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节 环境政治学研究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一 环境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


环境政治学是对公众、地区、国家、全球等不同层次行为者或者体制机制与环境问题互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内容除环境政治理论、环境政党、环境运动、环境政策、全球环境治理等经典内容外,也涌现出环境的社会文化传统、环境参与角色等新兴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并逐渐进入全球视野。1962年,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有毒化学品对整个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的破坏作用,标志着人们逐渐关注环境问题。[274]1972年,全球环保组织的先驱者罗马俱乐部发表报告《增长的极限》,基于大量数据和模型,对人类发展与地球命运做出分析与预测,指出地球因子的有限性和相互关联性导致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在某一时点达到极限,进而出现不可阻挡的衰退。书中以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对地球环境进行分析,在出版之时便引起轰动并畅销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为环境变化、稀缺性和安全性的关联。环境政治学的兴起与托马斯·荷马·狄克逊(Thomas F.Homer-Dixon)[275]的研究密切相关。他认为环境的稀缺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会助长叛乱,引发种族冲突、城市骚乱以及其他形式的民间暴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他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理查德·马修(Richard A.Matthew)和泰德·高林(TedGaulin)考察了三个太平洋岛屿上因自然资源稀缺而引发的社会和政治后果,通过案例分析发现资源的稀缺性并不必然导致暴力冲突。[276]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还有很多学者并未找到环境恶化与暴力冲突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有一些学者对托马斯·荷马·狄克逊的研究进行了反驳,如丹·德德尼(Dan Deudney)对环境恶化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联产生了质疑。但有的学者如因陀罗·德索伊萨(Indra de Soysa)[277]发现,资源的多样性与暴力冲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她发现暴力冲突最可能被资源丰度的“蜜罐”效应而驱动,因为暴力冲突的产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并且需要有效的组织。

自2000年开始,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渐关注从国家、地区政治经济以及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如何构建全球环境治理框架,以及共同体、公民社会和行业参与者如何促进环境有效治理并发挥重要作用等方面。斯坦伯格(Steinberg)和范迪威尔(Van Deveer)[278]研究发现,环境政治的文献集中于对特定国家和政策的描述性的案例研究,以及对国际不同的环境制度体系的研究。曹峋(Xun Cao)等人对国际比较环境政治的研究前沿进行梳理,认为环境政治的研究集中于各种重要研究问题以及潜在的因果机制和模型假设,在理论建构和技术模型的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279]

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的环境政治学呈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研究层次的丰富化以及研究内容的广泛化。随着环境政治学的深入发展,研究层次涵盖从全球到地区、从宏观到微观等各个视域,体现出丰富化的特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与国家稳定的关系、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政治中的角色等,呈现出广泛化的特征。在《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行动议程》报告中,乔舒亚·巴斯(Joshua Busby)从气候变化对美国内外部安全的影响、相关的政策选择、机构改革等各个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280]李侃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环境政策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环境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放松对环境运动的管治以及加强对地方政府层面的环保压力等。[281]杰西卡·蒂兹(Jessica Teets)通过考察中国的民间社会组织(CSOs),来研究这些组织如何在政府官员之间创建政策网络以改变环境政策。[282]安妮·特蕾沙·古尔伯格(Anne Therese Gullberg)和伯恩特·奥达尔(Bernt Aardal)对挪威在气候变化减缓和环境保护方面公众舆论的兼容性进行了研究[283]。瓦法·本·法拉古(Wafa Ben Fraj),穆罕默德·艾洛米(Mohamed Elloumi)和弗朗西萨·莫勒(François Molle)对突尼斯的流域转让政治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社会经济影响和参与者战略。[284]二是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的多样化和科学化。随着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进一步渗透,环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倾向于采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研究模型的精准化逐渐提高。迈尔斯(Miles)等人基于过程追踪、案例小样本对比和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多元分析方法,对环境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285]廷格利(Tingley)和托姆兹(Tomz)构建国际合作的博弈理论模型,认为对大多数国家而言,有特定的问题可用来分析在重要问题上不同观点的变化。[286]Paterson等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美国和欧盟碳排放交易的产生。[287]



二 环境政治学引入和主要议题


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非某个国家或地区单独存在的问题。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强、分支学科多的特点。中国环境政治问题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现实挑战,国内的环境问题很难在一种单向度的领域或单一政治视角下得到解决。国外环境政治学的研究历程对于我国环境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因此被引入国内。一是,运用比较政治学和跨学科方法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并对世界各国或地区环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加以比较。二是,广泛交流和分享环境政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学习研究国外环境政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文献,把国外环境政治学理论、方法与中国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政治学,增强研究的现实指导性和科学性。三是,环境政治学者需要提升政治敏感度,捕捉和发现问题,并充分利用跨学科优势,开展环境政治的创新研究,促进学科交流和融合。

(一)国内的研究历程

1.萌芽与兴起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加大,我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环境问题作为在国际上已产生一定影响的政治问题吸引了国内学者的关注。该阶段的学者主要关注国外环境政治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和公民意识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研究成果以翻译评介为主,1988年由石音译、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弗里乔夫·卡普拉(Fritjof Capra)和查伦·斯普雷纳克(Charlene Spretnak)的《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应是国内最早翻译出版的环境政治方面的欧美学者著作。[288]鱼小辉对国内环境与治理现状进行了深切反思,认为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才能促进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289]

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受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