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中日两国青年“躺平”现象比较研究

时间:2023-03-27 11:49:06

高逸飞

(吉林省团校,吉林 长春 130012)

一、问题的由来和概括

前些年,日本网络上出现过一个关于新新人类的帖子:“越来越多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提前享受起半退休生活,自己美其名曰城市隐士,他们不谈恋爱不成家,不买各种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自身也没有什么经济实力,所奉行的人生哲学彻底颠覆了上一辈的原则:既然怎么折腾也白费,干脆躺平算了。”[1]在我国也同样有着这么一批“三和大神”,三和特指深圳市龙华新区景乐新村北区的三和人力市场,“三和大神”指做薪酬日结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其特点可以归纳为:债务缠身,与家人少有联系,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打工一天就玩上三天),没有什么理想,没有固定住处,甚至露宿街头;赚点钱就维持几天生活,饥一顿饱一顿。针对这种现象,由此引申出“躺平”一词:所谓“躺平”,早期是表示网友不回应不反抗的一种生活方式,是青年对自己人生的不同选择,特指年轻人在面对内卷时感到无力或者无所谓,由此选择进舒适圈过一种低欲望生活。当前被广泛议论的青年人“躺平”现象,突出特征是以“心如止水”为基调的“佛系”“消沉颓丧”“无欲无求”的心态和行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对追求卓越、劳动奋斗没有热情,不把工作视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对安身立命的职业敷衍冷漠,成为判断是否“躺平”的最可靠标准。“躺平”现象已引起官方与民间的广泛关注,其中透露出对青年阶层的价值观与群体行为的强烈不安。实际上,青年人“躺平”现象并非我国当代才有,发达国家也存在类似状况,英国有“尼特族”、美国有“归巢族”、日本有“低欲望青年”,不一而足。

谈到“躺平”,人们往往联想到消沉、屈服和绝望。有观点认为“躺平”本质上是一种减少消费欲望的 “节欲主义”,渴望脱离物欲横流的尘世,重新获得朴实本真的生活,所以自有道理;也有媒体认为“躺平”只是个体追求“消弭功利性野心、不想做人上人”的一种境界,践行者不惧外界的目光,不羡慕成功学推崇的荣耀,在妥协无奈中蛰伏,将会继续寻求人生的价值。上述“躺平”多少还有些正面意义,但真正意义上的“躺平”却是另一回事,特指青年人颓废丧志、不愿工作、不思进取、随遇而安、妥协退让的行为,他们表现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样子,背后反映出对人生的悲观思想及逃避尘世的萎缩心理[2]。

二、我国青年“躺平”的特征和原因

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表示,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我国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的还是一种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青年“躺平”现象呈现人数有限和具有情绪发泄和缓释的特点。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外界的期盼成了青年成长的压力培养皿

许多中等收入家庭在考学等问题上对孩子期盼过高,使得不少孩子长期处在高压学习状态,易产生心理压力和疲惫感。而一直受家长管控的他们,缺乏内生动力,每一步都是被“推着走”,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一旦步入社会就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同时,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与书本打交道,不擅长人际交往,在步入社会后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在这种与日俱增的焦虑感和“僧多粥少”的盲目竞争中如果不能及时自我调适与疏导,日积月累的压力难以得到释放,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时,有人就会选择“躺平”——放下手头全部工作,屏蔽外界的所有压力。

(二)“内卷”迫使部分青年选择“躺平”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又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青年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具体说就是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良性的“筛选式的竞争”的确可以帮助社会筛掉那些不思进取、能力低下的人,但是“内卷”并不一定能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当今社会随着竞争门槛日益提高,行业越发完善,部分行业的劳动力比较饱和,就导致了人们付出的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劳动陷入“内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选择继续劳动,决心和“内卷”抗争到底,但也有人在“内卷”环境的重压之下选择“躺平”。这些青年选择“躺平”,并不是对“内卷”放弃抵抗,也不是放弃一切的竞争,而是放弃追求、减少欲望,不再追求功成名就,主动退出追求社会系统中成功的快感,将衡量的标准设定为内心对自我状态的接纳。

(三)是当下我国青年群体心理和社会现状的客观折射

作为“躺平”的主力,青年群体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期盼,但是在学业压力、工作压力、婚姻家庭压力等多重压力下,青年群体中的弱势人群很容易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不再愿意去保持积极乐观、奋斗、努力的状态,宁愿选择“躺平”,他们通过戏谑的口吻示弱和自我矮化,降低自己对未来的期望感和对物质的欲望,以此达成内心对自我的接纳,这其实是他们疏解焦虑的一种情绪宣泄途径。在自由开放的都市网络环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下,青年群体敢于表达“我不行”、接纳自己的平凡,但他们也绝不是就此低迷颓废。放开视野,“躺平”其实也是一种调侃,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

三、日本社会青年躺平现象的显著特征:低欲望和集体“躺平”

上世纪末端,泡沫经济危机过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停滞,GDP连续多年停滞不前,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仍未达到上世纪巅峰水平。这种长期的经济停滞也在日本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低欲望,选择不结婚、不生育、不消费,不为争光拔尖而烦恼。这种行为虽然让整个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简单,却也使得社会风气变得浮躁起来。而这一倾向,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而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日本的消费正在萎缩,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无法消费,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因为觉得自己有钱,但却不愿用来购买商品或者服务,他们认为消费可以由自己决定,但没有消费财富的主观意愿,这也使得日本低欲望社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特殊存在:颓废现象在日本各个年龄段都有,而青年人躺平特别引起关注,不仅是因为此类问题严重,而且是因为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格外显著。

“躺平”者对于“占有物质”毫无欲望,在轻易就能吃上几餐即可以生存的时代,出人头地的欲望比先前降低不少。这类人在衣食住行的标准上明显表现出寡淡的欲望:大牌旗舰店中,年轻者寥寥无几,而质美价廉大路货“优衣库”之类则经常需要排队进入。东京的年轻人在外就餐,随便找个小型餐馆,在人均1米不到的面积内,干净利落完成例行的公事。不愿意承担风险,追求舒适安逸,没有过往时代那样强烈的置业意愿,不想凭借本身实力购买住房,背负沉重房贷,这导致住宅私有率逐年降低;在外租房子也尽可能寻找小面积户型,利用科学计算来加大空间使用率。对购买私家车完全没有积极性,更不用说讲究什么豪车了。还诞生了所谓“五公里族”,工作生活几乎是按固定的点对点路线来往,不会超过五平方公里的地域。小圈子中盛行时髦的“极简主义”“断舍离”,力争不

提醒您:因为《中日两国青年“躺平”现象比较研究》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中日两国青年“躺平”现象比较研究》在线阅读地址:中日两国青年“躺平”现象比较研究

123
经典故事
我是一尾鱼 你是我惟一的水
踩着单车相守一生
看海
暗恋你一生
甜蜜爱情的背后
说好了,要相爱一辈子的
透着暗香的花
身边的真爱
绽放如花的谎言
最美的注视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