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节 民族政治学研究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民族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民族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学科属性上归属于政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是政治学者“将学科的基点建立在政治学中”[100],用政治学研究的视角、思维和方法等审视民族的政治属性,反思民族问题,探寻国家治理中民族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民族事务治理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民族学界和政治学界一些最早关注民族政治现象的学者开始将目光聚焦到民族政治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最终推动了民族政治学的创立。



一 民族政治学的形成


(一)民族学者的探索

中国的民族政治学最初是作为“政治民族学”被提出来的。[101]1987年5月,周星应邀参加了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召开的第二次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座谈会,并做了题为“民族理论的‘危机’与‘政治民族学’的对策”的发言。周星在发言中提出:“我国民族学在‘民族理论’的标题下所从事的大部分研究,都可以规范到政治民族学之中,就学科发展而言,建立政治民族学已是民族学领域面临的当务之急。”[102]1989年4月27日,周星的博士学位论文《政治民族学要论》顺利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的论文答辩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103]在长达45万字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订正后,周星将其中约1/2篇幅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并于1993年9月出版了《民族政治学》一书。周星的《民族政治学》一书,“填补了我国民族科学界与政治科学界的一大空白,使民族政治学学科的体系建设第一次在中国学术研究中得到了拓展”[104]。

中国早期的民族政治学实际上是政治民族学,它是民族学界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民族学发展进行反思和探索的结果。在学科属性上,政治民族学被定位为“政治科学与民族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105]。换言之,“既是民族学的一部分,又是政治学的一部分;但它又既不能绝对和无条件地归属于民族学,因为它的一些命题是由政治学所包含或赋予的,同样,它也不能绝对地归属于政治学”[106]。实际上,从周星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论证到《民族政治学》的出版,其导师杨堃教授都是将政治民族学作为民族学的分支学科来看待的。[107]

周星的《民族政治学》,可谓“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全面论及民族政治学的概论性著作”,正如杨堃所言“其开创之功是应予充分肯定的”[108]。然而,作为民族学与政治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民族政治学的发展还需多学科的学者来共同关注和共同推动。管彦波就指出:“我们在肯定作者对民族政治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丰富内涵、具体的运用性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的同时,还必须顺便提及的是,一些有关民族政治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和法则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尚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和检验,尚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作深入细致的探讨。”[109]

(二)政治学者的推动

在民族学者关注民族政治问题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学者也几乎同时开始从政治学的视角关注民族的政治属性和政治生活中的民族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有影响的民族政治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这些成果,直接“推动了民族政治学的构建过程”[110]。如宁骚的《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一书“有效地拓展了民族政治学的视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政治学的形成”[111]。周平则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政治文化的研究范式,系统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这一研究无疑是中国政治学者对少数民族政治研究所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112]

21世纪伊始,随着中国民族政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政治学者意识到“研究民族政治是政治学的任务”,但“政治学对民族形态的政治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113]。云南大学的政治学者先后出版了一批民族政治学研究成果。如马啸原主编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114],吴松主编的“民族政治研究丛书”等。该丛书的出版,“对民族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和学科影响的扩大,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15]。周平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聚焦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可谓开创了认识和分析民族政治的基本框架。

(三)教学教材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在中国民族政治学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周平的民族政治学研究直接推动了民族政治学的发展。200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平的《民族政治学导论》一书。该书虽为民族政治学“导论”,但实属“民族政治学研究的一部创新性力作。它是我国第一部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民族政治生活和民族问题,全面阐述民族政治学基本理论,构建完善的民族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116]。

2003年10月,周平的《民族政治学》一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被教育部高教司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许多高校采用。2005年,《民族政治学》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评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2007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了《民族政治学》(第二版)。

随着民族政治学学科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加入民族政治学研究中来。“在民族政治学的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南开大学以高永久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团队的贡献是明显的。”[117]高永久等从政治学的视角,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其对策”[118],并于2008年9月出版了《民族政治学概论》一书。[119]该著作的出版,“不仅为高校教育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科书,而且对推进我国民族政治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台阶”[120]。

随着教材体系的完善,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相继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民族政治学课程,[121]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不断显现。如云南大学的“民族政治学”获批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民族政治学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1世纪初,民族政治学专业的学位点建设也开始起步。2001年,云南大学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二级学科博士点设立民族政治学方向,开始招收民族政治学博士研究生。2003年,中央民族大学获民族政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22]同年,云南大学自主设立“民族政治与公共行政”博士点。2011年,云南大学获批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民族政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再次迈上新台阶。



二 民族政治学的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族政治学聚焦民族的政治属性,着眼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致力于探寻民族问题的政治解决之道,凝聚了民族政治学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特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