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节 比较国家理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比较国家理论研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重要主题,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国内学术界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投以较多注意力。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治学科的重建,比较国家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大批介绍和研究世界其他国家的著作和专业期刊。但比较国家理论研究的真正发展是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原因以及新兴国家的发展走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建国模式、政治转型、民族问题、冲突要素等成为新的问题域。及至当下,全球化、恐怖主义、新保守主义等给世界民族国家带来的改变则成为新的研究重点。



一 改革开放前的比较国家理论研究


面对鸦片战争及以后事件给中国造成的屈辱,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开始主动了解国外情况,这成为比较国家理论的早期来源。为加强对世界的了解和使中国成为独立而强大的现代国家,魏源、林则徐、徐继畬等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编著有《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它们介绍了当时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情况,开始用其他国家的思想来关怀本国前途和命运。这些早期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虽然很少涉及明确的国家理论,但对后来的比较政治和国际问题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还编辑出版了《东方杂志》《世界知识》《时事月报》等杂志或者资料汇编来介绍其他国家的政治。[8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极为重视将救亡运动与对国际社会的了解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主办的《解放周刊》《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报道了大量国际时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期间发布了《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决定》,并成立“时事问题研究会”以研究国际形势和其他国家问题。[8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比较国家研究与共和国的外交息息相关。面对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中国开展独立外交的需要,中国加大了对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的研究。[84]196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决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原来政治学系的基础上组建了国际政治学系,分别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学科方向作为研究重点。此后,其他一些高校还分别设立了针对苏联、东欧、朝鲜半岛、拉丁美洲、日本以及印度等的专门研究机构。[85]当时“区域与国别研究”的主题包括帝国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特别是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之后,围绕“第三世界国家”所展开的研究更成为重要主题。[86]翻译《国际问题丛书》《国际事务概览丛书》等内部发行书籍,编写《世界知识丛书》等列国志书籍,以及由专门部门所撰写的各国研究报告等,构成了这一时期国别研究的主要成果。

综观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不论在当时的政治学还是国际政治领域,比较国家理论都不构成重要主题,而是更多地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主题混合在一起,呈现出“嵌入”状态。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特色为改革开放后政治学、比较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建奠定了基础。[87]



二 改革开放后至“冷战”结束前的比较国家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初,饱受冲击的政治学科得到恢复。面对新技术革命等世界发展浪潮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认识到加强政治学、国际政治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补课”的要求。以这一要求为契机,政治学、国际政治学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国家建设重心的转移和国际形势的转变也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为改革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也需要避免其他国家的苦痛经历,而开放所带来的大量资本、资源和人才流动,更要求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在这种背景下,比较国家理论作为一个综合性议题而受到重视。

在政治学恢复和重建过程中,王惠岩等明确地将政治学研究定位为有关“国家”的研究,认为政治学不仅要研究本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学说、制度形式和管理模式,也要批判地吸收当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学说、制度形式和管理模式。[88]“比较国家理论”研究在政治学恢复和重建的进程中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政治学恢复的早期,更加强调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将国家与民族、国家与革命、国家的历史类型、国家的历史更替等内容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体。[89]1982年赵宝煦等主编的《政治学概论》教材专门辟有“国家论”章节,并围绕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国家消亡等问题展开讨论。[90]同期出版的许多政治学教材也辟有“国家论”部分,分别探讨国家起源、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等主题,特别是从社会性质、国家演进、国家类型、国家与民族等维度对不同国家进行了比较,表明了比较国家理论的早期探索。1987年,基于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邹永贤主持编写的多卷本著作《国家学说史》出版,此后还进一步出版了《现代西方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等著作,成为当时有关国家理论研究的系统性著作。

然而,尽管政治学在那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有关国家理论的丰富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对国家的一般性理论研究或思想史研究上,比较国家和国别研究则比较有限。相对而言,国际政治领域则更多地以国别和比较国家研究为主。在国际政治领域,出现了大量综合性或者地区性学术期刊,综合性期刊如《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关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等,地区性专门期刊则如《南亚研究》《东南亚研究》《美国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等。通过这些刊物,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运作、宗教文化等主题开始系统地被引入中国政治学界,比较国家研究开始获得较好的发展土壤。

总体而言,在“冷战”结束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比较国家理论处于“潜伏期”。那一时期中国政治学人将主要精力放在大规模引进和评介西方当代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上,从微观角度进行比较国家研究或者国别研究的成果相对有限,同时,意识形态色彩也表现得较为明显。总结该时期比较国家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特色:第一,集中探讨发达国家的国家建设和外交政策;第二,集中探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模式、经济改革和民族关系;第三,集中探讨第三世界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的国家制度、经济建设和国际结盟等。



三 “冷战”结束后的比较国家理论研究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严重挫折,地缘政治也由于“冷战”的终结而出现根本变化。两大阵营的对抗暂时沉寂,民族国家重新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行为主体。在这种背景下,民族国家建构重新被置于世界各国的政治议程,比较国家理论研究在“冷战”谢幕后成为政治学、比较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而中国的崛起则为政治学人从事比较国家理论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环境。“冷战”结束后,比较国家理论兴起最为明显的例证莫过于《政治学原理教学指导纲要》的制定,它明确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基本理论”作为主要内容。[9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