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棉花如何改變了中國和世界

時間:2023-12-04 12:53:01


   
    蘭台
    遙遠省份的一場棉花風波,終于傳到了皇帝那裡。
    那是1791年,廣州商人吳昭平破産,欠了外商棉花貨款28.9萬兩白銀。對當時的盛世王朝而言,這其實算不上什麼大事,但乾隆還是親自做了批示:“揭買夷商貨價,久未清還,情殊可惡!應照拟發遣。所欠銀兩,估變家産,餘銀先給夷商收領,不敷之數,各商分限代還。”
    遠在京城的最高統治者過問這樁小案件,說明了棉花貿易的重要性。
    在很長一段時期内,英國與中國進行貿易的主要貨物就是棉花制品。但随着工業革命的開始,英國人對棉花的需求大增,才轉而想到用鴉片來維持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棉花交易的暫時性衰減正好與鴉片貿易的陡然劇增在時間上重合,說明二者間有着密切關聯。”曆史學者郭衛東說,“棉花為英國所急需,鴉片為英國所不需,二者替代有着内在的難以遏制的經濟動力。”
    這之後的故事,人們都知道了,中國因為禁煙,與西方沖突加劇,最終爆發了鴉片戰争。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恰恰是棉花,成為曆史轉折點的一個誘因。天命
    棉花對政治與社會所起的作用,遠比人們想象的大。
    棉紡織業對整個國家經濟具有帶動作用,而且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所以19世紀後,沒能吃到殖民主義紅利的國家通常會将棉紡織業當作本國“近代化/工業化”的起點,比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以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和現在的越南。
    而在更長的曆史視野中,棉花甚至是開啟全球化、引發工業革命的重要一環。
    當然,一開始,這是一個血腥的故事。
    美洲新大陸被發現後,種植園經濟與奴隸貿易随之而起。最開始,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種的是甘蔗。他們把在美洲生産的蔗糖運往歐洲銷售,賺了錢再到非洲購買奴隸,運到美洲種甘蔗。如此便形成了16世紀—19世紀臭名昭著的歐、非、美三大洲的“三角貿易”。
    但由于甘蔗種植對地力的消耗比棉花種植嚴重得多,所以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英國殖民者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甘蔗種植園以及蔗糖業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而此時,英國人對棉花的需求正在增加。
    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有錢人越來越多。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之前,英國已經是整個歐洲最富裕的國家。
    從17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發生了一場“農業革命”,導緻農業增長速度遠遠高于人口增長的速度,糧食産量的提高使得英國成為歐洲糧倉,普通民衆的富裕程度令人咋舌。
    18世紀70年代,一位駐倫敦的西班牙大使描述,倫敦市場上一個月的肉制品銷量和西班牙全年的肉制品銷量相當。
    這種整體的富裕,使得英國全社會開始追求另一種被長期壓抑的欲望,就是對服裝的渴望。18世紀中葉,英國約克郡一名普通女仆的年薪大概是4英鎊4先令,而這個女仆身上所穿的印花棉質長袍價格就達到1英鎊7先令。
    1698年—1710年,英國人均消耗原棉90克,到了1760年達到200克;而1750年法國人均消耗原棉隻有50克。
    棉花制品成為英國最重要的進口商品。175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進口了70萬—100萬英鎊的商品,其中80%是棉紡織品。
    正是英國國内旺盛的需求,刺激了英國紡織業的發展與技術進步。從1765年珍妮紡紗機出現開始,不斷有新的設備被發明出來,以至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當然,英國雖然是18世紀—19世紀中葉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但僅僅憑島國的内需也支撐不起一個世界範圍的“棉花帝國”,這時候英國作為“超級大國”,迎來了屬于它的天命。
    那就是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以及之後席卷整個歐洲的拿破侖“解放戰争”。歐洲大陸陷入戰亂,極大削弱了歐洲大陸各國資本家投資棉紡織業的熱情。這使得英國棉紡織業從内銷走向外銷,歐洲戰亂使得英國商人有機會向歐洲大陸大量輸送棉紡織品。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時,英國對歐洲大陸出口的棉紡織品總價值隻有86萬英鎊,占英國出口總額的5.37%。而到了拿破侖稱帝的第二年,也就是1805年,英國對歐洲大陸出口的棉紡織品總價值就達到了952萬英鎊,占英國出口總額的30.71%。1815年,即英國在滑鐵盧擊敗拿破侖這一年,英國棉紡織業對歐洲大陸出口總額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2228萬英鎊,占英國出口總額的38.02%。
