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自信及其培育研究

时间:2023-03-27 11:45:40

刘桂云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为我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内在地包涵文化振兴。2022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文化振兴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化自信。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乡村文化自信正在遭遇解构危机,只有重塑新时代乡村文化的聚合力、感染力以及乡土魅力和时代张力,才能牢固地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一)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文化的“根”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耕文明与中华文化的重大关系。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并长久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情感世界,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家园。“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1]406中华文化就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优秀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之根,传承发展至今,历久弥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农耕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原乡,它所呈现的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始终值得挖掘、品味和传承。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就是守住了中华文化的“根”,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二)坚定乡村文化自信,铸好乡村振兴的“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环境等方方面面,但无论哪个方面都离不开精神引领,离不开文化“铸魂”。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文化重视土地、崇尚自然,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就是要传承这种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乡村振兴找到了一条正确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耕文化培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从神话故事中的“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现实中的“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从治理沙漠化到脱贫攻坚战,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坚守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就是铸好了乡村振兴的“魂”,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劈波斩浪,为实现乡村振兴而接续奋斗。

(三)坚定乡村文化自信,铺就协调发展的 “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既表现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不平衡,也表现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而相较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又相对滞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等四个方面为农村文化振兴指明了具体实施方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涉农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的要求,标志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思考开始走上了城市和乡村、物质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只有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才能在城乡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形成乡村居民自己的情感皈依和文化支撑,成为当代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铺就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之路。

(四)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呵护农民精神的“家”

乡村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更是广大农民的情感依托和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情感、会思考、能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人之所为人的生存意义和发展动力,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就是建立在这种情感和精神上的归属与依赖之上。

乡村文化植根于乡村生活,具有不同于城市文化的浓郁乡土气息。相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乡村的慢生活常常给人以安稳的印象;迥异于城市的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和情境更加稀缺而珍贵。无论身居何处、世事如何变迁,乡村以它的宁静祥和、朴素悠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梦境里。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就是呵护广大农民情感和精神的家园,让每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真切地体会到根脉与乡愁。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自信的现实危机

(一)生存环境危机:现代化的浸入挤占了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

人类文明进入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阶段,以科技、效率、利益等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给乡村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乡村文化的传统价值被弱化,几千年乡村生产生活积淀下来的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和工业文明的相互碰撞冲突中,逐渐被边缘化。当农民以现代化的手段和媒介接触到城市文化、体验到科技力量、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开始对自我文化价值产生怀疑与否定。在包括农民在内的许多人心中,城市是文化和文明的中心,而农村则成了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轻农、去农成为许多农村人的价值共识和行为选择,乡村文化被主动丢弃。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正在遭遇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解构,乡村文化自信正在遭遇生存环境危机。

(二)文化认同危机: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带来了文化认同的消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持续推进,经济市场化和农民流动性不断增强,社会转型和人口流动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在乡村的渗透造成传统价值体系的瓦解,许多农民不再坚守祖辈们的道德观和信仰习俗,乡村文化中勤劳、善良、质朴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重土地、重家庭、重人情的价值观被丢弃;有些人甚至被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价值观所诱惑,迷恋物质利益和感官享受

提醒您:因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自信及其培育研究》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自信及其培育研究》在线阅读地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自信及其培育研究

123
经典故事
效率比傻干更重要
你敢这样拍婚纱照吗?
拒绝“一叶障目”的利益
一根手指成就一座大桥
教麦当娜健身的江西妞
帮出来的商机
每一双脚都值得尊重
成功不会因你有缺陷而远离你
一个小男孩的取胜之道制
危难关头的无畏担当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