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泥腳文人”的愛子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第一節家世

      1892年12月4日(清光緒十八年十月十六),劉伯承誕生在四川省開縣浦裡區趙家場鄉張家壩。在兩個多月以前,劉伯承的祖母和祖父相繼去世。

      他是在舉家服喪的哀痛中呱呱墜地的,所以乳名孝生。後取名劉明昭,字伯承。

      據《劉氏家譜》記載,劉家的祖籍原在湖北荊州府江陵縣。後來,随着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遷到四川省雲陽縣關口鄉定居,世代以農耕為業。到鹹豐年間,劉伯承的祖父劉正富(1819―1892)因交不起租佃押金,佃不到土地耕種,被迫從長江邊移向川東山區,流落到開縣的浦裡河畔開荒度日。劉正富體格壯健,精明強幹,種田兼做鐵匠。經他修理的農具及鐵鍋、勺鏟、鉗子、剪子之類,堅固耐用。他還吹得一手好唢呐,鄉鄰間的婚喪嫁娶少不了要請他去吹奏。多種的生活手段、廣博見聞造成了他開明通達、樂于助人的性格和比較豐富的閱曆,使他很快适應新的環境,經濟來源也多于一般農戶。就這樣,劉鐵匠立住了腳跟,正式在趙家場對面的張家壩定居下來。他的六個兒子――劉文培、劉文德、劉文瑞、劉文祥、劉文吉、劉文炳,漸漸長大成人,人丁興旺,日子愈見紅火。劉正富和妻子楊氏克勤克儉,兒子們舍力勞作,這一家有些發起來了,先後積攢起一些錢财,購置了一些田産,開設起粉房、榨房。

      劉鐵匠的小兒子劉文炳(字虎臣,1862―1907)比較幸運,靠着家境殷實讀了十多年書。他就是劉伯承的父親。中國封建時代稍有條件的平民,幾乎毫無例外地進行過培養子弟讀書入仕以求改換門庭的努力,盡管這種努力往往是徒勞的。正是出于這樣的目的,劉正富盡力供劉文炳讀書,盼望從兒子一輩起能改變世代農門的低賤地位。劉文炳深知父兄的苦心,寒窗孤燈,年複一年,終于積下了滿腹的經書和八股文章,于是名聞鄉裡。他憧憬着那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妙前程。可是他的夢想很快破滅了。一年秋天,劉文炳滿懷希望到縣城參加秀才考試,不料被人舉發說他家祖輩是吹鼓手,屬“倡優”之列,出身微賤,遂被逐出考常不僅如此,還被控為觸犯大清王法,要吃官司。結果花錢疏通,才算了案。從此以後,劉文炳隻得棄文務農,成為浦裡河畔有名的“泥腳文人”。

      1894年中日戰争中清兵大敗,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标志着清王朝江河日下。英、美、法、德、俄、日、奧、意等帝國主義列強,蜂擁而上,争搶東方這塊富饒的土地。清政府接連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為了支付給帝國主義的巨額賠款,加緊了對人民的搜刮和壓榨。整個中國内憂外患,民不聊生。

      在劉伯承剛滿三歲這年,也就是父輩們“廬墓三年”服喪期滿的日子,父輩的6兄弟分家了。每人獲得了十多石谷(當地一石相當于一畝)的田地。

      同時,也分攤了因疏通官司欠下的120兩銀子的債。兄長們因為債務拖累而心中有氣,再添上妯娌們的七嘴八舌,便把往日家庭中的脈脈溫情吹刮得蕩然無存。劉文炳雖排行最末,非但不受照顧,反而隻分到了沈家灣一帶土質比較差的坡地田和3間破舊的茅屋。這3間茅屋,就是劉伯承度過童年生活的所在。地面是用泥巴夯實過的,又潮又硬。沒有窗戶,全靠門裡透進光亮。

      3間屋并列着,門全向南開。其中一間是大人和孩子睡覺的。一間擱置家具和做飯用。剩下一間,按農家習俗辟為堂屋,全家人在裡面吃飯或接待客人,雨天和夜晚就在裡面幹編織筐簍的活計。劉文炳雅趣未滅,在裡面挂起幾幅發黃的舊字畫,又将先輩制訂的《齊家規訓》,用楷書恭抄,貼在發黑的牆上。這位被擯出科場的“泥腳文人”,别出心裁地把這間破屋命名為“權理堂書室”。

      劉文炳雖然剛到中年,考場被逐的刺激和貧困的煎熬使他過早地衰老,性格刻闆,心情抑郁。加上身體瘦弱,又常患病,話很少,笑容更難得見。

      有時說上幾句,聲急氣短,招人不悅。對孩子更偏于嚴厲。在劉伯承四、五歲時,他就捧着《劉氏家譜》教他認字、記事。這本足有五個銅錢厚的譜書,是劉文炳在遭受挫折以後,“敬承先命”,“掩卷而長思”,苦苦修訂出來的。他把自己的意願、主張、憤懑和希望,都傾注在這冊小型的“家史”裡。

      期望劉家子弟能“賢哲挺生,簪纓疊起”,“令宗祧生色,譜牒增輝”。

      然而,這些封建正統的十分枯燥。年幼的劉伯承隻喜歡從母親那裡聽一些活生生的、有趣的故事。母親周寅香(1864―1946)是四川雲陽縣高陽堰灣貧苦農民周源山之女,從小生長在鐵峰山,身材比一般的四川婆娘要高大壯實,勤勞儉樸。川東一帶的習俗,“土風坐男使女立,男當門戶女出入”①。她長着一雙沒有裹住的大腳,是家庭中的主要勞力,不論是下田耕作,還是翻嘗打、曬,都能擺阖得開。至于洗衣漿衫、縫縫補補,更是得心應手的事兒。她心地善良,處事嚴謹,忍得氣,吃得虧。她雖然是麼媳婦,可實際地位卻在其他妯娌之上。兄弟們常議論分家,公公婆婆傷感備至。

      她安慰着說:“老燕銜泥朝朝累,雛燕大了各自飛。”尤其是她腦子裡積攢的那些諺語、歇後語,說起來一串串的,象什麼“多栽花,少栽刺”,“雞肚哪知鴨肚事”等等,常常脫口而出。幼年時的劉伯承最喜歡聽母親擺“龍門陣”,說天地古今,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