    1815年,拿破侖再次被流放,擺脫了戰亂的歐洲大陸各國開始把精力放在經濟上,于是有利于英國棉紡織品出口的外部環境消失了。歐洲大陸各國棉紡織廠如雨後春筍一般在1815年後出現,同時法國、奧匈帝國、西班牙等國為了保護本國經濟,紛紛出台貿易保護法案,開始增加英國紡織品的關稅。
    在關稅增加的情況下還想保住出口額,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價格,結果就是從1815年開始,英國出口的棉布價格大幅度降低。
    而一旦進入全球化時代,處于貿易鍊條上的各國,牽一發而動全身。英國與歐洲大陸正在發生的棉花革命,也開始逐漸往東方傳導。鴉片戰争爆發前
    “夫棉為人之必需品,功用偉大,衣被萬邦,我國以農立國,棉為農産物出品之大宗,關系國計民生至為重要。”1930年,中國農業學者葉元鼎在《中國棉花貿易情形》一書中寫道。
    到了清代,棉紡織業已成為中國産值最大的手工業,原棉及其制品也成了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流通商品。
    英國人早已經發現,不隻自己喜歡棉花,全世界人都喜歡棉紡織品。這個“棉花帝國”很快就開始與中國展開棉花貿易。尤其是到了18世紀70年代,中國發生災荒,政府鼓勵民衆把耕地更多用來種植糧食而非其他農作物,這使得中國自産棉花的産量下降,對進口的依賴增加。
    英國主導下的印度棉花乘虛而入,成為英國對華貿易的第一大商品,也是鴉片貿易興起之前中國最大宗的進口貨品之一。這就是乾隆會那麼重視一個商人破産的原因之一。
    由于棉花的重要性,它還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話題,當清廷打算對外強硬時,就會減少或者禁止棉花進口。
    雖然如此,棉花仍是英國通過印度對華貿易的重要商品。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曆史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走向。然而,此時,英國國内以及歐洲大陸市場,對棉花制品的需求增加,英國國内的棉紡織技術也不斷進步,使得大量印度棉花開始流向英國。相應地,流向中國的棉花開始減少。
    種種原因疊加下,東印度公司通過棉花從中國獲得的利潤驟降,他們不得不開始轉向其他商品貿易——英國人不需要的鴉片。國家的分裂
    當然,英國紡織品價格“跳水”,不僅僅因為歐洲大陸普遍的貿易保護和競争,關鍵是英國找到了更便宜的棉花原材料基地,以及紡織工業的進步。
    這個便宜的棉花原材料基地就是美國南部。
    整個19世紀,美國南方與英國形成了全球棉紡織業“雙寡頭”。從原材料上說,美國南方生産的棉花占當時全世界棉花産量的70%左右,而美國棉花産量的72%都出口到了英國。
    在《棉花帝國》一書作者斯文·貝克特看來,正是棉花而不是其他商品,使得美國躍入世界經濟的中心舞台,建立了“美國各州曾經設想過或實現過的最成功的農業産業”。棉花業開始繁榮前,美國隻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個邊緣角色,而僅僅棉花出口就使得美國在世界經濟地圖上占有一席之地。南卡羅來納州一名參議員曾經揚言:“地球上沒有任何力量敢向棉花宣戰。棉花為王。”
    這話說得有點滿了。他的北方同胞,就敢

。當時的美國,形成了南北兩大經濟格局。北方以工業為主,為了保護本國工業産品,主張提高關稅,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南方以棉花産業為主,更傾向于低關稅,這樣他們的商品才能流入全球化的貿易舞台。
    北方最終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林肯當選總統後,大幅提高了關稅。南方的棉花種植園感到壓力巨大,不滿頓增。随即,南方各州紛紛退出聯邦,内戰打響。
    在這場改變了美國的戰争中,棉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直到南北戰争結束後的1870年,美國生産的棉花依然占據全球棉花産量的54.3%,1880年又恢複到68.5%。
    直到現在,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對“棉花帝國”的統治已經瓦解,美國卻仍然是重要的産棉大國。隻是,面對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棉花,他們的棉花産品已經失去競争力,必須獲得數額巨大的聯邦補貼,才能繼續下去。
    在這場仍未結束的棉花與政治的糾葛中,亞洲國家正在崛起。“他們越來越渴望制定全球棉花貿易規則,這是利物浦商人以及後來的美國政府曾經享有的特權。”斯文·貝克特寫道,“在這種回歸亞洲的過程中,種植者、制造商、商人和政治家之間的權力平衡将再次發生變化。”
    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晨興摘自《看天下》2021年第9期,本刊節選,王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