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中国青年导演动画创作的感官视角、现代性体验与影像表达

时间:2023-08-16 03:00:40

徐蕾

昂西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60年,享有“动画界奥斯卡”“动画界戛纳”等盛誉,且拥有MIFA——全球最大的专业动画交易市场,是全球动画产业的最高风向标[1]。一直以来,入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的华语动画作品凤毛麟角。2022年6月13日-6月18日,全世界四大国际动画节中历史最悠久的顶级国际动画节——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Annecy International Animation Film Festival)如期举行,多部华人作品入围奖项评选。其中,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硕士汤厉昊的毕业设计作品《大桥遗犬》(汤厉昊,2022)最终荣获昂西学生毕设动画评委奖。一部来自中国青年导演的作品能获得评委会大奖,足可见其创作的独特与优秀;这次获奖也将鼓励和振奋中国青年动画导演的其他创作。

近年来,中国青年动画导演通过不同长短、不同媒介、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逐渐崭露头角。这些作品从独特的感官视角出发,在关注当下的同时着眼于对传统美学的继承,在关心现代生活、重视自我体验的倾向下大胆展开创作,成为一股强大的创作力量。本文将从《大桥遗犬》这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出发,对中国青年动画导演的创作进行思考。

一、感官上的双重身份与间离视角

《大桥遗犬》围绕着一条狗在大桥下的所见所闻展开,以狗的第一视角展示出杭州转塘附近街道的人情百态。片名“大桥遗犬”即指片中的“主人公”狗,它既是多次打狗行动偶然遗漏的漏网之鱼,又孑然一身地在大桥下过着无所牵挂的生活,因此称为“大桥遗犬”。由此,可以引出一个重要问题:“大桥遗犬”的称谓是狗的“自称”还是创作者或人类对他者的称呼?影片中,经过拟人化处理的“遗犬”具有人的复杂思维,同时又保留着疏离在人类文明外的、对陌生事物的独特认知。例如,全片以主人公——一条黄狗的独白开始,它自述住在大桥下的公园,而且对自身和人类有着明显的区分观念,比如对称呼他的量词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坚持自己应该被称为一“只”狗而非一“条”狗,只有人类才会称呼它为“一条狗”;人是极其虚伪的动物,会以笑容来掩盖自己内心真实的念头,还会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桥底的围墙会被反复画满再涂掉、一无所获的钓鱼人会每天准时出现在岸边等等。从这些独白里,可以看出主人公“狗”对当下生活现状的鲜明感知与独特态度:它基于对人类虚伪的认知而选择疏离,同时又在孤独感和生存本能的趋势下围绕人类展开行动(观察人类、吃人类赠予的食物等),在感官上具有“人”与“非人”的双重视角;同时,也意味着创作者愿意将自我化为一条狗,以偶然性的、与世界毫无关联的方式体验“偶然性”的生活,同时感受不同等级或次级的思考带来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并非出于特定的个人立场或观点,建立在一定价值观基础上展开的道德批判;而是导演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事物,又以诗意的方式感知其不符合普通生活的一面,将其在双重身份的感知下表现为独特现象的结果。

根据作者的采访自述,《大桥遗犬》的动画脚本根据作者在读期间一段独居经历所改编而成。影片中流浪狗居住的桥离他居住的地方不远,在影片构思阶段我经常去荒废的大桥公园里闲逛;而作者在工作日的早晨出现在大桥公园里时,感受到了十分强烈的无归属感,而如何消除这种不安全感正是影片创作的起因。“久而久之,在环境中想象自己以一条流浪狗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对公园进行双重身份的奇妙探索,一方面我是一个外来者,另一方面我也是这个场景的其中一员。”[2]为躲避或更深层次地观察诸多都市生活的细节,对都市生活的孤独感和异化感产生感知,导演试图将自我装进一条狗的身体中,以狗的视角审视社会中所谓“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从而在现实的影像中产生戏剧的幽默与悲伤。流浪狗作为人类世界边缘的某种“副产物”与“派生品”,就像一股自然神秘的力量代表波及青年导演的创作,并悄然地在他们的作品中生长。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自我其实还处于世界之中,但也产生了对象性意识中的“我”即以流浪狗视角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身份。这一身份凸显出导演对于人类的对象化意识,也是他对现代生活作出的自身反思。动画导演的“感官”引导着他感受时代到生活暗潮里涌?幼诺姆此夹院褪枥敫校???挥性谄渲兴娌ㄖ鹆鳎??窃诶酥兴伎甲欧较颉T凇洞笄乓湃?分校?骼斯酚胂执?斯蚕硗?恢止爬系母泄伲?谛牧樯畲??⑵鹗煜さ牧唇印?/p>

