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讀《郵識》 增郵趣

時間:2024-11-08 03:55:22

文/曹大德

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與新中國同年誕生,是我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機構。作為群衆文化活動組織,中科院集郵協會成立于1988年4月28日,其會刊《郵識》的刊名由原中科院院長盧嘉錫的題名,行筆端莊有力、潇灑穩重。

一、中科院集郵組織發展簡況

早在1983年3月14日,愛因斯坦誕辰日,由高能所的科技工作者王渭發起組織成立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集郵會,自1984年起舉辦郵展,受到職工們的熱烈歡迎。同期,盛家泗在中科院自動化所也組織成立了集郵協會。

1987年,中科院的王渭、盛家泗、施慧中(已故)發起組織成立了中科院集郵協會,得到中科院工會的批準和大力支持,院工會向各部門下發了成立中科院集郵協會的通知,确定1988年4月28日正式成立。由于這一天國家将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第一組)》紀念郵票,他們便聘請該套郵票的設計師鄒建軍設計中科院集郵協會成立紀念封。同時,中科院集郵協會的成立也得到了中國集郵公司的大力支持,特準予在27日晚提前提供這套郵票,集郵協會籌備組的十幾位集郵愛好者便徹夜未眠地為紀念封貼票蓋戳,使第二天的成立大會圓滿舉行。

中科院集郵協會的第一任會長是中科院院士、動物學家鄭作新。第二任會長是中科院辦公廳主任栾中新,他曾擔任原院長郭沫若的秘書。第三任會長是徒步到南極考察的第一位中國人—地球物理科學家秦大河。第四任會長是原京區黨委書記王玉民。現任會長是原院黨組副書記郭傳傑。

二、中科院郵協會刊《郵識》的創建

随着中科院集郵活動的蓬勃開展,廣大集郵者迫切需要不斷提高郵識和集郵水平,也需要和兄弟單位交流學習,于是中科院郵協會刊《郵識》便應運而生,并請中科院院長盧嘉錫親自題寫了刊名。《郵識》編輯委員會主任為栾中新,副主任為施慧中、王渭、周家镝,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有馬文漪、包允株、盧兆堂、朱志良、劉莉、劉德彬、吳昌兆、張春先、張滿倉、範曉峰、鮑義恒、戴明華。主編戴明華,副主編為李莉。《郵識》在院辦的《文明天地》下單獨出刊,為季刊,每季度中月1日出版,每期印制500本。主編戴明華全權負責會刊的編輯、排版、印刷和發行工作。

《郵識》創刊後,收到了中科院文聯、北京市西城區、石景山區、宣武區郵協等單位的賀信和廣大郵友的祝賀。正如發刊詞所說,“集郵已在世界各國發展成為具有廣泛群衆基礎的一項文化活動,它以思想性、藝術性、史料性和娛樂性在人類文化生活中發揮着獨特作用。”“願《郵識》成為您不可缺少的朋友!”《郵識》内容豐富,開設了集郵入門、集郵漫談、郵票畫廊、郵海浪花、集郵常識、名人與集郵、奇異的郵票世界、中外珍郵、郵票史話、中外郵票之最、郵人簡介、郵界簡訊、協會活動、郵價通告、讀編往來等衆多專欄。

自1991年創刊至1994年,《郵識》共出刊了8期。其中,1991年(1)、(2),1992(1)期(總第1-3期)每期16頁,1992年(2)、(3)合刊(總第4、5期,目錄誤為總第4期)48頁,自1993年(1)(總第5期)起,至1994年(2)(總第8期),每期32頁。

三、《郵識》改版為《郵識簡報》、彩版《郵識簡報》

1994年,中科院院長周光召調到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副委員長,秘書戴明華随行,《郵識》便因主編的缺席而停刊了。

