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變身消費者不買賬 标準或将尴尬回爐
時間:2024-11-08 05:32:08
想點三文魚,沒準兒端上桌的卻是淡水虹鳟。在8月10日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頒布國内首個《生食三文魚》團體标準後,疑慮重重的消費者對三文魚和虹鳟的熱情都明顯下降。
在北京豐台最大的水産市場京深海鮮市場,一位商家告訴記者,最近關于虹鳟的争議越來越多,對銷售影響不小,顧客最擔心的就是虹鳟生吃的安全性,“近兩個月來虹鳟的銷量大約降了45%至50%。”
虹鳟在網上的銷量同樣不樂觀。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是《生食三文魚》團體标準的制定者之一,記者在其天貓旗艦店發現,其标明虹鳟的三文魚銷量有限。如其三文魚中段禮盒900g月銷量為1件,三文魚中段禮盒1500g的月銷量是7件。
對于将“虹鳟”納入三文魚行列,業内反對聲浪很大。“我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些年在北京,有些食客因為吃了涼拌福壽螺肉,最後患上線蟲病的事。”北京超市發生鮮部經理孫鶴已經做了十多年的水産采購,他明确表示:“我們業内對于三文魚的認知,最正宗的就是大西洋鲑,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俗稱大馬哈魚的阿拉斯加鲑魚,因為它們都是在海水中長大的。淡水魚就不同了,它的寄生蟲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孫鶴介紹,超市已經在内部下發了通知,一律不銷售虹鳟。
《生食三文魚》團體标準的橫空出世,理論上應該是有助于淡水虹鳟搶占更大市場。但事實上,大批消費者甚至是行業人士“用腳投票”,已經讓一些大型水産市場的虹鳟銷量打了對折。記者緻電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時,相關負責人也承認,目前虹鳟的整體銷量确實下降了不少。
與普通國标和行業标準不同,這次《生食三文魚》标準采用的是相對少見的團體标準形式。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國标和行業标準的特點是更具強制力;而團體标準主要是由行業協會與企業參與制定,是一種企業自願采用的标準,并非在全行業内強制執行。
由于這一标準引發了軒然大波,農業農村部漁業局、國家标準委、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等有關各方,預計近期将專門就此事進行重新讨論與論證。
中消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強調,标準制定應經各方協商一緻。以《生食三文魚》團體标準為例,淡水魚涉及寄生蟲風險,可能影響消費者人身安全,因此協商的對象不僅包括企業、行業組織,也應包括消費者。該标準的研制和發布主體是一家協會和13家企業,企業可能會基于自身立場來制定有利于它自身的标準。
因此,如果有關主管部門能加強引導和監督力度,對該标準進行重新讨論與論證,無疑更為妥當,也更有利于這一市場的整體健康發展。
□9月23日《北京日報》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