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一章 新兴学科研究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中国政治学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借鉴、吸收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政治学领域产生了一批新兴学科,比如政治心理学、农村政治学、民族政治学、空间政治学、环境政治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为政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学科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成为政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反映了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时期对各个学科领域的深刻影响。政治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既是对政治现实的观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论创新的迫切性。



第一节 政治心理学研究


中国学术界对政治心理学的关注较早。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学者翻译出版了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勒庞的部分作品。[1]但此后中国的政治心理学研究长期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对政治心理学才有所关注,到现在只有30多年的历史。

为探讨国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热点有清晰直观的了解,我们以中文核心期刊的相关发文为量化分析的主要依据,并结合著作的发表情况,对我国30余年来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历程及重要议题进行综合述评。



一 国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通过对检索得到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国内核心期刊上政治心理学研究发文量的年份分布图(见图11—1)以及其中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数量年份分布图(见图11—2)。2000年之前是初始阶段,发文数量很少,2001—2018年发文数量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数量均逐渐增长,2014年达到最高值。据此以200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文数量相对较少;第二个阶段发文数量相对较多。从研究方法来说,第二个阶段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才逐渐出现。从发表情况来看,基本与期刊文章的发表趋势是相符的。基于此,我们将政治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形成阶段(2000年以前);初步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图11—1 国内核心期刊上政治心理学研究发文量的年份分布

图11—2 国内核心期刊上政治心理学研究中实证性文章的数量

(一)形成阶段(2000年以前)

这一阶段是政治心理学形成阶段,学者们做了如下的工作:翻译国外相关的论著;编写教材。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通过学者们的努力,我们对这门学科有了基本的认识。

1984年,《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连续发表了三篇翻译文章,[2]首次全面地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了政治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后,中国学者超出了单纯的翻译阶段,根据西方的成果结合自己的理解介绍政治心理学,探讨了政治心理学与心理政治学概念的区别,以及研究政治心理学的意义,并断言政治心理学是“一门有待开拓的新学科”[3]。也有学者专门研究政治心理学的某个领域,譬如辨析政治人格、政治认知等概念。[4]

在诸多翻译的论著中,美国学者斯通(W.F.Stone)的《政治心理学》[5]对中国政治心理学的影响巨大。此书写作于1974年,系统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政治心理学成果,介绍了威权主义人格、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自尊动机等。随后国内相继出版的三本教材,[6]从总体上介绍了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层次、主题和基本概念,为其后国内学者在政治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三本教材受斯通一书的影响较多,甚至许多内容直接来自斯通的《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对中国的政治研究有什么用?在对这门学科有所了解之后,有学者开始尝试将政治心理学与中国的政治研究结合起来。譬如有学者提出应该研究国民的政治认同感,以及中国的政治社会化中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种教育的作用;[7]更有学者抛出了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政府形象心理背景,政府与公众间心理关系特征及发展规律;政治家个性心理特征;滥用权力的心理根源;公民参政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现代化过程中政治不服从现象的社会心理基础。[8]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介绍性的文章居多,真正进行实证研究的不多;定性的文章较多,定量的文章相对较少。但也有少数著作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对公民的心理、政治素质、青年的政治心理等做了大量问卷调查。[9]此类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但缺少理论性的观照,尤其是对西方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关注不多;调查问卷以单纯的描述为主,很少探讨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初步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文章的发表和著作的出版均有了大幅增长,主要有如下表现:对国外著作的出版和翻译的种类增多;对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的探讨已不仅仅局限于泛泛的介绍,而是着眼于前沿性理论的介绍和概念的辨析;针对中国的实证性研究稳步增长,学者们围绕着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做了大量研究;对国外的政治心理研究逐渐增多。但总体来说,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仅限于几个领域,对于西方主流的政治认知研究几乎很少涉猎;从研究方法来讲,仅限于文献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几乎不用实验的方法。因此,与西方的政治心理学研究相比,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大致可以分类三类:其一,教材的翻译,国外最流行的政治心理学教材[10]相继被翻译过来。其二,经典的翻译。政治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拉斯韦尔、埃里克森、勒庞、杰维斯、乔治夫妇、贾尼斯等的著作均翻译出版。其三,前沿著作的翻译。有些著作在国外刚刚出版,国内就有学者对之进行翻译,包括了政治领导的心理分析、政治情感、选民的心理以及专家的政治判断等方面。

这一时期出版了一批政治心理学教材,既有对政治心理学的总体概括,也有专门对政治领导心理的分析。[11]国内学者对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泛泛的介绍,而是着眼于对各个具体理论和概念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对政治人格的分析、政治态度的结构与测量,民意的概念与测量等。在著作方面,除了译著的种类增多,国内专著也逐渐增多。既有对政治心理学的总体考察,[12]也有对西方学者的理论的总体介绍。[13]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主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共同关注,包括政治参与、政治认同、政治态度、政治信任和政治效能感。这些主题较为集中地出现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并且在具体研究内容上紧跟时代变化,凸显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学者对共同问题的关注,在著作的出版中也得到了印证,其中政治认同、政治信任的研究占据了大部分,也有少量有关政治认知的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多数学者在探讨阶层的政治心理学,有对各个社会阶层做整体考察的著作,但更多的是对各个阶层的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既有商人的政治心理、中产阶层的政治心理、网民心理的研究,也有大学生心理的研究。关注农民政治心理的研究尤其多,由于村民实行自治,有关他们参与政治的心理,包括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政治认知等都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国内学者有关国际政治心理的研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