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预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所以,我们已经看到了“肌肉记忆”的正确构建是如何帮助我们的大脑在任何实时的最坏情况下做出拯救生命的反应的。有机会尝试的话你就会知道,心理预演有极大价值,而身体上的演练也是无价的。首先,如果我们是在某种情境中学一样东西,我们就会记得更牢。这时候我们全身的各种感官会火力全开,把各个方面的体验都转码成记忆。这一点已经为研究者所证明。他们通过比较在陆地上学习和戴着潜水装备在水下学习来验证这一理论。他们发现,当受试者在与学习信息的环境相同的环境下接受测试时,他们表现得更好,也就是说,在水下学习的人就会在水下测试时表现更好。[1]这项研究并没有证明我们在陆地上还是水下学得更好;它证明的是我们如果在学习时和稍后的测试中拥有相同的环境,那我们就能更快地访问记忆。这也是为什么既要在外地进行团建,也要在你上班的地方进行训练,它们同等重要。在训练中,你需要把整个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并将他们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以便帮他们培养出最佳的行为习惯和应对方式。如果你没有交叉检查,没有多问问“要是遇上……该怎么办”,也没有要求团队去设想不同的情境,那就等着层出不穷的意外状况吧。

如果你发现某项行动得到了全体支持,你该让自己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警觉的信号而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当威胁将近的时候,我们所面临的抉择要么不熟悉,要么很艰难,这时我们的头脑往往会选择错误的捷径。我们在后面会把这点讲清楚。如果房间里的所有人都对同一件事表示赞同,那这种出于从众思维的选择往往不是最优解。当我在野外发起了一项从未预演过的新挑战时,如果我听见有人说“很明显我们就应该这么做啊”“只有一种解决办法”,我就会提醒他们:第一选择不一定是最佳选择。我们的大脑图省事,会做出和以前差不多的选择,但这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式,而我要提醒他们的不仅仅如此。我还要说的是,如果我们只做以前做过的事,那就永远学不到新东西。就算我们永远没法完全摆脱从众思维,也可以挑战一下这种随大溜的心态。

[1]Baddeley, A. and Godden, D. (1975) ‘Context- Dependent Memory in Two Natural Environments: On Land And Underwater’,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online], 66(3),pp. 325–31.参见:https://msu.edu/course/psy/401/Readings/Godden%20&%20 Baddeley%20 (1975).pdf。



提高做准备的水平


有个方法可以锻炼自己进入“时刻准备”的状态。商业航班飞行员入住新酒店时就会做这样的练习。每周醒来时,长途航班的飞行员都会身处不同的大洲,所以,对他们来说,周围的环境几乎一直都是陌生的。经过日常训练,他们知道怎么从飞机上撤离。但是,返程之前住酒店的时候,他们就不一定能知道那儿的最佳撤离路线了。他们练习的方式跟我们上面探讨的理念差不多。我们要是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可以试试。当你到酒店房间入住以后,检查一下门边的那张小小的地图。要是半夜闻到烟味或是被酒店火警吵醒,逃生楼梯和紧急出口的位置可都标在地图上,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沿着逃生路线走到紧急出口。这样的话,在危险真正来临而你需要去紧急出口之前,实地演练已经让你的脑子加深了印象。你需要注意楼梯的拐弯位置,以及逃生门的距离有多远。

这真的可能会救你一命,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它可以让你进入随时准备好的状态。在你遇到状况需要处理的时候,这些信息就能派上用场了。我曾经跟一群人共事,他们中间既有平民也有军人,我能分辨出谁是部队出身的。对于我们将要做的事情,部队出身的人都会尽可能多地打听相关信息:我们要去哪个森林?面积多大?有多远?我们知道林子里有什么东西吗?我们要带什么过去?而大多数平民在你刚说完“森林”两个字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要出发了。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军事行动,在情况变糟的时候如何把“生命危险”降到最低都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准备工作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一切行动都需要遵循的基础。未知的东西越少,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大。这种习惯是可以开发训练出来的,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是有无法预测的意外状况和突发事件发生,通过演练学会越多的合理对策,我们就能在这时候越快做出反应,脑子里可以用来处理这些状况的闲工夫也会越多,也就是说从“工作记忆”里可以腾出的空间就越大。

我们得试着尽可能多地进行演练,这样我们才能把运行较慢的那部分大脑腾出来,去研究那些我们无法准备的事情。

明白了这点之后,看到那么多人居然不会使用基本工具,我经常会感到惊讶。要知道,这些工具可是他们在工作中会用到的啊。你们整天都在办公室里忙忙碌碌的,我想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的问题——“如何发送附件?”“电子表格是怎么做的呀?”想想:要是连这些相对简单、天天用得上的东西都不知道怎么操作的话,每天得多费心思啊。要是拿这些简单的事情去问别人肯定很丢脸,但是,你问了别人并搞清楚了,下次就知道了,然后再练习练习呗。你不会听到哪个宇航员说:“噢,对了,我一直好奇那个警示灯亮着是什么意思。”

在生存训练领域,我们试图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没有什么问题是蠢问题。关于怎么做、为何这样做,如果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问就好了,确保自己下次能记住答案就行。我们在训练环境中会遇到很多极端的状况,如果你身在其中,是否提问就有可能决定成败。

当你看完这一章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练习可以做。找出一件你在工作中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情。向每天都在做这项工作的人请教一些技巧或建议,通常你会得到积极的回应,因为你对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表现出兴趣,也因为大多数人真的很乐意帮助你。不懂就问,长远来看,这根本不是什么尴尬的事。



演练


你越是经常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演练,真要用的时候就会越容易想起来。有件事比较容易,我们都能做做看:如果真的没法在截止时间前完成工作,那就让你的同事们知道。后面我们还会讲这件事情。但是,大多数人都想全靠自己挽回局面,而通常的结果是告诉人家自己完成不了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大家都束手无策。我们纠结于为什么没早点做,会有负罪感。一面觉得自己要担责,一面又想逃避。时钟嘀嗒作响,给人一种消极的胁迫感,我们也感到一种咄咄逼人的气息,想要逃跑。如果不能在截止时间前完成,不要惊慌,别想太多关于任务本身的事情,也别责怪被什么事情耽搁了。你要做的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既然不能在截止时间前完成,那就重新定一个你能赶上的时间节点,然后通知应该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你的工作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要主动地传递信息。针对每个项目,你都可以这样动动脑筋:你得在截止时间到来之前就想好自己该怎么办,不然它可就真的溜到你跟前了。你的精力很宝贵,因为错过截止时间而费尽心思很不值当。身处窘境的戴尔之所以能被救出来,正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