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楊勇小傳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浏陽河,彎過了幾道灣;浏陽河,幾十裡水路到湘江。在中國的現代革命史上,美麗、富饒的浏陽河,不僅養育了一代偉人毛澤東,還養育了無數革命先行者,他們從這片熱土中走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國際共産主義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其中一位就是叱咤風雲、威震敵膽的楊勇将軍。

  
      1913年9月29日,楊勇誕生在浏陽河畔文家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浏陽縣南鄉清江村度過的。在清江村,楊勇的父母以開小飯鋪度日。雖說是開飯鋪,自己一家人也時常餓肚子。楊勇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哥哥。他的母親劉氏一共生育了九個兒女,可因為貧困和疾病奪去了她五個孩子的生命,幸存下來的就隻有楊勇和他的兩個哥哥,一個妹妹。其父楊貴蟾,早年曾參加“洪江會”農民起義,起義失敗後,為躲避官府的追捕,便攜妻帶子搬到妻子的娘家――清江村居住。

  
      楊貴蟾希望兒子将來有一番作為,給楊勇取名楊世峻,希望他像駿馬一樣有遠大前程,但村裡的人都習慣叫他的小名統伢子。不到5歲,統伢子就幫着母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不但做事認真,也從不偷懶。母親常樂得直誇他:“我的統伢子喲,從小就看得出,長大了一定有大出息。”這位整天吃不飽肚子,卻長得高大、寬肩膀、精力充沛的統伢子,調皮、機警、聰慧,凡事愛問個究竟,探個底細。楊世峻9歲時,父親帶着全家搬回原籍文家市,繼續開小飯店維持生計。由于兩個哥哥都已成家立業,日子稍微過得順暢一些,有遠見的楊貴蟾就送楊世峻去村子裡的儲才小學讀書。面對這知識的新天地,楊世峻那雙明亮的眼睛裡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欲,無論語文、算術、曆史,他都非常喜歡。尤其是體育,更是他的偏愛。他高個兒的身材占盡優勢,賽跑、踢球哪一門都是他的強項,常常在比賽中把同學們拉下馬來,奪得第一名。沒有多久,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們的“司令”。他們自編自導,不是玩捉“土匪”的遊戲,就是與“敵軍”對打,最後獲勝的總是楊世峻這一組。

  
      1926年,随着北伐軍節節勝利,軍閥吳佩孚、趙恒惕潰不成軍,分崩離析,工人糾察隊和農民協會在長沙先後成立,革命的火種迅速在湖南各縣播撒。文家市的各種革命活動也搞得如火如荼,農會、工會、兒童團、婦女聯合會等團體日益壯大,領導這些團體的就是過去的中共地下黨組織。地下黨組織公開後,黨支部就設在楊世峻就讀高小的裡仁學校。裡仁學校的許多老師都是共産黨員,黨支部書記就是教師陳世喬。楊世峻是學校兒童團隊長,耳濡目染,每天都接觸到革命新思想,并積極将其付諸實踐。每天學習之餘,他就帶着隊員們穿梭在文家市的大街小巷,一邊搞革命宣傳、一邊幫助大人們維護秩序。黨支部書記陳世喬看着楊世峻這棵茁壯的革命幼苗,欣慰不已,便經常給楊世峻灌輸革命真理,講述中國燦爛輝煌的曆史文化和中國災難深重的近代史以及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事迹。并說,國難當頭,好男兒自當奮勇上前,刀山火海,在所不辭。陳先生的話,猶如火把照亮了楊世峻前進的方向。楊世峻從此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暗暗立誓:長大後不僅要當一名光榮的革命戰士,還要像陳先生那樣做一名優秀的共産黨員,為祖國的革命事業,奮鬥終身。

  
      1927年9月19日,一支工農革命軍開進了文家市。秋收起義領導人毛澤東同志在文家市群衆集會上舉行了演講。毛委員形象、通俗易懂的精辟講話,使少年楊世峻更加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和意義。楊世峻和同伴們很想加入這支工農隊伍。楊貴蟾看兒子還小,勸導兒子不如先學好文化再加入共産黨的隊伍不遲。楊世峻進了私塾,不久即到浏陽縣城考上了濟陽中學。中學還未念完,楊世峻便跟着伯父楊貴芳到剛成立的八區蘇維埃工作。平時他負責搞宣傳工作,有敵人來搗亂時,他又是一名英勇的遊擊戰士。恰好,彭德懷領導的紅5軍成立随營學校,在浏陽招募青年學子,楊勇趕去報名參軍,終于實現了他當一名工農紅軍戰士的夙願。在随營學校,楊勇又正式成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将自己的名字世峻改為單名勇字。通過在随營學校系統地進行軍事、政治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作為一名戰士,楊勇成為一個優秀的畢業生;作為一名黨員,他又是一位過硬的政治骨幹。紅5軍擴編為紅8軍後,楊勇調到紅8軍政治部宣傳隊當分隊長。從此,楊勇跟随部隊轉戰湖南、江西等地,其間,他每次都出色地完成宣傳工作任務。不久,黨組織将他調到紅8軍4師1團1連任副指導員。在參加五次反“圍剿”的戰鬥中,楊勇憑着自己英勇和智謀,與敵人打了多次遭遇戰。1933年10月在絢口與敵人的一場殊死戰鬥中,楊勇在身體負傷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戰鬥在火線,率領戰士們給敵人以痛擊。戰後楊勇榮獲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并受到彭德懷等高級将領的賞識。此後,楊勇因作戰勇敢,升任紅2師安遠獨立營營長兼政委,不久又升任紅4師第10團政委。

  
      1934年夏天,黨中央根據當時中國工農紅軍面臨的嚴峻局勢,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一路上,中央紅軍突破敵人設下的三道封鎖線,準備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蔣介石急忙調集40萬大軍,集結在惡浪滔天的湘江邊上。敵人妄想依靠湘江這道天然屏障将中央紅軍圍困殲滅。11月25日,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下達了突破湘江封鎖線的命令。負責開路的紅3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接到上級的指令,由紅3軍團4師10團政委楊勇率領部隊作為先頭部隊先行過江,掩護中央縱隊和紅9軍團、紅5軍團渡江。28日,楊勇和團長沈述清率部一過江,立刻遭到桂敵7軍獨立團和15軍第45師的圍攻。頂着敵人瘋狂的炮火,面對敵我力量懸殊的局面,10團将士在楊勇指揮下,奮起還擊,英勇作戰,死守陣地,掩護中央縱隊全部順利過江。不久,楊勇奉命率部進入貴州。1935年春,紅3軍團順利渡過天險――烏江,配合紅1軍團攻克了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1月9日,中央機關駐紮遵義。1月15日至17日,中共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