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 21世纪以来的比较政治研究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李景治:《苏东剧变以来中俄发展比较及其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李瑞琴:《近年来苏东剧变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5期。

[15]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决定〉 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1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18]王正绪、杨颖:《中国在东南亚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基于跨国问卷调查的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5期;俞常森:《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政策反应》,《当代亚太》2013年第3期;刘江永:《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周边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6期。

[19]周方银:《周边环境走向与中国的周边战略选择》,《外交评论》2014年第1期;王浩:《中国崛起与东亚安全困境:界定、解析及应对》,《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6期。

[20]刘丰、陈志瑞:《东亚国家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解释》,《当代亚太》2015年第4期;Zhenqing Zheng,“Asians' Perceptions of China's Rise”,in Jawad Sayd and Frank Yin,et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a Global Context,London: PalgraveMacmillan,2019。

[21]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陈尧:《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巩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2]包刚升:《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23]房宁等:《自由 威权 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4]房宁等:《民主与发展——亚洲工业化时代的民主政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25]房宁:《亚洲政治发展比较研究的理论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6]郑为元:《发展型国家或发展型国家理论的终结?》,《台湾社会研究》1999年第34期;郑振清:《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新加坡工业化的政治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7]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8]Wu Yongping,A Politi 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State Survival,Bureaucratic Politics,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Making of Taiwan's Economy,1950-1985,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9]刘瑜:《民主化后国家能力的变化:对“第三波”民主化国家/地区的类型学分析(1974—2014)》,《学海》2016年第2期;包刚升:《第三波民主化国家的政体转型与治理绩效(1974—2013)》,《开放年代》2017年第1期。

[30]郁建兴、石德金:《发展型国家:一种理论范式的批评性考察》,《文史哲》2008年第4期;刘京萌:《寻找更高层次的发展——对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再认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1]高奇琦:《比较政治研究中的质性方法》,《比较政治学前沿》2014年第2期。

[32]杨光斌:《中国的比较政治研究:路在何方》,《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1期;李路曲、夏蒙:《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发展、比较历史分析、政治发展与民主化研究评述》,《比较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2期。

[33]郑振清:《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新加坡工业化的政治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4]王正绪、杨颖:《中国在东南亚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基于跨国问卷调查的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5期。

[35]郑振清、苏毓淞、张佑宗:《公众政治支持的社会来源及其变化——基于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CSGS)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3期;郑振清、巫永平:《东亚贫富差距扩大的政治效应——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选举政治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36]高奇琦、吉磊:《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议题、价值与方法》,《理论探讨》2016年第4期。

[37]高奇琦:《比较政治研究中的质性方法》,《比较政治学前沿》2014年第2期。

[38]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9]郁建兴、石德金:《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40]黄河:《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6期;郑振清:《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人民日报》2018年1月7日第5版。

[41]高飞:《中国不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人民日报》2018年1月7日第5版。

[42]李新廷:《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政党中心主义——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视角的演进与中国关照》,《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2期。

[43]Juan J.Linz Alfred Stepan,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The Johns Hopkings University Press,1996,pp.7-15.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