《大桥遗犬》中一切感知世界和思考人类文明的内容不可避免有着人称。影片全程以流浪狗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但其实影片中的创作者或流浪狗本身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自身意识,二者在身份的融合中,仍然只是同一性、在功能上统一杂多表象的统觉功能。这一身份让大桥遗犬成为一道假定的、纯粹穿透的目光,与观众探索的目光相遇并给予回看。这份在于影片之中又能意识到“影片”之存在的目光宛如阿涅斯·瓦尔达和黄信尧作品中的叙事者一般,形成了特有的间离视角。《大桥遗犬》中间离视角最明确的一个表征,便是主人公流浪狗有时候会打破第四堵墙,直接跟观众对话。比如,影片中曾出现一名生活困顿的肥胖中年男性角色,他是大桥遗犬最亲密的朋友。这名可怜却又引人同情的角色最终不幸溺水身亡,大桥遗犬此时说道:“观众也许还在为那个男人感到悲伤,但是我其实已经把他忘掉了”。这种旁白不仅能将观众从悲伤与惋惜的情绪中拉扯出来,达成现代戏剧与电影(例如布莱希特的戏剧、黄信尧的《大佛普拉斯》和《同学麦娜丝》等)中常有的间离效果;从叙事视角来看也让人感觉大桥遗犬明白此时此刻正在被观看的事实。“‘我把‘我的意识活动视作对象,或者说我思的意识与被反思的意识之间有着难以分解的统一,借助于对象意识的偶尔目光回转,也不是严格的自身意识,而仅仅是派生的而已。所谓的‘反思之‘我是以‘非反思之‘我为前提的。只是在这里,我还没有形成主题意识,还没有把‘我思作为论题来正题化思考”[3]。这一手法的运用打破并重塑了与“我”有关的表象,让“本该”沉浸在失去朋友痛苦中的流浪狗回归到平淡的日常中;也重塑了与“我”有关的“你”即观众,提醒观众不要过多关注片段化、类型化的情感表述,而是回归整体的现代性体验中。

二、现代都市中的本质性生存体验

尽管整部影片在城市空间中展开,但《大桥遗犬》的故事舞台却选择了“桥底”这一常被人遗忘的城市空间来体现,并以“大桥遗犬”的视角给人一种不安、荒颓的感觉。按照腾尼斯的理解,乡村这样的共同体是一个自然意志(natural will)主导的礼俗社会,而都市则是一个理性意志(rational will)主导的法理社会[4]。城市是现代生活中熟悉而陌生的一片空间,它既是现代性的载体,也是其表征、内容和果实。大城市的人们来源广泛、背景复杂、兴趣殊异、流动频繁,在传统社会中的熟人关系与血缘纽带、邻里关系和世袭生活等传统情感不复存在。如果说车流密集、匆匆来往的桥面上构成了城市繁荣、“现代化”的一面,大桥遗犬生活的大桥之下就宛如灯下的影子一般构成了与城市繁华相对照的另一面;如果说桥上是人类主导的、交通与交际发达的世界,那么桥下的小公园就是大桥遗犬主导的、城市孤岛般的异托邦。虽然离商业区和繁华地带不远,但它却保留了城市角落特有的孤独感与另一种生机。大家来到这里各取所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里可能只是钓

提醒您:因为《中国青年导演动画创作的感官视角、现代性体验与影像表达》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中国青年导演动画创作的感官视角、现代性体验与影像表达》在线阅读地址:中国青年导演动画创作的感官视角、现代性体验与影像表达

123
经典故事
梳妆台
钓水鬼
诡异的镜子
哭泣的旗袍
恐怖旅店
冰箱诡事
紫红色胎记
三缺一
我做干爹
包外公三年,雷劈唐秋树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