最高的銅造像的來曆,充滿了傳奇色彩。
宋開寶二年(969年),太祖趙匡胤親率大軍攻伐山西割據政權北漢,遇北漢名将楊繼業抵抗,不得已退兵駐跸鎮州(今正定)。聽說真定城西大悲寺内的銅鑄千手觀音久負盛名,前往瞻禮。而此銅佛曆經戰火和周世宗毀佛,已成泥像。一僧人對太祖皇帝說,周世宗毀佛鑄錢時,見佛像下面有一行字:“遇周則滅,遇宋則興”。于是宋太祖下令于城内龍興寺重塑金身。開寶四年(971年)七月二十日,太祖派軍器庫使、衛州刺史等官員做監修,三千兵役聚于真定龍興寺,鑄造大佛,修築大悲閣。
這尊銅佛分七段鑄成,然後添加四十二臂,手臂均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後用金箔貼成,工藝繁複。先後曆時四年,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告竣。
這尊千手觀音銅像,高21.3米,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鑄銅佛造像,至今也是全國最高的站立式鑄銅佛造像,其下須彌座采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多種技法雕刻。大悲菩薩像建成後,在其上創建了巍峨的大悲閣,就是今年發行特種郵票第二枚的圖案,這座大悲閣是龍興寺最雄偉的建築,高33米,五檐三層,面闊七間,深五間,兩側有禦書樓和集慶閣相連,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在北宋樓閣建築中占有重要地位。
1934年德國女攝影家赫達·莫裡遜拍攝的大悲菩薩像國内僅存的“十字形”建築—摩尼殿
宋太祖敕令在龍興寺重塑大悲菩薩,該寺就成為重要的皇家寺院。1933年,梁思成先生到正定考察,盛贊其為“京外名刹”。
隆興寺的經典建築中,最具宋代特征的建築是摩尼殿。就是這次特種郵品的第一枚的畫面。這座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七間,重檐九脊歇山頂,綠琉璃瓦覆頂,四面各出抱廈,建築形制奇特,是宋代建築僅存的一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在1933年《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中指出,“寺中現存古構中,以摩尼殿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他感歎“那種畫意的潇灑,古勁的莊嚴,的确令人起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尤其是在立體布局的觀點上,這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在中國建築物裡也是别開生面。”“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樓,這式樣是我們在宋畫裡所常見,而在遺建中尚未曾得到者。”
曾給梁思成先生當過助手的當代古建築專家張馭寰先生形象地描畫:“大殿雄偉壯觀,又不失矯健優美。殿脊、飛檐曲線如波,自然流暢;四角微翹,如鳥振翅欲飛。”
神奇小木作建築奇迹—轉輪藏
隆興寺大悲閣前面左右兩側的慈氏閣與轉輪藏閣,均為宋代建築,兩閣東西相峙,建築形式相仿,均為重檐歇山頂二層樓閣。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中寫道:“藏殿上部的結構,有精巧的構架,與《營造法式》完全相同的鬥拱,和許多許多精美奇特的構造,使我們高興到發狂。”“各梁柱間交接處所用的角替、襻間、駝峰等等,條理不紊,穿插緊湊,抑揚頓挫,适得其當,唯有聽大樂隊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樣的悅感。”稱贊“是木構建築之傑作”,“建築中罕有的珍品”,“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
轉輪藏閣内安放着直徑7.8米的木制轉輪藏,即轉動的藏經閣,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喻佛法猶如輪子輾轉相傳,永不停息。這種獨特的經藏形式,外形似八角形亭子,中間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亭身設有經屜,轉輪藏的檐、柱、鬥拱俨然一個縮小了的中式建築模型,而梁、柱、鬥拱的許多做法,均與宋通直郎李誡奉敕撰的《營造法式》之制符合。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梁架結構十分特殊,隻需兩指輕輕一推,便可徐徐轉動。
“東方美神”倒坐觀音
在北京魯迅先生故居的書桌上,擺放着一張“須彌山中觀音像”的老照片。
1923年7月3日,魯迅先生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與二弟至東安市場,又至東交民巷,又至山本照相館,買雲岡石窟寫真十四枚,又正定木佛像寫真三枚,共泉六元八角。”
“山本照相館”是由當年攝影師山本贊七郎在王府井附近霞公府街上開辦的,魯迅先生買的正定老照片由山本拍攝。可能魯迅先生沒跟山本詳談,又沒去過正定,所以日記中誤稱“正定木佛像寫真三枚”。魯迅先生因極愛這尊觀音像,将其鑲進相框,安放在書桌上,譽為“東方美神”。這位美神的真身就是隆興寺摩尼殿的“倒坐觀音”,因為她坐在背對大殿釋迦牟尼像後壁上,故名。在重重泥塑五彩須彌山中,面北而坐,以示觀世音菩薩“不渡盡衆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泥塑五彩懸山俨然一個極樂世界,模拟了大海及海中普陀仙山,凡人與仙人、鳥獸羅列其間,山中靜修的羅漢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風姿;山石突兀起伏,祥雲缭繞。而魯迅先生稱的“東方美神”就倚坐在這片仙境正中。
觀世音菩薩高3.4米,頭戴寶冠,如紗的披巾自肩下垂,露臂赤足;右足屈膝搭左腿,右手繞膝撫左腕,頭微微右側,身體略向前傾;她面目清秀,柳葉眉下,鳳目微睜,面露笑意,俯視衆生。當時的匠人為使菩薩稍微下視的目光,能夠在任何角度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特地采用流光四溢的琉璃珠為觀音“點睛”,可謂匠心獨到。
精密鑄造佛像千佛墩
正定隆興寺最後一座建築—明代毗盧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1959年因崇因寺殘破,為便于保護,将其遷建于隆興寺内。殿内供奉有明代鑄銅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
“毗盧”是梵文,意為“光明普照”。這尊毗盧佛是明代采用精密鑄造技術鑄造的佛造像,是萬曆皇帝為其母親72歲壽辰禦制,賜給寺院供奉的。1000象征着大千世界,72是其母壽辰。俗稱“千佛墩”,整體似塔形,銅像由三層蓮座、三層佛像摞置而成,高6.72米。每層蓮座之上端坐四尊頭戴五佛冠的毗盧佛,通體共有佛像1072尊,構思奇特,造型優美,是國内佛造像的珍品。
正定隆興寺曆盡千年風雨,見證了曆代王朝興衰。曾經讓梁思成先生驚歎的大型浮雕壁畫後來毀于動亂之中。但經過曆代修葺,不僅留下了輝耀中華、驚豔世界的建築經典和佛教造像,而且還留存了“倒坐觀音”等大量精美雕塑,摩尼殿内還保存着明代精美的佛教壁畫。這座恢弘的隆興寺,不僅是曆史文化名城正定佛教文化的品牌之一,也成為中國佛教、建築、雕塑、美術的文化寶庫中閃亮的瑰寶。我為河北家鄉的國寶而自豪,也願為弘揚河北瑰寶、國粹鼓與呼。
隆興寺摩尼殿的“倒坐觀音”
毗盧殿的千佛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