随着中科院廣大集郵愛好者的迫切要求,1999年4月15日,會刊《郵識》改版為《郵識簡報》繼續出刊,由郵協的常務理事施慧中、王渭、潘雷、陳曉東、翟惠民、馬文漪、包允株、劉鵬、尚長宏、周家镝等輪流擔任責任編輯,大家無私奉獻,甚至每期自掏腰包幾百元作為印制費,令人可敬可佩。《郵識簡報》仍沿用老院長盧嘉錫的題名。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親自授句:“方寸之内天地無涯”。《郵識簡報》每期8版,印量300份。那一時期,開始基本上是每月一期,後來是不定期,至2006年3月,《郵識簡報》共出刊了22期。2007年,由尚長宏主管後,《郵識簡報》改為彩色印刷。2007年5月28日,彩色版首期(和《郵識簡報》期号相連,為第23期)出刊。改為彩版後,《郵識簡報》不定期出版,至今已出刊6期,即第23-28期。

四、《郵識》《郵識簡報》的特色

中科院郵協的會刊,無論是《郵識》,還是《郵識簡報》,都受到廣大集郵愛好者的歡迎和好評,在中科院京區及全國各分院和社會上影響都很大,不少郵友紛紛前來索要。《郵識》《郵識簡報》具有集郵專業性、思想性、史料性、娛樂性、鮮活性的特色,令人愛不釋手,耐人回味。

專業性:《郵識》《郵識簡報》的集郵知識專業性很強,在開辟的集郵入門、郵票畫廊、郵海浪花、集郵常識等專欄中,詳細、準确地講述了集郵的基礎知識,講清了集郵的票、封、戳、簡的科學概念,闡明了集郵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如1991年第(2)期的“集郵常識”中,列出了什麼是郵簡,集郵目錄種種以及部分集郵品的代字識别等;又如在1992年第(2)、(3)期合刊上,刊登了《我國郵票上的國銘》《怎樣制作一部專題郵集》《淺談極限片創作問題》。在集郵“探索與研究”上也是精心專注、一絲不苟,如在1993年第(1)期上刊登《<海産養殖>郵票中“中國對蝦”學名錯了嗎?》,引章論規,說明了沒有錯,是學術争論在郵票上的有趣反映。

思想性:《郵識》、《郵識簡報》非常注重集郵的思想性,如1999年11月1日第5期(總第5期)《郵識簡報》首頁刊登了《熱烈慶祝中國科學院建院五十周年》,本期還刊登了《2000年新郵預定将作重大改革》,2000年4月28日第3期(總第8期)《郵識簡報》刊登了中科院文聯王秦福《中國科學院對我國郵票發行工作應認真對待》,1993年第2期(總第6期)《郵識》刊登了《海峽兩岸“六一”開通挂号函件的實錄》。

史料性:《郵識》《郵識簡報》的集郵史料性特别強,在“郵票史話”專欄上連載了“早期的集郵”、“附加費郵史上的奇事”、“新中國郵票之最”等,在1991年第2期(總第2期)《郵識》刊登了《曆史上最大的郵票僞造案》;在“郵人簡介”專欄上連載了周今覺、袁寒雲、李輝堂、王聘彥、郭植芳、孫君毅、林文琰、張二苗等集郵人物。在中科院郵協活動上,在2003年6月9日第2期(總第17期)《郵識簡報》上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集郵協會十五年大事記》,中科院郵協的活動一清二楚。《郵識》《郵識簡報》的“郵價通告”、“讀編往來”等專欄,為廣大集郵者提供了方便,不僅是提供了郵價,而且具有長期的資料性、史料性。

娛樂性:《郵識》《郵識簡報》富于娛樂性,其藝術性、趣味性很強,在《郵識》1992年第(2、3)期合刊上刊登了《“十二生肖郵票”的世界第一》《蘇聯關門票與俄羅斯開門票》;在2006年3月1日第(1)期(總第22期)《郵識簡報》刊登了《毛澤東郵票之最》《文票五珍》。

鮮活性:《郵識》《郵識簡報》富于集郵鮮活性,時常刊出獨特的新聞。如在《郵識》1992年第(2、3)期合刊刊上登了《郭沫若—最早上外郵的新中國人物》,當時正值郭沫若百年誕辰,《郵識》适時刊載、展現了中國一代文豪、中科院首任院長、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的風采。此外,還報道了《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揭曉》《中國神舟飛船首次載人飛行成功科技封發行》等多條信息。

中科院集郵協會會刊《郵識》和《郵識簡報》,在色彩缤紛的集郵文獻的花海中,格外亮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